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

作品数:39 被引量:104H指数:5
相关作者:赵兴晨崔静更多>>
相关机构:天津大学教育学院天津理工大学法政学院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一般工业技术政治法律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35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6篇文化科学
  • 2篇一般工业技术
  • 1篇经济管理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23篇教育
  • 16篇高等教育
  • 7篇民族
  • 4篇职业教育
  • 3篇少数民族
  • 3篇社会
  • 3篇民族地区
  • 3篇高校
  • 2篇地区高校
  • 2篇视域
  • 2篇文化
  • 2篇文化传承
  • 2篇美国高等教育
  • 2篇民族地区高校
  • 2篇民族高等教育
  • 2篇教育认证
  • 2篇教育质量
  • 2篇高等教育认证
  • 2篇高考
  • 2篇传承

机构

  • 36篇南开大学
  • 6篇天津大学
  • 2篇安徽师范大学
  • 2篇天津理工大学
  • 1篇河北科技师范...
  • 1篇内蒙古民族大...
  • 1篇泰山职业技术...
  • 1篇青海民族大学
  • 1篇上海大学
  • 1篇呼和浩特民族...

作者

  • 2篇路宝利
  • 2篇郭立强
  • 2篇梁莹
  • 2篇陈·巴特尔
  • 1篇宋秋蓉
  • 1篇刘清华
  • 1篇陈巴特尔
  • 1篇茹宁
  • 1篇赵兴晨
  • 1篇许伊娜
  • 1篇孙伦轩
  • 1篇崔静

