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永幸
- 作品数:10 被引量:140H指数:5
-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 EPG技术在刺吸式昆虫取食行为研究中的应用被引量:10
- 1994年
- EPG技术在刺吸式昆虫取食行为研究中的应用姜永幸,郭予元(中国农科院植保所北京100094)昆虫取食行为研究技术简称EPG,是近年来昆虫电生理学发展的新技术之一,主要用于研究刺吸式口器的昆虫对寄主植物的取食选择性,取食部位虫传病毒的机制和作物的抗虫机...
- 姜永幸郭予元
- 关键词:EPG昆虫取食行为
- 几种抗虫棉花材料萜烯类化合物含量分析初报被引量:3
- 1996年
- 萜烯类化合物广泛分布于棉花植株内,是一些具抗虫活性的次生代谢物质。已经发现并经鉴定的有15种,有的已被证明具有不同程度的抗虫作用,其中最重要的是棉酚(G)、杀实夜蛾素H(H_1—H_4)及半棉酚酮(HGQ)。
- 姜永幸杨雪梅
- 关键词:棉花抗虫性
- 棉蚜的取食行为及棉花抗蚜的生理生化机制
- 姜永幸
- 棉花中次生代谢物质与棉花抗性机制的研究
- 综述了棉花中重要的次生代谢物质种类及棉花中不同组织间的分布规律,并对每一类次生代谢物质的抗虫机制进行了探讨。
- 姜永幸郭予元
- 关键词:棉花抗性机制次生代谢物质
- 转B.t.基因棉抗棉铃虫性的鉴定技术及其应用被引量:20
- 1997年
- 根据近年对我国培育出的转基因棉抗虫性鉴定实践,总结制定出转基因棉抗虫性鉴定技术和标准。应用该技术鉴定出36号等转B.t.基因棉高抗棉铃虫的株系。
- 杨雪梅王武刚郭予元姜永幸
- 关键词:转基因棉花棉铃虫抗虫性棉花
- 转基因Bt棉花对棉铃虫的抗虫性表现及利用研究
- 京和海南岛南繁基地,对我国首批转基因棉花株进行了抗棉虫性综合鉴定试验,结果表明,1龄幼虫取食转基因棉株嫩叶校正死亡率达80℅~85℅,幼虫越高死亡率越低。网室内接虫和田间自然感虫危害调查蕾铃被害率控制在2℅以下,顶尖被害...
- 王武刚姜永幸
- 关键词:转基因棉花棉铃虫抗虫性鉴定
- 棉花的抗虫机理被引量:10
- 1995年
- 棉花的抗虫机理中国农业科学院植保所戴小枫,郭予元,王武刚,杨雪梅,姜永幸棉铃虫、棉蚜等害虫是中国棉花生产的重要致灾害虫,常年造成棉花产量损失在15%-20%间,产值损失达8亿美元,全国每年用于棉花害虫防治的杀虫剂量占杀虫剂使用总量的2/3。由于一些地...
- 戴小枫郭予元王武刚杨雪梅姜永幸
- 关键词:棉花抗虫性育种
- 棉蚜在不同棉花品种上的取食行为及相对取食量的研究被引量:16
- 1996年
- 应用电动穿刺记录技术(EPG)对棉蚜在不同棉花品种上的取食行为进行了测定,结果记录到棉蚜的6种取食行为基本波型。棉花的多毛、红叶性状及抗、感水平对棉蚜的取食都有显著的影响。与CK非洲E40相比,多毛可以显著降低棉蚜的取食周期E2,并可显著延长第1非取食周期和增加蚜虫口针的刺探频率。棉蚜在多毛品种上的取食周期占总时间的6.0%,仅为CK品种的1/2。棉蚜在红叶棉上取食周期E2占总时间的百分率(10%)要显著低于黄叶棉品种(15%)(P<0.01)。而棉蚜在抗、感品种间的取食周期E2及取食前期波型C的周期差异也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用同位素液闪技术测定了棉蚜在抗、感品种上的相对取食量,结果显示棉蚜在抗蚜品种上相对取食量也明显低于感蚜品种,并且随着取食周期的增长,抗、感品种之间比值差异更大。
- 姜永幸郭予元
- 关键词:棉蚜取食行为棉花
- 棉花中萜烯类化合物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被引量:3
- 1997年
- 以纸色谱(PC)和高压液相色谱(HPLC)对棉花中萜烯类化合物的种类和含量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纸色谱的流动相由己烷和乙酸乙酯组成,流动相的最佳分离比例为己烷:乙酸乙酯=1∶1。利用纸色谱对棉花的提取液定性分析发现:提取液被分离为5个斑点,由下向上各个点的Rf值依次为0.46,0.65,0.76,0.82和0.96。提取液双向纸色谱发现,单向色谱中的第3个点(中间点)又被分离成3个斑点。高压液相色谱对棉花中萜烯类化合物进行分离获得良好的分离效果,并可准确的测定各种成份的含量。在本试验条件下,半棉酚酮(HGQ)、棉酚(G)和杀实夜蛾素H1~H4的保留时间分别是3.90min,10.44min,12.99min,15.0min,14.0min和11.4min。此外,还利用HPLC法对棉花四个品种中萜烯类化合物的含量进行了测定。
- 姜永幸郭予元
- 关键词:棉花纸色谱高压液相色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