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兴利
- 作品数:51 被引量:184H指数:7
- 供职机构: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辽宁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辽宁省科技厅科技攻关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长导引鞘在治疗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中的价值
- 目的评价长导引鞘在慢径路消融治疗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中的价值。方法应用SR0、 SR1型Swartz长导引鞘作支撑在AVNRT患者中行慢径路消融,通过术中功率等参数及术后随访来评价应用此方法的可靠性。结果 ...
- 陈艳丽谢萍孙英贤马淑梅李晓东牛铁生邹德玲李铁军耿宁孙兆青刘兴利
- 关键词: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
- 文献传递
- 采用三维螺旋CT确定冠状动脉与冠状静脉窦及其分支之间关系的研究
- 目的采用三维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T,MSCT)方法显示冠状动脉与冠状静脉窦(coronary sinus, CS)及其分支,并对其关系加以研究。方法 117例患者(男67例,女50例,年龄56...
- 谢萍侯阳孙英贤郭启勇岳勇邹德玲庞文跃马淑梅李晓东牛铁生耿宁史瑾张薇刘兴利张贺陈艳丽
- 关键词:冠状动脉冠状静脉窦
- 文献传递
- 介入术后前臂血肿压迫止血袖带
-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介入术后前臂血肿压迫止血袖带,包括一个袖带本体,所述袖带本体长度方向一端设有止血气囊,所述止血气囊周围设有固定气囊,所述止血气囊和固定气囊均通过导管与气压压力监测充气泵相连,...
- 陈艳丽庞文跃邹德玲刘兴利
- 文献传递
- 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支架内血栓形成原因分析
-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支架内血栓形成的患者的临床特征和造影特点,探讨冠状动脉支架内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近4年心内科介入治疗的冠心病患者,其中发生冠状动脉支架术后支架内急性和亚急性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特征、...
- 刘兴利
- 关键词:支架内血栓形成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抗血小板治疗
- 文献传递
- 导管介入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九例
- 2006年
- 目的应用导管介入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并对其疗效进行初步评估。方法总结我院11例行介入治疗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其中室间隔缺损(VSD)和房间隔缺损(ASD)各4例、动脉导管未闭(PDA)3例。结果成功率为8896。术后随访0.5~1年,无不良并发症。结论应用导管介入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是有效的方法。
- 张贺庞文跃牛铁生马树梅孙兆清刘兴利孙英贤
- 关键词: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儿童
- 采用三维螺旋CT确定冠状动脉与冠状静脉窦及其分支之间关系的研究被引量:2
- 2006年
- 目的采用三维螺旋CT(MSCT)方法显示冠状动脉与冠状静脉窦(coronarysinus,CS)及其分支,并对其关系加以研究。方法117例(男67例,女50例)患者,平均年龄(56±10)岁,行MSCT扫描并行三维重建,观察冠状动脉与CS及其分支的走行及交叉、伴行情况,测量有关的动、静脉间伴行的距离。结果冠状动脉右优势107例(91·4%),左优势7例(6·0%),均衡型3例(2·6%);CS及其分支均显示清楚。回旋支(LCX)与CS或心大静脉(greatcardiacvein,GCV)伴行的有81例(69·2%);LCX与心中静脉(middlecardiacvein,MCV)相交5例(4·3%);LCX与左室后静脉(leftposteriorvein,LPV)相交有62例(53·0%);优势冠状动脉分出后降支动脉(posteriordescendingartery,PDA)与左室后支动脉(leftposteriorartery,LPA)112例(95·7%);PDA与MCV相交44例(37·6%);PDA与MCV伴行93例(79·5%);LPA与MCV相交106例(90·6%);LPA与CS伴行50例(42·7%)。结论MSCT可良好的显示舒张期冠状动脉与CS及其分支,并可在此基础上测量其关系,是术前无创显示冠状动、静脉关系的良好方法。
