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乔永利

作品数:17 被引量:290H指数:11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7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主题

  • 11篇水稻
  • 9篇性状
  • 7篇耐冷
  • 7篇耐冷性
  • 5篇数量性状
  • 5篇胁迫
  • 5篇基因
  • 4篇幼苗
  • 4篇水胁迫
  • 3篇芽期
  • 3篇野生
  • 3篇野生二粒小麦
  • 3篇幼苗期
  • 3篇数量性状位点
  • 3篇位点
  • 3篇小麦
  • 3篇冷水胁迫
  • 3篇苗期
  • 3篇QTL分析
  • 3篇表型

机构

  • 10篇中国农业科学...
  • 8篇韩国农村振兴...
  • 6篇西北农林科技...
  • 6篇中国农业科学...
  • 6篇韩国国立首尔...
  • 5篇吉林省农业科...
  • 5篇首尔大学
  • 2篇云南省农业科...
  • 2篇汉城大学
  • 1篇长江大学
  • 1篇宁夏农林科学...
  • 1篇上海市农业科...

作者

  • 17篇乔永利
  • 11篇韩龙植
  • 10篇曹桂兰
  • 6篇张媛媛
  • 5篇张三元
  • 4篇安永平
  • 3篇时津霞
  • 3篇翁跃进
  • 3篇何蓓如
  • 3篇吉万全
  • 2篇徐福荣
  • 2篇杨庆文
  • 2篇戴陆园
  • 1篇纪志远
  • 1篇马雅琴
  • 1篇张艳蕊
  • 1篇张俊国
  • 1篇南钟浩
  • 1篇汪俭
  • 1篇郭东伟

传媒

  • 5篇作物学报
  • 2篇中国农业科学
  • 2篇Journa...
  • 2篇中国水稻科学
  • 2篇植物遗传资源...
  • 1篇西北植物学报
  • 1篇植物病理学报
  • 1篇作物杂志

