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冰川与生态地理研究所

作品数:58 被引量:600H指数:15
相关作者:李成秀赵刚徐旻陈雨更多>>
相关机构:山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重庆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水利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57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8篇天文地球
  • 7篇生物学
  • 3篇水利工程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农业科学
  • 1篇理学

主题

  • 42篇气候
  • 30篇冰川
  • 25篇气候变化
  • 23篇冰川变化
  • 15篇遥感
  • 8篇植被
  • 8篇冰川退缩
  • 7篇遥感监测
  • 7篇气候响应
  • 6篇NDVI
  • 5篇遥感技术
  • 5篇影响因素
  • 5篇植被变化
  • 4篇盆地
  • 4篇气温
  • 4篇降水
  • 4篇柴达木盆地
  • 3篇气候要素
  • 3篇流域
  • 3篇湖泊沉积

机构

  • 58篇兰州大学
  • 4篇山西师范大学
  • 3篇陕西师范大学
  • 2篇天津工业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
  • 2篇重庆师范大学
  • 1篇甘肃省治沙研...
  • 1篇山西大学
  • 1篇西北师范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新...
  • 1篇重庆商务职业...

作者

  • 46篇杨太保
  • 18篇何毅
  • 15篇冀琴
  • 12篇田洪阵
  • 7篇徐浩杰
  • 7篇陈杰
  • 4篇杨雪梅
  • 3篇田庆春
  • 3篇刘沁萍
  • 3篇李霞
  • 3篇石培宏
  • 3篇王倩
  • 3篇王凯
  • 2篇曾彪
  • 2篇刘海猛
  • 2篇刘睿
  • 2篇杜鹃
  • 2篇李佳
  • 2篇李成秀
  • 2篇赵刚

传媒

  • 12篇水土保持研究
  • 8篇干旱区资源与...
  • 8篇干旱区地理
  • 5篇兰州大学学报...
  • 4篇地理科学进展
  • 3篇干旱区研究
  • 2篇地理研究
  • 2篇冰川冻土
  • 2篇沉积学报
  • 2篇地理科学
  • 2篇山地学报
  • 2篇自然资源学报
  • 1篇资源科学
  • 1篇水土保持通报
  • 1篇中国沙漠
  • 1篇第四纪研究
  • 1篇生态环境学报

