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慧敏
- 作品数:206 被引量:317H指数:10
- 供职机构:清华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九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化学工程生物学轻工技术与工程医药卫生更多>>
- 气相色谱法快速定量检测丙烯腈的生物催化产物被引量:8
- 2007年
- 利用微生物催化丙烯腈生产丙烯酰胺在工业上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生产中反应液同时含有底物丙烯腈、产物丙烯酰胺以及副产物丙烯酸。为了控制产品质量,需快速定量检测反应液中各组分。采用毛细管柱PEG-20M(30 m×0.25 mm i.d.,2μm),以20 g/L的乙酰胺作为内标物对反应液进行气相色谱分析,优化分析条件为:进样口为SPL,温度260℃;FID检测器,温度260℃;柱温190℃;载气为氮气,流速25 cm/min;分流进样,进样量0.4μL,分流比为50∶1。在4 min内,3个组分得到完全分离,该方法具有良好的重现性和线性关系,回收率分别为98.5%、102.1%、105.0%,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9.1%、5.3%、1.7%。该方法分析速度快,适合实验室与工厂生产中大量快速定量检测样品。
- 王铁钢罗晖朱燕勤于慧敏杨慧芬沈忠耀
- 关键词:气相色谱法快速定量检测丙烯腈丙烯酸丙烯酰胺
- 游离细胞腈水合酶催化丙烯腈水合反应的双稳态反应动力学被引量:3
- 2010年
- 腈水合酶是能够催化丙烯腈水合生成丙烯酰胺的一种重要的工业酶。本研究建立了游离细胞腈水合酶催化丙烯腈水合反应的双稳态反应动力学模型,关联了底物浓度、产物浓度和温度等主要因素对反应速率(表观酶活)的影响。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通过麦夸特及全局最优化算法求解了动力学模型。结果表明,游离细胞腈水合酶催化的双稳态反应动力学模型是比较典型的产物抑制型,当产物浓度逐渐增大时,高浓度的产物将抑制腈水合酶的活性。当底物浓度<10g·L-1时,由于底物加入反应体系时产生的局部瞬时高浓度,腈水合酶催化的丙烯腈水合反应的表观反应速率不随底物浓度变化。当底物浓度≥10g·L-1时,底物产物浓度对反应速率具有显著影响。温度对酶活的影响也十分显著,相同底物产物浓度下,28℃时的酶催化水合反应速率是15℃时的3.3倍。
- 孙云鹏于慧敏孙旭东沈忠耀
- 关键词:腈水合酶反应动力学
- 一种tac启动子突变文库及其应用
- 本发明涉及一种tac启动子文库及其应用。本发明通过改变tac启动子核心区间隔序列的长度、碱基组成以及5’末端非翻译区的长度,构建了一系列具有梯度转录强度的启动子。在此基础上,通过对上述不同区域的最优序列进行组合,构建了一...
- 于慧敏王苗苗杜岩陈博
- 时序启动子及其应用
- 本申请涉及时序启动子及其应用,该时序启动子包括第一保守区域和第二保守区域;所述第一保守区域的核苷酸序列包括HDTTTCTR,所述第二保守区域的核苷酸序列包括NNBAVNCHV,其中,每个H各自独立地代表A、C或T碱基,D...
- 于慧敏袁淑婷杜岩李付龙
- 构建多功能基因工程菌生产聚β-羟基丁酸酯的方法
- 本发明涉及一种构建多功能基因工程菌制备聚β-羟基丁酸酯的方法,即分别以大肠杆菌或真养产碱杆菌为宿主菌,将透明颤菌血红蛋白合成基因,λ噬菌体裂解基因以及PHB合成基因转入宿主中,从而构建出新菌株。将菌株在含葡萄糖的LB培养...
- 沈忠耀于慧敏李红旗
- 文献传递
- 产PHB多功能重组大肠杆菌的构建及高密度高表达研究
- 于慧敏
- 关键词:发酵生物降解材料基因工程
- 三角酵母D-氨基酸氧化酶的克隆及其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
- 7-氨基头孢烷酸(7-aminocephalosporanic acid,7-ACA)是医药工业生产半合成头孢菌素的重要中间体,一般由头孢菌素C先后经D-氨基酸氧化酶(D-amino acid oxidase,DAAO)...
- 罗晖童忆舟胡晓佳周航于慧敏李强沈忠耀
- 关键词:大肠杆菌
- 文献传递
- 一种高产透明质酸的方法、重组菌构建及其应用
- 一种高产透明质酸的重组菌及其应用,其特征在于,是将心磷脂合成途径中的心磷脂合酶基因转入至原始菌株,并失活了转录调控因子IolR,和/或转入透明颤菌血红蛋白基因制备而成。本发明通过强化透明质酸合成酶的“激活因子”—心磷脂的...
- 于慧敏王苗苗杜岩
- 文献传递
- 细胞催化剂的基因工程改造策略
- 本文分析了近代石化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水污染、温室效应、白色污染等问题,以及世界正面临着资源、环境和能源等危机,发展工业生物技术是世界各国的重大需求。工业生物技术是利用生物酶或细胞为催化剂生产大宗或精细化学品、材料、能...
- 沈忠耀于慧敏
- 关键词:工业生物技术微生物法基因工程
- 一种重组转氨酶和所述重组转氨酶的突变体及其应用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重组转氨酶和所述重组转氨酶的突变体及其应用。本发明通过对转氨酶编码基因的密码子进行优化,得到了一种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的转氨酶编码基因。在此基础上,通过构建转氨酶的突变体库得到了一系列所...
- 于慧敏李付龙梁有向郑煜堃魏宇文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