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力

作品数:45 被引量:252H指数:10
供职机构:天津市环湖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天津市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0篇期刊文章
  • 4篇科技成果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0篇成像
  • 20篇磁共振
  • 15篇肿瘤
  • 11篇影像
  • 10篇颅内
  • 9篇细胞
  • 9篇磁共振成像
  • 7篇影像学
  • 7篇细胞瘤
  • 7篇加权成像
  • 7篇灌注
  • 6篇星形
  • 6篇星形细胞
  • 6篇神经系
  • 6篇神经系统
  • 6篇中枢神经
  • 6篇中枢神经系统
  • 6篇MRI
  • 5篇血管
  • 5篇灌注成像

机构

  • 45篇天津市环湖医...
  • 6篇天津医科大学
  • 3篇天津医科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天津市疾病预...

作者

  • 45篇刘力
  • 34篇刘梅丽
  • 33篇韩彤
  • 32篇崔世民
  • 18篇雷静
  • 17篇靳松
  • 12篇郭军
  • 11篇李涛
  • 10篇张蕾莉
  • 8篇刘卉
  • 7篇郭迎
  • 6篇张云亭
  • 6篇高满
  • 5篇秦进喜
  • 5篇白旭
  • 5篇阎世鑫
  • 4篇戴伟英
  • 3篇孔繁明
  • 3篇郝妮娜
  • 3篇阎晓玲

