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渊

作品数:73 被引量:211H指数:8
供职机构:成都中医药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四川省中医管理局科研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5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72篇医药卫生
  • 2篇文化科学
  • 1篇生物学

主题

  • 17篇细胞
  • 16篇中医
  • 11篇内皮
  • 11篇内皮细胞
  • 8篇小鼠
  • 7篇炙甘草
  • 7篇炙甘草汤
  • 7篇脐静脉内皮
  • 7篇脐静脉内皮细...
  • 7篇静脉内
  • 7篇静脉内皮
  • 7篇静脉内皮细胞
  • 7篇甘草
  • 7篇甘草汤
  • 5篇造血
  • 5篇中医药
  • 4篇药疗
  • 4篇药疗法
  • 4篇医药疗法
  • 4篇中医药疗法

机构

  • 72篇成都中医药大...
  • 8篇成都中医药大...
  • 2篇中国中医科学...
  • 1篇成都市第三人...
  • 1篇泸州医学院
  • 1篇四川大学
  • 1篇华西医科大学
  • 1篇郫县人民医院
  • 1篇眉山市第三人...
  • 1篇成都市金牛区...

作者

  • 72篇刘渊
  • 9篇黄秀深
  • 6篇宋兴
  • 6篇马鹏
  • 4篇周新颖
  • 4篇陈丽平
  • 3篇江泳
  • 3篇周毅
  • 3篇李炜弘
  • 3篇罗杰
  • 3篇杨溯
  • 3篇谢晓红
  • 2篇樊冤桥
  • 2篇苏先华
  • 2篇隆淑芬
  • 2篇周训伦
  • 2篇张泽渊
  • 2篇白蓝郦
  • 2篇黄国钧
  • 2篇刘继林

传媒

  • 21篇成都中医药大...
  • 6篇中国中医基础...
  • 5篇四川中医
  • 4篇上海中医药杂...
  • 3篇内蒙古中医药
  • 3篇中华中医药杂...
  • 2篇中医杂志
  • 2篇成都中医药大...
  • 1篇中国中医药科...
  • 1篇山东中医杂志
  • 1篇江苏中医药
  • 1篇国医论坛
  • 1篇河南中医
  • 1篇时珍国医国药
  • 1篇江西中医药
  • 1篇新中医
  • 1篇中国病理生理...
  • 1篇实用中医药杂...
  • 1篇中医药学刊
  • 1篇云南中医中药...

