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尹大志

作品数:10 被引量:60H指数:5
供职机构:华东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哲学宗教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 2篇哲学宗教
  • 2篇理学

主题

  • 7篇成像
  • 7篇磁共振
  • 5篇功能磁共振
  • 5篇磁共振成像
  • 4篇卒中
  • 4篇脑卒中
  • 4篇静息态
  • 4篇功能磁共振成...
  • 3篇FMRI研究
  • 2篇张量成像
  • 2篇少年
  • 2篇青少年
  • 2篇弥散
  • 2篇弥散张量
  • 2篇弥散张量成像
  • 2篇脑功能
  • 2篇静息态功能磁...
  • 2篇静息态功能磁...
  • 2篇焦虑
  • 2篇焦虑障碍

机构

  • 10篇华东师范大学
  • 5篇复旦大学
  • 2篇上海交通大学
  • 2篇上海市第三康...
  • 1篇浙江大学
  • 1篇浙江师范大学
  • 1篇复旦大学上海...
  • 1篇中国科学院上...
  • 1篇哥伦比亚大学

作者

  • 10篇尹大志
  • 7篇范明霞
  • 3篇胡永善
  • 3篇孙莉敏
  • 2篇吴毅
  • 2篇臧丽丽
  • 2篇宋凡
  • 2篇赵智勇
  • 2篇郑晓慧
  • 1篇朱秉
  • 1篇李琳
  • 1篇吴功航
  • 1篇徐一鸣
  • 1篇严序
  • 1篇徐冬溶
  • 1篇贾杰
  • 1篇门卫伟
  • 1篇尤美娜
  • 1篇朱君明
  • 1篇李琳

