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MR室

作品数:18 被引量:91H指数:6
相关作者:朱振方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卫生局科研基金上海市卫生局科技发展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成像
  • 5篇MRI
  • 5篇磁共振
  • 4篇磁共振成像
  • 3篇动态增强扫描
  • 3篇老年
  • 3篇病理
  • 2篇动态增强MR...
  • 2篇诊断价值研究
  • 2篇乳腺
  • 2篇乳腺癌
  • 2篇肿瘤
  • 2篇钼靶
  • 2篇钼靶X线摄影
  • 2篇腺癌
  • 2篇小肝癌
  • 2篇老年性
  • 2篇加权成像
  • 2篇检出
  • 2篇肝癌

机构

  • 13篇复旦大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安阳市人民医...

作者

  • 7篇林光武
  • 6篇嵇鸣
  • 3篇叶春涛
  • 3篇臧雪如
  • 2篇李尉萍
  • 2篇朱振方
  • 1篇李保庆
  • 1篇刘安龙
  • 1篇王立侠
  • 1篇朱震方
  • 1篇尚伟

传媒

  • 4篇中国医学计算...
  • 4篇老年医学与保...
  • 1篇临床放射学杂...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 1篇中华医学会放...

年份

  • 2篇2018
  • 1篇2014
  • 1篇2012
  • 3篇2011
  • 5篇2010
  • 1篇2009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于肾脏恶性肿瘤的应用价值被引量:7
2014年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于肾脏常见恶性肿瘤不同病理类型的鉴别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9例经我院手术病理证实的肾脏恶性肿瘤患者的术前DWI图像,测量肿瘤部位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并结合T1及T2加权图像及相关临床、病理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肾细胞癌的平均ADC值为(2.93±1.35)×10-3mm2/s,肾盂移行细胞癌的平均ADC值为(1.72±0.78)×10-3mm2/s,两者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然而两者T1及T2加权图像上的信号强度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进一步统计显示肾细胞癌中透明细胞癌ADC值明显低于非透明细胞癌的ADC值(P<0.05),两者ADC值分别为(1.67±0.45)×10-3mm2/s和(3.81±1.81)×10-3mm2/s。同时有淋巴结或远处转移的肾占位ADC值明显低于无转移的肾占位ADC值(P<0.05)。分别为有淋巴结转移的肾占位平均ADC值为(1.13±0.34)×10-3m m2/s、无转移者平均A DC值为(2.97±1.20)×10-3m m2/s;有远处转移的肾占位平均ADC值为(1.07±0.31)×10-3m m2/s,无转移者平均A DC值为(2.54±1.35)×10-3m m2/s。结论: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可用于肾脏恶性肿瘤的诊断及病理分型,并能对临床治疗及预后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尚伟刘安龙李保庆林光武
关键词:肿瘤扩散加权成像
3.0T MRI全肝十期动态增强扫描在肝硬化增生结节和小肝癌的检出及诊断价值研究
目的:探讨MR全肝十期动态增强扫描技术在肝硬化增生结节和小肝癌的检出及诊断价值,分析各期相组合对病变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缺期扫描可能造成的漏诊及误诊率,总结肝脏硬化增生结节和小肝癌各期相的强化特点和最佳动态增强...
