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江苏省水产动物营养重点实验室
- 作品数:75 被引量:394H指数:12
- 相关作者:王菲姜雪姣王晶晶王丽娜张永静更多>>
- 相关机构:华南农业大学海洋学院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畜牧兽医系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江苏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医药卫生生物学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 水产动物抗应激营养调控及应用技术
- <正>~~
- 刘文斌
- 团头鲂对脂肪和糖利用率的研究
- 近年来,根据我国淡水养殖产业发展的需要,国家大宗淡水鱼类产业技术体系-鲤和团头鲂营养与饲料岗位针对团头鲂对脂肪和糖的利用率进行了研究,具体如下:(1)在等氮等能条件下研究了日粮糖脂比对团头鲂幼鱼生长性能、体组成和免疫机能...
- 刘文斌李向飞鲁康乐
- 关键词:团头鲂脂肪代谢免疫
- 不同饲料料型及投喂频率对斑点叉尾鮰幼鱼生长及肌肉品质的影响被引量:12
- 2018年
- 本研究旨在探究不同饲料料型及投喂频率对斑点叉尾鮰(Ictalurus punctatus)生长及肌肉品质的影响。研究采用双因素试验设计,以饲料料型(膨化饲料,EF;颗粒饲料,PF)和投喂频率(2次/日,F2;3次/日,F3)为影响因素,共4个组,分别命名为EFF2、PFF2、EFF3和PFF3,每组3个平行,投喂8周,每天定时投喂两次(7:30和16:30)或3次(7:30, 12:00, 16:30)。结果显示,斑点叉尾鮰的末重和增重率受到投喂频率的影响,F2组显著高于F3组(P<0.05);而饲料料型则对斑点叉尾鮰的生长无显著影响(P>0.05)。颗粒饲料组的肌肉粗脂肪含量和内聚性、回复性显著低于膨化饲料组(P<0.05),而硬度显著高于膨化饲料组(P<0.05)。F3组的肌肉硬度、胶着性和咀嚼性则显著高于F2组(P<0.05)。颗粒饲料组生肌调节因子5 (myogenic factor 5, Myf5)和肌肉生长抑制素(myostatin,MSTN)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膨化饲料组(P<0.05)。F3组肌肉中MSTN基因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F2组,而肌细胞生成素(myogenin,MyoG)基因相对表达量则呈现相反趋势。综上,投喂同种配方的膨化饲料和颗粒饲料对斑点叉尾鮰的生长效果相似,但是投喂颗粒饲料的斑点叉尾鮰硬度更大,而投喂膨化饲料则肌肉脂肪含量更高;斑点叉尾鮰的最佳投喂频率是每天2次。
- 李卓钦刘文斌田红艳徐超蒋广震
- 关键词:膨化饲料颗粒饲料投喂频率斑点叉尾鮰肌肉品质
- 不同黄颡鱼家系组注射嗜水气单胞菌后免疫相关指标的比较研究被引量:2
- 2017年
- 为了探究不同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家系组的免疫性能,选取Ⅰ(G♂×G♀)、Ⅱ(S♂×S♀)、Ⅲ(T♂×T♀),Ⅳ(G♂×S♀)和V(S♂×T♀)5个家系组130日龄的鱼种300尾/家系,试验鱼体重为(8.5±1.0)g,开展注射嗜水气单胞菌攻毒试验。在攻毒0 h及攻毒后6、24、48 h采样。测定累积死亡率(CM)及血浆、肝脏免疫相关指标,包括血浆总蛋白(TP)、乳酸(LA)、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KP);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结果显示:各家系组间黄颡鱼种感染嗜水气单胞菌后,除血浆AKP之外的指标都表现出组间显著差异。攻毒48 h后,CM由高到低顺序为Ⅱ>V>Ⅲ>Ⅳ>I。攻毒24 h后血浆TP达到高峰然后逐步下降。在攻毒48 h后,家系组Ⅰ、Ⅳ保持了较高TP含量,与其他试验组差异显著。各家系组血浆LA指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48 h家系组Ⅰ、Ⅳ的血浆LA显著低于其他家系组。攻毒后各家系组血浆转氨酶含量急剧上升,家系组Ⅰ、Ⅱ血浆ALT在24 h首先恢复到攻毒前水平。攻毒24 h后,肝脏中SOD水平达到顶峰,48 h家系组V肝脏中SOD水平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家系组。肝脏MDA水平呈逐渐升高的变化趋势,攻毒后6 h,家系组Ⅰ肝脏的MDA水平显著低于其他组,48 h家系组Ⅲ肝脏的MDA显著高于家系组Ⅰ、Ⅱ、Ⅳ。结果表明:各家系组表现出明显的免疫差别。家系组I(G♂×G♀)表现出较强的抗应激、非特异性免疫、肝脏抗氧化能力,在抗嗜水气单胞菌方面表现出抗病优势。
- 秦钦王明华王明华陈校辉张世勇张世勇钟立强潘建林
- 关键词:家系嗜水气单胞菌注射免疫指标
- 中华绒螯蟹的摄食节律被引量:11
- 2018年
