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孟丽华

作品数:3 被引量:29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生物学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篇熊蜂
  • 1篇亚种
  • 1篇亚种分化
  • 1篇叶绿
  • 1篇叶绿体
  • 1篇叶绿体DNA
  • 1篇云杉
  • 1篇谱系地理学
  • 1篇秦艽
  • 1篇青藏
  • 1篇青藏高原
  • 1篇青海云杉
  • 1篇线粒体
  • 1篇线粒体DNA
  • 1篇麻花艽
  • 1篇近缘
  • 1篇近缘种
  • 1篇避难所
  • 1篇TRNL-F
  • 1篇TRNL-F...

机构

  • 3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兰州大学

作者

  • 3篇孟丽华
  • 2篇杨慧玲
  • 1篇吴桂丽
  • 1篇刘建全
  • 1篇张茜
  • 1篇侯勤正
  • 1篇杨瑞
  • 1篇王玉金

传媒

  • 2篇植物分类学报
  • 1篇生态学报

年份

  • 2篇2008
  • 1篇2005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管花秦艽的传粉生态学研究——兼与同域分布近缘种的比较被引量:9
2008年
在青藏高原东北部连续两年观察了晚秋开花植物管花秦艽Gentiana siphonantha的传粉生态学特征,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比较分析了与该物种同域分布且亲缘关系较近、但开花较早的麻花艽G.straminea之间的传粉生态学特征。管花秦艽的花发育过程表现出雌雄异熟和雌雄异位的特点,不存在花内的自花传粉,套袋隔离的花不结实也支持这一结论;株内自交的高结实率表明该物种是自交亲和的。盛花期每植株平均有15朵开放的花,雄性和雌性阶段的花比例为1.2:1;自然条件下产生种子必须依赖传粉媒介;苏氏熊蜂是最有效的传粉昆虫,且访花过程中对雄性和雌性阶段花不具明显的偏向性;株内连续访花的频率高达87.8%,从而导致同株异花传粉自交的广泛存在。与同域分布的麻花艽相比,管花秦艽的单花花期、雄性和雌性期持续时间缩短。但盛花期开花数量明显增加。令人感兴趣的是尽管两个近缘种的花形态特征存在显著差异,但都是由同一种熊蜂传粉。这一特点与过去认为花颜色和花管长度是物种分化过程中与不同传粉昆虫协同进化导致生殖隔离的假说不相符合。管花秦艽单花的访花频率和同株异花连续访花的比例都明显高于麻花艽。两个物种不同花序设计导致访花昆虫行为的改变可能是造成这一差异的主要原因。两个物种具有不同的开花时间,但仍然存在一定的花期重叠,表现出不完全的传粉生殖隔离状态。
侯勤正孟丽华杨慧玲
关键词:麻花艽传粉生态
基于叶绿体DNA trnL-F序列研究肋果沙棘的谱系地理学被引量:18
2008年
由于青藏高原的地理效应,第四纪冰期气候的反复变化应对现今该地区生物的地理分布及其居群遗传结构产生重大影响。肋果沙棘Hippophae neurocarpa是青藏高原地区的一个特有种,根据叶上的附属物(星状鳞毛或者鳞片状鳞毛)分为两个亚种:肋果沙棘亚种subsp.neurocarpa和密毛肋果沙棘亚种subsp.stellatopilosa。依据母系遗传的叶绿体DNA片段对该物种谱系地理学进行研究不仅能阐明该物种冰期避难所,而且对于理解两个亚种的母系分化也具有重要意义。共对两个亚种14居群的70个个体的trnL-F序列进行了测序,共发现8种单倍型,其中5种单倍型出现在肋果沙棘亚种中,4种出现在密毛肋果沙棘亚种中,两个亚种共享一种单倍型。种内谱系分化与两个亚种形态上的分化不一致。嵌套进化分支把8种单倍型分为三支:一支为肋果沙棘亚种,其他两支中两个亚种单倍型嵌套组成,且肋果沙棘亚种处于进化末端。我们的研究结果还表明肋果沙棘在冰期可能在高海拔地区存在多个避难所,并且存在来自避难所的邻域扩张。
孟丽华杨慧玲吴桂丽王玉金
关键词:叶绿体DNA谱系地理学避难所亚种分化TRNL-F序列
线粒体DNA nad1序列在青海云杉青藏高原台面和周边地区种群中的变异被引量:2
2005年
青藏高原是气候变迁的敏感区。但第四纪以来全球气候的反复变化对该地区植物分布格局的影响至今未进行过仔细研究。线粒体DNA在松科植物中是母系遗传,其变异被广泛用于研究该科植物历史上由于气候变迁造成的瓶颈作用以及冰期后扩张中形成的奠基者效应。对青海云杉位于青藏高原核心、其边缘甘肃和宁夏地区共12个种群155个个体的线粒体nad 1片段的全序列进行测序,研究该序列在各种群中的变异状况。通过测序发现该片段在青海云杉中十分保守,在所有个体中仅发现由于重复序列造成的5种单倍型(H ap A,H ap B,H ap C,H ap D和H ap E)。高原核心的所有种群均只有H ap A,而所有的4种单倍型都在高原边缘的甘肃地区存在,但这一地区仍然是H ap A占优势;但是在远离高原的宁夏地区则存在5种单倍性;多样性的变异趋势是宁夏地区高于高原边缘的甘肃地区,而甘肃地区又显著高于高原核心地区。这一结果表明,在过去气候变迁过程中,不同地区的青海云杉种群经历了不同的气候影响,这种影响造成的奠基者效应或者瓶颈作用是造成目前这种遗传多样性分布格局的主要原因。现有的单倍型分布格局,特别是高原上所有间断分布种群拥有相同的单倍型表明,森林回迁中的奠基者效应应是更为重要的因素。
杨瑞孟丽华张茜刘建全
关键词:青海云杉线粒体DNA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