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树春
- 作品数:14 被引量:43H指数:4
-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05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辽宁省教育厅资助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实验性大鼠视网膜光损伤与视细胞凋亡的关系被引量:12
- 2002年
- 目的 :研究视网膜光损伤与视细胞凋亡的相互关系 ,以探讨视网膜光损伤的发生、发展机制。方法 :所有SD大鼠在循环光环境中适应 7d ,在实验前先行暗适应 36h ,分别于光照 3、6、9、12、15和 18h时灌流固定 ,摘除眼球。光镜标本在常规脱水、透明、石蜡包埋切片后 ,行HE、TUNEL法染色 ,用光镜观察 ;电镜标本在树脂包埋、超薄切片、醋酸 柠收稿日期 :2 0 0 2 -0 7-15 ;修回日期 :2 0 0 2 -10 -2 0基金项目 :辽宁省教育厅资助项目 ( 99172 114 9)。作者简介 :刘学政 ( 1962 -) ,辽宁葫芦岛人 ,医学博士 ,解剖学教授 ,研究生导师。通信作者 :刘学政 (E -mail:xuezheng @hotmail.com)。檬酸铅双重染色后 ,用透射电镜观察 ;应用CIAS 10 0 0图像分析系统定量检测外核层面积和视细胞凋亡指数 ,所得数据做统计学分析。结果 :视网膜出现了光损伤和视细胞凋亡现象 ,随着光照时间的延长 ,视网膜光损伤逐渐加重 ,视细胞凋亡逐渐增多。在外核层 ,透射电镜观察见核染色质浓集 ,而无炎性反应。外核层面积和视细胞凋亡指数做相关性分析 ,显示有显著性意义。结论 :视细胞凋亡是视网膜光损伤的重要机制。光损伤启动了视细胞凋亡的发生 ,外核层细胞核的丢失是视细胞凋亡的结果。视网膜光损伤与视细胞凋亡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 刘学政高显会萧鸿李永洋于树春
- 关键词:视网膜光损伤视细胞凋亡SD大鼠
- 地塞米松对光损伤大鼠视细胞凋亡的防治作用被引量:3
- 2004年
- 目的 :研究地塞米松对光损伤及视细胞凋亡的防治作用 ,以探讨光损伤视细胞凋亡的发生机制。方法 :所有SD大鼠经循环光环境适应 7d ,实验前暗适应 36h。实验A组的大鼠只光照 ,实验B组的大鼠光照 6h后在暗箱中喂养 ,实验a组的大鼠在暗适应后腹腔注射地塞米松再光照 ,实验b组的大鼠光照 6h后在暗箱中喂养 ,且每天应用地塞米松。对经以上处理过的大鼠行灌流固定 ,摘除眼球。光镜标本在常规脱水、透明、石蜡包埋切片后 ,行HE、TUNEL法染色 ,光镜观察。应用CIAS 10 0 0图像分析系统定量检测外核层面积和视细胞凋亡指数 ,所得数据做统计学分析。结果 :在实验A组中 ,随着光照时间的增加 ,视网膜光损伤逐渐加重 ,视细胞凋亡逐渐增多 ,外核层面积逐渐减少。而在实验a组中 ,也出现如实验A组的规律性变化 ,但应用地塞米松后 ,视网膜光损伤程度减轻 ,发生视细胞凋亡的时间延迟 3h。两实验组定量检测结果经统计学分析表明 ,地塞米松对视网膜光损伤及视细胞凋亡有明显的预防作用。实验B组和实验b组的定量检测结果经统计学分析表明 ,地塞米松对视网膜光损伤及视细胞凋亡有明显的治疗作用。结论
- 刘学政萧鸿李永洋于树春
- 关键词:地塞米松光损伤视细胞细胞凋亡
- 地塞米松对实验性光损伤大鼠视细胞凋亡的防治作用被引量:1
- 2002年
- 目的 研究地塞米松对光损伤及视细胞凋亡的防治作用 ,以探讨光损伤视细胞凋亡的发生机制。方法 所有SD大鼠经循环光环境适应 7天 ,实验前暗适应 36小时。实验A组的大鼠只光照。实验B组的大鼠光照 6小时后在暗箱中喂养。实验a组的大鼠在暗适应后腹腔注射地塞米松再光照。实验b组的大鼠光照 6小时后在暗箱中喂养 ,且每天应用地塞米松。经以上处理过的大鼠灌流固定 ,摘除眼球。光镜标本在常规脱水、透明、石蜡包埋切片后 ,行HE、TUNEL法染色 ,光镜观察。应用CIAS - 10 0 0图像分析系统定量检测外核层面积和视细胞凋亡指数 ,所得数据作统计学分析。结果 在实验A组中 ,随着光照时间的增加 ,视网膜光损伤逐渐加重 ,视细胞凋亡逐渐增多 ,外核层面积逐渐减少。而在实验a组中 ,出现如实验A组的规律性变化 ,但应用地塞米松后 ,视网膜光损伤程度减轻 ,发生视细胞凋亡的时间延迟 3小时。两实验组定量检测结果作统计学分析表明 ,地塞米松对视网膜光损伤及视细胞凋亡有明显的预防作用。实验B组和实验b组的定量检测结果作统计学分析表明 ,地塞米松对视网膜光损伤及视细胞凋亡有明显的治疗作用。结论 地塞米松对实验性大鼠视网膜光损伤及视细胞凋亡有较好防治作用。
- 刘学政李永洋于树春李莉霞
- 关键词:地塞米松光损伤细胞凋亡视细胞视网膜损伤
- 大鼠视网膜光损伤与视细胞凋亡关系的研究被引量:4
- 2002年
