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何兰萍

作品数:23 被引量:44H指数:3
供职机构:上海中医药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学校德育实践研究课题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预算内科研项目上海市高校选拔培养优秀青年教师科研专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历史地理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2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5篇医药卫生
  • 8篇文化科学
  • 3篇历史地理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哲学宗教

主题

  • 4篇中医
  • 4篇教育
  • 3篇医生
  • 3篇医学教育
  • 3篇教士
  • 3篇传教
  • 3篇传教士
  • 2篇院校
  • 2篇战争
  • 2篇政策课
  • 2篇视域
  • 2篇清代
  • 2篇抗战
  • 2篇传染病防治
  • 2篇一带一路
  • 1篇形势与政策课...
  • 1篇学生教育
  • 1篇鸦片
  • 1篇鸦片战争
  • 1篇鸦片战争前

机构

  • 23篇上海中医药大...
  • 2篇上海交通大学

作者

  • 23篇何兰萍
  • 4篇胡晓燕
  • 2篇亓曙冬
  • 2篇刘岸冰
  • 1篇彭卫华
  • 1篇杨丽霞
  • 1篇王磊
  • 1篇吴京

传媒

  • 6篇南京中医药大...
  • 5篇中华医史杂志
  • 4篇中医教育
  • 2篇中国医学伦理...
  • 1篇中医文献杂志
  • 1篇西北医学教育
  • 1篇安庆师范学院...
  • 1篇上海经济研究
  • 1篇中医药文化
  • 1篇中华医学教育...

年份

  • 4篇2017
  • 4篇2016
  • 3篇2015
  • 7篇2014
  • 4篇2013
  • 1篇2012
2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一带一路”视域下中医学生国际视野的培养路径——以形势与政策课为中心被引量:3
2017年
"一带一路"助推中医药走向世界,要求中医学生具备更为广阔的国际视野。形势与政策课作为高校五门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之一,在培养中医学生国际视野方面既有必要性又有可能性。其路径选择包括改革第一课堂,让中医学生形成相应的知识体系,并培养其观察和分析国际形势的能力;开辟第二课堂,重在构建中医学生的能力体系;延伸至第三课堂,完善知识体系,培养中医学生的评价能力。
何兰萍
关键词:中医学生形势与政策课程一带一路
鸦片战争前在华洋行与西医人华
2016年
自19世纪伊始到鸦片战争之前,在华洋行利用进出中国的便利,出于医疗自救的目的,把牛痘术引人中国,开西医在华传播之先河。1807年以后,伴随基督教新教传教士东来,在华洋行又成为传教士隐藏身份进行秘密传教活动的据点,正是借助洋行雇员的合法身份,传教士开始了施医送药的医疗传教的尝试。之后,洋行通过对医疗传教的资助与渗透获取商业利益。西医入华虽然客观上改善了中国医疗状况,促进了中国医疗卫生的近代化,但同时也熔铸了西方对华侵略的重要一面。
何兰萍王磊
关键词:洋行中外医学交流
中华医学会:近代医学伦理学的倡导者与实践者被引量:2
2013年
民国初期,传统医学伦理思想受到西方异质文化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华医学会作为西医职业团体,从创办宗旨、规勉会员、介绍和编写医学伦理学专著,到机构设置与社会实践等方面,无不体现出其在近代中国医学伦理学领域的开创性作用。这表明,在改善医患关系的实践中,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和职业团体等社会中介组织的积极作用,并汲取传统伦理思想的优秀成果。
何兰萍
关键词:医德倡导者
科技与人文结合视角下关于独立设置医学院校通识教育的思考被引量:7
2015年
在科技与人文相结合的视角下,提出了独立设置医学院校通识教育的几点思考:树立"医学是人学"的医学教育观;医学通识教育既要借鉴传统又要吸收世界经验;医学通识教育内容和方法要实现科技与人文的结合;借鉴国内外经验,构建医学与人文通识教育综合性课程来加强科技与人文的结合,进一步促进医学院校通识教育的完善。
何兰萍亓曙冬
关键词:人文医学院校医学教育通识教育
社会转型视野下的清末中医界变革
2014年
在清末整个中国社会转型的时代背景之下,中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机体中的重要部件开始发生重大转变.这种转变主要体现在五大方面,即新式教育的勃兴;新式中医从业人员的出现;中医院的创建;中医报刊杂志的发行;中医学术团体的组建.中医界积极挽救危局的系列举措,顺应了当时整个中国社会转型的潮流,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性。
何兰萍亓曙冬
关键词:清末社会转型中医
《医育》与抗战时期的医学教育被引量:2
2016年
1935年10月创刊的《医育》,开中国医学教育专刊之先河,有着浓厚的官方背景。其由国民政府教育部医学教育委员会主办,医界权威学者担任主编、编者及作者,起点较高。于1935—1941年刊行,一度成为反映抗战时期中国医学发展水平与成果的主要阵地。《医育》不仅记录了医学院校的破坏与重建,反映医校师生与全国医务人员概况,而且对医学研究最新成果有所呈现,也是反思中国医学教育以及传播医学知识的重要载体。它的存在与发展,从一个侧面映射出20世纪30年代中叶至40年代初,科技期刊与中国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
何兰萍
关键词:抗战时期医学教育
1820-1860年中国教会医院对医疗风险的控制
2016年
在19世纪传教士在华创办的教会医院里,出现了医疗风险控制意识的萌芽。为了尽可能规避医疗事故引起中国民众的反抗情绪甚至反洋教斗争,1820--1860年问教会医院尤为注意控制医疗风险。如:医院对前来就诊的病患进行筛选,优先接诊医生擅长的眼科病人,而不轻易收治疑难重症患者;手术之前,传教士医生通常会让病人签一份医疗协议书,手术后果由病人及家属承担;通常不安排病人住院,即使住院,其护理工作一般由病人亲属承担。这些举措虽然与基督教宣扬的平等、博爱似有矛盾,但对于规避医疗风险、推进西医在华传播以及扩大教会医院的正面影响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何兰萍胡晓燕
1820-1860年中国教会医院医患关系初探被引量:1
2015年
19世纪传教士在华创办的教会医院,确立了医生占据主导地位的新型医患关系。从当时中国人对传教士医生的感恩情怀,便知在早期中国的教会医院里,医患关系相对良好。1820—1860年,教会医院完全由西方基督教控制,其良好医患关系的形成是基督教的教化、免费医疗、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院方医疗风险规避意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庭观念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何兰萍
关键词:医患关系
近代中国医院兴起的社会影响刍议
2012年
西方医院制度引进中国以后,引发中国社会诸多方面的变化,其中包括医疗空间的转换、医患关系的巨变、医事制度的变革、医学教育模式的转变、女医者的始现与护理行业的兴起、医师职业群体与医师公会的勃发。这些变化既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转型的重要特征,也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转型的必然结果。但是,其造成的社会影响极为深远,一直持续到今天。
何兰萍吴京
从《琉球百问》考察中国对琉球医学人才的培养
2014年
明清时期,琉球先后派遣20余批留学生前来中国,其中不乏学习医学者。《琉球百问》是清代名医曹存心与其海外弟子、琉球人吕凤仪,探讨医学问题的问答记录。它不单单是一本医书,而是中医海外传播的重要见证,亦是清代中国培养琉球医学人才的鲜活个案。清代琉球来华医学生的培养,对于扩大中国医药在琉球的影响力、促进琉球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加强和巩固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做出了重大贡献。
何兰萍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