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瑛婷

作品数:22 被引量:100H指数:6
供职机构:同济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卫生局青年科研基金上海市卫生局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0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蛋白
  • 5篇血栓
  • 5篇妊娠
  • 5篇基因
  • 4篇新生儿
  • 4篇缺陷症
  • 3篇静脉血
  • 3篇静脉血栓
  • 3篇发病
  • 3篇发病机制
  • 3篇发病机制研究
  • 3篇妇女
  • 2篇蛋白C
  • 2篇新生儿溶血
  • 2篇新生儿溶血病
  • 2篇性疾病
  • 2篇血栓栓塞
  • 2篇遗传性
  • 2篇遗传性抗凝血...
  • 2篇孕妇

机构

  • 15篇同济大学
  • 7篇上海交通大学...
  • 2篇上海市第一妇...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上海中医药大...
  • 1篇上海市公共卫...

作者

  • 22篇吴瑛婷
  • 15篇陈慧芬
  • 7篇王学锋
  • 6篇戴菁
  • 6篇王鸿利
  • 5篇陆文汇
  • 5篇丁秋兰
  • 5篇奚晓东
  • 4篇张军
  • 4篇陆晔玲
  • 3篇汤伟娴
  • 2篇张贤华
  • 2篇王淑平
  • 2篇沈维维
  • 1篇蒋佩如
  • 1篇鲍时华
  • 1篇张薇莉
  • 1篇杨培蓉
  • 1篇傅启华
  • 1篇邓若兰

