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心肌
  • 4篇心肌梗死
  • 4篇慢性
  • 4篇梗死
  • 3篇心力衰竭
  • 3篇衰竭
  • 3篇疗效
  • 3篇慢性心力衰竭
  • 3篇急性心肌梗死
  • 3篇反应蛋白
  • 2篇心肌梗死患者
  • 2篇心绞痛
  • 2篇型心
  • 2篇型心绞痛
  • 2篇血清
  • 2篇他汀
  • 2篇注射液
  • 2篇稳定型心绞痛
  • 2篇疗效观察
  • 2篇介入

机构

  • 13篇淮安市第一人...
  • 1篇金湖县人民医...

作者

  • 13篇刘涛
  • 7篇鲁锋
  • 4篇王夕艾
  • 3篇张学锋
  • 2篇张金麟
  • 1篇高刻
  • 1篇尹来
  • 1篇李绪飞
  • 1篇朱国光
  • 1篇李锦萍
  • 1篇刘峰
  • 1篇张金鳞

传媒

  • 2篇现代中西医结...
  • 1篇徐州医学院学...
  • 1篇江苏医药
  • 1篇陕西医学杂志
  • 1篇第四军医大学...
  • 1篇中国中医急症
  • 1篇实用心脑肺血...
  • 1篇中西医结合心...
  • 1篇疑难病杂志
  • 1篇医药论坛杂志
  • 1篇湖南中医药大...
  • 1篇按摩与康复医...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9
  • 2篇2002
  • 1篇2000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冠脉介入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c离散度的影响被引量:4
2010年
目的探讨冠脉介入(PCI)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QTc离散度的影响。方法对照分析30例成功进行PCI治疗患者术前及术后24 h心电图与同期未行PCI治疗的30例AMI患者入院时及24 h后12导联心电图对比分析,测量QTcd。结果PCI组治疗前后为(63.25±7.25)ms和(42.75±6.15)ms,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对照组QTcd为(63.45±7.15)ms和(61.15±6.15)m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有效PCI治疗能显著降低AMI患者的QTcd,降低心律失常的危险度,从而改善AMI患者的预后。
刘涛张学锋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冠脉介入治疗QTC离散度
阿托伐他汀联合非诺贝特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疗效观察被引量:8
2011年
目的观察在经皮冠状血管介入治疗(PC I)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中联合应用阿托伐他汀和非诺贝特是否能产生减少心血管病风险因子的协同或相加有益效应。方法将58例行PC I治疗的ACS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30例给予阿托伐他汀(10 mg/d)治疗,B组28例给予阿托伐他汀(10 mg/d)和非诺贝特(200 mg/d)联合治疗。记录2组开始治疗前和治疗12周后血脂和药物不良反应以及随访6个月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2组服药后12周血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均明显降低,随访6个月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也明显降低,且B组作用明显优于A组。结论 ACS行PC I治疗联合应用阿托伐他汀和非诺贝特能明显受益。
鲁锋刘涛王夕艾李锦萍
关键词:急性冠脉综合征阿托伐他汀非诺贝特
溶栓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c间期的影响
2002年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溶栓后QTc间期的变化与溶栓效果的关系。方法  56例AMI患者溶栓后分再通组 33例 ,无再通组 2 3例。测量 2组溶栓前及溶栓后第 1、2、4、6、8天QTc间期并进行比较。结果溶栓前 2组的QTc间期均延长 ,2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溶栓后 2组间第 1、2、4天之间亦无显著性差异 ,而第 6、8天 2组间均出现显著性差异 (P <0 .0 5) ,且再通组QTc间期的最大峰值较无再通组提前 2天出现。同时其再通后的QTc间期缩短速度较无再通组要快。结论 溶栓再通可使AMI患者QTc间期的最大峰值提前出现且迅速缩短 。
刘涛张金麟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QTC间期溶栓治疗再灌注损伤
环磷腺苷葡甲胺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近期疗效
2009年
刘涛
关键词:心先安心力衰竭慢性
血尿酸和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心脏意外事件的影响被引量:6
2013年
目的探讨血尿酸(UA)和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心脏意外事件的影响。方法将住院的心绞痛患者分成稳定型心绞痛(SAP)和UAP两组,其中SAP组40例,UAP组46例,分别收集入院24h内患者血UA、血清hs-CRP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的水平;并选择同期门诊体检健康者45例作为对照组,并于12周内观察各组发生心脏意外事件的情况。结果 UAP组的心脏意外事件发生率高于SAP组,对照组无心脏意外事件发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AP组和UAP组患者血UA、血清hs-CRP的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间CK-MB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SAP组中发生心脏意外事件的患者其血UA和血清hs-CRP的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UAP组中发生心脏意外事件患者的血UA和血清hs-CRP的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UA和血清hs-CRP的联合检测对UAP患者近期发生心脏意外事件的可能性具有更高的预测价值。
刘涛鲁锋张学锋
关键词:尿酸超敏C反应蛋白
急性右室心肌梗死23例诊治体会
2011年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心内科最常见的急症之一,是危害人类生命的主要疾病。急性右室心肌梗死(ARVI)是AMI一种类型,它是指供给右心室大部分血液的右冠状动脉闭塞,少部分由左冠状动脉回旋支的右心室分支闭塞引起。单纯的ARVI临床中较少见,有报道心肌梗死病人尸检发现ARVI约12%~43%。但随着冠状动脉造影术(CAG)、
鲁锋王夕艾刘涛高刻
关键词:急性右室心肌梗死PCI
生脉注射液治疗慢性心力衰竭68例临床观察被引量:7
2012年
目的观察生脉注射液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 136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68例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68例在此基础上另加予生脉注射液静滴,均治疗14 d;比较两组综合疗效、6 min步行试验、左室射血分数改善值。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其LVEF及6 min步行试验结果的改善亦优于对照组。结论生脉注射液可作为临床辅助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有效的药物。
鲁锋刘涛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生脉注射液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早期辛伐他汀干预对高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被引量:2
2009年
刘涛张学锋
频率适应起搏器的临床应用
2000年
张金麟尹来刘峰王夕艾刘涛
关键词:缓慢性心律失常
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QRS波终末变形的预后意义被引量:2
2002年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心电图QRS波终末变形(TQRSD)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76例AMI的首份心电图,根据有无TQRSD分为TQRSD阳性和TQRSD阴性2组,分析其与肌酸磷酸激酶(CK)峰值、心脏功能及住院期间的心血管事件的关系。结果 TQTSD阳性组的CK峰值、Killp分级Ⅲ级以上心功能、住院期间死亡率及QT离散度(QTd)均高于TQRSD阴性组。另外,TQRSD阳性组中以超声心动图评价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较TQRSD阴性组低。结论 AMI心电图TQRSD阳性可作为判断预后的指标之一。
刘涛张金鳞
关键词:心肌梗死预后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