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伦
- 作品数:25 被引量:103H指数:7
- 供职机构:湖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更多>>
- 2014-2021年湖北省输入性卵形疟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分析被引量:1
- 2023年
- 目的分析2014-2021年湖北省输入性卵形疟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为消除疟疾后的风险评估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国家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收集2014-2021年湖北省卵形疟病例资料,对病例的地区、时间和人群分布,感染来源地及就诊情况等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4-2021年,湖北省共网报输入性疟疾病例840例,其中输入性卵形疟病例115例占13.96%(115/840)。全省报告卵形疟病例居前5的地市依次为武汉市33例、宜昌市16例、黄石市13例、襄阳市11例和黄冈市7例。12月报告的病例数最多为17例占14.78%(17/115),7月报告的病例数最少为4例占3.48%(4/115)。98.26%(113/115)的输入性卵形疟病例来自非洲22个国家,主要来自刚果金(19例)、尼日利亚(12例)和安哥拉(9例)这3个国家。病例初诊单位主要集中在地市级医疗机构占35.65%(35/115),初诊诊断为疟疾的病例82例,初诊正确率为71.30%(82/115)。全省45.22%的卵形疟病例由地市级医疗机构确诊。结论湖北省2014-2021年均有输入性卵形疟病例报告,感染来源主要来自非洲。病例的初诊和确诊单位主要集中在县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因此,需要持续提升医疗机构的疟疾防治意识和检测能力,特别是针对卵形疟原虫,巩固全省消除疟疾成果。
- 吴冬妮夏菁董小蓉孙凌聪张华勋万伦张娟曹慕民
- 关键词:输入性疟疾流行病学特征
- 湖北省雷氏按蚊历史分布区传疟媒介种群调查被引量:2
- 2022年
- 目的了解湖北省雷氏按蚊历史分布区传疟媒介种群情况,为制定媒介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湖北省雷氏按蚊历史分布区各选取3个乡镇各1个自然村为调查点,于2016-2018年每年7-9月,每村于室内(人房或牲畜棚)、室外(靠近水稻田)各选取2个调查场所开展1次种群调查,采用灯诱法(19:00至次日07:00)和人工捕蚊法(清晨室内)捕蚊,连续调查3 d。分析雷氏按蚊历史分布区灯诱法和人工捕蚊法捕获按蚊密度差异,人房、牲畜棚和室外等不同捕蚊场所捕获按蚊密度差异。结果2016-2018年,湖北省雷氏按蚊历史分布区灯诱法共捕获按蚊54903只,均为中华按蚊,未发现雷氏按蚊及其他按蚊;三年灯诱按蚊平均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158,P>0.05);不同地区三年灯诱平均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151,P<0.05),汉川市按蚊密度[169.85只/(灯·夜)]显著高于其他地区。2016-2018年各年度人房、牲畜棚和室外等不同捕蚊场所按蚊密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4.673,P<0.05;F=3.748,P<0.05;F=4.774,P<0.05),牲畜棚捕获的按蚊密度各年均最高。2016-2018年,湖北省雷氏按蚊历史分布区人工捕蚊法共捕获按蚊1318只,均为中华按蚊,未发现雷氏按蚊及其他按蚊;三年人工捕蚊法按蚊平均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902,P>0.05);不同地区三年人工捕蚊法平均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694,P>0.05)。结论湖北省传疟媒介中华按蚊广泛存在,有潜在的疟疾传播风险,应继续开展持续、规范的监测工作,防止输入性疟疾的本地传播。
- 万伦张华勋夏菁吴冬妮张娟曹慕民朱红张聪
- 关键词:疟疾中华按蚊
- 湖北省疟疾控制和消除历程被引量:8
- 2021年
