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孙闯

作品数:8 被引量:51H指数:4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7篇天文地球

主题

  • 4篇物理模拟
  • 3篇褶皱
  • 3篇冲断带
  • 2篇地震
  • 2篇逆冲
  • 2篇汶川地震
  • 2篇褶皱冲断带
  • 2篇龙门山
  • 2篇构造物理
  • 2篇PIV
  • 1篇地壳
  • 1篇地壳缩短
  • 1篇地形
  • 1篇地质
  • 1篇地质意义
  • 1篇断层
  • 1篇断层活动
  • 1篇有限应变分析
  • 1篇元古界
  • 1篇砂岩

机构

  • 7篇南京大学
  • 2篇中国地质科学...
  • 2篇中国地震局
  • 1篇成都理工大学
  • 1篇河海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天然...
  • 1篇香港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白云鄂博铁矿

作者

  • 8篇孙闯
  • 5篇贾东
  • 2篇章雨旭
  • 2篇尹宏伟
  • 2篇沈礼
  • 1篇吕洪波
  • 1篇魏东涛
  • 1篇李志刚
  • 1篇王敏
  • 1篇陈竹新
  • 1篇郑元
  • 1篇刘静
  • 1篇柳建勇
  • 1篇崔键
  • 1篇张勇
  • 1篇王俊
  • 1篇陈林
  • 1篇姚文倩
  • 1篇王伟

传媒

  • 3篇地质论评
  • 1篇高校地质学报
  • 1篇地质通报
  • 1篇第七届构造地...
  • 1篇2016中国...