传媒

  • 9篇中国现代神经...
  • 7篇中华放射学杂...
  • 4篇中国医学影像...
  • 3篇天津医药
  • 3篇现代神经疾病...
  • 2篇中国医学计算...
  • 2篇临床放射学杂...
  • 2篇国际医学放射...
  • 1篇职业与健康
  • 1篇山东医药
  • 1篇实用儿科临床...
  • 1篇中国医学影像...
  • 1篇山东大学学报...
  • 1篇临床和实验医...
  • 1篇中华神经医学...
  • 1篇中华解剖与临...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4篇2011
  • 1篇2010
  • 4篇2009
  • 3篇2008
  • 4篇2007
  • 4篇2006
  • 4篇2005
  • 4篇2004
  • 3篇2003
  • 6篇2002
  • 1篇2001
  • 1篇1999
4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鞍旁脊索瘤的影像学表现分析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分析鞍旁脊索瘤的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经病理证实的鞍旁脊索瘤的MRI及CT资料,从肿瘤生长部位、形态、信号特点、强化方式及与邻近结构间的关系进行评价。结果 MRI及CT检查均显示鞍旁脊索瘤为边界清晰、形态较规则团块样肿瘤。13例病变信号较均匀,6例可见等信号欠连续薄壁影,5例病灶内可见少许点状或线样稍高信号。增强检查病灶均为类"蜂房样"中度不均增强改变,6例可见较明显壁增强。结论鞍旁脊索瘤的MRI、CT信号较均匀,肿瘤边界清晰且对相邻骨质破坏较轻。
刘力白旭
关键词:颅内脊索瘤磁共振检查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
星形细胞肿瘤磁敏感加权成像和灌注成像测量指标与肿瘤内微血管密度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4
2013年
目的 比较星形细胞肿瘤磁敏感加权成像(SWI)、灌注成像(PI)指标与肿瘤微血管密度(MVD)、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的相关性.方法 9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星形细胞肿瘤患者术前行SWI及PI检查.其中,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Ⅰ级)8例,多形性黄色星形细胞瘤(Ⅱ级)1例,弥漫性星形细胞瘤(Ⅱ级)23例,间变性星形细胞瘤(Ⅲ级)22例,胶质母细胞瘤(Ⅳ级)44例.测量SWI中肿瘤内磁敏感低信号区(ITS HIA)半量化数据以及PI中肿瘤内实性部分最大相对局部脑血流量值(rCBV瘤内)和瘤周区最大相对局部CBV值(rCBV瘤周).术后病理行MVD计数以及VEGF半定量评分.应用Kruskal-WallisH检验比较不同级别星形细胞肿瘤间MVD计数、VEGF表达程度的差异.应用Spearman相关性检验分析MVD及VEGF与PI以及SWI各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星形细胞肿瘤的级别与MVD计数和VEGF表达程度正相关(r值分别为0.456、0.550,P值均<0.01).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星形细胞肿瘤的SWI指标与MVD计数呈正相关(r值范围为0.340 ~0.497,P值均<0.01).PI指标rCBV瘤内、rCBV瘤周与MVD计数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467、0.374,P值均<0.01).除ITSHIA频数和ITSHIA面积比率评分与VEGF表达不相关外,其他SWI指标与VEGF表达呈正相关(r值范围为0.202~0.334,P值均<0.01);PI指标rCBV瘤内、rCBV瘤周与VEGF表达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301、0.311,P值均<0.01).结论 PI参数和SWI半定量数据均与星形细胞肿瘤的MVD与VEGF相关,均可用于术前评估星形细胞肿瘤的肿瘤血管生成程度.
韩彤张云亭刘力白旭
关键词:星形细胞瘤灌注
多体素磁共振波谱成像在诊断神经上皮组织起源肿瘤中的应用价值
2006年