传媒

  • 3篇中国康复医学...
  • 2篇心理学报
  • 1篇中华物理医学...
  • 1篇临床精神医学...
  • 1篇磁共振成像

年份

  • 1篇2023
  • 3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太极拳技能学习早期大脑功能的动态变化:基于运动表象的fMRI研究被引量:1
2023年
为了解太极拳技能学习早期大脑功能的动态变化特点,本研究共招募29名太极拳零基础被试(19名实验组被试,10名对照组被试),采用多时点纵向追踪设计,借助于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采集技能学习早期不同时点被试完成运动表象任务时的行为和脑功能数据。结果发现:(1)太极拳技能学习早期,技能水平表现出先慢后快的变化特征,运动表象质量也具有变好的趋势;(2)随着太极拳技能水平的提高,运动表象任务诱发的左侧颞上回和左侧楔前叶的激活显著增强,且同样表现出先慢后快的变化特征;(3)相关检验发现,左侧颞上回和左侧楔前叶的激活与运动表象质量以及太极拳技能水平具有中等程度的相关。研究表明,太极拳技能学习早期,左侧颞上回和左侧楔前叶会伴随着太极拳技能水平的提高而发生改变,太极拳技能学习有助于优化与序列动作学习有关的脑区功能。
李琳李琳徐亚奎宗博艺赵文睿赵革姚猛占竺旋尹大志范明霞
关键词:太极拳运动技能学习运动表象功能磁共振成像
多模态磁共振成像数据分析方法研究与应用
磁共振成像最主要的一个优点就是它具有多种成像模态(或对比度),采用多模态磁共振成像已经成为多个研究领域特别是神经、精神疾病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手段。不过,如何有效地利用多模态磁共振成像研究神经、精神疾病的影像学标记尚缺乏系...
尹大志
关键词: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弥散张量成像图论方法负相关
文献传递
健康成人在手部主动、被动和想象握拳运动时脑区激活特点的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研究被引量:5
2016年
目的利用血氧水平依赖性功能磁共振成像(BOLD-fMRI)技术探讨健康成人手部在主动、被动和想象握拳任务下脑区激活的特点,为研究脑损伤后脑部重塑的作用机制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名健康成人参与研究,选择左右手主动、被动和想象握拳任务作为刺激模式,利用SPM8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统计各种运动任务下被激活脑区最强激活体素的T值及其坐标、激活体素值和激活体积。结果手部主动运动及被动运动任务下,健康成人脑激活区大部分重叠,主要以对侧感觉运动区、同侧小脑及对侧辅助运动区较为显著,其激活的体素值和激活体积均较大。主动及被动任务下激活脑区以对侧感觉运动区中间部(手部代表区)最明显,强度最高。想象运动和主动或被动运动相重叠的主要激活区域为双侧辅助运动区。结论健康成人在主动运动和被动运动任务下的激活脑区相似,提示可用被动任务代替主动任务来观察脑损伤偏瘫患者恢复过程中的脑区激活变化,进一步探讨脑部重塑的作用机制。
孙莉敏吴毅尹大志范明霞臧丽丽胡永善
关键词:功能性磁共振
艺术设计中创造性思维的fMRI研究:一项基于智能CAD的探索被引量:6
2014年
本项工作尝试将人类思维的神经生物学基础研究与人工智能的研究成果相结合,利用类比生成模型的原理,开发了一个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多源类比人脸生成系统",并运用此平台开展了fMRI实验,对人类大脑创造性思维的神经生物学机制进行了探索。实验采用open-ends模式下的"design task"和problem solving模式下的"control task"作为对照,共采得15名健康成人被试的有效数据。数据结果显示design task与control task相比更为显著地激活了内侧前额叶、额中回、右侧颞上回、前扣带回、双侧海马、楔前叶这些脑区。综合以往研究推测,内侧前额叶可能更多地与即兴自由创作中对自我信息的表征有关,颞叶可能与不断产生和输出新颖性的观点有关,边缘系统则可能主要与创造性活动中的动力驱动作用有关。总的来说,创造性思维是多个脑区同时参与的高度分布式加工的结果。
范亮艳范晓芳罗位超吴功航严序尹大志吕岳朱君明徐冬溶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FMRI神经机制
脑卒中静息态下脑活动异常的比率低频振幅fMRI研究被引量:6
2016年
目的运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esting-state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rs-f MRI)的比率低频振幅(fractional amplitude of low frequency fluctuation,f ALFF)方法探究慢性期脑卒中患者基线脑活动异常变化。材料与方法16例慢性期左侧皮层下病变脑卒中患者和16例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均接受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扫描,在0.01~0.08 Hz频段内计算f ALFF值,运用双样本t检验(P<0.05,Alpha Sim矫正)比较两组间的f ALFF差异。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脑卒中患者组f ALFF值显著降低区域主要位于病灶同侧丘脑和基底节区,其中丘脑的f ALFF值与患者临床手功能评分呈正相关(r=0.54,P=0.03<0.05)。结论脑卒中自发神经活动异常与病灶部位和病灶所致的手运动功能障碍密切相关,这些发现有助于进一步阐释脑卒中运动功能障碍的病理生理学机制。
王想敏赵智勇尹大志孙莉敏郑晓慧贾杰范明霞
关键词:脑卒中功能磁共振成像低频振幅