年份

  • 2篇2017
  • 1篇2007
  • 2篇2006
  • 6篇2005
  • 3篇2004
  • 2篇2003
  • 1篇2002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粳稻芽期耐冷性鉴定方法研究被引量:37
2004年
利用 2 2个粳稻品种 ,在不同低温胁迫、不同处理天数下进行水稻芽期耐冷性鉴定 ,并提出了适合于粳稻芽期耐冷性的鉴定方法。研究结果表明 ,在低温胁迫和不同天数的处理中 ,以 2℃ / 6d低温胁迫下的 2 2个粳稻品种死苗率的方差和变异范围表现为最大 ,并且死苗率的分布比较合理 ,据此认为该低温胁迫对于粳稻芽期耐冷性鉴定是比较合适的胁迫条件。在2℃ / 6d低温胁迫下 ,靖粳 7号、辐优 1号、合系 15、沈农 15、东农 4 2 2、滇系 1号等品种芽期耐冷性属 3级 ,为强耐冷性品种 ;
乔永利张媛媛安永平张艳蕊曹桂兰韩龙植
关键词:粳稻低温胁迫芽期水稻耐冷性
普通小麦与野生二粒小麦A、B基因组的遗传进化关系的SSR分析被引量:12
2003年
以29份普通小麦、野生二粒小麦及野生二粒小麦与节节麦杂交的双二倍体为材料,选取A、B染色体组特异的SSR引物,通过微卫星多态性检测方法探讨上述两物种之间A、B染色体组的遗传进化关系.经NTSYS系统软件UPGMA聚类分析表明,在遗传相似系数为0.18时可以将普通小麦与野生二粒小麦大致分为两大类群,说明野生二粒小麦的A、B染色体组在进化过程中其遗传物质发生了较大变化,但同时野生二粒小麦的D25与D13与普通小麦分为一组,尤其是D13与新疆的红冬麦遗传距离较近,也证明了其两物种间有一定的同源性,并对这些遗传物质分化发生的机制及SSR引物的保守性进行了讨论.
时津霞乔永利马雅琴吉万全何蓓如翁跃进
关键词:野生二粒小麦遗传进化SSR
水稻幼苗期耐冷性选择对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被引量:45
2002年
利用籼粳稻杂交后代 (密阳 2 3/通 88- 7、密阳 2 3/ TR2 2 183、密阳 2 3/高产 10 2 )探讨了水稻幼苗期耐冷性选择对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从籼粳稻杂交后代 F2 和 F3 中选择的耐冷个体群或系统群与随机个体群或敏冷系统群间进行主要农艺性状的比较结果表明 ,在 F2 和 F3 水稻幼苗期耐冷性选择对秆长、穗长和穗数并不产生显著的影响 ,但选择获得的幼苗期耐冷性强的 F2 个体群的孕穗期耐冷性 (结实率 )、F3 系统群的分蘖期耐冷性 (赤枯度 )和孕穗期耐冷性 (结实率 )均显著强于随机个体群和敏冷系统群 ;在冷水处理下 F3 幼苗期耐冷性强的耐冷系统群的产量显著高于敏冷系统群。提出在水稻幼苗期以叶赤枯度来选择幼苗期耐冷性强的个体是获得高产耐冷后代材料的有效途径。
韩龙植乔永利高熙宗朴钟泽元容在
关键词:水稻幼苗期耐冷性结实率农艺性状
水稻幼苗活力性状的低温反应数量性状基因座检测(英文)被引量:1
2007年
以籼粳交“密阳23/吉冷1号”的F2:3代200个家系作为作图群体,在12℃冷水胁迫下,进行苗高、苗鲜重和苗干重等水稻幼苗活力性状的低温反应鉴定,并利用由SSR标记构建的分子连锁图谱为基础,对冷水胁迫下苗高、苗鲜重和苗干重以及它们的低温反应指数进行了数量性状基因座(QTLs)检测。研究结果表明,低温胁迫下上述幼苗活力性状在F3家系群中均表现为接近正态的连续分布,表现为由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在第1、2、7、8和12染色体上,检测到与幼苗活力性状的低温反应相关的QTL共12个,对表型变异的贡献率范围为5.2%-17.9%,其中位于第2染色体RM262-RM263区间和第12染色体RM270-RM17区间的与低温下苗高相关的qCSH2和qCSH12,以及位于第12染色体RM19-RM270区间和第1染色体RM129-RM9区间的分别控制低温下苗干重及其低温反应指数的qSDW12和qCSDW1对表型变异的贡献率较大,分别为16.6%、17.9%、15.9%和16.2%。其增效等位基因均来自吉冷1号,前两者均表现为加性效应,后两者分别表现为显性和超显性。
韩龙植乔永利张三元张媛媛曹桂兰金钟焕李圭星高熙宗
关键词:水稻幼苗活力冷水胁迫数量性状基因座
水稻粉质胚乳突变体flo(t)的子粒性状及淀粉理化特性分析被引量:2
2017年
淀粉是水稻胚乳的主要贮藏物质,其理化特性的解析对开展稻米外观和食味品质改良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研究从烷化剂N-甲基N-亚硝基脲(MNU)处理的粳稻品种Hwacheong突变体库中,筛选得到一个稳定遗传的粉质胚乳突变体flo(t)。与野生型相比,flo(t)突变体的株高和穗粒数极显著、显著降低,种子胚乳表现为白色不透明粉质,千粒重降低15%,直链淀粉含量显著降低,但脂质含量显著提高。对成熟子粒扫描电镜观察发现,flo(t)突变体由大小不一、排列松散、间隙较大的淀粉粒组成,且淀粉的晶体结构与热力学特性也发生显著变化。
何冰纾钟雨越乔永利郭东伟