- 目的 研究细胞凋亡与视网膜光损伤的相互关系 ,以探讨视网膜光损伤的发生发展机制。方法 所有SD大鼠经循环光环境适应 7天 ,实验前暗适应 36小时 ,分别于光照 3、 6、 9、 12、 15、 18小时 ,灌流固定 ,摘除眼球。光镜标本在常规脱水、透明、石蜡包埋切片后 ,行HE、TUNEL法染色 ,光镜观察 ;电镜标本在树脂包埋、超薄切片、醋酸 -柠檬酸铅双重染色后 ,透射电镜观察 ;应用CLAS - 10 0 0图像分析系统定量检测外核层面积和视细胞凋亡指数 ,所得数据作统计学分析。结果 视网膜只见视细胞出现光损伤和细胞凋亡 ,随着光照时间的延长 ,视网膜光损伤逐渐加重 ,视细胞凋亡逐渐增多。在外核层 ,透射电镜观察见核染色质浓集 ,而无炎性反应。外核层面积和视细胞凋亡指数作相关性分析有显著意义。结论 视细胞凋亡是视网膜光损伤的重要机制 ;光损伤启动了视细胞凋亡的发生 ,外核层细胞核的丢失是视细胞凋亡的结果 ;视网膜光损伤与视细胞凋亡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 李永洋李莉霞刘学政于树春
- 关键词:视网膜视细胞光损伤细胞凋亡
- 三联手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病人的临床观察
- 2000年
- 于树春年越
- 关键词:青光眼白内障三联手术
- 实验性大鼠视网膜光损伤模型的建立与研究被引量:10
- 2003年
- 目的 :建立和研究视网膜光损伤动物模型 ,观察较强可见光对大鼠视网膜光损伤的病理变化。方法 :自制光损伤箱。取健康成年SD大鼠 35只 ,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CON)、光损伤后 1d(D1)、3d(D3)、5d(D5 )、7d(D7)组 ,每组7只 ,各组大鼠在 12h明 12h暗环境中饲养 7d ,然后暗适应36h。D1、D3、D5、D7组大鼠采用 4 178Lux照度的可见光进行 12h间歇光照射 ,连续 3d ,总计 36h ,然后在正常环境中分别饲养 1d、3d、5d和 7d。大鼠以 10 %水合氯醛麻醉 ,分别用 4 %多聚甲醛液、3%戊二醛灌流固定 ,摘取眼球 ,制成石蜡切片及超薄切片 ,应用光镜、电镜观察。结果 :正常大鼠视网膜组织结构层次清楚 ,内、外节视杆排列整齐、规则。内、外核层排列紧密 ,染色均匀。光照后各组均可见光感受器形态的变化 ,其变化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加重。D7组变化与D5组基本相似。主要变化为外核层变薄而稀疏。光感受器视杆外节排列紊乱 ,膜盘叠状结构解离。内节线粒体肿胀 ,空泡变。外核层细胞核染色质固缩 ,分布不均匀 ,向中央聚集。结论 :采用 4 178Lux照度的可见光较长时间 (36h)间歇照射可诱导大鼠视网膜光损伤 ,成功地模拟了大鼠视网膜光损伤模型。在光损伤的早期 ,即出现光感受器形态的变化 ,并随着时间的延长损伤逐渐加重。
- 刘学政于波萧鸿于树春李永洋
- 关键词:视网膜光损伤光感受器动物实验
- 三种术式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研究被引量:2
- 2014年
- 目的探讨三种术式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疗效。方法对自2007年2月—2014年8月该院收治的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124例。分别行非随机三种手术方式治疗,A组(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组)41例,B组(复合式小梁切除联合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组)52例,C组(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组)31例,术后对比其疗效。结果三种术式临床手术缓解率A组(92.68%)、B组(92.30%)、C组(93.55%)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手术前后视力改善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手术前后眼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手术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各有差异。结论严格掌握不同术式的手术适应症,三种术式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疗效相差不大,均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 王国震于树春王颙
- 关键词:青光眼白内障三种术式
- 无损伤性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观察被引量:2
- 2012年