林光武嵇鸣
关键词:小肝癌
老年性胃间质瘤的螺旋CT表现及其病理基础
2010年
目的探讨老年性胃间质瘤的螺旋CT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收集资料完整的老年性胃间质瘤47例,分析其螺旋CT表现及病理基础。结果良性11例,交界性9例,恶性27例;腔内型5例,腔外型30例,腔内外型12例。良性、交界肿瘤CT平扫呈圆形或类圆形均匀密度软组织肿块,肿瘤直径常小于5cm,增强扫描病灶呈中度以上的较均匀强化;恶性病变CT平扫为较大的不规则或分叶状肿块,其内有出血、坏死、囊变及钙化,增强扫描肿物呈不均匀强化,其内坏死、囊变区无强化,动脉期瘤体旁可见排列成簇状或线状增强的细小血管,静脉期病变强化程度高于动脉期。结合手术病理,CT对病变定位准确率为100%,定性准确率达91%。结论螺旋CT能很好反映老年性胃间质瘤的生长方式及病理基础,存肿瘤的检出、判断肿瘤与周围器官的关系、有无转移及良恶性鉴别等方面均有重要价值。
林光武嵇鸣
关键词:胃间质瘤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3T MR SWI对老年患者急性脑梗死灶旁小静脉的研究被引量:6
2018年
目的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序列在老年患者急性脑梗死灶旁静脉分支3T MR上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28例临床怀疑的急性脑梗死老年患者全部行常规MRI+DWI+SWI检查。以DWI发现的急性梗死为分组标准,128例老年患者分为急性梗死组(73例)和非急性梗死组(55例)。结果 128例中,SWI序列显示病灶周围小静脉增多、增粗和淤滞共24例。急性梗死组中有19例SWI显示病灶周围皮层静脉显示异常增粗和增多,非急性梗死组有5例SWI显示静脉异常;急性梗死组中梗死灶旁小静脉分支异常发生率高于非急性梗死组。结论 SWI序列能敏感地显示脑内梗死灶旁皮层小静脉分支异常,有助于老年急性脑梗死的诊断。
朱震方林光武邵勇叶春涛
关键词:老年急性脑梗死磁敏感加权成像小静脉
颅内卵黄囊瘤一例并文献复习
2018年
患者男,33岁。患者10天前开始出现头痛、头晕,乏力,纳差,逐步加重,伴意识状况逐步下降,嗜睡,神志模糊,精神萎靡,反应迟钝,四肢肌力V°,四肢肌张力(++),GCS评分14分。实验室检查:甲胎蛋白:3760.0 ng/ml↑。放疗后甲胎蛋白:370.0 ng/ml↑。
王甜彭玉卢晨嵇鸣
关键词:文献复习卵黄囊瘤颅内四肢肌力甲胎蛋白GCS评分
老年性放射性肝损伤的MRI表现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2011年
目的探讨老年性放射性肝损伤的MⅪ表现及其相关因素。方法通过前瞻性研究32例老年肝脏恶性肿瘤患者三维适行放疗前、后的临床及Mm资料,探讨老年性放射性肝损伤的M砒表现及其与性别、年龄、是否合并肝硬化、介入治疗、术后复发、靶体积、照射剂量及分割剂量的关系。结果(1)发生放射性肝损伤共24例(占75%),MRI上呈现与照射区分布一致的异常信号,其中21例T1WI呈低信号,T2W呈高信号,动态增强呈轻度或明显强化,部分病灶边缘出现异常灌注征象;3例T1W、T2W均呈低信号,动态增强扫描无强化。(2)放射性肝损伤与照射剂量、分割剂量、照射靶体积明显相关,与性别、年龄、是否合并肝硬化、介入治疗、术后复发与否等因素无显著影响。结论老年性放射性肝损伤MRJ上呈现与照射区分布一致的异常信号及强化特点,放疗靶体积、照射剂量、分割剂量与之呈正相关,随着靶体积、照射剂量、分割剂量的增加,发生机率增加。
林光武嵇鸣叶春涛臧雪如朱震方
关键词:三维适形放射治疗肝肿瘤MRI放射性肝损伤
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MRI分型诊断价值及其病理基础被引量:13
2010年
