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城市人居环境科学与技术实验室

作品数:29 被引量:322H指数:11
相关作者:邓彦阁姚婷婷庄欣任怡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环境保护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理学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8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7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天文地球
  • 1篇建筑科学
  • 1篇理学

主题

  • 9篇气溶胶
  • 7篇有机气溶胶
  • 6篇污染
  • 6篇PM
  • 6篇PM2.5
  • 5篇源解析
  • 5篇溶胶
  • 5篇二次有机气溶...
  • 4篇化学组成
  • 3篇有机物
  • 3篇珠江三角
  • 3篇珠江三角洲
  • 3篇粒径
  • 3篇PMF
  • 3篇大气PM2....
  • 2篇生物气溶胶
  • 2篇水溶性有机物
  • 2篇秋季
  • 2篇污染特征
  • 2篇消光

机构

  • 29篇北京大学
  • 3篇深港产学研基...
  • 2篇宁波市环境保...
  • 2篇广东省环境监...
  • 1篇清华大学
  • 1篇中国环境科学...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学研究院
  • 1篇深港产学研基...

作者

  • 8篇何凌燕
  • 8篇黄晓锋
  • 3篇曾立武
  • 2篇胡敏
  • 2篇陈多宏
  • 2篇林云
  • 2篇汪伟峰
  • 2篇沈劲
  • 2篇许丹丹
  • 1篇段菁春
  • 1篇秦华鹏
  • 1篇兰紫娟
  • 1篇李响
  • 1篇孙天乐
  • 1篇谭吉华
  • 1篇马永亮
  • 1篇韦莲芳
  • 1篇邓彦阁
  • 1篇张元勋
  • 1篇莫多闻

传媒

  • 14篇中国环境科学
  • 3篇环境科学
  • 3篇环境科学与技...
  • 2篇中国科学:化...
  • 1篇环境污染与防...
  • 1篇地理科学进展
  • 1篇应用气象学报
  • 1篇生态环境学报
  • 1篇环境与发展
  • 1篇中国科学:地...
  • 1篇中国环境科学...

