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屹岷

作品数:125 被引量:1,788H指数:29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03篇期刊文章
  • 17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 2篇专利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17篇天文地球
  • 4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40篇青藏
  • 38篇青藏高原
  • 36篇热带
  • 28篇副热带
  • 25篇气候
  • 24篇环流
  • 24篇副热带高压
  • 18篇大气环流
  • 16篇位涡
  • 16篇季风
  • 13篇夏季
  • 13篇降水
  • 11篇热力
  • 9篇西太平洋
  • 9篇非绝热
  • 9篇非绝热加热
  • 8篇环流模式
  • 7篇动力学
  • 7篇数值模拟
  • 7篇年际

机构

  • 115篇中国科学院大...
  • 24篇中国科学院大...
  • 15篇中国科学院研...
  • 12篇中国气象科学...
  • 11篇中国科学院
  • 11篇南京信息工程...
  • 11篇中国气象局
  • 10篇中国气象局国...
  • 7篇中山大学
  • 2篇北京师范大学
  • 2篇南京大学
  • 2篇兰州大学
  • 2篇成都信息工程...
  • 2篇香港城市大学
  • 2篇上海市气象局
  • 2篇中国海洋大学
  • 2篇国家气象信息...
  • 2篇国家卫星气象...
  • 2篇中国气象局国...
  • 1篇复旦大学

作者

  • 125篇刘屹岷
  • 86篇吴国雄
  • 13篇毛江玉
  • 13篇段安民
  • 13篇包庆
  • 10篇何编
  • 9篇任荣彩
  • 9篇刘新
  • 8篇刘平
  • 6篇李伟平
  • 5篇刘伯奇
  • 5篇张亚妮
  • 5篇张琼
  • 5篇任素玲
  • 5篇梁潇云
  • 5篇姜达雍
  • 4篇宇婧婧
  • 4篇宇如聪
  • 4篇周天军
  • 3篇王在志

传媒

  • 33篇气象学报
  • 31篇大气科学
  • 7篇中国科学:地...
  • 5篇气象科学
  • 4篇科学通报
  • 4篇高原气象
  • 4篇第一届中国大...
  • 3篇热带气象学报
  • 3篇气候与环境研...
  • 2篇海洋学报
  • 1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海洋科学
  • 1篇自然杂志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中国科学院院...
  • 1篇中国科学(D...
  • 1篇计算物理
  • 1篇自然科学进展...
  • 1篇暴雨灾害
  • 1篇大气科学学报