目的:探讨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MRI分型诊断价值及其病理基础。方法:收集经临床和病理资料证实的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21例,分析其CT、MRI征象,探讨CT、MRI对各型的分型诊断价值及其病理基础。结果:21例均行CT扫描,其中12例行MR检查。血管瘤型4例,病理上以粗大扭曲的异常血管或血管瘤为主,CT、MR增强扫描异常血管或血管瘤动脉期呈明显强化,门脉期强化程度仍高于同期肝实质。肌瘤型3例,病理上以平滑肌成分为主,脂肪成分很少(<10%)。CT平扫为较均匀低密度,MRIT1WI呈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CT、MRI增强扫描动脉期呈明显强化,门脉期、延迟期呈持续强化。脂肪瘤型5例,病理上以脂肪成分为主(≥70%),CT、MRI显示脂肪密度或信号。混合型9例,CT平扫为含有脂肪的混杂密度,MRIT1WI病灶主体呈不均匀低信号,脂肪成分呈高信号,T2WI呈混杂高信号,CT、MRI增强扫描其内软组织成分动脉期呈明显强化,门脉期仍有强化。病理上血管、平滑肌、脂肪3种成分比例接近(其中脂肪成分占10%~70%)。免疫组化:上述21例均显示HMB45(+)、SMA(+)。结论:CT、MRI能较好地反映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分型和各型的病理特征,具有一定的诊断特异性。
林光武嵇鸣
关键词: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CT磁共振成像
3.0T MRI全肝十期动态增强扫描LAVA技术成像参数探讨
目的分析正常成人和肝硬化患者MR全肝灌注扫描的"时间-信号强度"曲线特点和肝血管重建期相,探讨全肝十期动态增强扫描LAVA技术的成像参数。方法对8例无任何肝脏疾病的正常成人和8例肝硬化患者行MR全肝灌注成像,探讨全肝十期...
林光武
关键词:动态增强扫描正常成人肝硬化患者成像参数MRI
文献传递
动态增强MRI在乳腺癌行保乳术的术前评估价值研究被引量:4
2011年
目的探讨动态增强MRI在乳腺癌行保乳术的术前评估准确性。方法分析106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乳腺癌患者术前的动态增强MRI及钼靶X线摄影资料,观测动态增强MRI及钼靶X线摄影片上乳腺癌病灶的数目、位置、大小、形态、侵犯范围和淋巴结转移情况,按乳腺癌术前行保乳术(breastconservingsurgery,BCS)所需条件,并与术后大体解剖标本及镜下病理结果相对照,分析动态增强MRI、钼靶X线对乳腺癌术前行保乳术治疗的评估准确性。结果动态增强MRI能够较准确评价乳腺癌灶的位置、大小、浸润范围、数目、乳腺皮肤、胸壁和腋窝淋巴结状态,MRI判断40例(37.8%)可行BCS,判定准确性为96.2%。钼靶X线摄影判断37例(34.9%)可行BCS.准确性为89.6%。结论动态增强M砒能为乳腺癌患者行BCS的筛选提供比较全面和准确的信息,术前运用动态增强MIU评价乳腺癌行BCS是可行的。
林光武刘伟嵇鸣李尉萍叶春涛朱振方臧雪如
关键词:乳腺癌保乳术磁共振成像钼靶X线摄影
肝脏孤立性坏死结节的CT、MRI表现与病理对照研究被引量:11
2011年
目的:探讨肝脏孤立性坏死结节(SNN)的CT、MRI表现及其分型诊断价值和病理基础。方法:分析经临床和病理证实的肝孤立性坏死结节29例(所有病例均行MR检查,其中15例行CT检查),探讨SNN的CT、MRI表现及其分型诊断价值和病理基础。结果:①单纯凝固性坏死型(14例),T1WI、T2WI上均呈低或低-等信号,增强扫描病灶内凝固性坏死无强化,周围包膜呈延迟强化。其中8例行CT检查,CT平扫呈低或等密度,增强扫描无强化,5例可见包膜呈延迟期环形强化。②伴液化性坏死型(5例),T1WI上呈低信号,较大病灶内可见更低信号;T2WI上病灶呈低-等信号,其内液化性坏死呈点片状更高信号;增强后病灶无强化,周围包膜呈轻-中度强化。CT检查3例,CT平扫呈低或等密度,增强扫描无强化,2例周围包膜呈延迟期环形强化。CT不能反映病灶内液化性坏死。③多结节融合型(10例),T1WI呈低信号,其内可见低-等信号分隔;T2WI病灶以等-稍高信号为主,其内可见等或略高信号分隔,其中6例合并液化性坏死还可见裂隙状高信号。增强扫描病灶无强化,其内分隔及周围包膜呈轻-中度强化。CT检查4例,其中3例为低或等密度融合结节,增强扫描内部分隔及周围包膜呈延迟期强化。CT不能显示内部液化性坏死和病灶全部分隔。结论:CT、MRI能较好反映肝脏孤立性坏死结节的分型及各型的病理特征,MRI在多结节融合型和伴液化坏死型的诊断价值明显优于CT。
林光武王立侠嵇鸣
关键词:肝脏孤立性坏死结节磁共振成像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