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普通外科
- 作品数:52 被引量:122H指数:6
- 相关作者:王贵红朱永涛更多>>
- 相关机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河南理工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开封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腹腔镜和胆道镜联合手术治疗结石性非重度急性胆管炎的研究被引量:1
- 2018年
- 目的对比分析结石性非重度急性胆管炎患者腹腔镜和胆道镜双镜联合手术及传统手术围手术期资料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5年6月—2017年5月收治的134例结石性非重度急性胆管炎患者的病例资料,按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双镜组(n=76)和传统组(n=58)。双镜组采用腹腔镜和胆道镜联合手术方式,传统组采用传统开腹手术方式。对包括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手术时间、切口长度、住院时间、T管拔管时间在内的围手术期资料和术后并发症进行比较。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双镜组的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切口长度、住院时间分别为(48.90±16.23) ml、(1.94±0.45) d、(4.53±1.97) cm、(7.81±2.23) d,传统组分别为(98.53±17.34) ml、(2.42±0.56) d、(8.34±2.05) cm、(12.27±1.56) d,双镜组均明显少于传统组,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7.173,7.985,12.847,8.242;P=0.000,0.000,0.004,0.021)。双镜组手术时间为(157.75±17.34) min,传统组手术时间为(138.43±23.84) min,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661,P=0.069)。双镜组和传统组的T管拔管时间分别为(29.78±1.54) d和(22.54±0.96) d,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35, P=0.043)。全部134例患者术后发生并发症共16例,并发症发生率前3位的分别是胆漏、结石残留和切口感染。双镜组和传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5.26%(4/76)和20.69%(12/58),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445,P=0.006)。结论结石性非重度急性胆管炎双镜联合手术较传统手术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降低,且腹腔镜和胆道镜联合手术符合加速康复外科理念,术后恢复较传统组明显更快。
- 杨海舰石明亮段文飞王晓磊展鹏远李江琳
- 关键词:手术后并发症胆管炎结石胆道镜
- 不同微创手术治疗老年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有效性及对肝功能的影响
- 2024年
- 目的对比不同微创手术治疗老年胆囊结石(GD)合并胆总管结石(CBDS)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收集我院92例老年GD合并CBDS患者病例资料(2020年1月~2021年10月),以接受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联合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经内镜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取石术(EST)治疗的46例患者为LC+ERCP/EST组,以接受LC联合胆总管探查术(LCBDE)治疗的46例患者为LC+LCBDE组。对比2组围术期指标、手术成功率、结石清除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手术前后肝功能指标。结果LC+ERCP/EST组住院时间和费用均高于LC+LCBDE组,全麻用时较LC+LCBDE组短(P<0.05);两组手术成功率、结石清除率和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3d、5d 2组血清总胆红素(TBIL)、谷丙转氨酶(ALT)、结合胆红素(DBIL)、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均较术前降低(P<0.05),但两组组间相比明显差异(P>0.05)。结论LC+ERCP/EST与LC+LCBDE治疗老年GD合并CBDS患者结石清除效果相当,但前者全麻用时短,后者住院耗时短,治疗费用低。
- 刘洪豪李江琳张寒寒石明亮郭佳
- 关键词: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肝功能
- CPS1与CPS1-IT1在肝内胆管癌患者中的表达及与病理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
- 2020年
- 目的:探讨氨甲酰磷酸合成酶(CPS1)与氨甲酰磷酸合成酶1-内含子转录本1(CPS1-IT1)在肝内胆管癌患者中的表达及与病理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4年4月至2019年4月肝内胆管癌(ICC)患者36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术中分别取患者的癌旁肝组织及癌组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记录并统计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分期、淋巴结转移、分化类型等病理资料,测定不同组织中CPS1、CPS1-IT1与CPS1+CPS1-IT1表达水平,分析不同病理状态下CPS1与CPS1-IT1的表达量,并进行多因素Logistic分析;采用SPSS Pearson相关性分析软件对ICC患者的CPS1与CPS1-IT1表达水平与病理情况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CPS1、CPS1-IT1与CPS1+CPS1-IT1在ICC癌组织和癌旁肝组织的相对表达量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ICC组织中CPS1与CPS1-IT1的表达水平与肿瘤分期、分化类型及TNM分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PSS 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CPS1基因及CPS1-IT1的表达水平ICC患者肿瘤直径、淋巴转移、T分期呈正相关性(P<0.05),与分化类型呈负相关性(P<0.05)。结论:CPS1与CPS1-IT1在ICC组织内共同高表达,且与肿瘤分期、淋巴结转移、分化类型等存在相关性,CPS1与CPS1-IT1表达水平测定能反映疾病严重程度,指导临床治疗,并可能成为ICC临床诊断相对特异的肿瘤标志物。
- 吴飞
- 关键词:肝内胆管癌病理
- 胃癌基因治疗研究进展
- 2009年
- 胃癌的传统治疗措施效果不理想,近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及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基因治疗作为肿瘤治疗的新方法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胃癌基因治疗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抑癌基因的替代治疗、反义基因治疗、“自杀”基因治疗、免疫基因治疗等。