年份

  • 1篇2021
  • 2篇2020
  • 2篇2019
  • 5篇2018
  • 4篇2017
  • 7篇2016
  • 10篇2015
  • 16篇2014
  • 7篇2013
  • 4篇2012
5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黄河源区植被生长季NDVI时空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被引量:33
2012年
利用黄河源区MODIS/NDVI数据、1∶100万植被类型图和气象资料,分析了该区不同植被类型生长季NDVI时空特征以及与气候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2000—2011年,黄河源区植被生长呈改善趋势,生长季NDVI年际变化率每10 a为+2.75%,高寒草原、高寒草甸、高寒灌丛生长季NDVI年际变化率分别为每10 a+2.84%、+2.65%、+2.77%。2)黄河源区植被改善面积占全区总面积的29.39%,主要分布在卡日曲和玛曲上游、扎曲流域、布青山南麓、扎陵湖北部和鄂陵湖周边地区。植被退化面积仅占全区总面积的0.98%,主要分布在约古宗列曲东南部山地和卡日曲北部山地。受水热条件控制,植被改善表现为:①植被改善面积南坡大于北坡;②植被改善面积随海拔升高先增加后减小;③植被改善面积随坡度增加迅速减小。3)黄河源区植被生长季NDVI与同期气温和降水分别存在显著正相关性,其中高寒草原和高寒草甸生长受降水影响更为明显,而高寒灌丛生长受气温影响更为明显。气候的暖湿化趋势可能是促使黄河源区植被生长改善的主要原因。
徐浩杰杨太保曾彪
关键词:植被变化气候变化黄河源区
1990—2015年喜马拉雅山冰川变化的遥感监测被引量:9
2020年
基于Landsat系列遥感数据,运用比值阈值法(B3/B5)和目视解译,研究1990—2015年喜马拉雅山冰川面积的分布与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5年间研究区冰川面积共减少2553.10 km2,年均退缩率为0.44%/a,研究时段冰川加速退缩。研究区冰川主要分布在西段地区,中段次之,东段最少,近25年来西段、东段和中段地区冰川均表现为退缩趋势,其中东段地区退缩最快,中段最慢。从地形分布和变化特征看,5°~25°范围内冰川的分布面积较多,近25年来各坡度等级冰川均在退缩,其中25°~30°之间冰川面积退缩较快,在极平缓/极陡峭地区退缩较慢。尽管8个坡向上冰川均表现为退缩趋势,但退缩幅度有所差异,北坡与西北坡冰川退缩较慢,其他坡向退缩较快。研究时段表碛物覆盖型与非表碛物覆盖型冰川均在退缩,但后者的退缩幅度较大,表明研究区表碛物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冰川消融。
冀琴刘睿杨太保
关键词:冰川变化遥感技术
1981-2010年柴达木盆地气候要素变化特征及湖泊和植被响应被引量:37
2013年
以1981-2010年柴达木盆地及其周边气象站点逐月气温和降水量资料为基础,通过气候趋势分析、气候突变分析等方法,研究了柴达木盆地气候要素的变化特征,并结合Landsat TM/ETM+影像、NOAA/AVHRR-NDVI和EOS/MODIS-NDVI数据,研究了近30年来柴达木盆地湖泊面积和植被生长的动态变化及其对气候要素的响应。结果表明:①1981-2010年,柴达木盆地气温整体升高,秋冬增幅最为明显,年平均气温在1997年发生暖突变,1998年以后升温趋势显著。②1981-2010年,柴达木盆地年可利用降水量经历了"减少—增加—减少—增加"的变化,但整体呈增加趋势,1980-1985年、1990-2001年,年可利用降水量呈减少趋势;1985-1990年、2001-2010年,年可利用降水量呈增加趋势。③柴达木盆地湖泊面积受夏季可利用降水量影响显著,1985-2010年,托素和冬给措纳湖泊面积呈"扩张—萎缩—扩张"变化;1985-1990年,湖面轻微扩张;1990-2001年,湖面明显萎缩;2001年以后,湖面显著扩张。④柴达木盆地植被生长受生长季可利用降水量影响显著,1982-2010年柴达木盆地植被生长呈"退化—改善—退化—改善"变化,但整体呈改善趋势;1982-1985年植被轻微退化,1985-1990年植被轻微改善,1990-2001年植被显著退化,2001年以后植被显著改善。
徐浩杰杨太保
关键词:气候要素湖泊面积植被生长柴达木盆地
柴达木盆地植被生长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要素的响应被引量:55
2014年
以2001—2010年MODIS NDVI植被数据为基础,并结合该区同期气温和降水量数据,采用线性趋势分析、偏相关分析、Hurst指数等数理分析方法,研究了近10 a来柴达木盆地植被时空变化特征、影响因素及未来可能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①2001—2010年柴达木盆地植被生长季NDVI平均值(NDVI)呈显著增加趋势,线性增长率为0.041/10 a。柴达木盆地主要植被类型灌丛、草原、荒漠NDVI的线性增长率分别为0.043/10 a、0.034/10 a、0.028/10 a;②柴达木盆地植被变化具有阶段性特征,整体呈"S"型增长,具有两次明显的植被快速增长期;③柴达木盆地植被改善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的12.43%,并主要分布在布尔汉布达山、祁漫塔格山、鄂拉山、柴达木山、宗务隆山的高山区,冬给措纳湖周边和绿洲核心区。植被退化面积仅占研究区总面积的0.35%,并主要分布在绿洲边缘区,特别是柴达木河绿洲和那陵格勒河绿洲的中下游地区;④植被NDVI与1—5月平均气温以及5—8月可利用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植被生长与温度呈显著正相关的区域主要分布在绿洲核心区及高山区,占植被区面积的8.36%,植被生长与可利用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的区域主要分布在低山区及山地河谷地带,占植被区面积的30.95%;⑤植被生长季延长和生长加速是柴达木盆地植被NDVI增加的主要原因,气候的暖湿化是促使柴达木盆地植被改善的主要驱动力;⑥柴达木盆地植被改善具有强持续性,未来大部分区域植被将持续改善。