- 为了探究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最适宜的投喂时间,本实验将120只初重约68 g的幼蟹随机分养在24个塑料缸(70 cm×40 cm×50 cm)中。采用一次饱食投喂(将昼夜分为8个时间点:10:00、13:00、16:00、19:00、22:00、01:00、04:00、07:00,每个时间段作为1个处理组,每天每个处理组饱食投喂1次)的方法研究中华绒螯蟹的昼夜摄食节律。结果显示,幼蟹在不同投喂时间点表现出24 h周期性的摄食节律,且总摄食高峰期在22:00。从其中6d的平均摄食量可以看出,河蟹主要在19:00~22:00时间段摄食;在肝胰腺酶活性方面,淀粉酶活性在19:00~22:00内高于其他各组,且在22:00获得最高值;脂肪酶、碱性磷酸酶和钠钾ATP酶酶活性有相似的变化趋势,在13:00~22:00时间段这些酶的酶活呈现上升的趋势,且最高值均在22:00获得。在相关摄食基因表达方面,肝胰腺中Leptin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在22:00点显著低于13:00和16:00,与其他各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肠道中胆囊收缩素(CCK)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在22:00点显示出最低值,与10:00、13:00、04:00和07:00点相比差异显著(P<0.05)。综上所述,中华绒螯蟹存在明显的摄食节律,这可能与光照紧密相关,最适宜的投喂时间为22:00。
- 贾二腾闫明军赖起铖罗文涛蒋广震刘文斌张定东
- 关键词:中华绒螯蟹摄食节律日摄食量消化酶活性
- 不同水平的植物蛋白替代鱼粉对斑点叉尾鮰幼鱼生长、消化和肠道健康的影响
- 本研究旨在探讨植物蛋白替代日粮中鱼粉对斑点叉尾鮰幼鱼生长、消化、肠道结构和肠道微生物组成的影响.本试验采用3×3双因素设计方法,以三个蛋白水平(30%,33%,36%)和三个鱼粉水平(0%,3%,6%)设计9组试验日粮分...
- 李卓钦蒋广震刘文斌张定东贾二腾徐超袁向阳
- 关键词:植物蛋白鱼粉斑点叉尾鮰肠道结构
- 不同蛋白质和脂肪水平对1龄团头鲂生长性能和体组成的影响
- 探讨了饲料中不同蛋白质和脂肪水平对1龄团头鲂(均重:50.37±1.27 g)生长性能和体组成的影响。试验设3个蛋白质水平(25%、30%和35%)和3个脂肪水平(3%、6%和9%),共配制9组饲料,试验期为8周。结果表...
- 蒋阳阳李向飞刘文斌吴阳李贵锋朱浩
- 关键词:团头鲂蛋白质脂肪体组成
- 文献传递
- 饲料中赖氨酸水平对克氏原螯虾生长、体组成与消化酶活性的影响被引量:16
- 2013年
- 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clarkii)购自盱眙某龙虾养殖场,初始体质量为(7.60+0.01)g。以酪蛋白、明胶、小麦面筋粉和晶体氨基酸为蛋白源配制7组蛋白质水平为28。26%、能量为17。15kJ·g-1的等氮等能半纯和饲料,各组赖氨酸质量分数分别为0.76%、1.00%、1.22%、1.47%、1.69%、1.89%和2.18%。实验虾分为7组,每组设4个重复,每个重复12尾虾,分别投喂以上7种饲料。养殖实验于室外网箱(规格为60cmx60cmx60cm)中进行,饲养周期为60d。结果表明,随着饲料中赖氨酸水平的升高,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饲料效率均显著升高(P〈0.05),分别在赖氨酸水平1.69%、I.69%和1.22%组时,三者达到最大值;当赖氨酸水平进一步升高,三者均呈下降趋势。各组的成活率为89.58%~97.92%,组问无显著差异(P〉0.05)。全虾水分含量以赖氨酸水平1.22%组最低,显著低于0.76%组(P〈0.05)。全虾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分别以赖氨酸水平1.89%组和1.69%组最高,均显著高于0.76%组俨〈O.05)。各组之间的全虾灰分含量、肌肉组成、肌肉氨基酸组成和消化酶活性均无显著差异(P〉O.05)。以增重率为评价指标进行一元二次回归分析,得出克氏原螯虾的适宜赖氨酸需求量为1.66%,占饲料蛋白的5.87%。本研究旨在通过确定克氏原螯虾对饲料中赖氨酸的适宜需求量,为其人工配合饲料的研制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依据。
- 张微微徐维娜王莹刘文斌鲁康乐李向飞杨维维
- 关键词:克氏原螯虾体组成消化酶活性
- 棉粕酶解蛋白肽替代日粮中鱼粉或植物蛋白原料对建鲤生长性能和血清、肠道酶活的影响
- 粕酶解蛋白肽2%的比例分别等质量替代基础日粮中2%鱼粉和2%植物蛋白原料(1.0%豆粕+0.5%菜粕+0.5%棉粕),考察棉粕酶解肽对建鲤[(48.56±1.39)g]生长性能、血清及肠道相关酶活的影响.结果表...
- 夏薇刘文斌乔秋实李贵锋张永静
- 关键词:水产养殖建鲤饲料营养
- 团头鲂甘油三酯脂肪酶(ATGL)的基因克隆及其在LPS诱导TNF-α模型中的表达
- 甘油三酯脂肪酶(ATGL)是一种水解甘油三酯第一步限速酶.本试验,通过RT-PCR 和RACE 方法克隆了编码团头鲂ATGL 基因的全长cDNA.团头鲂ATGL 全长cDNA 序列长度1801bp,开放阅读框1500bp...
- 戴永军刘文斌李向飞徐超周嫚蒋广震
- 关键词:团头鲂TNF-Α甘油三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