基于体素的形态学测量分析脑卒中后残障手的机制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采用基于体素的形态学测量(voxel-based morphometry,VBM),分析脑卒中后全脑内华勒变性的状态,揭示残障手的发生机制。方法:23例脑卒中后右侧偏瘫患者分为两组:残障手组11例,非残障手组12例。12例健康人进入健康对照组。采用3.0T核磁共振仪对所有受试者进行弥散张量成像扫描,利用SPM软件进行VBM分析,用双样本t检验对平滑后的参数图分别进行两两组间比较。提取出残障手组和非残障手组之间FA图存在显著差异的脑区,把存在差异的脑区分别应用到所有受试者的FA图上,然后计算每位受试者对应脑区的平均FA值。MD、AD、RD参数图分析与此一致。结果:与非残障手组相比,残障手组病变同侧的脑干、基底核和丘脑、中央前回、额内侧回、辅助运动区、颞上回、顶叶、枕叶和病变对侧的中央后回FA值显著减小;病变同侧基底核和丘脑的MD、AD值显著增加;病变同侧的基底核和丘脑、脑干的RD值显著增加。残障手组FA较小的脑区(或MD、AD、RD较大的脑区)明显比非残障手组的相应脑区范围广。结论:病变同侧脑干、基底核和丘脑、中央前回、额内侧回、辅助运动区、颞上回、顶叶、枕叶和对侧中央后回华勒变性在残障手形成中起重要作用。
宋凡尹大志胡永善范明霞倪欢欢崔晓
关键词:脑卒中弥散张量成像
青少年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被引量:8
2012年
目的:运用局部一致性(ReHo)方法研究首发青少年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的局部自发性脑活动。方法:对19例首发青少年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及14名年龄、性别与其相匹配的正常对照进行静息态脑功能磁共振成像扫描,通过计算每个给定体素与其最邻近的26个体素之间的肯德尔和谐系数(KCC)来获得全脑的局部一致性(ReHo)图,利用双样本t检验分析两组受试者静息态下局部一致性的差异。结果:与正常对照相比,青少年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局部一致性降低的脑区包括双侧额中回、枕中回,左侧额上回、颞下回、前扣带回及右侧顶下回、枕下回(P<0.005,未校正);局部一致性增高的脑区包括:右侧楔前叶、角回及左侧枕上回(P<0.005,未校正)。结论:青少年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静息态脑功能局部一致性存在异常。
尤美娜程文红门卫伟范明霞刘文敬尹大志
关键词:广泛性焦虑障碍青少年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
认知行为治疗对青少年广泛性焦虑障碍静息态脑功能影响
目的 广泛性焦虑障碍常起病于青少年时期,并可延续至成人.认知行为治疗是被循证医学证实对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但目前对其治疗有效的生物学机制尚不清楚.本文利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认知行为治疗对青少年广泛...
刘文教尹大志程文红范明霞尤美娜门卫伟
运动想象训练促进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功能磁共振研究被引量:20
2015年
目的:利用功能磁共振(f MRI)研究脑卒中患者运动想象训练后上肢功能重组潜在的脑重塑机制,为临床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方法:选择9例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运动想象训练每周5次,每次约30min,共4周,并进行常规康复训练。应用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量表(FMA-UL)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后4周评估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在4周康复干预前后对患者进行患手被动握拳任务下的f MRI检查,采用组块设计,利用SPM8软件进行数据处理,采用感兴趣区(ROI)的个体化分析,统计各ROI区的脑皮质激活情况,比较干预前后对侧感觉运动区(c SMC)的激活变化,分析脑卒中患者的脑重塑模式。结果:4周运动想象干预后脑卒中患者的FM-UL评分从(22.44±11.59)分提高到(39.78±14.03)分(P=0.011)。比较干预前后两次f MRI检查脑皮质SMC区的激活情况,发现9例脑卒中患者的功能恢复呈现出两种不同的皮质重塑模式:一种模式为募集激活,即大部分患者第二次f MRI检查,患手被动任务下c SMC的激活增加(有6例患者);另一种模式是集中激活,即小部分患者第二次f MRI检查,患手被动任务下c SMC的激活虽然是减少的,但其偏侧指数(LI-SMC)却是显著增加的(有3例患者)。结论:运动想象训练可改善脑卒中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经过4周干预后脑卒中患者存在损伤同侧SMC区的募集激活和集中激活两种脑重塑模式,随着患者上肢功能的恢复,脑重塑机制逐渐倾向于损伤侧SMC的激活。
孙莉敏吴毅尹大志范明霞臧丽丽胡永善朱秉徐一鸣
关键词:功能磁共振脑卒中感觉运动区
皮质下脑卒中对运动想象有关脑区功能连接的影响被引量:12
2016年
目的:本研究拟运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探讨皮质下脑卒中患者运动想象有关脑区功能连接状况。方法:对24例病灶位于左侧运动通路的皮质下脑卒中患者和年龄、性别相匹配的24例正常对照进行静息态脑功能磁共振成像扫描,以病变侧(左侧)顶下小叶为种子点,计算它与其他脑区的功能连接,利用双样本t检验对比分析两组受试者静息态功能连接差异。结果:与正常对照比较,脑卒中组的运动想象相关脑区之间功能连接发生显著变化。脑卒中组病变侧顶下小叶与病变对侧脑功能连接显著下降,涉及的脑区(顶下小叶、辅助运动皮质、运动前区、额下回岛盖部和枕中回)多于病变同侧(辅助运动皮质和运动前区);顶下小叶与病变同侧的额下回岛盖部和双侧小脑外侧部的功能连接显著增加。结论:静息态磁共振成像功能连接分析成功显示皮质下脑卒中导致运动想象相关脑区功能连接受损的客观存在。
邵方方尹大志贾杰赵智勇王想敏郑晓慧宋凡范明霞孙莉敏
关键词:脑卒中磁共振成像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