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凌海衡

作品数:24 被引量:89H指数:5
供职机构:华南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哲学宗教艺术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9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2篇文学
  • 5篇哲学宗教
  • 3篇艺术
  • 1篇文化科学
  • 1篇语言文字

主题

  • 5篇阿多诺
  • 4篇艺术
  • 3篇叙事
  • 3篇哈贝马斯
  • 2篇语言
  • 2篇哲学
  • 2篇政治
  • 2篇政治意义
  • 2篇社会
  • 2篇诗人
  • 2篇文化工业
  • 2篇文学
  • 2篇现代艺术
  • 2篇现代主义
  • 2篇现实主义
  • 2篇法兰克福学派
  • 1篇大自然
  • 1篇代文
  • 1篇第三代领导人
  • 1篇电影

机构

  • 18篇华南师范大学
  • 3篇北京师范大学

作者

  • 21篇凌海衡
  • 1篇张海琼
  • 1篇方汉泉
  • 1篇廖丹敏
  • 1篇陈津津

传媒

  • 3篇国外理论动态
  • 3篇文艺研究
  • 3篇华南师范大学...
  • 2篇文化研究
  • 1篇黑龙江教育学...
  • 1篇外国文学评论
  • 1篇外国语
  • 1篇天津外国语学...
  • 1篇嘉应学院学报
  • 1篇广东第二师范...
  • 1篇马克思主义美...
  • 1篇外语教育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0
  • 1篇2009
  • 2篇2007
  • 2篇2006
  • 1篇2005
  • 3篇2004
  • 2篇2003
  • 1篇2002
  • 1篇2000
  • 2篇1999
  • 1篇1997
2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论斯坦贝克的《逃亡》原型及其普世性被引量:1
2009年
从原型理论角度看,斯坦贝克的作品《逃亡》主人公皮皮的逃亡过程实际上是其追求心理个体化(Indi-viduation)的象征过程。由于"个体化"过程的普遍性,事件发生时间的模糊性,活动环境的原始性,该作品不仅成为斯坦贝克创作普世性的又一例证,而且对一直以来把他片面定位为"无产阶级"作家是一个纠偏。
陈津津凌海衡
关键词:普世性《逃亡》个体化
中英自然诗兴起之比较研究
凌海衡
阿多诺论文化工业与现代艺术被引量:6
2004年
对阿多诺对文化工业和现代艺术之间关系的思考的考察发现 ,这两者之间存在相对模糊的界限以及它们自身结构中不同的技术。文化工业有其限制消费者思考的特征 ,现代艺术有其认知特性。
凌海衡
关键词:阿多诺文化工业现代艺术
谈输出型练习法在英语专业精读教学中的应用被引量:3
2002年
输出型练习法是本文作者在华南师范大学英语专业本科一年级中进行的一项教学改革试验。本文从原有的授课模式入手,提出加强输出型练习的思路,并通过对受试学生试验前试验后所做问卷调查以及精读、视听说课考试成绩进行的分析、对比与研究,从学生的反馈中得出结论:输出型练习法是可行的。
廖丹敏凌海衡
关键词:教学试验
从客体优先性走向主客体间的交往自由——重估阿多诺哲学中的主客体关系被引量:4
2005年
凌海衡
关键词:主客体关系主体哲学意识形态
踌躇背后的原因——解读《螺丝在拧紧》
2014年
亨利·詹姆斯的《螺丝在拧紧》扑朔迷离,关于"女教师是否见到鬼魂"一直是关注的重点,但这是一个没有答案的问题。不过,造成这种不确定性的原因却是有据可寻的,女教师在紧要关头一次又一次的踌躇不定就是原因之一。她的踌躇是女管家和她所处的社会地位造成的,踌躇背后折射出女教师身陷两难困境的悲剧现实。
邱少芸凌海衡
关键词:女教师女性地位
不可言说的言说——试论西方现代诗人对语言乏力的反应被引量:1
1999年
本文认为西方现代诗人普遍意识到语言乏力的问题, 并通过意象营造和对语言形式美的追求等手段全力应付这一困境。在运用意象的营造方面, 他们和中国传统诗人颇有相契之处, 然而他们走得更远: 追求语言的形式美使他们不惜扭曲语法习惯, 结果导致一种悖谬。
凌海衡方汉泉
关键词:意象营造形式美
走向主体--客体间的交往自由--重审阿多诺的审美批判理论及其政治意义
本论文首先在哈贝马斯对阿多诺的严厉批判的语境下梳理阿多诺思想中蕴藏的积极因素。本文认为,阿多诺并没有完全否定现代性的合理性内涵。本论文第一章对《启蒙辩证法》进行了一次重新解读,以证明哈贝马斯的诸多指控在很大程度上都是错误...
凌海衡
关键词:《启蒙辩证法》西方文论哈贝马斯阿多诺
文献传递
现代文学的内在逻辑与中国现代文学的走向
2007年
由于五四前后科学世界观迅速取代了传统的天理世界观,中国知识分子并没有深刻地感受到西方人的幻灭感和迷失感,因此现代主义在现代中国无法取得长足的发展;相反,由于现实主义的理论预设中存在着“客观观察”和“主观建构”之间的内在矛盾,使它能够走上与其在西方社会中的发展所不同的方向,最终成为现代中国的主导性文学形式。
凌海衡
关键词: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内在逻辑
《白噪音》中的暴力叙事与国家想象
2020年
德里罗《白噪音》浮现的死亡意识的表象之下,隐藏着一条戕害人心引起焦虑的隐性叙事,即暴力,而这也正是流动于美国后现代社会中一股温和却狡黠的力量。在小说主人公杰克的日常生活中,以语言为代表的象征性暴力与媒体医疗等构成的机构性暴力并驾齐驱,无形中使客观暴力滋生蔓延,从而催生威胁生态环境的慢性暴力并诱发了性侵犯与枪杀等暴力事件。铁匠镇作为暴力叙事空间,映照着国家的风云变化,从经济、生态及文化三个层面粉碎了物质充盈便国泰民安的美好国家想象。德里罗带有价值评判的反思性暴力叙事,以不同形态的暴力形式批判了非理性的价值取向,并以温情关怀的态度传达了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
张海琼凌海衡
关键词:《白噪音》暴力叙事忧患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