年份

  • 1篇2022
  • 6篇2021
  • 4篇2020
  • 1篇2019
  • 3篇2018
  • 3篇2017
  • 3篇2015
  • 3篇2013
  • 1篇2010
  • 2篇2009
  • 2篇2008
2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日变化特征的珠江三角洲大气污染空间分布研究被引量:23
2017年
在传统的大气监测网络子站污染物浓度比较的基础上,结合其24h日变化的趋势分析,对珠江三角洲9个城市59个监测点位2013~2015年期间的CO、SO_2、NO_2、O_3、PM_(10)、PM_(2.5)数据进行了分析,以期更深入地揭示珠江三角洲大气污染的空间分布格局和来源特征.结果表明:CO、SO_2、NO_2、PM_(10)、PM_(2.5)主要污染区域集中在珠江三角洲西北部和中部地区,主要以广州和佛山两个城市为污染中心,受到本地源排放贡献较大;O_3污染分布较为复杂,四周污染浓度高,中部浓度低,但广州和东莞两地日变化差异显著,受到本地源影响大.分析显示,珠江三角洲大气污染具有显著的区域性特征,推荐广州天湖和珠海唐家分别作为珠江三角洲北部和东南部的区域污染监测点,能够较好地代表来自珠江三角洲北部的污染传输影响和珠江三角洲东南部的平均污染水平.
庄欣黄晓锋陈多宏沈劲何凌燕
关键词:日变化珠江三角洲
深圳市典型混合功能区PM_(2.5)源解析研究被引量:3
2021年
为精准识别深圳市典型商业、居住与工业混合功能区的PM_(2.5)污染来源,选取深圳市北部地区5个点位于2017年9月~2018年8月全年进行PM_(2.5)的样品采集和组分分析,利用优化的多元线性引擎模型(ME-2)对其主要来源及其时空变化特征进行探索.结果显示,研究区域研究时段的大气PM_(2.5)年均浓度为29.0μg/m^(3),解析出了SO_(2)二次转化(19.9%)、机动车(15.1%)、生物质燃烧(11.2%)等10种来源,其中SO_(2)二次转化、生物质燃烧、NO_(x)二次转化、VOCs二次转化、工业排放、老化海盐和远洋船舶源具有显著的区域传输特征,而机动车源、燃煤和扬尘具有本地源特征,受到局地排放的影响较大.重污染天气下机动车源、NOx二次转化、工业排放及生物质燃烧源的增加最为显著,加强这些源的控制是此类混合功能区PM_(2.5)污染精细化防治的关键.
兰紫娟江家豪林理量黄晓锋何凌燕
关键词:PM2.5珠江三角洲源解析
深圳冬季大气气态硝酸和硝酸盐气粒分配特征被引量:3
2021年
利用双通道在线气体和气溶胶分析仪(MARGA)在深圳冬季同时观测了PM_(2.5)和PM_(10)中水溶性无机离子及气态前体物浓度变化,以探究气态硝酸(HNO_(3))和颗粒态硝酸盐(pNO_(3)^(-))的气粒分配特征.结果表明,气态硝酸和颗粒态硝酸盐总和TNO_(3)(TNO_(3)=HNO_(3)+pNO_(3)^(-))中,气态HNO_(3)、细颗粒NO_(3)^(-)和粗颗粒NO_(3)^(-)三个部分的占比分别为9.6%、56.8%和33.6%.TNO_(3)浓度日变化呈现双峰特征,上午峰值来自于细颗粒态NO_(3)^(-)增加,由交通早高峰排放NOx转化生成所致;白天光化学反应使TNO_(3)的3个部分浓度均增加,TNO_(3)在下午17:00达到全天峰值.相关分析表明,低温有利于NO_(3)^(-)以NH4NO_(3)存在于细颗粒态;TNO_(3)浓度较高时,细颗粒态NO_(3)^(-)占比亦升高.
陈瑶云龙罗遥牛英博彭杏何凌燕黄晓锋
关键词:硝酸盐水溶性无机离子粗颗粒
宁波市PM_(2.5)中碳组分的时空分布特征和二次有机碳估算被引量:30
2015年
为了研究PM2.5中碳质组分的时空分布特征,于2012年12月至2013年10月4个季度典型时段在宁波市5个采样点采集环境大气中的PM2.5,分析了样品中有机碳(OC)和元素碳(EC)的质量浓度,并估算二次有机碳(SOC)对OC的贡献.结果表明:1宁波市PM2.5年均质量浓度为51.6μg·m-3,其中OC和EC的比例分别为17%和6%.反向轨迹模型的分析结果表明,来自内陆地区的区域传输可能是冬季和春季PM2.5浓度较高的主要原因.2OC/EC比值和OC与EC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夏季有大量SOC生成,而冬季则可能受华北地区燃煤供暖的显著影响.3用EC示踪法对宁波市的SOC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宁波冬季和春季受到区域传输的显著影响,污染源较不稳定,不宜使用该估算方法.夏季和秋季的SOC质量浓度分别为2.5μg·m-3和2.3μg·m-3,占OC的42%和28%.
杜博涵黄晓锋何凌燕胡敏王川任宇超应红梅周军汪伟峰许丹丹
关键词:PM2.5有机碳元素碳
北京春季大气中氨的气粒相转化及颗粒态铵采样偏差研究被引量:17
2015年
利用Partisol 2300型化学物种采样器,通过溶蚀器-膜-后置膜采集了北京2013年春季大气颗粒物及酸碱性气体样品,利用离子色谱分析获得PM2.5中主要无机组分和气体SO2,HNO2,HNO3和HCl浓度.结果表明,NH3,NH4+和PM2.5的昼夜变化特征相似,晚间浓度均高于日间.非雾霾天[NH3]:[NH4+]均大于1,而雾霾期间NH3,NH4+和PM2.5浓度大幅度增加,NH3转化率加快,导致该比值小于1,表明NH3在灰霾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采样偏差研究表明,采样过程中普遍存在颗粒态NH4+的正、负偏差,半挥发无机组分在低污染水平下损失明显,但整体上单一滤膜采样高估NH4+浓度.NH4+的挥发损失受气象条件影响,而由于溶蚀器对酸碱性气体的吸收,[NH3]:[N(-Ⅲ)]和[HNO3][NH3]对NH4+的损失影响显著.因此对颗粒物中半挥发性组分进行采样偏差补偿,有利于提高大气颗粒物化学质量重构、污染物形成机制及其来源解析等研究结果的准确性.
