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孙鸣宇

作品数:157 被引量:178H指数:8
供职机构:沈阳军区总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辽宁省科技厅科技攻关项目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机械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92篇会议论文
  • 60篇期刊文章
  • 4篇专利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32篇医药卫生
  • 7篇生物学
  • 3篇机械工程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66篇消融
  • 46篇心房
  • 41篇房颤
  • 39篇动脉
  • 39篇心房颤动
  • 30篇消融治疗
  • 29篇导管消融
  • 28篇主动脉
  • 28篇主动脉夹层
  • 28篇冷冻
  • 28篇夹层
  • 27篇球囊
  • 27篇STANFO...
  • 26篇主动脉夹层患...
  • 17篇并发
  • 17篇并发症
  • 16篇导管
  • 16篇血管
  • 15篇射频导管
  • 15篇射频导管消融

机构

  • 157篇沈阳军区总医...
  • 2篇大连医科大学...
  • 2篇第四军医大学...
  • 1篇复旦大学
  • 1篇北京大学第一...
  • 1篇上海市第一人...
  • 1篇武汉大学
  • 1篇清华大学第一...
  • 1篇广东省中山市...
  • 1篇北京华信医院

作者

  • 157篇孙鸣宇
  • 148篇韩雅玲
  • 93篇王祖禄
  • 67篇梁明
  • 63篇杨桂棠
  • 50篇金志清
  • 39篇梁延春
  • 38篇荆全民
  • 36篇丁明英
  • 33篇王效增
  • 29篇张萍
  • 24篇闫承慧
  • 21篇丁建
  • 17篇陶杰
  • 12篇王晶
  • 9篇张剑
  • 9篇王守力
  • 9篇张效林
  • 9篇徐凯
  • 9篇田孝祥

传媒

  • 11篇中华心律失常...
  • 8篇心脏杂志
  • 6篇中华医学会心...
  • 5篇岭南心血管病...
  • 5篇临床军医杂志
  • 5篇现代生物医学...
  • 5篇中华医学会心...
  • 3篇中国循环杂志
  • 3篇中国心脏起搏...
  • 3篇第17届全军...
  • 3篇第15届中国...
  • 3篇THE 23...
  • 2篇实用医学杂志
  • 2篇创伤与急危重...
  • 2篇THE 22...
  • 1篇中国介入心脏...
  • 1篇介入放射学杂...
  • 1篇中国动脉硬化...
  • 1篇中国免疫学杂...
  • 1篇中华心血管病...