- 目的评价局部封闭联合卡马西平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5年9月—2011年6月本院口腔科收治的60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其中男26例,女34例,年龄30~70岁。采取随机数字表方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1(局部封闭)、对照组2。试验组采用地塞米松1 mg、维生素B1100 mg、维生素B121 mg和2%利多卡因1 ml混合液行局部封闭,2次/周,共4周,同时口服卡马西平;对照组1单纯局部封闭,对照组2单纯口服卡马西平。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疼痛进行评估,并比较治疗前后的疗效。结果治疗后1个月和6个月时试验组的优良率(95.00%和80.00%)与对照组1(50%和45%)、对照组2(50%和45%)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个月试验组和对照组VAS值均显著下降,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后三组VAS值均增高,且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局部封闭联合卡马西平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是一种有效和安全的方法。
- 申洪峰汪鸿于树春
- 关键词:三叉神经痛卡马西平维生素B1维生素B12
- 实验性光损伤大鼠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凋亡的研究被引量:4
- 2002年
- 目的 观察较强可见光所致大鼠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凋亡现象 ,探讨视网膜光化学损伤发病机制。方法 取健康成年SD大鼠 5 0只 ,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 (CON)、光损伤后 1天 (D1)、 3天 (D3)、 5天 (D5 )、 7天 (D7)组 ,每组 10只。各组大鼠在 12h明 12h暗环境中饲养 7天 ,然后暗适应 36h。D1、D3、D5、D7组大鼠采用 4 178Lux照度的可见光进行 12h间歇光照射 ,连续 3天 ,总计 36h ,然后在正常环境中分别饲养 1天、 3天、 5天、 7天。 10 %水合氯醛麻醉大鼠 ,摘取眼球 ,制备视网膜石蜡切片及超薄切片 ,行HE染色、TUNEL法标记及重金属染色 ,光镜、透射电镜观察 ,MIAS - 10 0 0图像分析系统检测。结果 正常大鼠视网膜组织结构层次清楚 ,外核层排列规则 ,染色质电子密度均匀。TUNEL法染色阴性。光照后 1天 ,外核层开始变薄 ,其厚度减少 11 88%。核染色质开始固缩。可见少量TUNEL法标记的阳性细胞核 ,染色质向核膜下聚集 ,呈现典型的凋亡细胞表现。光照后 3天 ,外核层厚度减少 2 6 80 %。电镜下核染色质向中心聚集。TUNEL法标记的凋亡细胞增加。光照后 5天 ,外核层厚度减少 39 76 %。TUNEL法标记的凋亡细胞更多。光照后 7天 ,外核层厚度和TUNEL法标记的凋亡细胞数与光照后 5天基本相似。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节?
- 刘学政于树春王大江
- 关键词:光感受器光损伤细胞凋亡视网膜光损伤动物模型
- 实验性光损伤大鼠视网膜病理改变的电镜观察
- 2002年
- 目的 观察实验性光损伤大鼠视网膜组织病理学特点。方法 取健康成年SD大鼠 4 0只 ,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 (CON)、光损伤后 1天 (D1)、 3天 (D3)、 5天 (D5 )组 ,每组 10只。D1、D3、D5组大鼠采用4 178Lux照度的可见光进行 12小时间歇光照射 ,连续 3天 ,总计 36小时 ,然后在正常环境中分别饲养 1天、 3天、 5天。灌流固定 ,摘取眼球 ,制成超薄切片 ,应用电镜技术方法进行研究。结果 正常大鼠视网膜组织结构层次清楚 ,染色均匀 ,细胞形态规整。光照后 1天 ,光感受器外节膜盘叠状结构解离 ,外核层核染色质开始固缩。光照后 3天 ,视网膜内节线粒体肿胀 ,空泡性变 ,外核层核染色质向中心聚集 ,呈岛状。光照后 5天 ,视网膜光损伤达到高峰 ,视网膜内、外节空泡变明显增多 ,外核层出现细胞核碎裂 ,边集 ,光感受器细胞内线粒体空泡变 ,核膜皱缩 ,内陷。光照后各组大鼠视网膜色素上皮、内核层及节细胞未见明显改变。
- 于树春刘学政李永洋刘玉玲李艳芹
- 关键词:电镜视网膜光损伤超微结构动物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