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病理科

作品数:80 被引量:507H指数:11
相关作者:陆孝禹殷于磊卢晨陈燕余波更多>>
相关机构: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病理科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上海市兽医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委医学引导类科技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9篇期刊文章
  • 8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0篇细胞
  • 17篇病理
  • 15篇肿瘤
  • 11篇腺癌
  • 11篇免疫
  • 10篇临床病理
  • 10篇淋巴
  • 10篇淋巴瘤
  • 8篇上皮
  • 7篇预后
  • 6篇荧光
  • 6篇前列腺
  • 6篇组织学
  • 6篇病理学
  • 5篇胰腺
  • 5篇荧光原位杂交
  • 5篇原位
  • 5篇原位杂交
  • 5篇尿路上皮
  • 5篇组织化学

机构

  • 77篇复旦大学
  • 6篇复旦大学附属...
  • 5篇复旦大学上海...
  • 2篇上海市第一人...
  • 2篇上海中医药大...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浙江省人民医...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中华医学会
  • 1篇浙江大学医学...

作者

  • 29篇肖立
  • 25篇殷于磊
  • 19篇陈燕
  • 11篇卢晨
  • 11篇余波
  • 9篇滑炎卿
  • 9篇李铭
  • 7篇高丰
  • 7篇郑松柏
  • 6篇朱雄增
  • 6篇葛虓俊
  • 5篇俞彰
  • 5篇于晓峰
  • 4篇陆孝禹
  • 4篇吕凡真
  • 4篇任庆国
  • 3篇保志军
  • 3篇孙忠全
  • 3篇李小雯
  • 3篇姚健凤

传媒

  • 8篇临床与实验病...
  • 6篇中华病理学杂...
  • 6篇中华消化杂志
  • 4篇中华老年医学...
  • 4篇放射学实践
  • 4篇诊断学理论与...
  • 3篇外科理论与实...
  • 3篇中华肿瘤杂志
  • 3篇老年医学与保...
  • 2篇胃肠病学
  • 2篇中华放射学杂...
  • 2篇中华消化内镜...
  • 2篇临床放射学杂...
  • 2篇上海医学
  • 1篇中国医学计算...
  • 1篇中国癌症杂志
  • 1篇上海医学影像
  • 1篇白血病.淋巴...
  • 1篇中华泌尿外科...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年份

