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国土资源管理研究所

作品数:2 被引量:7H指数:1
相关机构: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理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理学

主题

  • 1篇人口
  • 1篇人口迁移
  • 1篇土地利用
  • 1篇土地利用分区
  • 1篇农村
  • 1篇农村人
  • 1篇农村人口
  • 1篇农村人口迁移
  • 1篇气候
  • 1篇气候事件
  • 1篇聚类分析
  • 1篇极端气候
  • 1篇极端气候事件
  • 1篇长江
  • 1篇长江三角
  • 1篇长江三角洲

机构

  • 2篇河海大学
  • 1篇南京农业大学

作者

  • 1篇余庆年
  • 1篇汤勇华
  • 1篇赵言文
  • 1篇施国庆
  • 1篇张彤吉
  • 1篇陈绍军

传媒

  • 1篇中国人口·资...
  • 1篇长江流域资源...

年份

  • 1篇2011
  • 1篇2007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气候变化移民:极端气候事件与适应——基于对2010年西南特大干旱农村人口迁移的调查被引量:7
2011年
国际上对气候因素引致人口迁移的直接关联性和重要程度一直存在争议。2010年我国西南地区遭受的特大干旱给探索极端气候事件和气候变化移民之间的复杂关系提供了研究背景。在此特大干旱影响下,当地农村居民是否、以及怎样采用迁移的方式来应对?本文以2010年8-9月在受灾严重的云南省昆明市寻甸县所进行的田野调查为基础,揭示了特大干旱背景下当地农村人口的迁移行为及特征。调研结果表明在所调查的村组并未因此极端气候事件而引起大规模的气候变化移民活动,无论是暂时的还是永久的。为了解释灾后当地农村人口的迁移选择,本文引入"气候变化—人口迁移响应"的基本理论框架模型,考虑公共和私人两个层面的作用,对当地政府、村集体和农户自身的灾后适应行为进行深入分析和效果评价。结果表明在公共层面的各类帮扶和救助下,农户自身亦采取了多样化的适应措施,两个层面适应行为的共同作用缓解了特大干旱给农户生计带来的压力,使得农户家庭成员的迁移并不成为必须的选择。
余庆年施国庆陈绍军
关键词:极端气候事件农村人口迁移
长江三角洲地区土地利用分区及其特征
2007年
通过对长江三角洲地区土地利用结构类型和社会经济发展等指数的数据的调研和整理,采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结合区域发展战略,初步研究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土地利用分区类型及其特征,以期为科学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提供参考。因子分析结果表明,经主成分分析法进行降维处理,18项分区指标可由4个主因子代表,其特征值累计贡献率为89.72%,且其与各指标、各单元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关系;基于因子分析结果,采用层次聚类分析方法和K-Means聚类方法进行评价分区,遵照区域整体性等分区原则,经归并和调整,将长江三角洲地区16个主要城市划分为6大类土地利用类型区,并讨论了不同类型区的区域特征、土地利用特征及其存在的问题。
张彤吉赵言文汤勇华李兵
关键词:聚类分析土地利用分区长江三角洲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