年份

  • 2篇2024
  • 1篇2023
  • 2篇2022
  • 2篇2021
  • 5篇2020
  • 2篇2019
  • 6篇2018
  • 4篇2017
  • 9篇2016
  • 3篇2015
  • 6篇2014
  • 8篇2013
  • 4篇2012
  • 6篇2011
  • 3篇2010
  • 3篇2009
  • 5篇2008
  • 6篇2007
  • 7篇2006
  • 7篇2005
12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副高脊面反转与亚洲夏季风爆发可预测性分析被引量:4
2003年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揭示了副高脊面反转、季节转换轴建立与亚洲夏季风爆发的关系基于脊面附近经向温度梯度指数,从理论上分析了季风爆发的可预报性.结果表明,在已知初始经向温度梯度、局地温度变率经向差异的情况下,可以提前对季风爆发迟早做出定性预测.
毛江玉段安民刘屹岷吴国雄
关键词:季风爆发可预测性
中国近海海面高度异常资料再处理被引量:3
2016年
卫星海面高度异常产品再处理的研究多集中在欧洲和美国近海,中国近海尚未有过。在产生AVISO(Archiving Validation and Interpolation of Satellite Oceanographic Data)全球0.25°多颗卫星海面高度异常产品时,只用了1/3~1/2的部分沿轨资料,给区域海洋动力学研究造成了一定的限制。本研究尝试利用多颗卫星的所有沿轨资料及25个测潮站的观测资料,通过最优插值方法产生一份新的中国近海海面高度异常资料。新资料的空间分辨率仍为0.25°,但使用了来自3颗卫星(Jason-1、Jason-2、Cryo Sat-2)的所有沿轨资料及25个测潮站的观测资料。新资料的范围为10°S^50°N、90°~160°E。新资料与AVISO资料的对比分析表明新资料更接近沿轨海面高度异常观测,同时也更接近测潮站资料。与AVISO资料相比,新资料与沿轨海面高度异常观测的均方根误差降低了10.03%,与测潮站资料的均方根误差降低了9.6%。
陈亚飞王晓春刘屹岷
关键词:中国近海VALIDATIONINTERPOLATIONSATELLITEVALIDATIONINTERPOLATIONSATELLITE
中国东部地区城市化对气温影响的观测分析被引量:15
2011年
现有场地观测表明,城市化对于气温的影响在静风、无云条件下的晚上最明显,而在大风、多云条件下的晚上最小。本文采用一套经过均一化处理的中国地区逐日平均、最高以及最低气温序列资料集,分析了中国东部地区在不同风速、云量条件下地面气温变化的趋势。结果表明,从1960—2008年,中国东部地区(20~45°N,110~125°E)由于城市化造成的气温增暖为0.03℃/10a。而从1979—2008年,由于城市化造成的气温增暖为0.66℃/10a。在中国东部地区以及不同纬度带的3大城市群区,即京津唐、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区,城市化导致的增暖都在夏季最小。
戴一枫刘屹岷周林炯
关键词:气温城市化最低气温
6种地表热通量资料在伊朗-青藏高原地区的对比分析被引量:16
2015年
基于JRA25、ERA40、ERA-Interim、NCEP1、NCEP2和20CR,对比了不同资料中气候平均(1979—2008年)伊朗—青藏高原感热通量和波文比的季节演变,以及夏季高原感热的年际变率和线性趋势。6套资料均表明,由春到夏亚洲大地形区域地表热状况的季节演变存在明显差异,青藏高原东南部低空气旋生成,一方面增多了局地降水,减弱了地表西风,造成潜热加强,感热减弱,波文比减小;另一方面加强了伊朗高原的东北风,抑制了当地降水,令感热加强,波文比增加,构成了青藏—伊朗高原感热通量季节演变的纬向非对称分布。虽然近30 a来伊朗高原(青藏高原)夏季感热线性增加(减小)的趋势一致,但不同资料所反映的伊朗—青藏高原夏季感热通量的年际变化差别明显。
刘超刘屹岷刘伯奇
关键词:感热通量波文比
夏季青藏高原加热和大尺度流场的热力适应被引量:42
2001年
使用1986~1995年7月逐日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利用位涡方程进行了盛夏季节大气环流场对于青藏高原热源强迫适应调整的诊断分析.揭示了夏季高原上空低层气旋式及高层反气旋式环流结构稳定维持的动力学机理.结果表明高原加热作用造成的低层正涡源是低层气旋式环流得以稳定维持的重要原因.而边界层摩擦产生的负位涡是平衡正位涡的主要因素.加热还在高原上空形成负位涡,侧边界位涡通量收支的分析表明,西边界和南边界有净的正位涡向外输送,但小于东边界和北边界的负位涡向外输出,高原上空大气因而成为影响盛夏大气环流的负涡源.这也是青藏高原上空强大而稳定的反气旋环流得以维持的重要因素.
刘新吴国雄李伟平刘屹岷
关键词:青藏高原非绝热加热热力适应低压环流反气旋环流
亚洲夏季风爆发前后西北太平洋和孟加拉湾热带气旋活动统计特征被引量:7
2016年
亚洲夏季风爆发始于孟加拉湾,然后向中国南海和印度次大陆扩展,其过程约持续1个月。各地区夏季风爆发时间呈明显的年际变化。利用热带气旋资料和气象再分析资料,统计了1951—2010年孟加拉湾和中国南海夏季风爆发前后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孟加拉湾气旋风暴活动和夏季风爆发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孟加拉湾夏季风爆发过程中,共有36a出现孟加拉湾气旋风暴,并且夏季风爆发偏早年出现风暴的几率最高,为80%。在孟加拉湾夏季风爆发偏早、正常和偏晚3种类型中,孟加拉湾风暴活动频率高峰期多出现在夏季风爆发前后几天内。并且在孟加拉湾风暴活动频率高峰出现前期,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最先出现活动频率高峰。孟加拉湾夏季风爆发前有40%—50%的年份西北太平洋出现热带气旋活动,其中,夏季风爆发偏早年,爆发前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跃的时间偏早(4月第2候),且多活动在中国南海和菲律宾附近;爆发正常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跃的时间为4月第4候,多活动在略偏东的海域;爆发偏晚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跃的时间为5月初,活动区域最偏东。中国南海夏季风爆发过程中,60a中共有29a西北太平出现热带气旋,其中爆发偏早和正常年出现热带气旋的频率较高,并且热带气旋多出现在爆发当日和爆发后一段时间。整体来看,亚洲夏季风爆发前,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频率最先开始增强,然后孟加拉湾风暴开始活跃并伴随着孟加拉湾夏季风爆发,夏季风爆发偏早和正常年,孟加拉湾夏季风爆发后,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再次增强,中国南海夏季风爆发。