韦莲芳段菁春谭吉华马永亮贺克斌王书肖黄晓锋张元勋
关键词:PM2.5铵盐
电池企业铅污染土壤稳定化修复实验研究被引量:7
2013年
采用电池企业的场地土壤进行实验,研究了铅污染土壤中混合施加过磷酸钙(C)、膨润土(B)和腐殖酸(H)后对土壤中铅形态及浸出毒性的影响,同时研究了在相同固定剂组合中改变单一固定剂投加量对土壤修复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1)经不同配比的C+B、B+H、和H+C组合方式处理后,土壤中铅的有效态质量分数明显降低,而有机结合态和残渣态质量分数增加。固定时间为40 d时,其修复效果优于25 d。修复后土壤的有效态铅大部分转化为有机结合态,其中经过20%B+20%H和10%H+6%C处理后,有效态铅质量分数降低幅度较大,分别从331.3 mg·kg-1降至91.8 mg·kg-1和96.57 mg·kg-1;相应地,有机结合态铅质量分数增加幅度也较大,分别从57.19 mg·kg-1升至264.28 mg·kg-1和267.99 mg·kg-1;(2)C+B组合投加处理中,土壤修复效果随膨润土投加量增加而降低,B+H组合投加处理中,土壤修复效果随着腐殖酸投加量的增加而增加,H+C组合投加处理中,随过磷酸钙投加量增加,土壤修复效果也呈增加趋势。(3)经不同处理固定修复后,土壤浸出液中铅的质量浓度大幅降低,对周周水环境的风险降低。
李占宇刘阳生
关键词:土壤铅污染稳定化
宁波市冬季PM_(2.5)污染特征与来源解析被引量:7
2015年
为了了解宁波市大气中PM2.5污染特征及来源,于2012年冬季在宁波5个环境受体点采集PM2.5样品,分析它们的质量浓度及多种无机元素、水溶性离子、金属元素和碳等组分的含量,并使用PMF模型对宁波市PM2.5来源进行了解析。结果表明:宁波冬季PM2.5浓度较高,5个点位PM2.5中主要化学组分均为有机物、SO42-、NO3-、NH4+和元素碳,约占PM2.5总质量浓度78.2%~92.4%。对宁波市PM2.5有重要贡献的源类分别为钢铁冶炼源、混合扬尘源、生物质燃烧源、二次硝酸盐、高氯源、机动车排放源、重油燃烧源和二次硫酸盐,其分担率分别为5.6%、3.3%、3.2%、28.8%、6.8%、22.2%、0.7%和29.4%。
俞杰汪伟峰周军许丹丹赵倩何凌燕
关键词:SOC源解析
深圳市大气能见度与细粒子浓度统计模型被引量:26
2009年
利用深圳市2007年全年逐时能见度、PM2.5质量浓度和相对湿度观测数据,在分析大气消光机理及其影响因素的基础上确立了能见度与PM2.5之间的基本模型关系,着重讨论分析了相对湿度对颗粒物消光影响的常见修正方式,并通过线性和非线性回归分析筛选相对湿度影响修正因子fRH的表达形式和确定模型参数,最终建立起适合于深圳本地情况的能见度与PM2.5之间的最优统计模型(R2=0.43,n=8024)。进一步利用能见度与PM2.5的日平均值进行了多元回归分析,模型拟合值与实测值之间的相关系数(R2)高达0.73(n=350),而且预测偏差范围小,较好地反映了深圳市大气能见度与PM2.5之间的定量相关关系。
林云孙向明张小丽黄晓锋何凌燕曾立武
关键词:能见度消光系数相对湿度
深圳市PM_(2.5)化学组成与时空分布特征被引量:48
2013年
于2008-12-30~2009-12-25,在深圳市宝安区、罗湖区和盐田区各设置一个采样点采集大气细粒子PM2.5,分析了PM2.5中主要的水溶性离子组分、有机碳和元素碳,同时结合气象条件,对深圳市PM2.5的化学组成及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深圳市PM2.5污染总体上呈现西高东低的空间分布特点,但是SO24-和NH4+的空间差异不大,说明深圳PM2.5污染具有明显的区域传输特征.OC/EC值自西向东逐渐升高,说明深圳西部地区受一次源排放影响更为显著.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的影响,深圳市PM2.5总体污染程度表现为秋冬高、夏春低的特点,各主要组分的质量浓度变化也均有类似的特征.与2004年深圳的类似观测结果比较发现,该地区脱硫措施显著降低了PM2.5中硫酸盐浓度,而机动车尾气对PM2.5的贡献变得更加重要.
云慧何凌燕黄晓锋兰紫娟李响曾立武
关键词:PM2化学组成
深圳填海造地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因素分析被引量:29
2009年
基于海岸地貌基本概念界定填海造地范围在现代海岸带平均高潮位以下。基于多期遥感影像,利用单波段影像提取及影像二值化处理辨识深圳填海造地的动态变化数据。根据1978-1985年、1986-1994年、1995-1998年、1999-2004年4个时间段的填海数据解析结果,分析了在深圳这一典型的快速城市化地区城镇化进程中填海造地的起始阶段、快速阶段、增速阶段到理性阶段的阶段性过程。在此基础上,对深圳填海造陆的驱动力进行分析,建立了填海造地的综合驱动框架模型;归纳了区位因素、政策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和自然生态因素四大填海驱动力,并结合深圳的城市发展进程与深圳填海的不同阶段对每一因素的驱动作用进行了剖析。
于海波莫多闻吴健生
关键词:填海造地驱动力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