  • 4篇2022
  • 3篇2021
  • 5篇2020
  • 5篇2019
  • 2篇2018
  • 7篇2017
  • 5篇2016
  • 4篇2015
  • 9篇2014
  • 11篇2013
  • 4篇2012
  • 5篇2011
  • 6篇2010
  • 3篇2009
  • 3篇2008
  • 1篇2007
8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具有内翻生长特征的尿路上皮增生性病变的临床病理学研究被引量:6
2011年
目的 研究伴内翻生长特征的尿路上皮增生性病变的临床病理特征,探讨免疫组织化学和多点荧光原位杂交在其鉴别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收集具有内翻生长特征的尿路上皮病变41例,分为内翻乳头状瘤、内翻生长型尿路上皮癌、旺炽型von Brunn细胞巢,用多点荧光原位杂交方法检测其3、7、17号染色体获得和9p21缺失;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标记p53、CK20和Ki-67;并对12例进行随访.结果 (1)内翻乳头状瘤12例,平均1.2 cm,由互相连接的细胞索或巢在固有膜内生长,细胞索相对较细而宽窄一致,细胞巢外呈栅栏状、内为流水状排列,可见鳞状分化,无细胞学上的异型性,无或偶见核分裂象,4例可见少量表面外生乳头,被覆少于6层的正常尿路上皮.(2)内翻生长型尿路上皮癌24例,平均2.1 cm,结构似内翻乳头状瘤,但细胞索较粗并宽窄不一,细胞巢粗大并不规则状,可形成实体结构,瘤细胞轻至中度异形,核分裂象1~8个/10 HPF,3例表面均未见外生性乳头,但表层尿路上皮有明显异型增生,有少量外生乳头者外生成分形态符合低级别或低度恶性潜能.(3)旺炽型yon Brunn细胞巢5例,平均0.9 cm,表面被覆正常或增厚的黏膜组织,固有膜内见巢状分布、大小不等、排列紧密的尿路上皮团伴有囊腔形成,细胞均无异型性,无或偶见核分裂象.多点荧光原位杂交:79.1%(19/24)的内翻生长型尿路上皮癌存在染色体异常阳性,而内翻乳头状瘤和旺炽型von Brunn细胞巢无阳性染色体异常.免疫组织化学:CK20仅在2例内翻生长型尿路上皮癌中弱表达,内翻乳头状瘤和旺炽型von Brunn细胞巢均为阴性;16例内翻生长型尿路上皮癌和1例内翻乳头状瘤中有5%~50%的瘤细胞弱表达p53;内翻生长型尿路上皮癌中1%~5%表达Ki-67,内翻乳头状瘤和旺炽型von Brunn细胞巢均低于1%.随访:2例内翻生长型尿路上皮癌经多次复发后为浸润性癌,�
肖立王朝夫朱雄增殷于磊陈燕卢晨余波
关键词:泌尿系肿瘤乳头状瘤内翻
经多层螺旋CT探讨肺磨玻璃结节与支气管的关系被引量:76
2013年
目的研究磨玻璃结节(GGN)与支气管的关系及其类型,并探讨其诊断价值。方法采用MSCT对117例,共127个GGN(分为肺浸润性腺癌组68个、浸润前病变组15个、良性组44个)进行扫描,在横断面和MPR图像上观察GGN的分布、实性成分的含量及其与支气管的关系。按照CT图像上病灶内实性成分所占比例将GGN分为3类,A类为纯GGN;B类为磨玻璃成分76%~99%的混合GGN;C类为磨玻璃成分50%~75%的混合GGN。将GGN与支气管的关系分为5型:Ⅰ型:支气管在GGN中被实性成分截断;Ⅱ型:支气管在GGN实性成分扭曲、扩张;Ⅲ型:支气管在GGN的磨玻璃区扭曲、扩张;Ⅳ型:支气管在磨玻璃区走形正常;Ⅴ型:支气管在病灶旁边绕行,未进入病灶内部。采用SPSS16.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Pearson X^2检验,当有理论数〈1或所得概率接近检验水平时,采用Fisher确切概率算法检验;对GGN中磨玻璃成分及其与支气管类型用Spearman检验进行相关性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GGN与支气管关系的类型与其所在肺野无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浸润性腺癌组、浸润前病变组及良性组P值均〉0.05)。(2)3组GGN与支气管是否存在关系之间的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X^2=36.32,P〈0.01)。(3)GGN与支气管关系显示为Ⅰ型时,浸润性腺癌组、浸润前病变组及良性组分别为14、0、0个;Ⅱ型在3组中分别为25、0、3个;Ⅲ型在3组中分别为10、0、2个;Ⅳ型在3组中分别为8、1、12个;Ⅴ型在3组中分别为1、0、9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浸润性腺癌组以Ⅰ、Ⅱ型多见;浸润前病变组多与支气管无关系;良性组以Ⅳ、Ⅴ型多见。(4)CT图像上病灶内实性成分比例,A-C类分别为17、19、49个,病灶内磨玻璃成分含量与支气管分型
高丰葛虓俊李铭任庆国齐琳陈燕吕凡真滑炎卿
关键词:支气管