目的评价多体素磁共振波谱成像对神经上皮组织起源肿瘤诊断的应用价值,预报神经上皮组织起源肿瘤的病理类型及级别,为临床制定治疗方案和判断预后提供有效信息。方法对25例不同级别神经上皮组织起源肿瘤患者的手术前常规MRI及多体素磁共振波谱检查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并与手术后病理结果相比较。根据肿瘤中心、周边区域及对侧正常区域N鄄乙酰天冬氨酸(N鄄acetylaspar鄄tate熏NAA)和胆碱(choline熏Cho)代谢物峰下积分值,计算Cho/NAA比值,分别比较肿瘤中心及周边区域Cho/NAA比值与对侧正常区域的差异(配对秩和检验),以及不同级别肿瘤之间肿瘤中心及周边区域Cho/NAA比值的差异。结果与对侧正常区域Cho/NAA比值(0.68±0.19)相比,肿瘤中心(4.50±4.94)和周边区域(1.07±0.39)Cho/NAA比值明显增高,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肿瘤中心Cho/NAA比值,低级别肿瘤组为(2.17±0.88),高级别组(6.22±5.86);肿瘤周边区域Cho/NAA比值,低级别组为(0.84±0.22),高级别组(1.23±0.41),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多体素磁共振波谱成像作为一种无创、简便、直观的活体代谢检查技术,对神经上皮组织起源肿瘤病理级别的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实用价值。随着该技术在临床应用过程中的不断改进与完善,必将成为神经上皮组织起源肿瘤无可替代的重要影像学检查方法之一。
刘力崔世民刘梅丽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胆碱天冬氨酸
观察脑肿瘤致大脑运动功能重组患者运动神经网络变化的功能性连接MRI研究被引量:4
2008年
目的应用功能性连接MR成像(fcMRI)技术,观察中央沟附近脑肿瘤所致功能重组患者运动神经网络的改变,为理解肿瘤所致运动功能重组的机制提供新的实验依据。方法采用1.5TMR成像系统,对6名正常志愿者及14例功能MRI(fMRI)显示运动功能重组的中央沟附近脑肿瘤患者行fcMRI。分别得到以正常受试者左和右主运动(M1)区、脑肿瘤患者肿瘤侧半球和非肿瘤侧半球M1区为种子体素(兴趣区)的功能连接图。对与以上种子体素呈明显相关的功能连接区的位置、范围、体积进行评估。将所测数据进行t检验和单向方差分析。结果fcMRI显示6名正常志愿者单侧M1区的功能连接脑区遍布于双侧大脑半球,包括双侧M1区、双侧辅助运动区(SMA)、双侧运动前区(PMC区)等与运动相关的皮层,左右对称分布。左M1区的功能连接区[(9514.17±186.92)mm^3]与右M1区者[(9364.67±382.75)mm^3]范围基本一致,二者在体积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组fcMRI显示:(1)与肿瘤侧M1区所连接脑区的体积[(11193.14±811.29)mm^3]明显大于非肿瘤侧M1区的功能连接区[(6549.86±400.94)mm^3](P〈0.01)。肿瘤组肿瘤侧M1区所连接的脑区与正常对照组单侧M1区的功能连接脑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前者明显扩大(P〈0.01),提示肿瘤侧M1区与其他运动相关脑区的功能连接增强。其连接脑区的范围与受累手对指运动时同层面mRI显示的运动功能重组区范围基本一致。(2)肿瘤组非肿瘤侧M1区的功能连接区的体积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前者有减少的趋势(P〈0.01),特别是肿瘤侧半球内,提示非肿瘤侧M1区与对侧半球的功能连接破坏。结论肿瘤组患者肿瘤侧M1区功能连接区的增多提示运动功能重组可能与运动功能传导路径重组或潜在
韩彤刘梅丽崔世民向华东刘力靳松雷静刘卉郭军郝妮娜郭迎翁旭初
关键词:运动皮层神经网脑肿瘤
磁共振扩散加权和灌注成像对超急性期脑梗死影像半暗带的研究被引量:32
2002年
目的 应用扩散加权成像 (diffusionweightedimaging ,DWI)和灌注成像 (perfusionimaging,PI)观察超急性期脑梗死影像半暗带的转归。方法 对 41例发病 2~ 72h(其中 3 1例发病 <6h ,为超急性期脑梗死 ;10例发病 7~ 72h ,为急性期脑梗死 )的脑梗死患者行MR扫描 ,并使用平面回波技术(echoplanarimaging ,EPI)进行DWI检查。全部病例在治疗后 1~ 2个月行MRI复查。将发病时DWI呈异常高信号 ,而于复查时T2 WI呈正常信号的脑组织定义为影像半暗带 ;将发病时DWI呈高信号而复查时T2 WI亦为高信号的组织定义为病灶中心区。以年轮状方式由外向内测定上述 2个区域的表观扩散系数 (apparentdiffusioncoefficient,ADC)值。同时 ,对发病 <6h的患者中的 17例行表观扩散系数比率 (apparentdiffusioncoefficientratio,ADCR)测定 ,并对 10例行动态对比剂增强血流灌注成像。结果  3 1例超急性期脑梗死在首次发病时T2 WI未能提示梗死灶 ,19例仅提示病变处血管流空信号消失 ;10例急性期脑梗死T2 WI均可见局部异常高信号 ;同一时期DWI于全部 41例明确显示梗死灶。超急性期脑梗死经治疗后 ,最终梗死灶的面积较首次DWI上异常高信号区域的面积减小 (t =17,P <0 0 1)。病灶中心区周边的影像半暗带呈可逆性转归。起病初期DWI上?
刘梅丽崔世民张蕾莉于薇韩彤李涛刘力靳松雷静李廷
