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能源热转换及其过程测控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作品数:330 被引量:1,294H指数:15
- 相关作者:汪小蕾王龙飞潘雄伟余帆郭万军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南京师范大学能源与机械工程学院扬州大学水利与能源动力工程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化学工程理学更多>>
- 基于氯化钙溶液的混合盐溶液除湿剂物性测量被引量:3
- 2016年
- 为了改善单一除湿盐溶液的性能,同时降低耗费成本,越来越多的学者致力于混合除湿盐溶液的研究。考虑以价格低廉但除湿效果一般的氯化钙溶液为基础溶液,添加氯化锂或溴化锂颗粒形成混合溶液来提高单一氯化钙溶液的除湿能力。测量了单一氯化钙溶液,加Li Cl/Li Br颗粒后饱和混合溶液的质量浓度,探究极限溶解度,其次对氯化钙、氯化锂不同配比混合溶液在不同温度下的黏度及表面张力进行了测量。通过溶解度的实验测量,发现已经饱和的氯化钙溶液中还可继续溶解最高达8%的Li Cl/Li Br晶体。测量得不同配比氯化锂、氯化钙混合溶液的黏度与表面张力值,通过比较发现氯化锂与氯化钙1:1的质量比下,混合溶液的黏度与表面张力均最低。
- 沈子婧殷勇高张小松
- 关键词:混合物黏度溶解性
- 生物质基合成天然气(BioSNG)的生命周期评价
- 应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以生物质基合成天然气(BioSNG)为评价对象,对秸秆种植收获、运输、工厂建设和拆除、转化、耗电以及SNG使用等阶段进行了清单分析,并进行生命周期评价分析.结果表明,BioSNG生命周期的各种环境影...
- 宋国辉肖军沈来宏
- 关键词:合成天然气生命周期评价环境影响
- 文献传递
- 基于铁矿石载氧体的生物质化学链气化机理研究被引量:13
- 2016年
- 在单批次进料小型流化床上,以稻壳为生物质燃料,研究了床料、气化温度、水蒸气体积分数以及载氧体载氧量与生物质含碳量的摩尔比(O/C)对生物质化学链气化反应特性的影响,并考察了铁矿石的长期交替氧化还原过程中的反应特性,分析了在小型流化床,水蒸气气氛气化条件下,铁矿石载氧体在反应过程中主要的反应以及反应后的铁矿石的床料变化。研究表明:在载氧体条件下,生物质的碳转化率显著增大,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合成气中的H_2和CO的体积分数也相应升高。在温度不变情况下,随着水蒸气比例的升高,CO_2和H_2的体积分数显著上升。伴随着O/C摩尔比的升高,CO和H_2均显著下降。因此,在不同的反应条件下,铁矿石在生物质化学链气化过程中对反应速度、合成气比例等均有明显的作用,对研究生物质的综合利用具有一定的意义。
- 郭万军张海峰葛晖骏沈来宏
- 关键词:铁矿石载氧体生物质
- 混燃石油焦循环流化床锅炉硫污染物排放特性被引量:4
- 2018年
- 在3台配备了炉内脱硫+静电除尘器(ESP)/布袋除尘器(FF)+湿法脱硫装置(WFGD)的410 t·h^(-1)循环流化床(CFB)锅炉进行了硫污染物排放特性研究。在3个测点采用US EPA Method 8对烟气中不同形态硫污染物进行了平行取样,并同时采集了相应工况下入炉燃料、石灰石、底渣、飞灰、石膏和废水等,考察了污染物控制装置对硫污染物的影响以及硫在电厂的迁移和分布特性。结果表明,锅炉出口烟气中硫主要以颗粒态硫和SO_2的形式存在,占比分别为48.94%~55.05%和44.14%~49.07%。ESP和FF能高效脱除颗粒态硫,脱除效率均达95%以上;WFGD对SO_3/硫酸雾、颗粒态硫的脱除效率分别达62.66%~67.82%和53.06%~60.89%。燃料中硫经过燃烧和污染物控制装置脱除之后绝大部分迁移至灰渣(底渣+飞灰)和湿法脱硫产物(石膏+废水)中,分别占硫总输出的56.79%~70.12%和29.25%~41.70%,只有0.63%~1.51%的硫排放到大气环境中。
