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华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核资源与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作品数:5 被引量:32H指数:1
- 相关机构: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内生金属矿床成矿机制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核科学技术建筑科学更多>>
- 黔西南卡林型金矿床有机质特征及其与矿床形成关系被引量:1
- 2016年
- 黔西南为我国重要的卡林型金矿产区,有机质丰富为该区矿床的重要特点之一。综合利用多种有机地球化学指标,选取六处典型的金矿床及四处古油藏进行了详细的有机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矿床中有机质主要有分散型有机质和聚集型有机质两大类,可能来自于海相菌藻类与陆相植物的混合,并在强还原-还原环境下沉积;金矿床中有机碳的含量与样品为矿石或围岩无关,但与岩性有关;绝大多数样品中R^0均大于2%,表明有机质处于过成熟阶段;氯仿沥青"A"含量、有机转化率、Ts/(Ts+Tm)、C_(29)Ts/(C_(29)H+C_(29)Ts)、升藿烷指数、甾烷异构化指数等多个参数也反映有机质处于成熟-过成熟阶段,并且矿石中有机质的成熟度要高于围岩中,暗示成矿热液对于有机质成熟具有促进作用。综合分析认为大规模烃类运移携带金成矿可能并不存在,有机质对金矿床形成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对金的预富集、金离子的还原、还原硫的供给及提供可容空间等方面。
- 刘寅胡凯韩善楚孙泽航
- 关键词:卡林型金矿有机质成矿过程
- 高放废物黏土岩/泥岩地质处置库塔木素预选区有利地段筛选研究
- 本文根据成岩特征将塔木素地区巴音戈壁组上段泥岩分为上、下两层,并分别从矿物组成、稀土元素及力学特征等方面对上述两层泥岩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研究表明:上层泥岩主要以方沸石,黏土矿物和碳酸盐矿物(主要为白云石及铁白云石)为主,...
- 向龙刘平辉刘晓东戴朝成梁海安饶耕玮邱晓兵
- 关键词: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库泥岩成岩特征矿物组成
- 高放废物黏土岩/泥岩地质处置库塔木素预选区有利地段筛选研究
- 本文根据成岩特征将塔木素地区巴音戈壁组上段泥岩分为上、下两层,并分别从矿物组成、稀土元素及力学特征等方面对上述两层泥岩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研究表明:上层泥岩主要以方沸石,黏土矿物和碳酸盐矿物(主要为白云石及铁白云石)为主,...
- 向龙刘平辉刘晓东戴朝成梁海安饶耕玮邱晓兵
- 文献传递
- 右江盆地构造和演化及对卡林型金矿床的控制作用被引量:32
- 2015年
- 右江盆地,又称南盘江盆地,是我国重要的多金属矿床富集地,广泛发育有Au-As-Sb-Hg低温热液矿床,也是我国卡林型金矿大规模富集区之一。矿床地质特征表明,金矿床的形成明显受到构造的控制,因此,探讨盆地的构造演化对于深入研究卡林型金矿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结合前人大量研究认为:右江盆地内主要发育有NW和NE向两组构造,NW及NE向的边界断裂对盆地的演化及火成岩的发育起到重要作用;金矿床在平面上均分布于右江盆地范围内,具有明显的岩性和构造控矿的特征;右江盆地形成及后续的构造演化可以分为六个阶段,即:早泥盆世中期滨浅海陆棚发育(D21),中泥盆世—中二叠世裂陷洋盆发育(D2-P2),中二叠世末—中三叠世洋盆消失及前陆盆地发育(P32-T2),晚三叠世—早侏罗世盆地消亡及碰撞后伸展(T3-J1),中侏罗世—早白垩世中期NE向挤压构造发育(J2-K21)和早白垩世晚期—古近纪局部伸展作用(K31-E);右江盆地内卡林型金矿的成矿期集中在前陆盆地发育结束而褶皱成山后,成矿过程与伸展环境密切相关。
- 刘寅胡凯韩善楚孙泽航
- 关键词:右江盆地南盘江盆地卡林型金矿
- 赣南漂塘W-Sn矿床锆石和锡石U-Pb定年研究
- <正>精确厘定成矿年龄对于了解矿床成因至关重要。随着现代分析技术的发展,多种矿物的同位素定年方法已被开发出来。对富U矿物的U-Pb定年,可以用来约束岩浆、变质和沉积作用的时限。这些矿物通常包括锆石、独居石、磷钇矿、榍石、...
- 章荣清陆建军Bernd Lehmann李聪颖李光来孙卫东
- 关键词:钨锡矿床年代学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