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铁强
- 作品数:54 被引量:193H指数:7
- 供职机构:广东省皮肤性病防治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肢端持续性丘疹性黏蛋白病被引量:3
- 2011年
- 报告1例肢端持续性丘疹性黏蛋白病。患者男,64岁。双前臂泛起丘疹2个月余。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真皮浅层水肿,成纤维细胞增多,真皮上中部大量黏蛋白沉积,阿新蓝染色阳性。
- 陈文静潘慧清孙希凤薛汝增吴铁强
- 关键词:黏蛋白病丘疹性持续性肢端
- 烟酰胺乳膏的制备与质量控制被引量:1
- 2009年
- 目的:研制烟酰胺乳膏,建立质量控制方法。方法:用混合非离子乳化剂制备烟酰胺乳膏;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其中主药烟酰胺的含量,建立pH值、卫生学、鉴别反应等质控方法。结果:pH值为6.0~7.0,卫生学检查符合规定,含量测定平均回收为100.26%,RSD为0.38%,且乳膏稳定无变化,无刺激性。结论:制备该乳膏工艺简单,所得制剂质量可控,性质稳定,可满足临床用药需求。
- 李志平林祖文吴铁强
- 关键词:烟酰胺乳膏
- 象皮病型胫前黏液性水肿一例
- 2010年
- 患者男,55岁,双小腿胫前硬肿斑块8年,无自觉症状.8年前,无诱因双下肢胫前皮肤肿胀,出现肿块、结节,无自觉症状.11年前出现心慌、无力,双侧甲状腺弥漫肿大,诊断为甲状腺功能亢进,用他巴唑及131I等治疗后,甲亢症状好转,且各项指标恢复正常.但双胫前出现皮损且逐渐增大、加重.否认有药物及食物过敏史以及血丝虫病史.家族成员中无类似病史.
- 黄莉宁薛汝增潘慧清吴铁强陈永锋
- 关键词:胫前黏液性水肿病型象皮小腿胫前皮肤肿胀131I
- 显性梅毒患者外周血白介素13、白介素15检测结果分析
- 目的:评价白介素13(IL-13)、白介素15(IL-15)与显性梅毒的相关性。
方法:设立42例显性梅毒患者为实验组,26例正常健康人为对照组。抽出静脉血,应用双抗夹心ELISA方法检测IL-13和IL-15...
- 陈永锋陈文静王晓华孙希凤吴兴中薛耀华吴铁强
- 关键词:显性梅毒梅毒诊断血液检验白介素13
- 文献传递
- 结节性类天疱疮1例附文献复习被引量:3
- 2010年
- 结节性类天疱疮是大疱性类天疱疮的一个特殊亚型,临床罕见。其特征为出现结节性痒疹样皮损,可有水疱病史,免疫病理符合大疱性类天疱疮的改变。作者近期遇诊1例,现作报道如下,并复习文献报道,综述该病的诱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等研究进展,以供临床参考。
- 叶庭路吴铁强顾有守潘慧清陈永峰
- 关键词:结节性类天疱疮免疫荧光
- 乳房外Paget病
- 2010年
- 黄莉宁陈永锋王晓华薛汝增吴铁强
- 关键词:乳房外PAGET病糠酸莫米松乳膏阴囊湿疹抗组胺药尿素乳膏自觉症状
- 皮肤异色病样淀粉样变1例被引量:3
- 2011年
- 报告1例皮肤异色病样淀粉样变。患者,男,47岁。全身弥漫色素沉着、色素减退斑、丘疹、水疱、瘙痒11年。皮损组织病理活检:丘疹区及水疱区均见真皮乳头,内见均质嗜伊红物质沉积,甲基紫染色阳性。根据临床表现及皮肤组织病理,诊断为皮肤异色病样淀粉样变。
- 黄莉宁薛汝增潘慧清吴铁强陈永锋
- 关键词:淀粉样变皮肤异色病样
- 颜面播散性粟粒性狼疮2例被引量:2
- 2011年
- 颜面播散性粟粒性狼疮(1upusmiliarisdisseminatusfaciei,LMDF)是肉芽肿性面部皮炎中的一种,临床特点为颜面部粟粒至绿豆大小丘疹、略高起皮面、质柔软、表面光滑呈半透明状,常无自觉症状,玻片压诊呈苹果酱色。组织病理示真皮层常见结核性肉芽肿,明显干酪样坏死。LMDF在临床上并不常见,本文报告临床表现典型且经病理检查确诊的LMDF2例。
- 王柳苑吴铁强顾有守谷梅杨斌
- 关键词:颜面播散性粟粒性狼疮
- 肉芽肿性口周皮炎二例被引量:2
- 2012年
- 报告2例肉芽肿性口周皮炎。例1男,6岁。面部红斑、丘疹5个月就诊。曾外用糖皮质激素软膏后皮疹渐增多。例2女,28岁。口周、鼻周红斑、小丘疹2个月余就诊。2例均表现为面部腔口周围直径1—3mm大小的淡红色坚实小丘疹,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真皮毛囊周围上皮样细胞肉芽肿改变。结合临床表现及组织病理学检查,2例均确诊为肉芽肿性口周皮炎。例1口服琥乙红霉素颗粒200mg/次,每日4次、1%克林霉素凝胶和0.03%他克莫司软膏外用,治疗2个月后皮疹完全消退,1个月后口周皮疹又复发。例2在行组织病理活检后皮疹自行消退,提示本病具有临床自愈倾向。
- 王柳苑吴铁强顾有守杨斌
- 关键词:皮炎肉芽肿
- 11例毛囊角化病临床及病理分析被引量:10
- 2010年
- 目的:分析11例毛囊角化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加重因素、病程、组织病理检查及治疗等方面特征。方法:对11例毛囊角化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病年龄在7~24岁,好发于耳、前胸、腋下等皮脂溢出部位;日晒、出汗、受热等因素会使皮疹加重;随着年龄增长病情有所减轻,家系发病病情多呈逐代减轻趋势;组织病理特征表现:基底层上棘层松解,裂隙形成,绒毛增生和特殊形态的角化不良;经异维A酸或阿维A治疗后均得到不同程度缓解。结论:组织病理检查对毛囊角化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维A酸类对治疗本病有效。
- 黄莉宁薛汝增潘慧清吴铁强陈永锋
- 关键词:毛囊角化病病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