- 谢萍侯阳孙英贤郭启勇岳勇邹德玲庞文跃马淑梅李晓东耿宁史瑾张薇刘兴利张贺陈艳丽
- 关键词:冠状血管导管消融术
- 地尔硫与西地兰联合静脉应用控制快速性房颤心室率的疗效被引量:3
- 2009年
- 目的比较地尔硫与西地兰联合静脉应用与地尔硫单独静脉应用对房颤快速心室率的控制。方法收集我院心内科2008年1-9月房颤伴快速心室率患者5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地尔硫与西地兰联合静脉应用组(A组)及地尔硫单独静脉应用组(B组),每组各25例患者。A组与B组均先给予地尔硫0.25mg/kg静脉推注,继以10mg/h持续静脉泵入,观察15min后,如心率大于100次/min,再次给予地尔硫0.25mg/kg静脉推注。A组于首次应用地尔硫时,给予西地兰0.4mg静脉推注。结果用药过程中,A组5例、B组3例患者转为窦性心律。A组进入评价的20例有效17例(85%),B组进入评价的22例有效11例(50%)。A组有效率高于B组(P<0.05)。结论地尔硫与西地兰联合静脉应用控制房颤快速心室率的效果优于地尔硫单独静脉应用。
- 耿宁刘兴利孙兆清孙英贤
- 关键词:西地兰心房纤颤心室率
- 建立及评价适于血流储备分数CT成像模拟的小型猪慢性冠状动脉狭窄模型被引量:3
- 2018年
- 目的建立适于血流储备分数CT成像(FFRCT)模拟研究的小型猪慢性冠状动脉狭窄模型,并评价其可靠性。方法巴马小型猪16头,开胸于冠状动脉前降支近或中段放置Ameroid缩窄环。建模后第2周进行冠状动脉CTA监测其狭窄程度;末次冠状动脉CTA检查2日内进行冠脉造影验证狭窄程度,并测血流储备分数(FFR)。基于冠状动脉CTA图像建立计算流体力学模型,获得FFRCT值,并与FFR值进行比较,验证模型可靠性。结果 10头小型猪成功建模,共完成CTA检查24次,图像质量均达到诊断要求。术后第2周,前降支轻微狭窄,术后第3周9头实验猪狭窄>50%,术后第4周其余1头狭窄>50%。冠状动脉CTA示狭窄程度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一致。FFRCT值与实测FFR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3,P=0.29)。结论应用Ameroid环置入巴马小型猪冠状动脉左前降支近段或中段,并定期采用CTA监测,可有效建立适用于基于冠状动脉CTA图像无创性血流动力学模拟研究的慢性冠状动脉狭窄模型。
- 马跃侯阳李东玉刘兴利乔爱科侯映映王玉科郭启勇
- 关键词:冠状动脉狭窄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冠状血管造影术
- 右冠状动脉闭塞导致心前导联ST段抬高的心电图特征被引量:2
- 2012年
- 目的分析右冠状动脉闭塞导致心前导联ST段抬高的患者的心电图特征。方法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11例患者的右冠状动脉(或主要分支)闭塞,心电图表现为心前区导联ST段抬高,与前降支闭塞所致心前导联ST段抬高的患者的心电图进行对比。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心前导联ST段抬高局限在V1至V3导联(或者V4),抬高最明显的位置在V1或V2,演变过程中没有病理性Q波出现。结论右冠状动脉闭塞可以导致心前区导联ST段抬高,心电图特征有助于判断梗死相关血管。
- 刘兴利吴尉庞文跃孙兆青杨川张新忠
- 关键词:右冠状动脉闭塞心电图ST段
- 经导管向血管远端注射三磷酸腺苷对急诊PCI术中无复流现象的疗效被引量:3
- 2011年
- 目的观察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s,PCI)术中出现无复流现象后,经导管向远端血管床注射三磷酸腺苷(ATP)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8年6月-2010年9月,接受急诊PCI手术出现无复流的46例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B组)24例和对照组(A组)22例。B组经导管注入ATP 200μg,A组注入维拉帕米200μg,必要时可以反复注射。观察注射药物后校正的TIMI血流帧幅数(CTFC)、术中血流动力学参数,记录术后左室射血分数(EF值)及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两种药物在多次给药后,均可以使90%的患者恢复TIMI 3级血流(A组:90.1%,B组:91.7%,P>0.05),A组、B组的CTFC值分别为26.5±14.6、258±10.3(P>0.05),但B组血压下降幅度明显小于A组[(8.7±5.6)mmHg vs(13.4±10.6)mmHg,P<0.05],需要IABP支持的患者数量有减少的趋势。两组的并发症及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经导管向远端血管床注射三磷酸腺苷,可以即刻提高靶血管血流灌注和心肌组织灌注,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无复流的方式。
- 刘兴利马淑梅庞文跃孙兆青张新忠李晓东
- 关键词:心肌梗死血管成形术无复流三磷酸腺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