- 湖北省历史上流行的疟疾以间日疟为主,传疟媒介为中华按蚊和嗜人按蚊。曾先后于1954-1955年、 1967-1973年出现过疟疾大流行,其中1970年发病率高达602.4/万。70年来,湖北省遵循"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重点"的原则,采取了不同的综合防治措施,到2010年全省疟疾发病率降至0.07/万。2010年湖北省启动了消除疟疾行动计划,2013年实现了无本地感染疟疾病例,2019年全省通过了消除疟疾考核,实现了消除疟疾目标。本文就湖北省疟疾流行概况、疟疾防治和消除历程、面临的挑战及展望等作一概述。
- 夏菁吴冬妮朱红万伦张娟林文李凯杰曹慕民刘斯张华勋
- 关键词:疟疾
- 2016-2020年湖北省输入性疟疾病例特征分析被引量:12
- 2021年
- 目的了解2016-2020年湖北省疟疾疫情流行特征,为优化消除疟疾后的防控策略提供科学支撑。方法通过国家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收集2016-2020年湖北省网报疟疾病例资料,对病例感染虫种、感染来源地、三间分布和就诊情况等进行分析。不同医疗机构间的初诊确诊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湖北省2016-2020年共报告疟疾病例560例,全部为境外输入性疟疾病例。其中,恶性疟387例(占69.11%)、间日疟75例(占13.39%)、卵形疟80例(占14.29%)、三日疟16例(占2.86%)、混合感染2例(占0.36%)。2016-2020年,报告疟疾病例数分别为151、 96、 127、 151和35例,其中2020年报告疟疾病例数较2019年下降76.82%。所有疟疾病例感染地来自4个洲的39个国家,其中输入病例数居前5位的国家分别是刚果(金)(117例)、尼日利亚(49例)、埃塞俄比亚(48例)、安哥拉(45例)和刚果(布)(32例)。2016-2020年各月均有疟疾病例报告,其中1、 2和11月为病例报告的高峰月,报告病例数分别为77、 76和51例。湖北省除神农架林区外,16个市(州)均有疟疾病例报告,主要分布在武汉(184例)、宜昌(81例)、黄石(56例)、襄阳(39例)和十堰(36例)。病例以20~49岁年龄组居多,占85.36%(478/560)。男性病例540例,女性20例,男女性别比为27∶1。报告疟疾病例中,361例(占64.47%)在发病后2 d内就诊,69例(占12.32%)在发病11 d后就诊。396例初诊诊断为疟疾,初诊确诊率为70.71%。病例初诊主要集中在县级以上医疗机构(73.21%,410/560),县级以上医疗机构初诊确诊率为77.32%(317/410);在乡(镇)卫生院、个体医生和村卫生室初诊的分别为45例、 16例和27例,初诊确诊率分别为40.00%(18/45)、 1/16和11.11%(3/27),不同医疗机构间的初诊确诊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3.744, P <0.05)。24 h内确诊的病例占55.89%(313/560),初诊至确诊时间间隔≥4 d的占26.43%(148/560)。疟疾病例主要由医疗机构确诊,占80.89%(
- 吴冬妮张华勋朱红万伦张娟孙凌聪董小蓉易佳曹慕民夏菁
- 关键词:疟疾输入性病例流行病学特征
- 2019年湖北省输入性疟疾疫情分析被引量:7
- 2021年
- 目的了解2019年湖北省疟疾流行特征,为湖北省消除疟疾后监测策略的调整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9年湖北省疟疾病例网报资料,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2019年湖北省网报疟疾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结果 2019年湖北省共报告疟疾病例151例,均为境外输入病例。其中,恶性疟119例(78.8%)、间日疟15例(9.9%)、卵形疟12例(7.9%)、三日疟5例(3.3%)。病例主要分布在武汉(54例,35.8%)、黄石(25例,16.6%)、襄阳(14例,9.3%)和宜昌(10例,6.6%)。2019年全年均有疟疾病例报告,其中11月报告病例数最多,为22例;3月、5月、7月报告的病例最少,均为9例。发病以30~<50岁年龄组居多,占66.2%(100/151)。男性148例,女性3例,男女性别比49.3∶1。疟疾病例的报告单位以地市及医疗机构占比较高,占59.6%(90/151)。98.0%(148/151)的疟疾病例从非洲的25个国家输入,输入病例最多的国家为刚果金(49例,32.5%),其次为埃塞俄比亚(12例,7.9%)和尼日利亚(12例,7.9%)。结论 2019年湖北省报告的疟疾病例均为输入性疟疾病例,以恶性疟为主,其他3种疟疾病例均有报告。提示本省需持续提升对境外输入性疟疾病例的防控工作,针对特定人群开展防疟知识宣传,进一步强化医疗机构的疟疾诊断意识和水平。
- 吴冬妮夏菁张娟万伦张华勋孙凌聪曹慕民林文
- 关键词:输入性病例疟疾
- 湖北省达传播控制标准后血吸虫病流行因素被引量:21
- 2018年