年份

  • 4篇2018
  • 24篇2017
  • 31篇2016
  • 8篇2015
  • 3篇2014
  • 6篇2013
  • 14篇2012
  • 20篇2011
  • 5篇2010
  • 5篇2009
  • 10篇2008
  • 1篇2007
  • 6篇2006
  • 4篇2005
  • 14篇2004
  • 2篇2003
15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房性期前收缩及年龄因素对人心房传导速度的影响
2010年
目的:探讨房性期前收缩及年龄因素对人心房传导速度的影响。方法:入选30例无器质性心脏病,因室上性心动过速行心脏电生理检查及射频消融术的患者,按年龄分为青年组、中年组和老年组。按能否诱发房颤,分为诱发房颤组与未诱发组。窦性心律时测定P波宽度,电生理检查测量心房有效不应期,以及高位右房(HRA)-冠状静脉窦远端(CS)的传导时间(iaCT)。分别测量基础刺激S1(600 ms、500 ms、400 ms和300 ms)以及相应S1起搏时不同配对间期的期前刺激(心房有效不应期+2,4,6,8,10 ms)时的左右房传导速度。结果:共有9例诱发房颤,老年组房颤诱发率显著高于青年组,诱发房颤组iaCT的延缓率高于非诱发组(均P<0.05)。老年组以及诱发房颤组P波明显增宽;期前刺激时心房传导速度明显减慢,iaCT明显延长(P<0.01);期前刺激时老年组的心房传导速度较青年组减慢,老年组iaCT较青年组及中年组均明显延长(P<0.05)。结论:老年人P波增宽,易出现房颤。各年龄组在房性期前收缩时心房传导速度均明显减慢;老年组较青年组减慢更明显。
王晶梁延春王祖禄孙鸣宇马薇
关键词:年龄
老年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高血压特征及降压治疗被引量:5
2013年
目的总结老年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AD)患者的高血压特征及降压治疗。方法入选2002-04-2011-07沈阳军区总医院Stanford B型AD患者,按年龄分为老年组[≥60岁,91例,年龄(67±5)岁]及非老年组[<60岁,187例,年龄(47±7)岁]。对两组患者的临床、高血压特征及降压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与非老年组比较,老年组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冠心病)、穿透性动脉粥样硬化性溃疡、心功能不全、已知高血压病史、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应用2种降压药物的比例较高;男性比例、入院后首次诊断高血压比例、入院最高收缩压和舒张压较低;高血压病程较长(均P<0.05)。老年组降压药物选择的比例依次为钙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利尿剂、ARB+利尿剂、α1+β受体阻滞剂。老年组α1+β受体阻滞剂的应用比例低于非老年组(P<0.05)。结论老年Stanford B型AD患者高血压知晓率高,入院时最高血压水平低于非老年患者,降压治疗中联合用药种类较少,较少应用受体阻滞剂。
孙鸣宇王效增荆全民王祖禄韩雅玲
关键词:主动脉疾病主动脉夹层老年高血压
房性期前收缩对心房传导速度的影响
目的探讨房性期前收缩对心房传导速度(atrial conduction velocity,ACV)的影响。方法 2004年3月至2005年3月于我院因室上性心动过速行电生理检查及射频消融术的30例患者,男18例,女12例...
梁延春王祖禄韩雅玲孙鸣宇王晶
文献传递
射频导管消融360例儿童心律失常疗效和安全性分析
金志清王祖禄孙鸣宇梁延春梁明丁明英韩雅玲
女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高血压特征及降压治疗
2011年
目的总结女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高血压特征及降压治疗。方法 2002年4月至2010年10月期间入住沈阳军区总医院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按性别分为女性患者组(72例)及男性患者组(173例)。对两组患者的高血压特征及降压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女性组和男性组平均年龄无统计学差异,但女性组≥60岁比例高于男性组(37.5%vs.24.9%,P<0.05)。男性组吸烟比例高于女性组(16.8%vs.2.8%,P<0.05)。两组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高血压、肾功能不全比例无统计学差异。女性组心功能不全比例高于男性组(P<0.05)。女性组入院后首次诊断高血压比例高于男性组(P<0.05),两组有高血压家族史,高血压1级、2级、3级比例及高血压病程无统计学差异。<60岁患者中,女性组入院最高收缩压及入院最高舒张压均低于男性组(均P<0.05);两组入院脉压差,治疗后平均收缩压、平均舒张压无统计学差异,女性组治疗后平均脉压差低于男性组(P<0.05)。≥60岁患者中,女性组入院最高收缩压,入院脉压差,治疗后平均收缩压、平均舒张压及平均脉压差无统计学差异;女性组入院最高舒张压高于男性组(P<0.05)。两组患者多采用联合药物降压,选用静脉用降压药物比例及口服降压药物种类数无统计学差异。女性组降压药物选择的比例依次为CCB、β-受体阻滞剂、ACEI、ARB、利尿剂和α1+β受体阻滞剂。结论女性患者随着年龄增长高血压发病率血压水平逐渐增高,但对疾病的知晓率较低,因此对女性患者需引起足够的重视。对于血压较难控制的AD患者,需合理选用降压药物,积极控制血压,以期降低死亡率,改善预后。
孙鸣宇王效增荆全民韩雅玲
关键词:高血压家族史主动脉夹层降压治疗脉压差舒张压
老年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腔内隔绝疗效分析
2011年