徐浩杰杨太保
关键词:柴达木盆地植被变化
末次间冰期—末次冰期可可西里地区气候演化形式被引量:6
2017年
选择青藏高原腹地可可西里地区为研究区,通过对湖泊沉积物色度、磁化率、总有机碳和粒度等分析,对可可西里地区末次间冰期以来的气候演变形式进行了恢复,其演化阶段大致可以与深海氧同位素进行对比。可可西里地区气候变化既表现出与全球气候变化一致的特点,也存在着独特的区域特征。末次间冰期气候波动可以和深海氧同位素相比,也可划分出5个亚段,但两者的波动形式存在差异,深海氧同位素指示5e最暖,而本区气候可能在5a暖湿配置最好;末次冰期气候环境整体较差,只有在间冰阶湖泊水体略有增大,总有机碳也呈小的峰值,色度和磁化率的峰值较高,对应于3c和3a的两个暖期,说明此时段较为温暖,但湿度较差。可能受到构造运动的影响湖泊水体缩小,水动力增大的缘故,相应的沉积条件较差,导致总有机碳含量较低。其他时段各指标均为低值显示气候较为寒冷,只出现一些小的峰值可能与Dansgaard-Oeschger旋回一致。直至1万年以来,各指标呈增大趋势,可能与全新世气候增暖湿有关。
田庆春杨太保石培宏
关键词:末次间冰期末次冰期气候演化
1990-2011年色林错流域湖泊-冰川变化对气候的响应被引量:10
2014年
基于1990、2000和2011年3期Landsat影像数据,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并结合距离较近的安多、申扎和班戈3个气象站点1966-2011年的气温、降水量资料对色林错流域的冰川、湖泊面积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990-2011年流域冰川面积呈不断减少的趋势,2000年以后冰川退缩速度明显加快,南部冰川退缩速率大于北部冰川。流域湖泊面积呈不断扩大的趋势,非冰川补给湖泊在整个研究时段内以较为一致的速率扩张,而冰川补给湖泊的扩张速率远远大于非冰川补给湖泊,且2000年之后扩张速率也明显加快,与冰川的退缩具有很好的耦合性。不同补给方式决定了湖泊变化趋势的差异,气温的升高与冷季降水的减少是流域内冰川退缩的主要原因,也是冰川补给湖泊面积加快扩张的主要原因。而主导非冰川补给湖泊面积变化的因素是流域内降水量增加和蒸发量的减少。
杜鹃杨太保何毅
关键词:湖泊变化冰川退缩气候变化遥感
气候变暖背景下基于NDVI的近三十年荒漠植被变化研究--以甘肃省河西地区为例
基于1982-2006年的GIMMS NDVI数据和2000-2013年的MODIS NDVI数据反演甘肃省河西地区荒漠植被时空演变格局,结合1982-2013年该地区13个气象站点的气温和降水数据,分析荒漠植被对气候变...
杨雪梅杨太保王倩Mihretab G. Ghebrezgabher王鑫
关键词:荒漠植被NDVI气温降水
新疆伊犁河流域植被变化动态监测与评价被引量:16
2015年
基于2000-2013年MODIS/NDVI数据和研究区内气象站点资料,分析了伊犁河流域植被生长季NDVI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研究区植被整体呈微弱的退化趋势,年退缩率为-0.8×10-3a-1,其中草原的退化趋势较草甸、灌丛和林地略显著。2)2000-2013年研究区植被退化区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的11.45%,主要分布在特克斯河中下游、巩乃斯河周边地区;植被改善面积占全区总面积的8.38%,主要分布在伊宁市及霍尔果斯河周边地区。3)研究区伊宁站周边植被生长季NDVI与同期气温及降水存在不显著相关性,昭苏站周边植被生长季NDVI与同期气温及降水分别存在显著负相关和极显著正相关。气候的暖干化趋势可能是导致伊犁河流域植被生长退化的主要原因。
王倩杨太保杨雪梅
关键词:植被变化气候变化伊犁河流域
会宁地区全新世黄土沉积粒度特征及其古气候意义被引量:12
2016年
以会宁陈塬剖面全新世段的粒度变化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辅以磁化率曲线变化,对该区全新世时期的气候变化进行了初步分析。研究认为,会宁地区全新世时期黄土—古土壤沉积以粗粉砂(16~63μm)为主,占47.99%~55.78%,其次为细粉砂(4~16μm)、砂粒(〉63μm)和黏粒(〈4μm),对粒度参数的计算显示,该时期粒度组成较单一,分选较差,粒度频率分布曲线较宽平且呈微弱正偏。将气候变化分为4个阶段:16~11.3 ka BP,晚更新世向全新世过渡时期;11.3~8.5 ka BP,波动时期;8.5~4.5 ka BP,变暖时期;4.5 ka BP至今,现代气候时期。粒度指标对气候变化尤其是具有显著影响的气候事件反映更加敏感,对全球性气候变化和东亚季风边缘区区域性的气候变化均有良好记录。
王琳栋杨太保梁烨何毅陈杰
关键词:全新世粒度黄土高原
柴达木盆地气候变化区域性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6
2019年
利用1982-2013年柴达木盆地5-10月的降水量、气温、日照时数、相对湿度和平均风速等气象资料,结合夏季风指数、经纬向环流指数等大气环流资料及植被覆盖指数对柴达木盆地气候时空变化的区域显著性成因进行讨论.研究表明,除相对湿度变化不明显外,柴达木盆地降水和气温显著上升,日照时数和平均风速显著减小,同时,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经向地带性特征;降水量、平均气温、日照时数和平均风速均有突变发生,其中,盆地东部降水、气温、平均风速的突变时间早于西部,东部的日照时数突变时间晚于西部,区域差异特征明显;各气候要素的周期变化具有共性特征,周期变化基本在32、16、10~12、5~6和2~3 a等时间尺度附近变动;在全球变暖背景下,盆地气候变化具有的区域特征可能是亚洲夏季风、经纬向环流、副热带高压等气候系统以及下垫面植被演变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许婉彤曾彪李博杨太保
关键词:环流指数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