年份

  • 1篇2024
  • 6篇2023
  • 2篇2022
  • 5篇2021
  • 3篇2019
  • 2篇2018
  • 5篇2017
  • 3篇2016
  • 4篇2015
  • 5篇2014
  • 4篇2013
  • 2篇2012
  • 2篇2011
  • 3篇2010
  • 4篇2009
  • 1篇2007
  • 3篇2006
  • 6篇2005
  • 1篇2004
  • 3篇2003
7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清代名医郑寿全血证诊治经验研究
2009年
目的:对清代温补大家郑寿全血证诊治经验进行了全面总结,郑氏认为:"失血之人,正气实者少","阴邪上逆,十居八九",绝不可不究出血之因,不辨血证之性,简单泻火凉血。郑氏将血证分为邪阻、阳虚、阴虚3大类,邪阻者以外感症状有无为辨识要点,阴阳虚损者以神色形态之有神无神为辨识要点。郑氏治血之要,在明辨上中下三焦基础上,调理气血阴阳升降,而非简单盲目运用直接止血方药。
刘渊宋兴
关键词:郑寿全血证诊疗经验
调心方剂对兔主动脉内皮细胞分泌IL-11影响的研究
2005年
目的:观察调心方剂参附注射液、生脉注射液、加减复方丹参注射液对内皮细胞分泌IL-11的影响。方法:取家兔主动脉内皮细胞培养,成活后于第2~3代细胞中分别加入上述方药,第6天取培养上清液用ELISA法检测IL-11。结果:发现调心方剂能促进内皮细胞分泌IL-11。结论:心系处方能影响兔主动脉内皮细胞分泌造血生长因子,具有间接的生血作用。中医血液生成理论认为心主血脉且能生血,其中脉当指血管。内皮细胞作为血管的一部分,调心方剂所具有的促进其生成造血生长因子的作用,为进一步揭示中医“心生血”理论提供了线索。
刘渊
关键词:内皮细胞IL-11
炙甘草汤与右归饮对脐静脉内皮细胞表面EPO受体及FLT3表达的影响研究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探讨炙甘草汤、右归饮及右归饮+灸甘草汤组对脐静脉内皮细胞促红细胞生长素受体(EPOR)及FLT3表达的影响。方法:脐静脉内皮细胞设空白对照组、炙甘草汤组、右归饮组、右归饮+炙甘草汤组,每组分别加入相应的中药液,于培养3天后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细胞表面EPOR及FLT3表达情况。结果:在调节EPOR表达方面,与空白对照组比较,3个给药组细胞表面EPOR表达均有所上调,但右归饮组EPOR表达,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3个给药组之间比较,差异不明显。炙甘草汤组能极大下调细胞表面FLT3的表达,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01);右归饮+炙甘草汤组、右归饮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也下调了FLT3的表达,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3个给药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中药刺激细胞表面EPOR与FLT3表达表现出相反效果,炙甘草汤、右归饮调节作用存在特异性,两个方剂作用机制存在差异。
马鹏张泽渊刘渊
关键词:炙甘草汤右归饮脐静脉内皮细胞EPO受体FLT3
慢性咳嗽证型与时辰规律的研究被引量:8
2012年
目的:探讨慢性咳嗽发作或加重时辰与其中医证型的关系。方法:通过对329例慢性咳嗽病例证型及其发作或加重时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痰热壅肺、肝火犯肺、痰湿蕴肺、肺阴亏虚、肺气亏虚为慢性咳嗽的主要中医证型。上半日咳嗽多为痰热壅肺和痰湿蕴肺,下半日咳嗽多为肺阴亏虚,前半夜咳嗽多为肺气亏虚,后半夜咳嗽多为肝火犯肺。结论:多数患者咳嗽发作或加重的时间具有规律性,有助于准确诊断、鉴别疾病、判断疾病预后,同时也为择时治疗提供依据。
杨溯刘渊
关键词:慢性咳嗽中医证型
刘渊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经验被引量:3
2015年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属于较剧烈的顽固性疼痛,其发病与中枢神经异常、周围神经病变、神经因素等有关,是带状疱疹常见的后期并发症,临床较为常见。该病多见于老年人和免疫功能低下患者,治疗较为棘手。刘渊教授常用瓜蒌红花甘草汤加减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较好,介绍如下。1病因病机本病属中医“缠腰火丹”、“蛇串疮”等范畴。发病部位多位于身体一侧,为肝胆经络循行的位置。
杨旭刘渊
关键词: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周围神经病变免疫功能低下发病部位顽固性疼痛
补肾增效液对^(60)Coγ射线小鼠脾淋巴细胞DNA损伤的影响被引量:11
2005年
目的 :探讨以补肾填精为主的补肾增效液对辐射损伤的防护作用。方法 :设正常对照组、病理模型组、阳性药物组、中药大、中、小剂量组共 6组。灌胃 8天 ,于给药 7天后造模 ,以6 0 Coγ射线全身照射小鼠造成辐射损伤 ,采用脾细胞DNA提取及凝胶电泳方法 ,观察中药对辐照小鼠脾淋巴细胞DNA损伤及凋亡的影响。结果 :补肾增效液能降低脾淋巴细胞DNA裂解率。各用药组脾淋巴细胞DNA的裂解率与病理模型组比较 ,阳性药物组和中药小剂量组差异极显著 (P <0 . 0 1) ,中药大剂量、中剂量组与之比较差异显著 (P <0. 0 5 )。结论 :补肾增效液能较好地抑制6 0 Coγ射线所致小鼠脾淋巴细胞凋亡 ,对辐射损伤有良好保护作用。
冯全生刘渊周毅刘继林黄国钧金沈锐
关键词:脾淋巴细胞小鼠补肾DNA损伤性药
温补肺脾肾防治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与实验研究
该文从文献、临床、实验三个方面对防治慢性支气管作了较系统的研究.回顾近二十年来的文献表明,该病的本质是肺脾肾功能低下,迁延期、缓解期不等于静止期,阻止此时该病患者内部隐必的病变进展,也京是打断了急性期的显性发作.因此只有...
刘渊
关键词:慢性支气管炎温补阳气冬病夏治免疫学
孙思邈《千金方》鼻诊法探微
2023年
通过系统收集、整理《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中有关鼻诊法的内容,并对其进行归纳分析,从以鼻治鼻、以拒毒疫、体察病情、宣通神机4个方面逐一介绍孙思邈鼻诊法内容特色,结合《内经》、伤寒学、温病学等著作以及现代研究成果分别剖析其中蕴含的辨治思想和医学原理,同时也反映出孙思邈以效为真、雅俗并包、备急救民的成书思想和临床风格。
余宗明罗杰刘渊
关键词:千金方鼻疗法
炙甘草汤对脐静脉内皮细胞分泌转化生长因子与G-CSF的影响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研究炙甘草汤对转化生长因子(TGF-β1)与G-CSF分泌的影响。方法选取炙甘草汤与右归饮2个方剂,脐静脉内皮细胞设空白对照组、炙甘草汤组、右归饮组及混合组,每组分别加入相应中药液,于培养第3,6,9天收集细胞培养上清液,ELISA检测上清液中TGF-β1与G-CSF的分泌水平。结果 TGF-β1分泌水平:给药组均明显刺激脐静脉内皮细胞产生TGF-β1,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实验初期(第3,6天)炙甘草汤刺激效果较强,实验后期(第9天)混合给药组表现出更好的刺激效果。G-CSF分泌水平:给药组均明显刺激脐静脉内皮细胞产生G-CSF,与空白对照组相比,P<0.001。混合给药组刺激效果最明显,其次为炙甘草汤组。给药后细胞因子分泌均随时间延长而增加。结论炙甘草汤能增强细胞TGF-β1与G-CSF的分泌,当有右归饮辅助时这种效应更加明显,其刺激增强作用有时间累积效应,随时间延长TGF-β1与G-CSF的分泌增多。
马鹏张泽渊刘渊
关键词:炙甘草汤右归饮脐静脉内皮细胞G-CSF
从中医肠痹理论论治现代炎性肠病被引量:1
2018年
肠痹是中医"六腑痹"之一,是现代医家遗忘的古病名。通过对《黄帝内经》等文献的研究可发现,肠痹是由饮食起居内伤,风、寒、湿邪外感,内外合邪所致,症状为腹泻、腹胀痛、气喘、关节疼痛等,其症状、机理与现代炎性肠病有相通之处,关节痹痛更是炎性肠病常见的并发症。肠痹的治疗大法为补气、祛风、散寒、除湿,方药以风药为主,将其运用于现代炎性肠病的治疗,可取得良好的疗效。
殷鸣刘渊
关键词:肠痹炎性肠病风寒湿痹风药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