目的总结老年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特征,评价对老年患者施行腔内隔绝术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2002年4月至2010年10月期间入院并接受主动脉腔内隔绝术治疗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210例,其中包括62例老年患者(年龄≥60岁)及148例非老年患者(年龄<60岁)。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主动脉腔内隔绝术手术结果以及随访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老年组冠心病比例高于非老年组(P<0.05)。外伤、马方综合征、多发性大动脉炎均见于非老年组,动脉粥样硬化溃疡型夹层仅见于老年组,但两组病因构成无统计学差异。老年组以胸背部疼痛为表现者低于非老年组,以下肢疼痛和呼吸困难为表现及合并心功能不全者均高于非老年组(均P<0.05)。两组患者高血压病程、术前及术后最高收缩压、降压药种类数无统计学差异。非老年组术前及术后最高舒张压均高于老年组(P<0.05)。两组腔内隔绝术成功率均为100%。两组残余内漏、主动脉腔内隔绝术后综合征、切口感染发生率、院内死亡率无统计学差异。老年组术后胸背部疼痛发生率高于非老年组(P<0.05)。两组随访时间、总随访率、影像随访率、随访期间胸背部疼痛发生率、内漏发生率、截瘫发生率、血压控制不达标比例、主动脉夹层相关死亡率无统计学差异。两组影像随访患者主动脉重塑发生率均为100%。老年组全因死亡率高于非老年组(P<0.05)。结论对于临床症状不典型的老年主动脉夹层患者需提高警惕,以免延误诊治。在有经验的中心对老年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施行主动脉腔内隔绝术治疗是安全而有效的。
孙鸣宇王效增荆全民韩雅玲
关键词: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非老年下肢疼痛
女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
2011年
目的总结女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 2002年4月至2010年10月期间入住沈阳军区总医院并接受药物保守治疗或主动脉腔内隔绝术治疗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按性别分为女性患者组(72例)及男性患者组(173例)。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及住院期间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女性组和男性组平均年龄无统计学差异,但女性组≥60岁比例高于男性组(37.5%vs.24.9%,P<0.05)。男性组吸烟比例高于女性组(16.8%vs.2.8%,P<0.05)。两组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比例无显著差异。主动脉夹层病因包括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溃疡、外伤、马方综合征、多发性大动脉炎,两组病因构成无统计学差异。女性组从出现症状到就诊时间≥24h者比例高于男性组(81.9%vs.68.2%,P<0.05)。临床症状包括胸背部刀割样或撕裂样疼痛、腹痛、下肢疼痛、呼吸困难、咯血、晕厥,两组患者不同临床症状构成比例及伴发胸腔积血、肾功能不全比例无统计学差异,女性患者表现为突发疼痛比例低于男性患者(73.0%vs.85.4%,P<0.05)。女性组心功能不全及低氧血症者比例高于男性组(11.1%vs.4.0%,33.3%vs.20.2%,均P<0.05)。两组患者中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升高比例无统计学差异。女性患者接受药物保守治疗的比例高于男性患者(27.8%vs.8.7%,P<0.05)。住院期间两组各死亡2例,接受主动脉腔内隔绝术及药物保守治疗者分别各死亡1例,均考虑夹层破裂死亡。住院期间不同性别组及各组内不同治疗方法间死亡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女性主动脉夹层患者老年者居多,临床症状不典型,就诊较晚,需提高警惕,以免延误诊治。对有适应证的女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建议施行主动脉腔内隔绝术治疗。
孙鸣宇王效增荆全民韩雅玲
关键词: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药物保守治疗住院期间高比例
冷冻球囊消融治疗心房颤动应用大小球囊对比分析被引量:5
2016年
目的:比较应用不同直径球囊进行冷冻球囊消融(CBCA)治疗心房颤动(房颤)的特点,进一步提高手术疗效及安全性,降低手术风险。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于沈阳军区总医院心血管病研究所心内科采用 CBCA 治疗的50例房颤患者应用不同直径球囊的特点。结果根据患者采用不同大小球囊将50例患者分为两组,其中大球囊组(应用28 mm 直径的球囊)患者26例,小球囊组(应用23 mm 直径的球囊)24例。两组基本临床资料相似。小球囊组平均手术时间、X 线曝光时间和曝光量均明显低于大球囊组[(94.1±23.2) min 对(113.2±35.7) min;(18.0±4.9) min 对(26.1±10.6) min;(435.9±260.3) mGy 对(775.2±374.5) mGy,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支肺静脉冷冻的最低温度小球囊组明显低于大球囊组。小球囊组患者总的冷冻次数、以及在冷冻左上肺静脉(LSPV)、右上肺静脉(RSPV)及右下肺静脉(RIPV)时的冷冻次数均小于大球囊组(P〈0.05)。4支肺静脉监测肺静脉隔离时间,小球囊组短于大球囊组(P〈0.05),肺静脉电隔离(PVI)时,LSPV、左下肺静脉(LIPV)、RSPV 的温度小球囊组也低于大球囊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中迷走神经反射的发生率小球囊组明显高于大球囊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4.2%对26.9%,P〈0.05)。在大球囊组发生1例膈神经损伤。两组均无肺静脉狭窄、胃扩张等并发症。术后3~6个月随访,两组患者房颤复发率相似。结论小球囊消融房颤的成功率、复发率及安全性与大球囊相近。根据肺静脉直径的大小选择不同球囊冷冻消融时,应掌握各自的特性,提高手术成功率,对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应积极做好预防工作。
杨桂棠王祖禄梁明孙鸣宇丁明英张萍丁建金志清韩雅玲
关键词:心房颤动迷走神经反射膈神经麻痹
E1A激活基因阻遏子蛋白与细胞膜受体IGF2R(11~13)结构域作用抑制人血管平滑肌细胞迁移
闫承慧孙鸣宇张效林韩雅玲
CARTO系统指导下线形消融行同侧肺静脉-左心房电隔离治疗心房颤动
目的研究表明诱发心房颤动(房颤)的触发灶多来源于肺静脉(PV),对房颤的射频消融术从局灶消融发展为肺静脉电隔离,但其成功率仅有60%~70%,应用CARTO系统指导左房(LA)内环绕肺静脉消融可使房颤消融的成功率提高到8...
王祖禄梁延春孙鸣宇马薇王晶韩雅玲
文献传递
共16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