传媒

  • 6篇诊断学理论与...
  • 4篇浙江临床医学
  • 2篇中华检验医学...
  • 2篇检验医学
  • 2篇第六次全国中...
  • 1篇中华传染病杂...
  • 1篇临床儿科杂志
  • 1篇中国医学伦理...
  • 1篇中国输血杂志
  • 1篇血栓与止血学
  • 1篇现代生物医学...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4
  • 4篇2013
  • 3篇2012
  • 1篇2011
  • 6篇2010
  • 1篇2009
2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合并妊娠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15年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PBC)是一种由自身免疫介导的慢性进行性胆汁淤积性肝脏疾病,其病理机制目前尚未明确,而病理改变主要以肝内细小胆管的慢性非化脓性破坏、汇管区炎症、胆汁淤积和肝纤维化为特征,最终导致肝硬化,甚至是肝脏衰竭。
吴瑛婷张军陈慧芬
关键词: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妊娠复发性流产自身免疫性疾病
复合杂合蛋白C基因突变致静脉血栓的分子发病机制研究被引量:4
2010年
目的对2个复合杂合的蛋白C(PC)基因突变致静脉血栓的家系进行临床表型、基因型和分子发病机制的研究。方法对血浆蛋白C活性(PC:A)和抗原(PC:Ag)分别用发色底物法和ELISA法进行测定,以凝血酶生成试验检测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PCR法扩增先证者PC基因的9个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PCR产物纯化后直接测序,检测其基因突变。RT-PCR法结合定点突变法构建PC基因野生型和突变型表达质粒(PCwt、PCR178W、PCD255H、PCL-34P、PCT295I),瞬时转染COS-7细胞,检测细胞内、外PC:Ag的含量。利用细胞免疫荧光染色观察内质网和高尔基体中PC蛋白的定位。结果先证者1,28岁青年男性,临床诊断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PC:A21%,PC:Ag18.36%,为I型蛋白C缺陷症,基因分析显示在其PC基因7号和9号外显子分别存在R178W和D255H的复合杂合突变,其中D255H来自其父亲;先证者2,男,16岁,PC:A21%,PC:Ag20.04%,Ⅰ型PC缺陷症,在其PC基因的2号和9号外显子分别存在L-34P和T295I的复合杂合突变,其中L-34P来自其母亲,T295I来自其父亲。凝血酶生成试验显示其父母的抗凝功能减弱,凝血酶调节蛋白(TM)抑制凝血酶生成的能力降低。体外表达研究显示,PCL-34P只有7%分泌至细胞外,细胞内PC:Ag也只有8.72%,说明存在严重的分泌障碍和细胞内降解加速现象;PCR178W只有极少量(8%)从细胞内分泌,而PCD255H和PCT295I分别有57%和34%分泌至细胞外,细胞内PC:Ag含量分别是44.38%、38.05%和61.57%。细胞免疫荧光染色显示,PCT295I突变蛋白在内质网中滞留,在高尔基体中定位减少导致分泌减少。结论复合杂合性PC基因突变(R178W和D255H、L-34P和T295I)是导致此两例先证者1型遗传性PC缺陷症的原因。R178W、D255H、L-34P是国内首次报道的PC基因突变,T295I是国际首次报道的PC基因突变,分泌障碍和细胞内降解是R178W、D255H、L-34P和T295I导致PC缺陷症的分子机制。
吴瑛婷丁秋兰戴菁陆晔玲奚晓东王学锋王鸿利
关键词:蛋白C
血栓弹力图对妊娠妇女的临床应用评价被引量:3
2015年
妊娠期是女性的一个特殊生理过程,孕妇在此阶段体内会发生一系列适应性改变,其中包括血液成分的变化,特别是妊娠晚期的变化更为明显[1]。分娩时的并发症常会危及母婴安全。血栓弹力图(TEG)是利用血栓弹力图分析仪,从整体和动态的角度,记录和分析血液凝固和溶解的全过程。1948年Harter最先描述了血栓弹力图,用于检测单个血样的整体凝血功能[2]。
汤伟娴张军吴瑛婷陈方方陈慧芬
关键词:血栓弹力图临床应用评价妊娠妇女生理过程血液成分母婴安全
正常妊娠妇女血D-二聚体的检测被引量:13
2011年
目的:检测正常孕妇的血浆D-二聚体(D-D)水平,观察其在不同孕期的变化。方法: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222名不同孕期妇女及60名正常非孕妇女(正常非孕组)血中D-D质量浓度,并分析结果。结果:早孕组与正常非孕组比较,血浆D-D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中孕组、晚孕组及产褥期组与正常非孕组比较,血浆D-D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孕组与早孕组、晚孕组与中孕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褥期组与晚孕组比较,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随着孕期发展,妊娠妇女血中D-D水平呈上升趋势,检测D-D有助于预测和判断高凝状态和纤溶活性。
邓若兰吴瑛婷
关键词:妊娠D-二聚体
遗传性蛋白C缺陷症四个家系的分子发病机制研究
2010年
目的 对4个遗传性PC缺陷症家系进行临床表型诊断和基因型分析.方法 分别用发色底物法和凝固法测定4个家系先证者及家系成员的血浆PC:A、TPS:A和FPS:A;PC:Ag和FPS:Ag的测定采用ELISA法.采用凝血酶生成试验检测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PCR法扩增先证者PC和PS基因的全部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PCR产物纯化后直接测序,检测其基因突变.结果 先证者1的PC:A为36%,PC:Ag 为57%,TPS:A为48%,FPS:A为18%,FPS:Ag为23.7%,基因分析显示其PC基因2号、7号和8号外显子分别存在L-34P、K150del和A209V 的杂合突变,其中L-34P和A209V来自父亲,K150del来自母亲;先证者2的PC:A为46%,PC:Ag为64.4%,TPS:A为36%,FPS:A为19.5%,FPS:Ag为20.9%,其PC基因的2号和7号外显子分别存在T66C的多态性和R147W的杂合突变,PS基因的14号外显子存在Tyr519stop的杂合突变,其中PC突变来自母亲,PS突变来自父亲.凝血酶生成试验显示先证者2及其父母的抗凝功能减弱,其中PS缺陷的先证者和其父亲的外源性活化蛋白C抑制凝血酶生成的能力下降,而其母亲没有明显变化.先证者3的PC:A为33%,PC:Ag为48.42%,其PC基因同时存在R147W和R178W突变;先证者4的PC:A为21%,PC:Ag为18.36%,基因检测结果显示先证者4是R178W和D255H的双杂合子.结论 遗传性PC缺陷症或PC、PS联合缺陷症是导致4例先证者出现静脉血栓的原因.杂合PC基因突变(L-34P、A209V、R147W、R178W和D255H)是导致4例先证者遗传性PC缺陷症的原因.
