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海金
- 作品数:45 被引量:212H指数:8
-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社会学建筑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小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肝内CD4^+T细胞的影响被引量:1
- 2018年
- 目的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对小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HIRI)后肝内CD4+T细胞的影响。方法将225只小鼠随机分为sham组、control组和MSC组,每组75只。其中MSC组和control组均为HIRI模型小鼠,MSC组通过下腔静脉注射HUC-MSCs,control组通过下腔静脉注射生理盐水,sham组仅进行开腹、关腹等操作,不行血管夹闭。分别于术后6、12、24 h,每组随机取15只小鼠,用于眼球取血法采血及取肝组织样本,每组剩下的30只小鼠用于肝内单核细胞的提取。比较各组小鼠不同时间点肝内单核细胞数量,CD4+T细胞比例、数量和阳性率;比较各组小鼠不同时间点血清和肝组织中白细胞介素(IL)-17含量,及肝组织内共刺激分子B7-1和B7-2信使核糖核酸(m RNA)表达水平。结果术后12、24 h,control组的肝内单核细胞数量明显高于sham组,而MSC组的肝内单核细胞数量明显低于control组(P<0.01~0.05)。术后6、12、24 h,control组的CD4+T细胞比例、数量及阳性率均明显高于sham组(均为P<0.01),MSC组的CD4+T细胞比例明显低于control组(P<0.01~0.05);术后12、24 h,MSC组的CD4+T细胞数量和阳性率均明显低于control组(P<0.01~0.05)。术后6、12、24 h,control组血清和肝组织中的IL-17含量均高于sham组(均为P<0.01),而MSC组血清和肝组织中的IL-17含量均低于control组(均为P<0.01)。术后6 h,control组B7-2的m RNA表达水平高于sham组(P<0.05);术后12、24 h,control组B7-1和B7-2的m RNA表达水平均高于sham组(均为P<0.01),而MSC组B7-1和B7-2的m RNA表达水平均低于control组(均为P<0.01)。结论 HUC-MSCs抑制HIRI后肝内CD4+T细胞的数量和IL-17的分泌,同时减少肝内单核细胞数量及B7-1和B7-2 m RNA表达,减轻HIRI。
- 周朝荣吕海金孙瑶安玉玲范明明易慧敏
- 关键词:CD4+T细胞共刺激分子
- 肝移植术后早期优化气道湿化和雾化吸入方案的疗效分析被引量:4
- 2015年
-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早期优化气道湿化和雾化吸入方案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8月至2014年6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110例肝移植受者临床资料。根据气道湿化和雾化吸入方案的不同,将受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55例受者采用MR850湿化系统加温湿化氧疗,拔除气管插管后即刻给予雾化吸入等渗Na Cl溶液10 m L+盐酸氨溴索30 mg+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2 mg,每天3次,连用5 d。对照组55例受者拔除气管插管后即刻给予雾化吸入等渗Na Cl溶液10 m L+盐酸氨溴索30 mg,每天3次,连用5 d。所有患者术后第1天行床边X线胸片检查,比较两组受者拔除气管插管后1 h和24 h氧合指数、ICU治疗时间、术后7 d内再插管率以及术后1个月内肺部并发症发生情况等差异。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受者基线资料、拔管后氧合指数及ICU治疗时间。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两组受者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情况。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肝移植术后1个月内,研究组25例(45.4%,55)受者共发生32例次肺部并发症,对照组32例(58.2%,55)受者共发生48例次肺部并发症。两组发生胸腔积液、肺不张、肺水肿、肺部感染、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和术后7 d内再插管的受者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研究组与对照组受者拔除气管插管后24 h氧合指数分别为(246±29)和(229±25)mm Hg,平均ICU治疗时间分别为(55±24)h和(66±30)h,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3.24、-2.12,P均<0.05)。结论改进的气道湿化和雾化吸入方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肝移植受者术后早期的氧合情况。
- 安玉玲傅斌生吕海金易小猛魏绪霞易慧敏
- 关键词:肝移植肺部并发症雾化吸入氧合指数
- 成人间活体右半肝移植供体安全性研究
- 背景:肝移植是目前治疗终末期肝病最为有效的手段,在全世界范围内早已广泛开展。为缓解受者需求和供肝短缺之间的矛盾,20世纪末活体肝移植应运而生。随着经验的积累和的技术的进步,活体肝移植发展迅速,并逐渐成为尸肝移植的良好替代...