年份

  • 1篇2017
  • 3篇2016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09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龙门山褶皱冲断带构造物理模拟研究
龙门山褶皱冲断带作为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扩展生长的前锋,晚新生代以来持续受到来自高原的挤压作用,形成了现今陡峭的地形。其构造变形过程是了解高原与相邻四川盆地之间变形传递转换的关键,一直以来都是关注的热点。本论文以临界楔体理...
孙闯
关键词:龙门山褶皱冲断带物理模拟
文献传递
缩短速率对褶皱冲断带构造演化影响--物理模拟的启示
孙闯贾东
构造物理模拟和PIV有限应变分析对构造裂缝预测的启示被引量:3
2016年
油气储层中构造裂缝发育与有限应变状态关系密切,为了探索有限应变分析与构造裂缝预测的新技术方法,此次研究设计完成了一组单侧挤压收敛模型的物理模拟实验,并引入粒子图像测速(PIV,Particle Image Velocimetry) 技术对实验过程进行了定量化分析.实验模型在垂向上为含粘性层的多层结构,实验结果形成了一个肉眼可见的箱状褶皱.通过PIV技术可以获取实验模型变形演化过程中各阶段的位移场数据,计算出各阶段的增量应变,实现从初始状态到褶皱形成之后整个变形过程的有限应变分析,探讨构造裂缝成因机制和分布规律,进行定量化裂缝预测.挤压变形过程初期,应变分布范围很广,有限应变较弱(约4%-8 %),在挤压方向上的线应变表现为弱压应变,在垂向上的线应变表现为弱张应变,这种现象是褶皱和断层产生前平行层缩短和层增厚的纯剪变形结果,也是区域型张裂缝和剪裂缝形成的主要机制.褶皱和断层即将发育之时至发育之后,应变局限在断层发育的剪切带及附近区域,有限应变表现为较强(达20%) 的剪切应变和剪切张应变,是断层面附近简单剪切变形作用的结果,也是局部型剪裂缝和张剪裂缝形成的主要机制.
沈礼贾东尹宏伟魏东涛陈竹新孙闯崔键
关键词:物理模拟有限应变分析
白云鄂博群哈拉霍疙特组滑塌堆积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被引量:9
2013年
笔者等在白云鄂博矿田北西部查干楚鲁附近白云鄂博群哈拉霍疙特组上段发现了典型的滑塌堆积。重点研究了同一滑塌层位中的两个滑塌堆积露头。整个滑塌堆积层岩性单一,内部结构杂乱,不见原始沉积层理。根据野外观察和室内薄片鉴定结果,该处岩性主要有两种:形状不一、大小混杂的灰黄色白云岩岩块(滑积岩块)杂乱无序地分布在深灰色纹层状碳质微晶灰岩(本地沉积)中。最大的透镜状白云岩滑积岩块露头长27m,宽5.8m。深灰色纹层状碳质微晶灰岩岩层产状基本稳定,整体北倾,倾角较大。深灰色灰岩层与灰黄色白云岩的接触界面附近发育软沉积物变形构造,白云岩滑积岩块本身棱角不明显,两端有明显的细颈拉长现象,表明滑塌发生时,白云岩处于半固结和不完全成岩状态。滑积岩块位于不同的背景沉积层位中,揭示露头区存在多次的滑塌堆积事件。根据滑塌堆积的内部结构特征,初步判断其为被动大陆边缘靠近多岛洋或碳酸盐台地的深水盆地边缘,主要触发因素可能为地震活动。此外,白云鄂博群中滑塌岩块的发现表明白云鄂博群与腮林忽洞群沉积时具有相似的构造、古地理环境,这为白云鄂博群与腮林忽洞群相当(均为早古生代)提供了新的佐证。
张星吕洪波董晓朋孙闯陈林柳建勇章雨旭王俊
关键词:滑塌堆积白云鄂博
地形特征对冲断带内断层活动的影响-龙门山冲断带的启示
造山带庞大的地形载荷是控制区域变形以及应力分布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龙门山冲断带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与四川盆地之间,一直以来因极陡地形闻名于世,是中国大陆最重要的地形过渡带之一。此外,龙门山还表现出强烈的地形分段性特征,表现...
孙闯贾东尹宏伟李志刚王毛毛
关键词:断层活动汶川地震
文献传递
基于粒子成像测速(PIV)技术的褶皱冲断构造物理模拟被引量:17
2012年
本文设计完成了三种双滑脱层模型的物理模拟实验,并运用粒子成像测速(PIV,Particle Image Velocimetry)技术计算出实验过程中各阶段模型剖面上的速度场分布,进而对褶皱冲断带的运动学过程和变形机制进行讨论。实验结果表明,双滑脱层模型中,基底滑脱层控制了整体的构造样式,浅部滑脱层决定局部的浅层构造。笔者等将实验结果与龙门山褶皱冲断带南段双滑脱体系构造进行了比较,验证了这一结论。PIV分析显示,逆冲断层的产生经历一个平行层缩短的变形过程。该过程在塑性层上、下具有明显差异,塑性层上的变形传递得更快更远。当缩短进行到一定阶段,断层开始发育,发生初始破裂,断层下盘的变形消失,应变集中在断面上,断层上盘沿断面同步逆冲。
沈礼贾东尹宏伟孙闯张勇范小根
关键词:物理模拟速度场
山西黎城中元古代砂岩层面多种痕迹特征及成因初析被引量:15
2009年
山西黎城地质公园中元古界砂岩夹页岩的层面上除波痕、泥裂等常见构造外,有"石蚯蚓"、弧形迹、星形迹等多种遗迹,用简单的力学原理难以解释它们的形成机制。初步分析认为,自由弯曲水平潜穴(meander burrows)或爬迹(Nereites)、交叉"S"或"8"字形遗迹可能为生物遗迹或与微生物席有关的构造;而星形迹两端变尖,常组成三射星形,与已报道的冰晶痕相似。更可贵的是,我们可以看到这些痕迹间具有渐变过渡的特征,这提示我们研究这些痕迹的成因必须统筹而系统地考虑问题。
郑元吕洪波章雨旭王敏孙闯
关键词:中元古界
晚上新世龙门山南段斜向逆冲作用和区域应力场转换被引量:4
2016年
2008年汶川地震(Mw 7.9)同震滑移结果表明,今地壳缩短为近EW向,与龙门山褶皱冲断带斜交。这一斜向逆冲作用的准确起始时间一直未得到很好的约束。基于龙门山南段山前大邑背斜区三维地震解释和构造建模,结合野外地质调查和年代学数据,确定了晚新生代存在NE向和近NS向2期构造变形。120km长的NS向构造切割了NE向构造,表明近NS向构造形成时间较晚。山前大邑和邛西背斜区近NS向断层和褶皱的活动,均反映了龙门山南段局部或区域上水平最大主应力方向的转换过程,渐新世—早上新世的NW—SE向转变为晚上新世—全新世的近EW向。龙门山南段山前发育的NS向构造和汶川地震同震变形均反映出青藏高原东缘最新的EW向地壳缩短过程,为理解青藏高原东缘的隆升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
李志刚刘静贾东孙闯王伟姚文倩
关键词:汶川地震龙门山地壳缩短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