吴瑛婷丁秋兰戴菁陆晔玲奚晓东王学锋王鸿利
关键词:蛋白质C蛋白质S系谱静脉血栓栓塞
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流行趋势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分析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了解上海地区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的趋势和药物敏感性(药敏)情况,为临床合理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板条培养药敏试剂法,对疑似泌尿生殖道感染的患者进行解脲脲原体(UU)和人型支原体(MH)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6 473例受检者中有2 640例培养结果为阳性,阳性率为40.8%,其中男、女阳性率分别为26.7%、49.3%,女性感染率显著高于男性;感染主要发生在21~40岁。UU、MH及UU和MH混合感染的阳性率分别为37.5%、<0.1%和3.3%。药敏结果显示,支原体对强力霉素、交沙霉素和美满霉素这3种抗生素较为敏感。单纯UU对诺氟沙星的耐药率最高,为64.4%,而UU和MH混合感染对红霉素、罗红霉素、克拉霉素和阿奇霉素的耐药率较高,在96.7%以上。2 640例阳性标本中有32.7%呈多重耐药现象。结论: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主要以UU为主,UU和MH混合感染也较常见,在年轻性活跃时期感染率高,支原体对常规抗生素已产生一定耐药性,临床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使用抗生素。
陈燕吴瑛婷张贤华张天辉
关键词:泌尿生殖道感染支原体药物敏感试验耐药性
糖化血红蛋白在早孕期糖尿病筛查中的意义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探讨糖化血红蛋白(HbA1c)在早孕期糖尿病(GDM)筛查中的意义。方法正常组120例、糖耐量异常组59例及糖尿病组78例,在妊娠20周时分别进行空腹血糖(FPG)、75g葡萄糖耐量实验(OGTT)和HbA1c测定。结果糖尿病组FPG,OGTT,HbA1c水平均高于正常组(P〈0.01),HbA1c在糖耐量异常组及糖尿病组中的阳性率分别为96.7%、98.7%。结论 HbA1c在GDM筛查中的诊断效率明显高于FPG和OGTT,可作为临床GDM早孕期筛查诊断的指标。
孙文琴陈慧芬吴瑛婷陆文汇沈维维
关键词:糖化血红蛋白糖尿病早孕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产妇发生产后出血的原因和影响因素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为了降低HBV感染产妇的产后出血率和死亡率,探讨其产后出血的原因和影响因素。方法对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2005年7月至2011年6月间的1021例HBV感染产妇分娩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7。检验。结果在1021例HBV感染产妇中,868例(85.01%)为无症状HBV携带者,其产后出血发生率为2.76%(24/868);153例(14.99%)为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其产后出血发生率为16.99%(26/153);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6.541,P〈0.01)。产后出血的发生率为4.89%(50/1021),产后出血量〉lOOOmL者17例,占34.OO%。导致产后出血的原因中,子宫收缩乏力30例,占60.00%;胎盘因素11例,占22.00%;凝血功能障碍5例,占10.00%;软产道撕裂伤4例,占8.。0%。产后出血的发生与分娩方式相关(X2=6.528,P=0.038),与流产次数(X2=16.269,P=0.000)、分娩次数(X2=6.990,P=0.008)、ALT水平(X2=56.541,P=0.000)及HBVDNA载量(X2=64.706,P=0.000)显著相关。结论HBV感染产妇产后出血的原因主要有子宫收缩乏力、胎盘因素、软产道损伤及凝血功能障碍等,与流产次数、分娩次数、分娩方式、ALT水平及HBVDNA载量等因素有关。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患者比无症状HBV携带者更易发生产后出血。
吴瑛婷陈慧芬张琴蒋佩如张薇莉韩蓉
复发性自然流产与免疫因素和遗传性凝血缺陷关系的研究被引量:9
2010年
自然流产(spontaneous abortion,SA)是指妊娠在28周以前终止,胎儿体重在1000g以下且胚胎或胎儿因某种原因自动脱离母体而排出者,其发生率为15%~20%。如果SA连续发生2次或2次以上者,可称为复发性自然流产(recurrent spontaneous abortion,RSA),发生率约1%。如连续发生3次或3次以上者称为习惯性流产(habitualabortion).由于发生2次与3次及以上自然流产者,再次妊娠发生流产的概率相差不显著,故目前将其统称为RSA。
吴瑛婷陈慧芬王学锋王鸿利
关键词:复发性自然流产免疫
O型血孕妇IgG效价与ABO新生儿溶血病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3
2013年
新生儿溶血病(hemolytic direare of newborn,HDN)是指由于母亲与胎儿或新生儿血型不合而引起的免疫性溶血性疾病。在我国,母婴血型不合引起的新生儿溶血病以ABO新生儿溶血病最为常见,同时在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病例中,ABO新生儿溶血病是首位原因,因此早期检测和治疗很重要,而母亲产检时的IgG抗体效价与新生儿溶血病的发病存在密切关系,本文主要对两者相关性进行分析。
汤伟娴吴瑛婷陆文汇陈慧芬王淑平
关键词:ABO新生儿溶血病IGG抗体效价O型血孕妇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母婴血型不合溶血性疾病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