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丁轶

作品数:15 被引量:42H指数:3
供职机构:湖北航天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卒中
  • 4篇脑梗
  • 4篇脑梗死
  • 4篇梗死
  • 3篇动脉
  • 3篇血管
  • 3篇注射
  • 3篇细胞
  • 3篇脑血
  • 3篇脑卒中
  • 2篇丁苯
  • 2篇丁苯酞
  • 2篇血性
  • 2篇缺血
  • 2篇注射液
  • 2篇疗效
  • 2篇脑血管
  • 2篇急性
  • 2篇苯酞
  • 1篇丹红

机构

  • 14篇湖北航天医院
  • 1篇长江大学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武汉大学
  • 1篇长江大学附属...

作者

  • 14篇丁轶
  • 9篇张荣
  • 4篇叶方斌
  • 4篇胡珍琼
  • 3篇朱谱国
  • 1篇曾非
  • 1篇杨久永
  • 1篇薛峥
  • 1篇刘伟伟

传媒

  • 2篇中国药业
  • 2篇中国现代医药...
  • 1篇当代医学
  • 1篇中国医药导刊
  • 1篇血栓与止血学
  • 1篇中国实用神经...
  • 1篇现代生物医学...
  • 1篇神经损伤与功...
  • 1篇中国卫生标准...
  • 1篇中国继续医学...
  • 1篇临床与病理杂...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09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急性期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
2023年
目的分析急性期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至2018年9月本院收治的126例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均接受经颅多普勒超声技术(TCD)检查脑血流分流,治疗6个月后评估预后情况,比较预后不良与预后良好患者临床资料,经单因素及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果126例急性期脑梗死患者中预后不良56例,预后良好70例。预后不良与预后良好患者性别、脑卒中史、高血脂症史、糖尿病史、血管狭窄情况、静脉溶栓、去骨瓣减压术占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预后不良患者年龄≥60岁、有冠心病史、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5分、超敏C反应蛋白(hs-CRP)≥10 mg/L、无脑血流分流患者占比均高于预后良好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有冠心病史、NIHSS评分≥5分、血清hs-CRP≥10 mg/L、无脑血流分流是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脑血流分流、年龄、有冠心病史、NIHSS评分、血清hs-CRP水平对预测急性期脑梗死患者预后情况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可为临床控制急性脑梗死患者复发及改善预后提供参照依据。
严秀红丁轶胡殿波吴志琴
关键词:急性期脑梗死预后
TCD对偏头痛合并卵圆孔未闭的诊断效果评价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分析偏头痛合并卵圆孔未闭患者应用经颅多普勒发泡试验(transcranial Dopplerbubble test,TCD)诊断的效果。方法纳入2019年4月—2020年7月收治的偏头痛合并卵圆孔未闭患者21例为研究对象。对这些研究对象依次实施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和TCD。以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TEE)为诊断卵圆孔未闭的“金标准”。分析偏头痛合并卵圆孔未闭检查准确率、漏诊率、误诊率。结果TCD诊断偏头痛合并卵圆孔未闭的准确率高于二维超声心动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CD诊断偏头痛合并卵圆孔未闭的漏诊率与二维超声心动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CD诊断偏头痛合并卵圆孔未闭的误诊率低于二维超声心动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偏头痛合并卵圆孔未闭患者应用TCD诊断的临床价值更加显著,结果可靠,且TCD本身具有安全、无创等优势,临床筛查价值较高,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严秀红丁轶吴志琴刘菊桂
关键词:二维超声心动图误诊率
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血脂水平分析
研究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血脂水平情况,探讨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回顾性分析117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静脉血中的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H-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情况,与非脑梗死...
张荣胡珍琼丁轶
二级综合医院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介入管理模式及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分析二级综合医院脑卒中患者接受早期康复介入管理模式,并探索人口教育水平、经济水平、医疗保险类型、康复认知态度对患者接受早期康复介入管理治疗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03—2017-03在湖北航天医院住院的129例脑卒中患者,采取单双随机分组,观察组于发病病情稳定48h行康复治疗,对照组于病情稳定2周后行康复治疗,所有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观察组较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及日常生活指数改善明显;不同医疗保险类型、费用支付方式、收入来源,以及对制定康复治疗方案的方式有不同认识的患者,在脑卒中发作住院期是否接受早期康复治疗有明显差异。结论二级综合医院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介入管理模式可降低脑卒中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对接受早期康复介入管理无影响,而经济收入水平、医疗保险类型和康复认知态度等因素是影响脑卒中患者接受早期康复介入管理治疗的重要因素。
叶方斌张荣丁轶胡殿波姚祎
关键词:脑卒中早期康复介入影响因素
丁苯酞注射液联合强化步行训练对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恢复效果观察被引量:6
2019年
目的观察丁苯酞注射液联合强化步行训练对早期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72例,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6例。两组均进行早期联合强化步行训练,试验组在此基础上予以丁苯酞注射液治疗,治疗2周。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 <0. 05),巴氏(Barthel)指数均较治疗前升高(P <0. 05),且上述指标变化幅度均大于对照组(P <0. 05);试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4. 4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3. 89%(P <0. 05);两组患者治疗2周后血清神经损伤标志物[S100β蛋白(S100β)、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 <0. 05),且试验组降幅更大(P <0. 05);两组患者治疗6周后的Fugl-Meyer评定量表(FMA)、Holden功能性步行分级法(FAC)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 <0. 05),且试验组变化幅度较大(P <0. 05)。结论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予以丁苯酞联合强化步行训练,可更有效地减轻神经功能损伤,促进下肢运动功能恢复。
