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安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安徽省皖江城市带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协同创新中心

作品数:4 被引量:20H指数:2
相关机构:安徽工程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3篇萼花臂尾轮虫
  • 3篇轮虫
  • 3篇臂尾轮虫
  • 2篇种群
  • 2篇种群增长
  • 2篇种群增长率
  • 2篇联合毒性
  • 2篇CD^2+
  • 1篇毒性
  • 1篇毒性效应
  • 1篇毒性研究
  • 1篇抑藻
  • 1篇抑藻效应
  • 1篇乳酸
  • 1篇实验种群
  • 1篇实验种群增长
  • 1篇铜绿微囊藻
  • 1篇种群密度
  • 1篇微囊藻
  • 1篇联合毒性效应

机构

  • 4篇安徽师范大学
  • 3篇安徽工程大学

作者

  • 3篇黄林
  • 3篇徐晓平
  • 3篇席贻龙
  • 1篇张庭廷
  • 1篇陈永玲
  • 1篇韩玉珍

传媒

  • 1篇中国环境科学
  • 1篇环境科学研究
  • 1篇生态与农村环...
  • 1篇生态毒理学报

年份

  • 1篇2017
  • 3篇2016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Cu^2+、Zn^2+、Cd^2+、Cr^6+和Mn^2+对萼花臂尾轮虫联合急性毒性研究
2016年
为探究重金属复合污染对轮虫的毒性影响,以萼花臂尾轮虫为受试动物,选择Cu^(2+)、Zn^(2+)、Cd^(2+)、Cr6+和Mn^(2+)等5种重金属,采用水生毒理联合效应相加指数法开展了其24 h联合急性毒性作用的评价研究。结果显示,Cu^(2+)、Zn^(2+)、Cd^(2+)、Cr6+和Mn^(2+)等5种重金属对萼花臂尾轮虫24 h半数致死浓度分别为:0.00616 mg·L^(-1),12.62 mg·L-1,2.89 mg·L-1,17.29 mg·L-1和67.32 mg·L-1。联合急性毒性实验结果显示,等毒性配比的Cu^(2+)-Cr6+(0.00385-10.806 mg·L-1)和等浓度配比的Cu^(2+)-Zn^(2+)(0.0199-0.0199 mg·L-1)、Cu^(2+)-Cd^(2+)(0.0181-0.0181 mg·L-1)、Cu^(2+)-Cr6+(0.0118-0.0118 mg·L^(-1))、Zn^(2+)-Cd^(2+)(3.475-3.475 mg·L-1)二元联合测试液的作用结果显示为拮抗效应,其余二元联合测试液的作用结果则均显示是协同效应。等毒性配比的Cu^(2+)-Cr^(6+)-Mn^(2+)(0.00210-5.902-22.981 mg·L-1)和等浓度配比的Cu^(2+)-Cd^(2+)-Mn^(2+)(0.00727-0.00727-0.00727 mg·L-1)三元联合测试液的作用结果显示为拮抗效应,其余三元联合测试液的作用结果则均显示是协同效应。等浓度配比的Cu^(2+)-Zn^(2+)-Cd^(2+)-Cr6+(0.00907-0.00907-0.00907-0.00907 mg·L-1)、Cu^(2+)-Zn^(2+)-Cd^(2+)-Mn^(2+)(0.00898-0.00898-0.00898-0.00898 mg·L^(-1))、Cu^(2+)-Zn^(2+)-Cr6+-Mn^(2+)(0.00819-0.00819-0.00819-0.00819 mg·L^(-1))四元联合测试液的作用结果显示为拮抗效应,其余四元联合测试液的作用结果的则均显示是协同效应。Cu^(2+)-Zn^(2+)-Cd^(2+)-Cr^(6+)-Mn^(2+)等毒性(0.00074-1.520-0.348-2.082-8.107 mg·L^(-1))和等浓度(0.00582-0.00582-0.00582-0.00582-0.00582 mg·L-1)配比的五元联合测试液作用结果均显示是协同效应。
徐晓平席贻龙黄林
关键词:萼花臂尾轮虫联合毒性急性毒性
Zn^2+和Cd^2+对萼花臂尾轮虫种群增长的单一和联合毒性效应被引量:6
2016年