传媒

  • 3篇贵州民族研究
  • 3篇天津市教科院...
  • 2篇职业技术教育
  • 2篇教育评论
  • 2篇世界教育信息
  • 2篇高等理科教育
  • 2篇考试研究
  • 2篇民族高等教育...
  • 1篇中国职业技术...
  • 1篇民族教育研究
  • 1篇职教论坛
  • 1篇成人教育
  • 1篇比较教育研究
  • 1篇中国高教研究
  • 1篇高教探索
  • 1篇学位与研究生...
  • 1篇中国民族教育
  • 1篇神州
  • 1篇复旦教育论坛
  • 1篇大学教育科学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6篇2022
  • 4篇2021
  • 5篇2020
  • 4篇2019
  • 3篇2018
  • 4篇2017
  • 4篇2016
  • 3篇2015
  • 1篇2014
3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从"黄祸"到"模范少数民族":种族定位视角下美国华人的教育经历
2018年
"在人类所居住的地球的每一个角落,存在着不止一个人种.每一个这样的地方都有一系列概念与语言描述这些人种之间的关系."(Paul Spickard,2005)这在美国也不例外,因为除了美国土生土长的原住民之外,那些目前居住美国地区其余人们的祖先,都是在过去几个世纪里从世界的各个角落来到美国.这些人被划分为不同的民族或种族,基于身体特征或是国家、种族的起源的不同,可以划分为欧洲"白种人"、印第安"红种人"、亚洲"黄种人"、非洲"黑种人"和拉丁美洲"棕种人"."自20世纪初,族裔并不以种族划分,而是按照文化划分,族裔可以回溯到19世纪,它作为一种种族的话语,成为美国表达人类差异的唯一方式."(Richard W.Rees,2007)纵观美国历史,不同的肤色,都被予以不同的对待,都遭遇了公然的种族压迫:美国原住"红种人"遭遇了种族灭绝和背井离乡,非洲"黑种人"遭遇了奴隶制,拉丁美洲"棕种人"遭遇了侵略和殖民化,亚洲"黄种人"遭遇了排斥(Michael Omi&Howard Winant,2015).
陈·巴特尔
关键词:美国华人种族灭绝黄种人殖民化种族压迫
中澳民族地区高校传承少数民族文化模式比较研究——以内蒙古大学蒙古学院和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大学沃鲁图卡学院为例
2017年
大学的建立、发展与所在地区及其文化是息息相关的,高等教育除了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之功能外,文化传承与创新是其重要的功能之一。民族院校和民族地区院校具有传承与创新所在区域的民族文化的应然使命。由于历史发展、族际关系、文化变迁等原因,各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发展方式不尽相同,民族地区高校传承民族文化模式也各不相同。我国主要通过民族类院校、通过发展民族类学科来实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而澳大利亚主要在普通高校设立相关学院来传承与发展原住民的文化与传统。二者异曲同工,充分体现了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发展的多样性和高校传承民族文化的多元性。
陈巴特尔
关键词:民族地区高校文化传承
校园Marae:新西兰毛利人整合民族教育双重性的桥梁
2022年
在工业化、现代化、城镇化过程中,多民族国家的民族教育具有双重性,不仅具有学习本民族语言,保持民族性,从而更好地传承本民族文化,培养具有民族文化胜任感的一代新人的功能,而且具有学习国家通用语言,实现国民性,帮助少数民族更好地融入主流社会,获取社会地位,成为超越本民族文化的合格公民的功能。
陈·巴特尔
关键词:合格公民毛利人多民族国家双重性
民族地区宏观高等教育质量分类评价研究
2022年
分类评价是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的必然趋势。文章采用类型分析法和数理模型法,首先,将高等教育系统划分为“两类三层”,即学术类和应用类,研究层、应用技术层和应用技能层,并制定标准对民族地区高校进行了划分,发现省域类型结构存在一定失衡。其次,发现第三方排名指标体系及其权重分配更适用于评价研究型高校而非所有类型,改进已有方法测算了民族地区省域研究型子系统宏观质量,发现人口因素影响较大,要么系统自身质量较高但人均质量偏低,要么相反;进一步发现多数省区存在数量与质量不平衡的矛盾。故此,需因省施策,促进类型结构合理化;推动学术语汇向政策语汇转化,促进高校命名合理化;理性认知大学排名,有效实施分类评价;平衡数量与质量,推动高质量发展。
陈·巴特尔赵志军朱乌英嘎
关键词:民族地区
一种新视角:电子政府运用于农民教育
2015年
当前我国电子政府建设仍然存在覆盖度、内容以及操作上的问题,而农民本身也仍然没有在思想和能力上准备好进入电子政府的世界,这让电子政府内有的效能不能完全发挥。因此,应积极推动有关法律法规建设、合理政府职能配置、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用户导向的电子政府,并努力提高农民适应电子政府要求的素质,通过电子政府和农民自身的融合推动,实现主客体之间的互动,以此来实现电子政府对于农民教育的巨大潜能。
郭立强梁莹
关键词:电子政府农民教育三农问题
人工智能时代我国高等教育的研究范式与变革路径被引量:4
2021年
探析人工智能时代我国高等教育的研究视角与变革路径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中国高等教育史论»蕴含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概念、总规律、基本矛盾、领域定位、哲学观等丰富的高等教育思想.人工智能时代我国高等教育的研究范式为基于文化视角、以实证方法研究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现实问题.人工智能时代我国高等教育的变革路径包括构建终身体系和走向社会场域,推进人文、科学、技术的融合共生,开设以国学经典为核心的主题研讨课,整合人才培养和引领社会的双重职能等方面.
丁楠
普及化背景下民族高等教育概念外延扩大之审思
2022年
民族高等教育概念的界定是民族高等教育理论的基本范畴和逻辑起点。传统理论认为,我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包括独立设置的民族院校、民族地区的普通高校及民族班、预科班等三个方面,简称“两校一班”。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迈入普及化的当下,既有的民族高等教育概念,无论是其内涵还是外延,均已无法很好地反映社会现实,服务民族教育实践。因此,亟须重新审视民族高等教育的范畴。民族高等教育概念的外延需要在传统的“两校一班”范畴上补充第四部分,即少数民族大学生进入内地普通高校接受高等教育。民族高等教育概念外延的扩大有其必要性和紧迫性,这不仅是理论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实践发展的迫切需求,更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应有之义,有助于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高等教育的概念外延扩大之后,将对民族高等教育研究产生重要影响,有助于丰富和创新民族高等教育的理论研究、实证研究、政策研究、文化研究、专题研究、跨学科研究等。
陈·巴特尔佟彤
关键词:少数民族大学生
美国高等教育认证近期改革针对的问题及具体举措分析
2021年
美国高等教育近年来质量堪忧,学生债务和贷款违约率居高不下。时值《高等教育法》再授权之际,外加政府精简监管改革的推动,立法及行政机构针对认证制度目前出现的高校和认证机构负担加重、核心功能低效,阻碍创新和限制学生流动、无法保证学生权益等问题,提出了诸多改革举措:其中已经付诸实施的包括精简监管,引入竞争机制和保护学生利益;仍在商讨中的举措包括联邦教育部应设立学生学业成就标准,认证/认可中实施差别性评估,全面公开认证信息。
熊耕
关键词:美国高等教育
区域经济发展视角下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问题研究被引量:2
2017年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适应国家级战略的要求,该战略可以为合理布局城市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同时有助于形成合理有序的生态发展模式。在区域经济的发展过程中,高等教育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智力的支撑。协调发展京津冀区域的高等教育资源是解决大城市病、合理调整三地的产业结构、优化教育资源的应有之义。优化与整合三地的教育资源,是实现京津冀区域经济良性发展的必由之路。
吴梦林茹宁
关键词:京津冀高等教育区域经济
“政产学研”协同育人的作用机理与实践路径--基于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分析
2023年
“政产学研”协同育人是基于传统“产学研”合作育人提出的新模式,为平衡人才供需矛盾提供模式选择。针对人才供需矛盾,基于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分析教育内部人才培养主体--“大学”“科研院所”的主导促进作用,教育外部人才需求主体--“产业”“企业”的制约推动作用,及其“政府”引导下多元主体“协同”育人的作用机理,为平衡人才供需矛盾提供理论支撑,并从深化“产教融合”、加强“校企合作”、完善“政策机制”等方面,探索“政产学研”协同育人的实践路径,以期为国家培养符合产业需求的创新性复合型人才。
刘延翠茹宁
关键词:校企合作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