- 吕海金
- 关键词:肝移植并发症
- 文献传递
- 男性肝移植受者性生活状态的调查被引量:1
- 2013年
- 目的探讨肝移植手术对男性受者性生活状态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为2007年7月至2012年12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肝移植中心行肝移植且术后存活半年以上的男性肝移植受者,共69例。采用自制问卷调查与直接询问相结合的方法了解受者发病前、发病后及手术后的性生活状态。调查内容包括性欲状况、阴茎勃起情况(夜间及清晨)、勃起强度、性生活频度、性高潮情况、性生活满意度以及性生活认知情况(性生活对肝功能是否有影响)。结果受者发病后的性欲状况、阴茎勃起强度异常的发生率高于发病前和手术后,两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与发病前比较,受者发病后和手术后性生活频度、性高潮情况、性生活满意度异常的发生率均较高,两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与发病后比较,受者手术后性生活频度、性高潮情况、性生活满意度异常的发生率较低,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夜间及清晨阴茎勃起异常的发生率和性生活认知(认为性生活对肝功能有影响)的几率,发病前、发病后、手术后,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肝移植可改善终末期肝病男性患者的性生活状态。
- 易小猛魏绪霞吕海金赵辉杨扬华学锋易慧敏陆敏强陈规划
- 关键词:肝移植受者终末期肝病
- 男性肝移植受者性生活状态的调查
- 目的探讨肝移植手术对男性受者性生活状态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为2007年7月至2012年7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肝移植中心行肝移植且术后存活半年以上的男性肝移植受者,共69例。采用自制问卷调查与直接询问相结合的方法了解受...
- 易小猛吕海金易慧敏
- 关键词:肝移植受者性高潮肝功能性生活
- 器官保存液病原体与肝移植受者感染关系分析
- 2022年
- 目的探讨器官保存液病原微生物培养情况及其对肝移植受者术后感染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至2018年12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行肝移植的273例受者临床资料。受者和(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其中男238例,女35例;年龄16~77岁,中位年龄49岁。对器官保存液和受者移植术后血、尿、痰、腹腔积液等标本行细菌、真菌检测及药物敏感分析,分析器官来源的病原体传播和导致移植受体感染的情况。结果器官保存液病原体培养阳性率45.8%(125/273),常见细菌依次为表皮葡萄球菌20例,人葡萄球菌12例,屎肠球菌11例,鲍曼不动杆菌11例,肺炎克雷伯菌10例。其中鲍曼不动杆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均对不同抗生素具有耐药性,鲍曼不动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率高达91%,而肺炎克雷伯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率也高达30%。肝移植术后出现可能器官来源的病原体传播9例,其中鲍曼不动杆菌5例,屎肠球2例,表皮葡萄球菌2例,肺炎克雷伯菌1例。出现可能器官来源的病原体感染2例,分别为泛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器官来源的病原微生物培养常见阳性部位为腹腔,其次为肺部、血液、腹部伤口。结论器官保存液中微生物复杂多样,多数来源于皮肤或肠道定植菌群。多重耐药菌易导致受体感染并产生不良后果。腹腔是器官来源病原体检出率最高的部位。
- 刘剑戎谢芝芝黎利娟吕海金安玉玲易小猛魏绪霞席云易慧敏熊天威
- 关键词:肝移植器官保存液
- 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肝移植术后难治性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 2020年
- 目的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MSCs)治疗肝移植术后难治性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3日至2018年12月20日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接受HUMSCs挽救性治疗的10例难治性中重度ARDS肝移植患者临床资料。患者或其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其中男8例,女2例;年龄23~69岁,中位年龄48岁。观察HUMSCs治疗安全性,并比较HUMSCs治疗前后氧合指数、肺损伤评分、肺水肿影像学评分(RALE)改变。治疗后参数变化分析采用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和Bonferroni法检验。结果HUMSCs输注过程中未观察到与输注相关的不良事件。与HUMSCs输注前平均氧合指数(109±29)mmHg(1 mmHg=0.133 kPa)比较,输注后1 d氧合指数(235±132)mmHg明显升高(t=3.00,P<0.017);与输注前肺损伤评分(2.9±0.6)分比较,输注后3 d肺损伤评分(1.8±0.9)分明显降低(t=-4.00,P<0.017);与输注前RALE评分(33±5)分比较,输注后7 d的RALE评分(27±7)分明显降低(t=-4.40,P<0.017)。6例难治性中度ARDS肝移植患者,其中4例均在1周内氧合好转后顺利脱机拔管。另2例中度及4例重度难治性ARDS患者死于原发病进展。结论HUMSCs治疗肝移植术后难治性ARDS患者安全可行,对肺损伤有显著改善。
- 郭俊易小猛安玉玲魏绪霞范明明黎利娟陆平兰易慧敏吕海金
- 关键词:肝移植
- 劈离式肝移植203例临床应用被引量:3
- 2024年
