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艳兵
- 作品数:7 被引量:15H指数:3
- 供职机构:安徽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 一些阔叶树生斑痣盘菌科的分类和散斑壳属ISSR分子标记
- 本论文采用目前世界上较新颖、先进的分类系统和多性状综合分类方法,根据形态解剖学、个体发育学、生态及生物学等特征,对采自安徽天堂寨国家森林公园、黄山风景区和牯牛降自然保护区的斑痣盘菌科/(Rhytismataceae/)3...
- 刘艳兵
- 关键词:齿裂菌属散斑壳属斑痣盘菌属ISSR分子标记
- 文献传递
- 斑痣盘菌科两新种被引量:2
- 2007年
- 报道斑痣盘菌科的2个新分类单元,即生于细梗苔草Carex teinogyna死叶上的苔草皮下盘菌Hypoderma caricis sp.nov.和生于三尖杉Cephalotaxus fortunei枯枝上的三尖杉散斑壳Lophodermium cephalotaxi sp.nov.。对此二种进行了拉丁文特征简介、汉文描述和讨论,并附有形态结构图。供研究标本保放在安徽农业大学森林保护教研室(AAUFP)。
- 王士娟刘和云陈莉刘艳兵林英任
- 关键词:子囊菌门
- 散斑壳属ISSR-PCR反应条件的优化被引量:4
- 2008年
- 以散斑壳属(Lophodermium)T29、T50、T62、R111菌株为研究材料,对该属ISSR-PCR反应体系中的模板DNA浓度、引物浓度、Mg2+浓度、dNTPs浓度、TaqDNA聚合酶浓度以及退火温度等条件进行优化,寻找出适合此类真菌ISSR-PCR反应的最佳反应体系为15μL反应体系中,模板DNA浓度为4~8ng/μL、引物浓度0.4~0.5μmol/L、Mg2+浓度2.0~2.5mmol/L、dNTPs浓度0.15~0.30mmol/L、TaqDNA聚合酶量1.5~2.5U,退火温度为52℃。
- 韩加军林英任刘艳兵于红梅项艳
- 关键词:散斑壳属
- 针叶树生散斑壳属部分种内及近似种间亲缘关系的ISSR分析被引量:2
- 2009年
- 应用ISSR分析技术,对22个散斑壳属(Lophodermium Chevall)菌株进行种内和近似种间亲缘关系的分析。通过欧氏最短距离中的类平均法聚类,得到各菌株之间的遗传距离在5.93~7.41之间,表明种内及近似种间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另外,在遗传距离7.12处,将22个供试菌株分为5类。通过ISSR分析结果结合表型性状的比较和分析,论证了子囊果埋生位置,子座、唇、子囊、子囊孢子等形态学特征以及寄主种类差异等在该类菌物种水平分类上的重要性。
- 韩加军林英任郑倩陈江琳于红梅刘艳兵
- 关键词:散斑壳属ISSR分析
- 齿裂菌属和皮下盘菌属ISSR-PCR最佳反应条件的研究被引量:3
- 2007年
- 在利用ISSR技术分析齿裂菌属和皮下盘菌属遗传多样性的研究中,为获得条带清晰、重复性好的ISSR扩增结果,对影响ISSR-PCR的条件进行了筛选,确定了此类菌物ISSR-PCR反应的最适宜条件:在15μLPCR反应体系中,10倍Taq酶缓冲液1.5μL,DNA模板8ng/μL,MgCl22.5mmol/L,dNTP0.15mmol/L,引物浓度0.4μmol/L,Taq酶1.00U,ddH2O9.0μL。最佳退火温度因不同的引物而定,最佳循环次数为35次。
- 于红梅林英任韩加军刘艳兵唐燕平
- 关键词:齿裂菌属皮下盘菌属
- 散斑壳属一些种内和种间关系的简单序列重复区间分析被引量:1
- 2007年
- 本文采用9个重复性好、条带清晰的引物对散斑壳属(Lophodermium Chevall.)的15个菌株进行ISSR-PCR扩增。通过聚类分析,得出ISSR分析结果和表型形状的分析结果表现出较好的一致性,从而确定了形态学特征以及寄主种类差异等在散斑壳属种阶元分类上的重要性。同时说明了ISSR技术可以较好的应用于散斑壳属种内和种间亲缘关系及遗传多样性的分析。
- 刘艳兵唐燕平林英任王士娟韩加军于红梅
- 关键词:散斑壳属斑痣盘菌科ISSR分析
- 皮下盘菌属种内及种间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子标记被引量:6
- 2009年
- 对皮下盘菌属(Hypoderma)4种23个菌株进行了ISSR分析。结果表明,被试材料ISSR标记多态性好,8个引物共扩增出131个条带,其中126条(占96.18%)具有多态性。经欧氏最短距离中的类平均法聚类,得到各菌株之间的ISSR标记的遗传相似性系数(GS)变异范围为0.30~0.82,23个菌株可聚为6类。通过ISSR分析结果与表型性状的比较和分析,明确了悬钩子皮下盘菌种内遗传差异体现在子囊果大小、形状及埋生深度、唇特征、侧丝顶端形状、子囊和子囊孢子形状及大小,以及寄主、着生部位和分布区域方面;皮下盘菌属的种间差异主要表现在子囊果、唇、侧丝、子囊及分生孢子器等部分形态学特征、寄主及着生部位方面。
- 于红梅林英任陈莉刘艳兵韩加军高小明顾婷婷
- 关键词:皮下盘菌属表型性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