泌尿道肾源性化生6例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 探讨肾源性化生(nephrogenic metaplasia,NM)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及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泌尿道NM,分析其临床资料、病理学形态和免疫表型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女性1例,男性5例;年龄31-81岁,平均58.1岁;2例有泌尿道结石、3例有前列腺增生症或腺性膀胱炎而经尿道电切病史、1例同时伴发尿路上皮癌;3例累及输尿管、2例前列腺尿道部、1例膀胱三角区。膀胱镜下见黏膜粗糙或低乳头状突起。镜下见病变主要由管状、囊状、小巢状和乳头状结构组成,可见伊红色基膜样物;增生上皮为立方状或柱状,部分有细胞学非典型性;间质慢性炎。免疫表型:表达PAX2、PAX8、CK7、P504S,不表达p63、CD10、PSA。结论 NM是少见的尿路上皮瘤样病变,常有泌尿道损伤病史,需与尿路上皮癌、前列腺癌、透明细胞腺癌及子宫内膜异位鉴别,掌握其临床病理学和免疫表型特征可提高确诊率。
欧阳琪肖立陈燕卢晨余波衣琳殷于磊
关键词:尿路上皮免疫表型
^13C-尿素呼气试验诊断残胃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应用价值被引量:10
2012年
【摘要】目的研究^13C-尿素呼气试验(^13C—UBT)在残胃患者中诊断Hp感染的准确性。方法选取94例残胃患者(残胃组)和100例非残胃患者(对照组)进行^13C-UBT检测,残胃组根据病程再分为残胃1组(≤5年)29例、2组(6~10年)33例和3组(〉10年)32例。对照组和残胃组手术前诊断Hp感染均依据^13C—UBT或胃黏膜组织切片染色镜检,手术后诊断依据胃黏膜组织切片染色镜检,评价^13C—UBT在残胃患者中的应用价值。^13C—UBT检测与胃黏膜组织切片染色镜检结果一致性检验采用Kappa检验。结果残胃组术后Hp感染率(37.2%)明显低于术前(79.8%;X^2=35.058,P〈0.01)和对照组(77.0%),毕Ⅱ式术后Hp感染率(24.4%)低于毕I式术后(47.2oA;X^2=5.133,P=0.023)。各残胃亚组术前Hp感染率相似(P〉0.05),随着术后病程的延长,残胃各亚组间Hp感染率逐渐降低(残胃1组58.6%,2组36.4%,3组18.8%;X^2=7.839,P=0.021)。评判时残胃组和对照组的分界点分别设置在2.0‰和3.5‰时,诊断准确率最高(92.6%和96.0%),^13C-UBT与胃黏膜组织切片染色检查相比一致性较好(Kappa=0.84,P〈0.01)。结论^13C—UBT若检测方法得当、评判标准合适,在残胃患者中应用仍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方法。
尹曙明张赣生项平肖立黄一沁陈洁保志军于晓峰
关键词:螺杆菌感染呼气试验胃切除术
肝脏孤立性乏血供结节的磁共振成像表现及鉴别诊断被引量:7
2015年
目的:探讨肝脏孤立性乏血供结节的磁共振成像( MRI)特点及良恶性鉴别方法。方法收集经手术、穿刺活检或随访确诊的135例肝脏孤立性乏血供结节(直径≤3 cm)患者的资料,其中恶性组55例(结节型胆管细胞癌29例,转移瘤26例),良性组80例(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48例,不典型肝血管瘤32例)。所有病灶均行MRI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分析病灶的MRI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表现。并对3名诊断科医师研究前后2次阅片的诊断结果进行受试者操作特征( ROC)曲线分析。结果病灶是否靠近肝包膜、边界是否清楚、T2WI上瘤内信号的高低、瘤体信号是否均匀、病灶边缘和中心的强化方式及动态强化规律在良恶性肝脏孤立性乏血供结节之间的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名诊断科医师第1次阅片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78±0.047,第2次阅片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20±0.0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22,P<0.05)。结论肝脏孤立性乏血供结节的MRI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表现各有特点,结合临床病史、实验室检查,可对其进行良恶性判定和较准确的诊断。
钱海珍林光武嵇鸣卢晨李翠仙
关键词:肝肿瘤磁共振成像
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临床特点分析被引量:3
2020年