- 目的:探讨劈离式肝移植(SLT)临床应用的安全性与疗效。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至2023年7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肝脏外科暨肝移植中心连续完成的203例SLT、79例活体肝移植(LDLT)及1298例全肝移植(WLT)供者和受者的临床资料。203例SLT供者中,公民去世后捐献109名,离体劈离产生127个移植物,在体劈离产生76个移植物;成人受者90例,儿童受者113例。根据时间先后将SLT患者分为两组:SLT开展早期组40例(2014年7月至2017年12月),SLT技术成熟期组163例(2018年1月至2023年7月)。分析各组生存情况及影响SLT患者生存率的主要原因。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结果:SLT开展早期组受者术后1、3、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74.58%、71.47%、71.47%,SLT技术成熟期组分别为88.03%、87.23%、87.2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60,P=0.018)。LDLT组术后1、3、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3.41%、93.41%、89.95%,WLT组分别为87.38%、81.98%、77.04%,SLT技术成熟期组、LDLT组和WLT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016,P=0.134)。腹腔出血、感染、原发性移植肝无功能和门静脉血栓形成是SLT患者术后早期死亡主要原因。结论:在技术成熟的肝移植中心可实现与LDLT和WLT相当的疗效,但需要经过一定时间的学习曲线。
- 杨卿易述红傅斌生张彤曾凯宁冯啸姚嘉唐晖李华张剑张英才易慧敏吕海金刘剑戎罗刚健葛缅姚伟锋任芳菲卓金凤罗慧朱丽萍任杰吕艳王柯心刘炜陈规划杨扬
- 关键词:肝移植肝功能衰竭胆道闭锁劈离式肝移植生存率
- 血浆置换在妊娠期重症肝病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5
- 2014年
- 目的:探讨血浆置换在妊娠期重症肝病患者治疗中的作用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至2013年11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外科ICU接受诊治的28例妊娠期重症肝病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治疗方案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其中治疗组12例,年龄21~28岁,中位年龄25岁;对照组16例,年龄18~29岁,中位年龄24岁。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入组患者均分娩后转入外科ICU,予以抗感染、抗病毒、护肝、利胆、补充人血白蛋白和丙种球蛋白、输注凝血物质等治疗。治疗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予以新鲜同型血浆置换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检验指标和临床疗效,观察治疗组血浆置换后的不良反应情况。两组患者检验指标比较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后血TB、ALB、Scr、空腹血糖(FPG)、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和动脉血乳酸(Lac)分别为(197±69)μmol/L、(30±7)g/L、(111±42)μmol/L、(5.7±2.4)mmol/L、(55±24)%、(2.3±0.6)mmol/L,对照组相应为(299±113)μmol/L、(24±6)g/L、(165±82)μmol/L、(3.7±1.7)mmol/L、(33±11)%(、4.4±1.5)mmol/L,治疗组较对照组明显改善(t=-3.453,2.389,-4.892,2.798,6.079,-3.339;P〈0.05)。治疗组有效率为92%(11/1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6%(9/16)(χ2=4.215,P〈0.05)。治疗组患者中1例输注血浆后出现一过性低血压,予小剂量血管活性药物调控,1h后血压恢复正常。结论血浆置换能改善妊娠期重症肝病患者的临床检验指标,提高临床疗效,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魏绪霞熊亮陆平兰易小猛吕海金刘剑戎李敏如安玉玲易慧敏
- 关键词:血浆置换妊娠肝炎脂肪肝
- 肝移植术后急性肾损伤的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7
- 2013年
- 目的探讨影响肝移植术后急性肾损伤(AKI)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2007年1月至2013年8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肝移植中心行肝移植的300例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根据患者术后有否发生AKI分为AKI组和非AKI组。AKI组93例,其中男83例,女10例;年龄24~72岁,中位年龄48岁;非AKI组207例,其中男183例,女24例;年龄20~75岁,中位年龄48岁。观察两组患者住院期间病死率及AKI组不同分期患者的病死率。比较两组患者术前血清白蛋白(ALB)、血清肌酐(Scr)、肾小球滤过率(GFR)、终末期肝病模型联合血清钠(MELD-Na)评分、术中出血量、输血量、冷缺血时间、无肝期时间、手术时间,以及术后有否发生脓毒症等临床参数的差异,并进一步比较AKI组中不同分期患者临床参数的差异。正态分布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非正态分布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AKI组患者的住院期间病死率为12%(11/93),非AKI组为5%(10/2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26,P<0.05)。AKI组患者肾损伤危险期、肾损伤期、急性肾衰竭期的病死率分别为3%(1/39)、15%(5/33)、33%(7/21),病死率呈逐渐上升趋势(χ2=10.806,P<0.05)。AKI的发生与术前ALB、Scr、GFR、MELD-Na评分,术中出血量、输血量有关(t=-11.7,t=7.88,t=-4.37,Z=7.1,Z=10.0,t=3.89;P<0.05)。AKI组术后脓毒症发生率为22%(20/93),非AKI组为13%(27/2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57,P<0.05)。AKI组患者急性肾衰竭的发生与术前Scr、GFR、MELD-Na评分和术中出血、输血量有关(F=18.31,F=7.03,H=22.49,H=6.58,H=8.68;P<0.05)。结论肝移植术后AKI患者的病死率高,其发生与术前ALB、肾功能、MELD-Na评分和术中出血量、输血量有关,应加强围手术期监测,预防AKI的发生。
- 吕海金易述红陈艳易小猛魏绪霞安玉玲危敏李敏如陈规划易慧敏
- 关键词:肝移植急性肾损伤肾机能不全肌酸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