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向荣

作品数:124 被引量:527H指数:13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70篇期刊文章
  • 44篇会议论文
  • 5篇科技成果
  • 3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95篇天文地球
  • 45篇生物学
  • 4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机械工程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农业科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42篇有孔虫
  • 27篇放射虫
  • 25篇浮游有孔虫
  • 20篇南海北部
  • 20篇沉积物
  • 16篇表层沉积物
  • 14篇底栖有孔虫
  • 14篇同位素
  • 13篇全新世
  • 13篇季风
  • 13篇古海洋
  • 13篇海洋环境
  • 12篇环境意义
  • 10篇活体
  • 10篇海洋学
  • 10篇冰期
  • 9篇古海洋学
  • 9篇古环境
  • 9篇海槽
  • 8篇群落

机构

  • 123篇中国科学院
  • 24篇中国科学院大...
  • 11篇中国海洋大学
  • 7篇中国科学院研...
  • 5篇南方海洋科学...
  • 4篇青岛海洋地质...
  • 3篇国家海洋局第...
  • 3篇广州海洋地质...
  • 3篇南京大学
  • 3篇同济大学
  • 2篇海南大学
  • 2篇国家海洋局
  • 1篇北京大学
  • 1篇国土资源部
  • 1篇教育部
  • 1篇中海油能源发...
  • 1篇海洋沉积与环...
  • 1篇中国石油

作者

  • 123篇向荣
  • 71篇陈木宏
  • 59篇张兰兰
  • 23篇刘建国
  • 22篇陈忠
  • 20篇陆钧
  • 18篇颜文
  • 18篇张强
  • 12篇胡维芬
  • 11篇罗传秀
  • 8篇张丽丽
  • 8篇肖尚斌
  • 8篇郑范
  • 8篇李铁刚
  • 7篇阎军
  • 5篇曹奇原
  • 5篇杨作升
  • 4篇王东晓
  • 4篇刘芳
  • 4篇杜恕环

传媒

  • 18篇热带海洋学报
  • 8篇地球科学(中...
  • 7篇海洋地质与第...
  • 5篇中国科学:地...
  • 4篇微体古生物学...
  • 4篇海洋学报
  • 4篇第四纪研究
  • 4篇第十一届全国...
  • 3篇科学通报
  • 3篇海洋与湖沼
  • 2篇海洋科学
  • 2篇地球科学进展
  • 2篇中国科学(D...
  • 2篇第二届深海研...
  • 2篇中国古生物学...
  • 2篇中国古生物学...
  • 2篇中国古生物学...
  • 1篇天然气工业
  • 1篇现代地质
  • 1篇地球化学