目的探讨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xanthogranulomatous cholecystitis,XGC)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纳入2013年1月—2018年10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行胆囊切除术,并经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为XGC的患者36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和胆囊切除的手术记录。结果36例XCG患者中男24例、女12例,年龄为(62.73±11.85)岁。XCG患者占同期行胆囊切除术患者的0.84%(36/4294)。36例患者均行腹部超声检查,34例诊断为胆囊炎、胆囊结石,其中30例患者的胆囊壁明显增厚。21例患者行CT检查,主要表现为胆囊增大,囊壁呈均匀弥漫性增厚或团块样增厚,壁内可见单发或多发圆形或椭圆形低密度结节,CT值13~37 HU,增强后无明显强化。9例行MRI检查,显示胆囊壁增厚,合并胆囊结石;其中4例为弥漫性增厚,5例为局灶性增厚。4例XGC患者行开放性胆囊切除术;32例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其中中转开腹手术2例。术后患者均恢复良好,无相关并发症,住院时间(3.7±1.1)d。结论XGC并非临床罕见病,消化内科医师应重视XGC的诊断,如疑诊该病,应将患者转至外科明确诊断后行手术治疗。
张嫣王一倩卢晨丁皓于晓峰
关键词:胆囊切除术
睾丸生殖细胞肿瘤的临床病理学分析
肖立欧阳琪殷于磊
滤泡性淋巴瘤的细胞遗传学改变被引量:5
2012年
目的探讨中国人滤泡性淋巴瘤(FL)的细胞遗传学改变。方法应用染色体核型分析57例来自中国上海地区的FL患者的染色体改变情况,并采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t(14;18)和Bel-6、IgH基因重排情况。结果57例FL中,常见的断裂点(发生频率≥10%)分别为14q32(68.4%)、18q2I(38.6%)、3q27(21.1%)、lqlO(15.8%)和lq21(12.3%),有19例(33.3%)F1L存在t(14;18)。18q21断裂点和t(14;18)在1-2级FL中的发生频率较高(57.6%和54.5%),而在3级FL中较低(12.5%和4.2%,P〈0.05);而3q27/Bel-6则主要发生在3级F1L(37.5%)中,较少发生在1-2级FL(9.1%,P〈O.05)中。在染色体数目改变上,发生频率≥10%的染色体的获得或缺失有X+(21.1%)、lq+(35.1%)、5+(10.5%)、6p+(12.3%)、7+(22.8%)、12q+(10.1%)、18q+(17.5%)、1p-(14.0%)、6q-(14.0%)和14q32-(15.8%)。1-2级FIJ中18q+的发生频率高于FL3级(P〈0.05)。t(14;18)-F1L中14q32-的发生频率高于t(14;18)+FL(P〈0.05)。结论中国上海地区FTJ在细胞遗传学改变上主要为t(14;18)明显偏低以及1q+发生频率较高,且在3级FL中更加显著。
陈燕殷于磊朱雄增RichardIrons陈慧
关键词:淋巴瘤滤泡型细胞遗传学
YAP蛋白在胃腺癌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探讨胃腺癌中YAP蛋白的表达情况及其与胃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人胃腺癌组织中YAP蛋白的表达情况,并用Kaplan-Meier单因素生存分析法和Cox模型多因素回归分析法分析YAP蛋白表达与胃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胃腺癌组织中YAP蛋白的细胞质阳性表达(31.6%vs 1.0%)、细胞核阳性表达(22.4%vs 0.0%)均明显高于正常胃黏膜组织(P﹤0.01)。YAP蛋白细胞质阳性表达与细胞核阳性表达呈正相关(Spearman相关系数=0.5818,P﹤0.0001)。Kaplan-Meier单因素生存分析结果显示,YAP蛋白细胞核阳性组患者的5年生存率较YAP蛋白细胞核阴性组低(P﹤0.05)。Cox模型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YAP蛋白的表达未能作为胃腺癌患者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P﹥0.05)。结论部分胃腺癌组织中存在YAP蛋白的高表达,且YAP蛋白细胞核表达的胃腺癌患者的预后较差,可以作为此病的早期诊断指标。
余波陈慧王葳殷于磊肖立王华李瑶陈燕
关键词:胃腺癌免疫组化预后
神经纤维瘤病1型(附1例报告)
2019年
神经纤维瘤病1型(neurofibromatosis type 1,NF1),又称von Recklinghausen's病,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其发病率为1/2500-1/3000。临床表现为皮肤咖啡色斑,皮下神经纤维瘤,认知损害,腋下和(或)腹股沟斑点,虹膜结节以及骨发育不良等叫临床表现常•常取决于神经纤维瘤基因突变的类型。因此,NF1病人合并神经系统、皮肤、肌肉以及胃肠道良、恶性肿瘤的概率增加叫据报道,NF1病人中10%~25%患有胃肠道肿瘤,如神经纤维瘤、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神经内分泌肿瘤(neuroendocrine tumor,NET)等。仅5%的病人报道有临床症状叫本例NF1病人腹腔病变包括GIST、神经纤维瘤和胰腺NET 3种腹腔肿瘤。NF1病例临床少见,诊断及治疗复杂。现报告如下。
王宏伟邓尧杜敏梁贇姜翀弋王巍
关键词:神经纤维瘤病1型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胃肠道间质瘤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