- 崔健段伦博赵长遂
- 关键词:硫污染物循环流化床石油焦排放特性
- 废弃SCR脱硝催化剂无害化处理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0
- 2016年
- 鉴于废弃SCR脱硝催化剂中含有多种痕量重金属以及可回收利用物质,从处理工艺包括重金属的去除、有价金属的回收等方面综述了废弃SCR脱硝催化剂无害化处理的现状,总结了现阶段的研究重点以及工业化应用的瓶颈。目前主要关注废弃SCR脱硝催化剂中钒、钨、钛的回收工艺,但工业化成本昂贵,难以实现效益均衡化。根据现行废弃SCR脱硝催化剂的处置规范,烟气飞灰中重金属的存在是废催化剂处置工艺复杂化的关键。研究重金属的去除以及有价金属的回收,方能最终实现针对废弃SCR脱硝催化剂无害化处理工艺的综合研发。
- 余岳溪廖永进李娟张亚平徐海涛
- 关键词:重金属有价金属
- 基于镍基载氧体的串行流化床煤化学链燃烧实验
- 2013年
- 以NiO/Al2O3为载氧体,在1 kWth串行流化床反应器上进行了煤化学链燃烧实验,通过四个参数:碳转换效率ηC,coal、煤气化产物的转换效率、碳捕集效率ηC,cap及煤燃烧效率ηcombust对煤燃烧过程进行表征,考察了燃料反应器温度tFR、过量空气系数α、隔离器水煤比SLS/C、燃料反应器水煤比SFR/C和热负荷等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tFR和SLS/C的增大有利于煤气化产物的转换;tFR、α和SLS/C的增大有助于ηC,coal的提高,随着SFR/C由0.8增加到1.8,ηC,coal呈先增加再减小的趋势,并在SFR/C=1.2达到最大值;ηcombust和ηC,coal变化趋势保持一致,主要受飞灰含碳量中残碳损失的影响;tFR提高有助于提高ηC,cap,而α和SLS/C的增大使得ηC,cap降低。
- 顾海明吴家桦沈来宏肖军
- 关键词:载氧体串行流化床煤化学链燃烧
- Sn改性VWTi催化剂高效提高耐碱金属性能—实验与模拟探究
- 2025年
- 碱金属会使得脱硝催化剂中毒,降低催化剂的脱硝活性。为了提升VWTi催化剂在碱金属环境中的稳定性和活性,本研究通过掺入Sn元素提升VWTi催化剂抵御碱金属中毒性能。通过等体积浸渍法,合成了不同Sn含量(质量分数为1%、2%、3%)的VWTi催化剂,并评估了其对多种碱金属(KCl、K_(2)O、NaCl、Na_(2)O)的耐受性。利用X射线衍射(XRD)、氮气吸附-脱附(BET)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表征手段对催化剂进行了测试。研究发现,Sn的加入有效增强了催化剂表面的酸性位点,从而提高其抗碱金属中毒能力。通过氨气程序升温脱附(NH3-TPD)分析发现,Sn掺杂增加了催化剂的酸性位点数量和总酸量。氢气程序升温还原(H_(2)-TPR)和XPS结果显示,SNO_(2)的掺入提升了催化剂的氧化还原性能,增加了表面化学吸附氧物种,提升了其对氨的选择性催化效率。将构建的催化剂及碱金属量子化学模型,根据前线轨道理论计算各种碱金属毒物与催化剂的反应活性,以揭示碱金属毒物与催化剂的化学反应机理。结果表明,碱金属与催化剂的反应活性排序为NaCl>KCl>Na_(2)O>K_(2)O,表明,NaCl最容易与催化剂结合发生化学中毒。实验结果表明,各种碱金属物种致使催化剂中毒程度大小为KCl>K_(2)O>NaCl>Na_(2)O,表明,KCl导致催化剂因中毒性能下降最为显著,且在高碱金属浓度条件下,Sn掺杂比例为2%的SnVWTi催化剂展现出优异的催化活性和稳定性,在300℃下抵御KCl中毒性能相较于VWTi催化剂提升33.48%。本研究制备的Sn掺杂VWTi催化剂抵御碱金属中毒能力有明显提升,在含有高浓度碱金属烟气处理时具有明显优势。