年份

  • 3篇2023
  • 3篇2022
  • 3篇2021
  • 3篇2020
  • 3篇2019
  • 9篇2018
  • 5篇2017
  • 6篇2016
  • 6篇2015
  • 15篇2014
  • 10篇2013
  • 11篇2012
  • 5篇2011
  • 7篇2010
  • 2篇2009
  • 2篇2008
  • 6篇2007
  • 6篇2006
  • 8篇2005
  • 1篇2004
12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南海表层沉积物中放射虫多样性与丰度的分布与环境被引量:4
2008年
采用定量分析方法,较系统地探讨了整个南海不同环境表层沉积物中放射虫的分布特征及其环境指示意义.结果显示:南海表层沉积物中放射虫的种类多样性和个体丰度随着水深而增加,表明南海较深水处的放射虫壳体溶解现象不明显;上升流活动和海底火山喷发有利于放射虫的大量繁殖,产生区域性的沉积富集;反之,较深水的陆坡区沉积物中出现放射虫种类与丰度异常减少,可能属浊流搬运再沉积的结果,物源来自陆架或上陆坡;种类组成以热带-亚热带特征为主,还包含了一定数量的冷水种或极区种,表明在特定海区的古环境分析中采用单一指标判断可能会造成误解.沉积物中放射虫的综合指标较好地反映了南海的生态与沉积环境特征.
陈木宏张兰兰张丽丽向荣陆钧
关键词:放射虫表层沉积物
南海北部秋季活体浮游有孔虫的组成与分布被引量:16
2010年
对2004年9月采自南海北部海区19个站位40个垂直浮游拖网样品中的活体浮游有孔虫进行了定量分析,探讨了该区秋季现代有孔虫的组成、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该区秋季现代浮游有孔虫以热带暖水群落为主,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变化.浮游有孔虫的丰度主要呈西北高、东南低的分布格局.浅层水种G.sacculifer和G.ruber的高含量主要出现在近岸带;N.dutertrei的高含量主要出现在外陆架和陆坡区域;G.menardii的高含量主要出现在深水区域;G.calida和G.aequilate-ralis两水种的含量分布有明显的相似性,主要出现在深水区,在越南岸外站位其含量远高出区域其他站位.研究认为,南海北部秋季水体浮游有孔虫的分布主要受初级生产力和水深的共同制约,高初级生产力水平下浮游有孔虫的丰度明显要高,水深则对中深层水种G.menardii、G.calida和G.aequilateralis的分布有明显的制约作用.南海北部秋季温跃层的温盐结构对中层水种N.dutertrei、G.glutinata、G.calida和G.aequilateralis的分布有一定的影响.此外,暖涡水体对浮游有孔虫的丰度和组成也有明显影响,位于暖涡中心区的浮游有孔虫丰度明显增高,特征属种G.sacculifer的含量明显高出周边站位.P.obliquiloculata的高含量主要出现在东北部黑潮分支影响区.
向荣陈木宏张兰兰陆钧陈忠古森昌
关键词:南海北部浮游有孔虫海洋学
全新世黄东海泥质区沉积环境演化记录
向荣赵美训杨作升周力平陈木宏
古黑潮演化研究评述被引量:9
2000年
向荣曹奇原阎军
关键词:古环境西太平洋
南海北部海洋沉积与环境研究的新篇章——南海北部开放航次沉积与环境研究内容及首航次采样成果被引量:1
2005年
陈忠向荣陆钧陈木宏颜文
关键词:海洋沉积南海北部东亚冬季风岛弧西沙海槽增生楔
南海南部表层沉积物中生物硅的分布及其环境意义(英文)被引量:3
2009年
对南海南部25个表层沉积样进行了生物硅的测定分析,试图揭示南海南部表层沉积生物硅的分布及其对现代海洋环境的指示意义,以便为古海洋学研究提供进一步的科学依据。研究发现,表层沉积物中生物硅含量与其所处水深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达到0.782。陆架浅水区表层沉积物中生物硅含量非常低,不能反映表层水体中硅质生物生产力情况,这可能与沉积类型和陆源物质输入影响有关。深水区表层沉积物中生物硅的含量分布表明,其不仅能反映出表层水体中硅质生物的古生产力水平,而且还能指示上升流的强弱,从而进一步证实了利用沉积物中生物硅含量来追踪上升流发育和变化的有效性与可信度。研究结果还显示,在研究区域中北部表层沉积生物硅中放射虫和海绵骨针较硅藻占有更大的比重,这可能是由于硅藻易被溶解并易被其他生物体摄食的缘故。在有上升流发育的海域,放射虫、硅藻和海绵骨针基本上均表现出较高的丰度,这与高的生物硅含量相一致。
张兰兰陈木宏向荣陆钧张丽丽
关键词:南海南部生物硅上升流
南海西沙和南沙捕获器浮游有孔虫通量季节变化与区域对比被引量:1
2021年