丁轶张荣
关键词:丁苯酞注射液脑卒中偏瘫下肢功能
脑血管金属支架植入脑动脉血管血栓形成的风险评估被引量:3
2020年
目的探讨脑血管金属支架植入脑动脉血管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以在我院行脑血管金属支架植入治疗的42例患者为对象。根据患者是否发生脑血管血栓将患者分为血栓组(n=6)和非血栓组(n=37)。分析影响患者脑血管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血栓组与非血栓组性别、年龄、高血压、高脂血症、血管畸形、支架位置、凝血酶原时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血栓组糖尿病、肾功能障碍、心脏支架史、血小板聚集水平占比高于非血栓组,按时阿司匹林服用情况低于非血栓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OR=3.883)、肾功能障碍(OR=2.771)、血小板聚集水平(OR=2.761)、阿司匹林服用情况(OR=3.879)是患者脑血管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脑血管金属支架植入患者脑动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为糖尿病、肾功能障碍、血小板聚集水平高、未按时服用阿司匹林。
丁轶
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效果被引量:6
2019年
目的分析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66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3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研究组增加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6.97%,高于对照组的78.79%,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均明显降低,Barthel指数均升高,且研究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研究组Barthel指数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使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效果显著。
丁轶
关键词: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脑梗死临床疗效安全性
神经干细胞在神经系统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2009年
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s)研究近年来成为脑科学研究的重要领域。本文就NSCs在神经系统疾病治疗中应用的研究现状做一综述。
丁轶张荣杨久永朱谱国
关键词:神经干细胞疾病治疗神经系统CELLSNSCS
血清DCN、NRG-1、MIF水平与首发未服药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症状和认知功能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11
2021年
目的:探讨血清核心蛋白多糖(DCN)、神经调节蛋白-1(NRG-1)、巨噬细胞迁移抑制因子(MIF)水平与首发未服药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症状和认知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20年11月期间长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首发未服药精神分裂症患者80例作为精神分裂症组,同期于长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进行体检的健康志愿者80例作为对照组。应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估患者精神病理症状,应用MATRICS共识认知成套测验(MCCB)评估所有受试者认知功能。根据PANSS评分将精神分裂症组分为PANSS评分高分组和低分组,比较两组血清DCN、NRG-1、MIF水平,并分析以上指标水平与PANSS总分、MCCB各项评分的相关性。结果:精神分裂症组患者PANSS总分为(77.18±13.57)分。精神分裂症组MCCB各项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精神分裂症组血清DCN、NRG-1水平低于对照组,MIF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PANSS高分组血清DCN、NRG-1水平低于PANSS低分组,MIF水平高于PANSS低分组(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首发未服药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DCN、NRG-1水平与PANSS总分呈负相关,与MCCB各项评分呈正相关,MIF水平与PANSS总分呈正相关,与MCCB各项评分呈负相关(均P<0.05)。结论:首发未服药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DCN、NRG-1、MIF水平异常,且以上指标水平与患者临床症状和认知功能受损有一定联系,提示检测以上指标水平可能为该病患者认知功能及临床症状的评估提供参考。
许超王娟刘伟伟丁轶薛峥
关键词:核心蛋白多糖神经调节蛋白-1巨噬细胞迁移抑制因子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情况分析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根据螺旋CT血管造影(CTA)情况,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颅内外血管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成分和动脉管腔狭窄程度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选择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45例,经头颈部螺旋CT血管造影(CTA),分析脑动脉管腔狭窄程度及动脉粥样斑块的性质、成分。结果 45例患者中,CTA检出各种斑块(钙化斑、软斑、混合斑)33例(73.3%),22例(48.8%)有动脉狭窄,血管闭塞5例。颅外动脉狭窄最常见的部位是颈内动脉起始部,颅内动脉狭窄最常见的部位是大脑中动脉M1段。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颅内外动脉斑块发生率均较高,动脉粥样硬化致血管狭窄前循环发生率高于后循环,Ⅲ、Ⅳ级狭窄动脉相应供血区域大多出现缺血病灶,头颈动脉多层CTA可以准确评价颅内外动脉的病变情况,对脑卒中的二级预防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张荣丁轶胡珍琼叶方斌
关键词:缺血性脑血管病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颈动脉粥样硬化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