- 目的了解达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后疫区传染源控制情况,为实现阻断和消除血吸虫病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3—2016年湖北省湖滩型和山丘型流行区的6个街/村进行人群、家畜、螺情的基线调查和常规调查;于2015—2016年6月和11月对全省人畜活动频繁的有螺环境进行野粪监测调查和野生哺乳动物感染情况调查。人群感染情况采用血清学(IHA)和病原学(粪便尼龙绢袋集卵孵化法)检测;家畜及野粪感染情况采用病原学(塑料杯顶管孵化法)进行检测;钉螺感染情况采用压碎镜检法检测;对野生哺乳动物的感染情况解剖后进行检测。结果 2013—2016年6个街/村人群总感染率呈逐年下降趋势,从2013年的0.59%下降到2016年为0;当地耕牛全部淘汰,其它家畜共调查134头(猪94头,羊40头),均未发现血吸虫感染;6个调查村共捕捉野鼠49只,感染率为4.08%。2015—2016年野粪监测调查共收集野粪9 124份,共发现阳性54份,其中48份牛粪、5份羊粪、1份马粪,未发现阳性人粪。出现野鼠、野粪污染的地区均发生在湖滩型流行区。结论影响我省血吸虫病传播阻断的主要传染源人、牛虽然已得到一定控制,但羊、野鼠等其它传染源,在传播控制标准后也不容忽视,需采取针对性措施。
- 李凯杰蔡顺祥唐丽万伦单晓伟李博
- 关键词:血吸虫病传染源传播阻断
- 湖北省枣阳市中华按蚊对常用杀虫剂的敏感性调查被引量:1
- 2023年
- 目的以湖北省枣阳市野外中华按蚊为对象,测定其对溴氰菊酯、高效氟氯氰菊酯和马拉硫磷等杀虫剂的敏感性,为湖北省传疟媒介的控制工作提供科学参考。方法以湖北省枣阳市为调查点,分别于2019年7月和2021年7月在牛棚捕捉中华按蚊,采用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滤纸接触筒法测定中华按蚊对溴氰菊酯、高效氟氯氰菊酯和马拉硫磷的敏感性。2019年每种杀虫剂重复测定4组,2021年每种杀虫剂重复测定6组。测定过程中,记录中华按蚊接触药膜滤纸10、15、20、30、40、50及60 min后的击倒数。接触杀虫剂药膜滤纸60 min后,将所有受试的中华按蚊成虫转移到恢复筒,24 h后记录蚊虫死亡情况,应用WHO抗药性评价标准确定抗性级别。采用Excel 2007软件建立数据库,SPSS 17.0软件分析2019和2021年试验组接触药膜滤纸60 min后的击倒率差异。击倒率差异的比较采用χ^(2)检验分析。结果2019和2021年溴氰菊酯试验组60 min击倒率分别为2.00%和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800,P=0.007);24 h校正死亡率分别为7.74%和15.67%。2019和2021年高效氟氯氰菊酯试验组60 min击倒率分别为0和0.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00,P=0.011);24 h校正死亡率分别为17.04%和4.36%。2019和2021年马拉硫磷试验组60 min击倒率分别为3.06%和3.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8.000,P=0.156);24 h校正死亡率分别为55.58%和82.24%。2019和2021年,溴氰菊酯、高效氟氯氰菊酯和马拉硫磷试验组抗性级别均为抗性。结论湖北省枣阳市中华按蚊对溴氰菊酯、高效氟氯氰菊酯和马拉硫磷均产生了抗性,后期应进一步加强抗药性监测,科学合理使用杀虫剂,采取综合防治措施。
- 万伦张华勋夏菁吴冬妮张娟曹慕民朱红
- 关键词:中华按蚊抗药性
- 湖北省2016—2019年重点寄生虫病防治规划终期评估被引量:4
- 2023年
- 目的 评估湖北省2016—2019年重点寄生虫病防治规划任务完成情况和终期效果,总结经验,发现问题,为下一阶段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按照《全国包虫病等重点寄生虫病防治规划(2016—2020年)终期评估方案》要求,采取回顾性调查方法,收集2016—2019年湖北省重点寄生虫病防治工作落实情况和保障措施及人群感染情况等相关资料进行报告。结果 2016—2019年湖北省累计开展宣传教育2 920 992人次,防治技术培训209次,业务培训7 680人次,平均每年开展52次,平均培训1 920人次;全省共安排专项寄生虫病防治经费344.52万元,其中省本级投入经费172.22万元,实现国家现行标准下农村安全饮水全覆盖,累计建成农村无害化厕所768.79万户。2016—2019年开展监测查病39 658人次,人群肝吸虫病感染率为0,土源性线虫感染率0.42%,各年间感染率有波动,年间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276,P>0.05),各虫种间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2.807,P<0.01)。