关键词:急性病
螺旋CT血管造影对颅内脑膜瘤诊断的应用被引量:7
2002年
目的:拓宽螺旋CT血管造影(CTA)检查范围,探索颅内脑膜瘤新的影像检查方式。方法:应用改进后CTA检查56例颅内脑膜瘤。将CTA注药方式由原来的单向单流程1次延迟,改为单向双流程2次延迟。然后,应用表面遮蔽法(SSD)、最大密度投影法(MIP)和多平面重组(MPR),3种软件对原始扫描数据进行图像的工作站后处理。结果:所有血供丰富的脑膜瘤均获得颅骨、血管、肿瘤同时显示的三维立体图像。血管重建显示脑膜瘤染色,及脑膜瘤与周围血管的关系。颅骨重建可示脑膜瘤对邻近颅骨的影响。结论:对颅内脑膜瘤的诊断,CTA在肿瘤的定性、定位、大小、外观血供等方面均能为临床提供有实用价值的诊断依据,并可为神经外科提供全面术前影像信息。
张蕾莉崔世民刘梅力刘力靳松阎世鑫戴伟英高满
关键词:螺旋CT血管造影颅内脑膜瘤
中枢神经系统成血管细胞瘤的MRI诊断及鉴别诊断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探讨中枢神经系统成血管细胞瘤的MRI影像特征及鉴别诊断。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成血管细胞瘤之MRI表现。结果:22例共检出50个病灶。5例为多发病灶。40个病灶位于双侧小脑及蚓部,9个病灶位于延髓及脊髓,1个病灶位于幕上。12个病灶呈大囊小结节型,36个为实质型,2个单纯囊型。囊性病灶T1WI囊液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壁结节T1WI呈稍低或等信号,T2WI呈稍高和高信号改变。实质型病灶T1WI呈等信号,T2WI呈稍高或高信号改变。增强扫描壁结节和实质肿块明显增强,灌注成像可见壁结节和实性肿块呈明显高灌注表现。结论:成血管细胞瘤之MRI有特征性表现,MRI增强扫描及灌注成像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郭军刘梅丽韩彤刘力崔世民
关键词:中枢神经系统成血管细胞瘤MRIDWIPWI
颅内非典型性畸胎样-肌样瘤一例被引量:1
2008年
患儿男,7个月。因呕吐10d入院,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呈间断性发作.伴烦躁不安。无抽搐、意识障碍及肢体活动障碍。MRI表现:平扫见额部囊实性不规则形肿块,与脑实质界线清楚,病灶巨大,约占大脑半球的1/3。T1WI、T2WI呈混杂信号,囊性部分偏前显示液-液平(图1,2).为亚急性期出血表现。实性部分偏后信号于梯度回波为团状低信号表现(图3),考虑钙化。病灶压迫双侧脑室前角使之闭塞.占位征象明显。病灶周围水肿轻。,脂肪抑制序列未见脂肪成分(图4)。侧脑室显示扩大。钆喷替酸葡甲胺(Gd-DTPA)增强显示病灶偏实性部分轻中度不规则强化(图5),
刘梅丽崔世民韩彤刘力
关键词:脂肪抑制序列钆喷替酸葡甲胺侧脑室前角颅内肢体活动障碍
DWI诊断CO中毒迟发性脑病的应用价值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研究弥散加权成像(DWI)诊断CO中毒迟发性脑病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1例CO中毒迟发性脑病患者均行MR DWI检查,MRI检查在CO中毒后15~90 d内完成,DWI使用单次激发平面回波序列,TR=2 900 ms,TE=84 ms,b值为0和1 000 s/mm2。通过常规MRI、DWI及ADC图评价脑室周围脑白质区信号改变,测量病变区ADC值并与正常信号区进行对比。结果所有患者DWI序列均显示在双侧脑室周围脑白质区及半卵圆中心弥漫高信号影,显示范围与T2WI及Flair序列所显示范围相似,ADC图显示为轻度低信号或等信号,其平均ADC值均较T2WI及Flair序列显示正常的区域明显减低(P<0.05)。结论脑白质区ADC值减低的程度和持续时间与患者临床进展过程有关,通过对ADC值的观察能对CO中毒迟发性脑病患者的临床进展过程及预后进行推测。
刘力白旭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弥散加权成像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
螺旋CT三维重建在颅底骨折诊断中的应用被引量:10
2002年
目的:研究螺旋CT三维成像技术对颅底骨折的诊断价值,指导外科修补手术。方法:选择32例颅底骨折病人,采用螺旋CT的SSD和MPR重建方法,立体和多方位显示颅底骨折,并且选择外科手术修补治疗颅底骨折所致脑脊液漏。结果:螺旋CT三维重建成像可清晰地显示颅底骨折的部位和范围。结论:SSD和MPR在影像显示上有独特的优势,可直观地了解颅底骨折在三维立体空间的实际大小、形态、位置及周围结构的解剖关系,对颅底骨折修补手术前制定治疗计划和术前、术后对比均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靳松崔世民张蕾莉刘梅丽阎世鑫戴伟英高满刘力
关键词:螺旋CT三维重建颅底骨折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