关键词:水稻淀粉理化特性
以色列野生二粒小麦(Triticum dicoccoides)耐盐性鉴定被引量:6
2004年
采用水培法对从以色列引进的分属8个自然群体的93份野生二粒小麦进行了耐盐性初步鉴定.结果表明:①供试材料中仅有高耐盐材料3份,耐盐材料7份 ,耐盐性较好的材料仅占参试材料总数的10.7%;②8个自然群体的野生二粒小麦的耐盐性存在较大差异,其中3号群体耐盐性明显高于其他群体,说明来自Tabigha地区的野生二粒小麦具有丰富的耐盐基因源;③将经过鉴定的耐盐性较好的野生二粒小麦与普通小麦中的耐盐品种进行比较研究发现,以色列耐盐性较好的野生二粒小麦的耐盐性不如普通小麦中的茶淀红和SW10两个耐盐品种.
时津霞乔永利杨庆文何蓓如吉万全翁跃进
关键词:野生二粒小麦耐盐性鉴定自然群体耐盐品种水培法耐盐基因
水稻生长早期耐冷性QTL分析被引量:47
2005年
以籼粳交“密阳23/吉冷1号”的F2:3 代200个家系为作图群体,构建分子连锁图谱,并进行了F3 代家系的生长早期耐冷性鉴定和QTL分析。结果表明,幼苗期耐冷性、分蘖期耐冷性和低温下幼苗生长能力等生长早期耐冷性在F3 代表现为近似正态的连续分布,是由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在第1、5、9 染色体上分别检测到与幼苗期耐冷性相关的QTL各1个,其中qCTS1 对表型变异的解释率最大,达15.5%;在第2、3、7、9、11 染色体上分别检测到与分蘖期耐冷性相关的QTL各1个,而每个QTL对表型变异的解释率均较低;在第1、2、11、12染色体上分别检测到与低温下幼苗生长能力相关的QTL各1个,其中qGAS2 和qGAS12 对表型变异的解释率分别为26.6%和42.9%,是主效基因。
韩龙植乔永利曹桂兰张媛媛安永平芮钟斗高熙宗
关键词:耐冷性QTL分析幼苗期表型变异分蘖期水稻
水稻(Oryza sativa L.)耐冷性的QTL初步分析
该研究利用'密阳23号/吉冷1号'杂交后代F<,3>系统群200个株系,探讨了芽期耐冷性遗传变异以及在自然和冷水处理条件下各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关系,并进行了芽期耐冷性以及冷水处理下主要农艺性状表型值和冷水反应指数的QTL...
乔永利
关键词:水稻农艺性状QTL定位
文献传递
野生二粒小麦(Triticum dicoccoides)与普通小麦(T.aestivum)A、B染色体组的同源性分析被引量:12
2005年
以普通小麦农家种、野生二粒小麦和野生二粒小麦与节节麦合成的双二倍体为材料,运用SSR分子标记方法对野生二粒小麦与普通小麦A、B染色体组的同源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野生二粒小麦与普通小麦A、B染色体组的遗传相似系数仅为0.189,存在较大的差异,推测野生二粒小麦与普通小麦的A、B染色体组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各自完整的、平衡的遗传体系;(2)野生二粒小麦与普通小麦A和B染色体组各自的遗传相似系数分别为0.264、0.125,结合两个染色体组的聚类结果,发现A、B染色体组在进化上是不同步的,且A染色体组比B染色体组更为保守;(3)通过比较人工合成的双二倍体与普通小麦的遗传结构,发现双二倍体基因组的简单重复序列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印证了“小麦异源多倍体形成初期就发生了遗传物质变化”的观点。
时津霞乔永利杨庆文何蓓如吉万全翁跃进
关键词:野生二粒小麦普通小麦SSR标记同源性
不同生长环境下水稻结实率数量性状位点的检测被引量:18
2006年
以籼稻密阳23与粳稻吉冷1号配制所获得的R2:3群体200个家系作为作图群体,在北京、昆明、三亚、公主岭和韩国春川等5个点进行水稻结实率的鉴定,并利用SSR标记对水稻结实率数量性状位点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水稻结实率表型值及其在B家系群中的分布以及所检测到的QTL数目因生长环境不同而有较大差异,说明QTL与环境有明显的互作效应。水稻结实率在F3家系群中呈接近正态或偏态的连续分布,是由多个基因所控制的数量性状。共检测到与水稻结实率相关的QTL14个,分布于第1、2、3、4、6、7、8、10和12染色体上,对表型变异的贡献率为4.9%。15.3%。分别位于第1、2、6和12染色体RM1-RM259、RM263~RM6、RM340-RM30、RM270~RMl7区间的qSSR1、qSSR2、qSSR6和口SSRl2至少在2种生长环境下均检测到,对表型变异的贡献率分别为4.9%~8.4%、4.8%。7.2%、7.6%。10.7%和7.4%。10.4%。以上多数QTL增效等位基因均来自吉冷1号,基因作用方式主要为部分显性或显性或超显性。
韩龙植张三元乔永利金钟焕徐福荣曹桂兰南钟浩戴陆园芮钟斗高熙宗
关键词:水稻结实率数量性状位点微卫星标记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