- 孙栋王西涛王新涛刘凤军
- 关键词:胃肿瘤癌基因
- 胆囊腺癌演变过程中B7-H3蛋白和CD3^+、CD8^+T细胞表达及预后分析被引量:2
- 2020年
- 目的探讨B7-H3蛋白在胆囊腺癌演变过程中不同阶段的表达和胆囊腺癌微环境中浸润CD3^+和CD8^+T细胞的表达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B7-H3蛋白在癌旁正常组织、胆囊息肉、胆囊腺瘤、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和胆囊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和胆囊腺癌间质中浸润CD3^+、CD8^+T细胞的表达,并分析其与胆囊腺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B7-H3蛋白在癌旁正常组织、胆囊息肉、胆囊腺瘤、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和胆囊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0、30.0%、32.5%、48.0%、69.0%。CD3^+和CD8^+T细胞在胆囊腺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1.0%和62.1%,在癌旁正常组织中无表达。B7-H3蛋白表达与胆囊腺癌的分化程度、TNM分期、、是否伴胆囊结石、肿瘤直径和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而与年龄和性别无关(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胆囊腺癌中B7-H3与CD3^+T细胞的表达呈正相关(r=0.455,P=0.025)。B7-H3蛋白高表达和低表达组的中位生存期(OS)分别为15个月和23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7)。CD3^+T细胞高表达和低表达组的中位OS分别为27个月和17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5)。CD8^+T细胞高表达和低表达组的中位OS分别为15个月和13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7-H3蛋白和CD3^+T细胞可能在胆囊腺癌的演变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并与预后密切相关。
- 郭伟陈小爽皇甫深强李程王晓磊
- 关键词:胆囊腺癌CD3^+T细胞CD8^+T细胞
- 胆囊切除术中胆总管探查阴性临床分析与处理被引量:1
- 2011年
- 目的探讨胆囊切除术时胆总管探查阴性的原因。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6月—2010年12月30例胆总管探查阴性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导致探查阴性的原因有急性水肿性胰腺炎恢复期6例,慢性胰腺炎5例,梗阻性胆囊炎6例,细小胆囊结石4例,胆总管胆汁浑浊7例,胆总管旁淋巴结肿大2例。结论胆总管内外因素可引起胆总管探查阴性,术中经胆囊管胆道造影等能减少胆总管的阴性探查。
- 郑兰东
- 关键词:胆囊切除术胆总管探查术胆道造影
- 循证护理在胃肠外科管道护理中的应用
- 2017年
- 目的探究在胃肠外科管道护理中循证护理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15年1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8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入院时间分为常规组和循证组,每组42例。常规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循证组在常规护理干预基础上给予循证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护理效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循证组患者拔管意外事件发生率[2.4%(1/42)]明显低于常规组[16.7%(7/42)],疼痛[(2.10±0.19)分]、恐惧[(2.20±0.55)分]、不安情绪[(1.58±0.51)分]评分均明显低于常规组[分别为(3.31±0.69)、(3.37±0.52)、(2.92±0.47)分],护理总满意度[97.6%(41/42)]明显高于常规组[78.6%(33/4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胃肠外科管道护理中循证护理的应用不仅可降低拔管意外事件发生率,还可改善患者精神状态,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提升医疗质量,促进患者康复,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 姜原王静
- 关键词:消化系统外科手术循证医学循证护理
- 食管胃黏膜延长分层吻合临床应用31例
- 2010年
- 在原动物食管胃黏膜延长分层吻合的实验研究基础上,我们自2003年6月至2008年2月,为31例贲门癌病人在食管胃吻合中应用食管胃黏膜延长分层吻合法,在抑制病人术后胃食管反流中起到了良好的作用。现报告如下。
- 郑兰东李瑞灵王新涛陈传波皇甫深强
- 关键词:食管胃黏膜食管胃吻合胃食管反流原动物吻合法
- 结肠癌组织VEGF和nm23的表达及其对肿瘤转移的影响被引量:1
- 2009年
- 目的:研究VEGF与nm23基因在结肠癌中的表达及其在肿瘤转移中的作用,并探讨二者的相互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VEGF和nm23在结肠癌中的表达。结果:VEGF在结肠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70%,明显高于癌周正常组织;nm23阳性表达率为40%,显著低于癌周正常组织;二者在结肠癌中的表达呈负相关。结论:VEGF与nm23基因共同作用促进结肠癌的淋巴结转移,二者可作为结肠癌进展和预防的生物学指标。
- 王贵红陈雷
- 关键词:VEGFNM23结肠癌肿瘤转移
- 三阴性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治疗方法及转移后生存情况分析被引量:3
- 2013年
- 目的探讨三阴性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治疗方法、转移情况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38例三阴性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结果三阴性乳腺癌患者3、5年无瘤生存率与绝经前、后发病,原发病灶大小,是否保乳,病理类型,化疗方案均无关(均P>0.05);与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病理分级均有相关性(均P<0.05)。患者的3年无瘤生存率与家族史、与放疗均有相关性(均P<0.05)。结论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病理分级均为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保乳与否及常用的化疗方案与预后均无关;放疗可提高3年无瘤生存率,但不能提高5年无瘤生存率。术后转移者预后差,生存期<2年。
- 师丙帅王晓磊董金龙张冠男张筱扬杨忠信翟二涛李帅蔡逸群张双林
- 关键词:乳腺肿瘤乳腺肿瘤绝经期无病生存淋巴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