为探究Zn^(2+)和Cd^(2+)对轮虫种群增长的单一和联合毒性效应,在不同温度(15、20和25℃)和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bliquus)不同密度(0.5×10~6、1.0×10~6和2.0×10~6mL^(-1))下,以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为受试生物,采用3 d种群累积培养方法,研究了不同Zn^(2+)污染处理组[ρ(Zn^(2+))分别为0.315、0.630和1.260 mg/L]、Cd^(2+)污染处理组[ρ(Cd^(2+))分别为0.073、0.145和0.289 mg/L]、Zn^(2+)-Cd^(2+)复合污染处理组[ρ(Zn^(2+))、ρ(Cd^(2+))分别为0.315、0.073 mg/L,0.630、0.145 mg/L和1.260、0.289 mg/L]对轮虫种群增长率和混交雌体百分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藻密度为0.5×10~6和2.0×10~6mL^(-1)时,与对照组相比,随着温度上升对轮虫种群增长率产生抑制作用的处理组数明显增加,高温(25℃)下,所有处理组均显著降低轮虫种群增长率.15和20℃下,与较低、中等藻密度(0.5×10~6、1.0×10~6mL^(-1))相比,较高藻密度(2.0×10~6mL^(-1))下轮虫种群受到毒性影响的处理组数明显减少;25℃下,各处理组轮虫种群增长率均随藻密度的升高而增加.在温度为15和20℃、藻密度为0.5×10~6mL^(-1)条件下,Zn^(2+)-Cd^(2+)复合污染处理[当ρ(Zn^(2+))、ρ(Cd^(2+))分别为1.260、0.289 mg/L时]的轮虫种群增长率明显低于ρ(Zn^(2+))为1.260 mg/L和ρ(Cd^(2+))为0.289 mg/L时的轮虫种群增长率;温度为25℃、藻密度为2.0×10~6mL^(-1)条件下,Zn^(2+)-Cd^(2+)复合污染处理[当ρ(Zn^(2+))、ρ(Cd^(2+))分别为0.630、0.145 mg/L时]的轮虫种群增长率明显低于ρ(Zn^(2+))为0.630 mg/L和ρ(Cd^(2+))为0.145 mg/L时的轮虫种群增长率.研究显示温度、藻密度和重金属质量浓度之间的交互作用对轮虫种群增长率的影响大于其对混交雌体百分率的影响,随着温度的升高和藻密度的降低,Zn^(2+)、Cd^(2+)对轮虫的单一和联合毒性效应增加.
徐晓平席贻龙黄林
关键词:萼花臂尾轮虫种群增长率
乳酸对铜绿微囊藻的抑藻效应及机理被引量:13
2016年
以铜绿微囊藻为实验对象,研究了乳酸对铜绿微囊藻的抑藻效果及可能的抑藻机理.结果表明乳酸对铜绿微囊藻的生长有很强的抑制作用,72h,除最低浓度实验组对铜绿微囊藻的抑制率为60%外,其余浓度实验组的抑制率均达到了80%以上;在乳酸胁迫下,藻液中核酸和蛋白质含量增加,电导率上升,细胞中丙二醛(MDA)和氧自由基(O_2^(·-))含量增加,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下降;透射电镜图片显示,细胞的超微结构发生了明显改变.推测乳酸可能的抑藻机理是改变了藻细胞膜的通透性及其细胞结构,降低了其抗氧化能力,最终使得藻细胞裂解死亡.
彭桂莹陈永玲韩玉珍张庭廷
关键词:乳酸铜绿微囊藻抑藻效应
不同重金属混合液对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实验种群增长的影响被引量:2
2017年
为探究重金属复合污染对轮虫种群增长的影响,以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为受试生物,采用析因设计方法设置ρ(Cu2+)为0.001和0.01 mg·L^(-1)、ρ(Zn2+)为0.01和0.1 mg·L^(-1)、ρ(Cd2+)为0.01和0.1mg·L^(-1)、ρ(Cr6+)为0.01和0.1 mg·L^(-1)和ρ(Mn2+)为0.1和1 mg·L^(-1)不同组合的混合液,利用轮虫群体累积培养方法,研究暴露于不同重金属混合液中的轮虫18 d实验种群增长的变化情况,探讨不同处理组对轮虫种群增长率和轮虫最大种群密度的影响。结果显示,重金属混合液组成成分浓度的变化显著影响其对轮虫的毒性,高浓度重金属混合液均显著降低轮虫种群增长率和轮虫最大种群密度。每种重金属离子和其他4种重金属混合液浓度的交互作用均显著影响轮虫种群增长率;Zn2+和其他4种重金属混合液浓度的交互作用显著影响轮虫最大种群密度。轮虫种群增长率对重金属混合物中各组成成分之间的交互作用更加敏感,适合用来监测重金属复合污染对轮虫种群的长期、慢性毒性影响。
徐晓平席贻龙黄林
关键词:萼花臂尾轮虫种群增长率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