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大禹
- 作品数:86 被引量:211H指数:9
- 供职机构:东北电力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医药卫生理学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 一株拟青霉菌及利用其产生的絮凝剂絮凝回收油脂酵母的方法
- 一株拟青霉菌及利用其产生的絮凝剂絮凝回收油脂酵母的方法,属于生物技术领域。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株拟青霉菌,该拟青霉菌能够产生微生物絮凝剂,得到的微生物絮凝剂对油脂酵母具有高效的絮凝回收能力,并且对废水的COD能够进行去除...
- 于大禹张秀珍乔楠施云芬张晓君高明星樊雪
- 文献传递
- 真菌迭代非核糖体多肽合成酶的催化机制及重构研究
- 于大禹徐富超占纪勋
- 固定化白腐菌和恶臭假单胞菌用于染料废水连续处理方法及装置
- 一种固定化白腐菌和恶臭假单胞菌用于染料废水连续处理方法及装置,染料废水连续处理装置包括两个固定化白腐菌反应器I、II和一个固定化恶臭假单胞菌反应器,三者串联在一起。在下述条件处理染料废水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控制处理装置水浴...
- 乔楠于大禹张金榜杨梦宇高波
- 文献传递
- TiO_(2-x)N_x光催化氧化苯甲酸的研究被引量:3
- 2008年
- 采用悬浮态光催化反应体系,以氙灯为光源,自制纳米 TiO_(2-x)N_x 为催化剂,考察了苯甲酸光催化氧化过程中 TiO_(2-x)N_x 质量浓度、反应体系初始 pH 和苯甲酸初始质量浓度对苯甲酸溶液中 TOC 去除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最佳催化剂质量浓度为0.30g/L;TiO_(2-x)N_x 的等电点为 pH=5.3,在酸性条件下(pH=2.0)更有利于苯甲酸在催化剂表面的吸附,以及光生电子与 O_2反应生成·OH 的进行;随苯甲酸初始质量浓度增加,TOC 去除率降低,反应速率也相应地降低。TiO_(2-x)N_x比 P25型 TiO_2表现出更强的浓度适应能力。
- 张兰河于大禹刘强刘丽丹
- 关键词:光催化氧化二氧化钛苯甲酸
- 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菌异养硝化性能的影响因素被引量:22
- 2012年
- 在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菌H1良好的脱氮效果基础上,研究了在不同溶解氧浓度、废水成分和金属离子存在条件下时,H1的代谢途径及其异养硝化性能的变化。研究表明,溶解氧浓度在4.7 mg/L时,H1脱氮途径最佳;在NH4+模拟废水中,NH4+会通过NH4+—→NH2OH—→N2O—→N2的途径被快速去除;在NH4+和NO2混合模拟废水中,没有显示出H1优先进行反硝化的现象,NH4+-N的降解是短程的硝化反硝化过程;在NH4+和NO3混合模拟废水中,NO3会诱导羟胺氧化酶产生NO2-N,使得NH4+-N经过反硝化途径的亚硝酸盐水平被去除;在NH4+模拟废水中,1 mmol/L的Cu2+和Fe2+对异养硝化过程具有显著地激活作用。
- 于大禹张琳颖高波
- 关键词:溶解氧金属离子
- 粘质皮状新丝孢酵母处理精炼大豆油废水的气升式反应器
- 一种粘质皮状新丝孢酵母处理精炼大豆油废水的气升式反应器,属于废水处理技术领域。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大豆油废水的特性设计一种不仅能够实现精炼大豆油废水处理并资源化利用,又能够显著提高废水处理效率的粘质皮状新丝孢酵母处理精炼大...
- 施云芬任慧敏于大禹乔楠吴松余皓
- 文献传递
- 定向进化构建高效转化白藜芦醇生产松芪的ROMT突变体
- 一种定向进化构建高效转化白藜芦醇生产松芪的ROMT突变体,属于基因工程技术领域。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易错PCR等诱变技术改造酶的基因,然后根据特定的改造目的,筛选有价值的可以定向进化构建高效转化白藜芦醇生产松芪的ROMT突...
- 魏群关月凯王磊乔楠于大禹
- 利用味精废水共培养微生物生产谷蓝-细菌纤维素的方法
- 一种利用味精废水共培养微生物生产谷蓝‑细菌纤维素的方法,属于生物处理废水技术领域。本发明的目的是利用味精废水,通过锥形瓶动态培养的方法,将生产细菌纤维素的木醋杆菌与生产谷蓝的圆红冬孢酵母工程菌(谷蓝生产菌)进行共培养,获...
- 乔楠殷恒于大禹王静张晓君
- 光合系统铁氧还蛋白-NADP氧化还原酶的辅因子特异性改造
- 蓝细菌光合系统通过铁氧还蛋白:NADP氧化还原酶(FNR)将还原力特异性地传递给NADP,产生NADPH用于推动CO2固定和其他生命过程。蓝细菌胞内的高NADPH/NADH比率限制了外源代谢途径在蓝细菌中的应用。改变FN...
- 王磊刘彬于大禹
- 关键词:NADP
- 循环冷却水管路微生物污垢形成的动态模拟被引量:9
- 2010年
- 从松花江水中分离纯化出黏液形成菌N1,形态学及生理生化指标鉴定其为微球菌属。利用动态模拟实验装置,研究此菌株在工业运行环境下细菌总数的变化对不锈钢管式换热器传热表面污垢热阻的影响。在线监测结果显示,细菌总数与污垢热阻变化成正相关;对管壁黏泥分析的结果显示,其中含有约107 cfu/mL的微生物;元素分析结果发现,黏泥内主要成分为C、O、N和Cl,这与微生物基本元素组成相似,表明菌株N1有黏附于传热表面形成黏泥的特性。这对认识微生物污垢形成机制,尤其是形成起始阶段的变化有重要意义,将为新型高效换热设备的设计提供依据。
- 于大禹张静尹旭王刚张艳辉曹生现
- 关键词:污垢热阻循环冷却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