对2012—2013年南海西沙和南沙沉积物捕获器中浮游有孔虫进行了分析,共鉴定出13属20种,群落组合以热带亚热带暖水属种为主。上层捕获器中浮游有孔虫年通量在南沙海区(201480枚·m^(-2)·y^(-1))明显较高,是西沙海区(99676枚·m^(-2)·y^(-1))的两倍多。在西沙海区,下层捕获器浮游有孔虫年通量(207386枚·m^(-2)·y^(-1))是上层的两倍多,且小粒径(150~250μm)壳体主要集中在下层,推测是区域的深层水流侧向搬运所导致。浮游有孔虫总通量和主要属种Globigerinoides sacculifer,G.ruber,Neogloboquadrina dutertrei,Globigerinita glutinata,Globigerinella aequilateralis和Pulleniatina obliquiloculata的通量均呈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西沙浮游有孔虫的通量主要出现在冬半年,有两个明显峰值,分别出现在季风间歇期和冬季风盛行期间;南沙浮游有孔虫通量则与季风变化密切相关,表现为冬夏“双峰型”,在冬季12月—3月和夏季5月—8月呈现较高通量。南沙夏季的通量峰值主要由Globigerinoides sacculifer贡献。Globigerina bulloides几乎只在冬季出现,而Globigerinoides conglobatus只出现在夏季,研究认为它们分别有作为南海冬季指示种和夏季指示种的潜力。
梁诗茵向荣杨艺萍钟福昌袁曼曼
关键词:沉积物捕获器
黄海中部泥质区底栖有孔虫群落对早全新世海平面快速上升的响应被引量:2
2020年
末次冰消期以来全球海平面经历了很大变动,本文通过陆架泥质区资料,对黄海中部泥质区5个沉积物柱样进行了AMS 14C年代测试,结合沉积物粒度组成与底栖有孔虫资料探讨黄海中部泥质区底栖有孔虫对早全新世海平面快速上升的响应。结果表明,约13.0 ka以来底栖有孔虫群落对海平面变化的响应呈现明显的3个阶段:早期阶段(约13.0~10.0 ka期间),底栖有孔虫以近岸浅水组合为主,与这一时期海平面相对较低对应,泥质区整体呈滨岸环境,水动力环境较强,有机质等食物供给相对丰富,底栖有孔虫丰度相对较高;中期阶段(约10.0~7.0 ka期间),底栖有孔虫群落几乎消失,可能是由于海平面快速上升,动荡的海洋环境不利于有机质沉降,造成底栖有孔虫食物供给不稳定,不利于底栖有孔虫生存所致;晚期阶段(约7.0 ka以来),底栖有孔虫群落逐渐繁盛,以黄海中部冷水团特征组合为主,反映了区域海平面相对稳定、泥质沉积的形成以及黄海冷水团核心区域的出现等海洋环境变化为底栖有孔虫带来了稳定的有机质供给,故而底栖有孔虫丰度迅速增加到与现在相当的水平。黄海中部泥质区多柱样底栖有孔虫群落变化对早全新世海平面上升有较一致的响应,为该区全新世早期海平面快速上升以及黄海现代环流体系的形成提供了更直接的证据。
钟福昌向荣杨艺萍赵美训
关键词:海平面变化底栖有孔虫早全新世
西菲律宾海硅藻席沉积中的多囊虫类放射虫记录及其环境意义被引量:2
2021年
为了多角度理解海洋纹层沉积物的形成过程,利用在西菲律宾海采集到的含纹层硅藻席的XT47孔岩心样品,进行多囊虫类放射虫的组合变化与环境意义分析.研究表明XT47孔岩心上段260 cm厚硅藻席沉积中含有丰富的放射虫、丰度高于2×104个/克;中段260~460 cm出现5次放射虫丰度高峰与红粘土的交替旋回沉积;下段460~630 cm红粘土沉积层中放射虫稀少.依据放射虫地层种的初现生物事件,470 cm以深的年龄大于0.34 Ma,表明西菲律宾海硅藻质沉积形成于中更新世以来.此外,受暖水影响控制的Tetrapyle group和Didymocyrtis tetrathalamus tetrathalamus相对丰度在末次冰盛期(LGM)呈现显著的低值期,推测在LGM期西菲律宾海北赤道暖流的影响强度是变弱的.值得注意的是,多囊虫类放射虫的丰度与生物硅含量的变化趋势出现明显的不同步现象,推测4次生物硅含量高峰是由大型硅藻(盘筛藻)的急剧增加导致的,即西菲律宾海LGM期盘筛藻的勃发呈现明显的阶段性强弱变化;进一步发现盘筛藻的4次勃发强盛期对应着胶体虫相对丰度变化的低谷期和中深层冷水种相对丰度变化的高峰期,前者指示上层水体成层化减弱、后者指示中深层水体中营养物增多.据此,认为西菲律宾海LGM期盘筛藻勃发的4次强盛期是由于上层水体成层化减弱、下层水体中丰富的营养物上涌引起.研究结果可为菲律宾海盘筛藻勃发在LGM长时间持续并最终在海底形成厚达近3 m的硅藻席沉积提供了一种可能的解释.
张兰兰胡邦琦胡邦琦郭建卫丁雪郭建卫丁雪
关键词:菲律宾海
生源沉积蛋白石在南海海底的分布特征及其控制因素
蛋白石由硅藻和放射虫等硅质生物壳体组成,是海洋沉积物中主要的生源组分,尤其是在深海海域。而南海作为西太平洋最大的半封闭性边缘海,具有大陆架、陆坡和海盆,无疑对于探究蛋白石从浅水到深水的分布特征提供了很好的先天条件。同时,...
张兰兰王汝建陈木宏向荣刘建国
关键词:表层沉积物蛋白石聚类分析
共13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