2016—2019年在17个监测点共检测5 393人,肺吸虫血清阳性率3.93%,年间血清学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6.011,P<0.01);共采集溪蟹738只,中间宿主溪蟹感染率16.26%,年间溪蟹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731,P<0.01)。结论 2016—2019年,湖北省坚持实施“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防治策略,全面落实各项防治措施,效果显著,重点寄生虫病已处于较低流行态势,达到了防治目标要求,但传播风险依然存在,下一步要继续加大保障与监测力度,巩固防治成果。
- 张娟夏菁朱红林文吴冬妮万伦张华勋
- 关键词:肝吸虫病土源性线虫安全饮水中间宿主
- 2015-2018年湖北省报告疟疾疫情分析被引量:22
- 2020年
- 目的了解2015-2018年湖北省疟疾流行特征,为湖北省消除疟疾策略的调整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5-2018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中网络报告的湖北省疟疾病例资料,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2015-2018湖北省网络报告疟疾的流行病学特征。结果 2015-2018年湖北省累计报告疟疾病例494例,均为境外输入病例。2015-2018分别报告病例120、151、96和127例,均为实验室确诊病例。其中,恶性疟337例(68.2%)、间日疟65例(13.2%)、卵形疟75例(15.2%)、三日疟14例(2.8%)、混合感染3例(0.6%)。病例主要分布在武汉(168例,34.0%)、宜昌(75例,15.2%)、黄冈(39例,7.9%)、黄石(35例,7.1%)、襄阳(31例,6.3%)和十堰(28例,5.7%)等6个市。疟疾病例报告高峰期为1-2月(129例,26.1%)和5-7月(137例,27.7%)。以20~49岁年龄组居多,占85.2%(421/494)。男性473例,女性21例,男女性别比为22.5∶1。疟疾病例初诊单位主要集中在县级及以上医疗机构(324例,65.6%), 345例(69.8%)病例首诊被诊断为疟疾。不同就诊单位初诊正确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就诊当天确诊者占44.3%(219/494),恶性疟、间日疟、卵型疟、三日疟和混合感染就诊当天确诊者分别占49.3%(166/337)、41.5%(27/65)、32.0%(24/75)、1/14和1/3,不同疟疾类型从就诊到确诊时间间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疟疾病例的确诊单位以县级以上医疗机构所占比较高,占57.7%(285/494)。94.1%(465/494)的疟疾病例从非洲的30个国家输入,输入病例数居前的来源国家为刚果(金)(69例,14.0%)、尼日利亚(61例,12.3%)。结论 2015-2018年湖北省报告疟疾病例均为输入性病例,94.1%的疟疾病例为从非洲输入,44.3%病例在就诊当天确诊。
- 夏菁张华勋刘斯吴冬妮张娟林文孙凌聪万伦曹慕民朱红
- 关键词:疟疾输入性病例流行病学特征
- 人SNW1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其调控IFN-β表达的初步研究
- 2015年
- 目的克隆人SNW1基因并构建其真核表达载体,验证SNW1基因的表达和细胞定位,探索SNW1基因对IFN-β转录的调控作用。方法以来自293T细胞的c DNA为模板PCR扩增人SNW1基因并克隆至真核表达载体p CMV-N-Flag上,对重组质粒进行酶切鉴定和测序;通过瞬时转染和免疫印迹验证SNW1在细胞中的表达;通过免疫荧光确定SNW1在细胞内的定位;利用IFNB启动子荧光素酶双报告系统和仙台病毒(Se V)初步检测SNW1对IFN-β转录的调控作用。结果 PCR扩增出约1.6 kb的条带,大小与预期相符;酶切结果表明SNW1成功克隆至PCMV-N-Flag,进一步测序验证SNW1序列正确;Flag-SNW1蛋白大小约Mr70 000,主要定位于细胞核中;在Se V感染条件下过量表达SNW1可以显著增强IFN-β的表达,而过量表达的SNW1对IFN-β的本底表达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结论成功克隆并构建了SNW1真核表达载体,初步显示SNW1对IFN-β的转录具有较强的调控作用。
- 张聪万伦吕桂阳
- 关键词:克隆转录调控IFN-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