- 周峻伍仲兆平费亦凡陈宏
- 关键词:选择性催化还原量子化学计算
- 城市污泥流化床焚烧炉飞灰中重金属迁移特性被引量:10
- 2017年
- 对120 t/d城市污泥循环流化床焚烧炉飞灰中重金属迁移富集特性进行试验研究,对污泥、飞灰及不同温度、取样点的飞灰中Cr、Mn、Ni、Cu、Zn、As、Cd和Pb 8种重金属迁移富集特性进行了分析。试验结果表明:飞灰、底渣及入炉污泥中主要化学成分为Si O_2、Fe_2O_3、Ca O、Al_2O_3和P_2O_5,"Si0_2-Ca O-Al_2O_3-金属氧化物"体系构成了重金属吸附的载体,也为不同形态重金属的吸附提供了活性空间。Cd、As为易挥发性重金属,在炉膛内挥发的Cd、As及其化合物蒸气在503℃和475℃时几乎全部富集于飞灰颗粒;Cr、Mn、Cu、Zn主要通过夹带富集于飞灰颗粒,它们在尾部烟道不同温度区域飞灰颗粒上的富集程度相当,为难挥发性重金属。
- 蒋志坚曾小强陈晓平梁财
- 关键词:污泥流化床焚烧炉飞灰重金属迁移
- 基于草木灰修饰铁矿石的串行流化床化学链燃烧被引量:9
- 2016年
- 采用草木灰对铁矿石载氧体进行修饰,在1kW_(th)串行流化床反应器上,以合成气(CO+H_2+CH_4)为燃料进行了化学链实验,对其反应活性进行测试。结果表明:生物质灰修饰铁矿石载氧体在1kW_(th)串行流化床上表现出较高的反应活性,且反应温度越高,反应活性越好;燃料反应器出口CO和CH_4体积分数显著降低,930℃下分别为0.12%和2.63%,与采用纯铁矿石相比分别降低了97.3%和16.0%,CO_2捕集效率提升明显,最大值达89.38%;SEM分析表明,反应后的铁矿石颗粒表面出现了晶粒熔融粘接的现象,但生物质灰修饰铁矿石的孔隙结构仍较为明显;EDS分析表明生物质灰修饰铁矿石中K的负载情况较为稳定,没有出现明显的流失现象。
- 高正平黄启龙顾海明沈来宏
- 关键词:草木灰铁矿石载氧体串行流化床化学链燃烧
- 快速流化床颗粒团絮的识别和表征研究被引量:1
- 2018年
- 本文针对内径D=0.1m、高H=3 m的三维可视快速流化床上升管,建立了图像采集及处理系统,对平均粒径d_s=0.25 mm的石英砂(颗粒密度ρ_p=2650 kg/m^3,堆积密度ρ_(pa)=1590 kg/m^3)在颗粒循环量G_s=40~70 kg/(m^2s),流化风速U_g=4.35 m/s下形成的颗粒团絮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套针对三维快速流化床近壁面颗粒团絮的识别和表征方法并优化了计算参数。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准确识别不同类型("U"形、倒"U"形、条形)的颗粒团絮;颗粒团絮的尺寸随上升管高度增加和固体循环通过减小而增大,颗粒团絮数量随上升管高度增加和固体循环通量减小而减少;随固体循环通量变化,"U"形和倒"U"形的颗粒团絮下落速度的平均值均为1 m/s左右。
- 孙子文陈岱琳陈岱琳余艾冰
- 关键词:气固两相流快速流化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