任素玲刘屹岷吴国雄
关键词: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孟加拉湾风暴统计特征
线性准地转模型中副热带感热加热强迫的定常波被引量:1
2016年
通过求取定常线性准地转位涡模式的解析解,研究了感热加热强迫所激发的副热带定常波的结构特征,讨论了基本流、牛顿冷却及地面摩擦等对定常波振幅和位相的影响。结果表明,东风时定常波在垂直方向上表现为上、下层反位相的第一斜压结构,且地面系统远强于中高层;西风时定常波呈现出向上的传播特征,在高层,随着风速增大振幅随高度的升高有增大趋势。在近地层,东风时气旋(反气旋)主体位于加热西(东)侧;西风时气旋(反气旋)主体位于加热东(西)侧,近地层以上相反。此外,发现东、西风基本流的作用具有对称特征,这与潜热加热显著不同。研究结果还表明,牛顿冷却对定常波有重要影响,基本流越弱影响越显著。在静止大气中,感热加热强迫下无斯韦尔德鲁普(Sverdrup)解,考虑牛顿冷却时,感热强迫在热源范围内的近地层和中高层分别激发出气旋式和反气旋式环流,气旋中心位于加热中心略偏西的位置。在非静止大气中,牛顿冷却项使地面系统中心向上风方向移动,东风时向东移。牛顿冷却对高、低层系统均有削弱作用。地面摩擦则明显不同,它总会使低层系统减弱,高层系统增强。
张亚妮刘屹岷吴国雄姚秀萍
关键词:定常波
基于MODIS资料的中国东部时间序列空气动力学粗糙度和零平面位移高度估算被引量:14
2011年
空气动力学粗糙度和零平面位移高度是很多气候模型和陆面模式中的重要参数,采用气象学方法推导这两个参数对于大范围长时间序列的计算需要大量长期的野外观测,而遥感方法可以快速经济的提供大范围数据,在本研究中采用形态学模型,以MOD IS产品数据作为数据源,计算植被冠层面积指数,估算了中国东部2001—2003年归一化到植被高度的1 km空间分辨率时间序列空气动力学粗糙度和零平面位移高度,结果表明空气动力学粗糙度和零平面位移高度均存在季节变化特征,并对所采用的模型和参数估算的结果进行了讨论。
杨阿强孙国清卢立新过志锋刘屹岷
关键词:空气动力学粗糙度
1998年7月南亚高压影响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短期变异的过程和机制被引量:63
2007年
利用逐日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1998年7月二度梅期间南亚高压影响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短期变异的过程和作用机制进行了诊断。结果发现,梅雨间歇期副高单体异常向西、向北发展期间,高层南亚高压曾离开高原上空东移(伸)至120°E以东;南亚高压返回高原上空时,中层副热带高压减弱南落,两者有相向然后相背移动的趋势。进一步研究这两个高压系统密切关联的原因又发现,南亚高压通过两种作用机制影响中层副高的短期变异:南亚高压在东移过程中,高空负涡度平流动力强迫的下沉运动在中层副高区域产生辐散,从动力上影响副高内的负涡度发展;另一方面,强烈下沉运动伴随的绝热加热效应又有利于纬向温度梯度维持,有利于南北风发展,从热力上间接影响西太副高的发展。最后,利用R42L9/LASG大气环流模式进行敏感性数值试验,通过改变高空南亚高压东移产生的负涡度效应,发现中层副热带高压区确有强迫产生的动力辐散和绝热加热出现,并对应副高的异常加强,成功地验证了诊断所揭示的1998年夏季副高短期变异过程的两种机制。
任荣彩刘屹岷吴国雄
热带对流层上空东风带扰动影响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个例分析被引量:17
2007年
利用NCEP/NCAR1000—10hPa2.5°×2.5°日平均和每日4次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03年6月19—25日热带对流层上空东风带扰动对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东西向进退的影响。结果表明:热带对流层上空东风带扰动从对流层中低层伸展到50hPa高度附近,在200hPa上表现最为明显,在热力场上表现出“上暖强,下冷弱”的垂直分布特征。当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南/北侧的东/西风带上的扰动在相向运动中抵达同一经度上时,对应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异常东退。垂直涡度方程的诊断分析表明:在东风带扰动附近,涡度倾向效应贯穿于对流层整层到50hPa高度上,在200hPa高度附近表现最显著,当高层东风带扰动东/西侧的负/正变涡增强时,当东/西风带扰动在相向移动过程中,它们涡度倾向正值区在130°E南北打通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出现突然东撤。涡度方程分析还表明,对于涡度倾向变化的贡献中,水平涡度平流的贡献最大、β效应的贡献最小;当东风带扰动附近的水平涡度平流和β效应增强时、且由β效应所引起的东/西风带扰动中的南、北风分量在130°E附近南北同相迭加出现“正压发展”时,有显著的正涡度增长,对应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东撤。
姚秀萍吴国雄刘屹岷刘还珠
关键词: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涡度方程
共13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