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廖晖

作品数:8 被引量:18H指数:3
供职机构: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州市科技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细胞
  • 6篇肝细胞
  • 4篇细胞癌
  • 4篇肝细胞癌
  • 2篇源性
  • 2篇髓源性
  • 2篇体外
  • 2篇体外扩增
  • 2篇肿瘤
  • 2篇肿瘤转移
  • 2篇扩增
  • 2篇骨髓
  • 2篇骨髓源性
  • 2篇骨髓源性肝干...
  • 2篇复发
  • 2篇干细胞
  • 2篇肝干细胞
  • 1篇蛋白
  • 1篇调节性
  • 1篇调节性T细胞

机构

  • 8篇南方医科大学...

作者

  • 8篇廖晖
  • 4篇廖彩仙
  • 4篇杨定华
  • 3篇龚祖元
  • 3篇郭柏棠
  • 3篇王宇
  • 3篇黄毓
  • 2篇何华
  • 2篇胡育海
  • 2篇黄勇平
  • 2篇梁博
  • 2篇袁杰
  • 2篇刘新城
  • 2篇秦安成
  • 2篇廖欣鑫
  • 1篇李嘉璐
  • 1篇黎冠宏
  • 1篇林梁
  • 1篇姜成龙
  • 1篇李佳璐

传媒

  • 3篇南方医科大学...
  • 2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世界华人消化...
  • 1篇肝胆胰外科杂...
  • 1篇广东医学

年份

  • 2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1
  • 2篇2010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CD4^+CD25^+Foxp3^+ Treg细胞与肝移植免疫耐受的关系被引量:3
2014年
调节性T(regulatory T,Treg)细胞包含有不同的亚群,在诱导和维持机体对自身和同种异体抗原免疫耐受中具有重要的作用.CD4+CD25+Foxp3+Treg细胞是目前研究的最广泛和深入的调节性T细胞.大量研究显示,CD4+CD25+Foxp3+Treg细胞功能或数量的异常可引起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及器官移植排斥反应.因此,CD4+CD25+Foxp3+Treg细胞在诱导和维持肝移植免疫耐受方面可能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本文就调节性T细胞的历史、分类、诱导免疫耐受的机制以及与肝移植免疫耐受的关系作如下综述.
廖晖杨定华
关键词:调节性T细胞肝移植免疫耐受
人骨髓源性肝干细胞体外扩增方案的探讨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探讨体外扩增骨髓源性肝干细胞的可行方案。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分离法从新鲜骨髓中获取富含CD117阳性细胞和CD184阳性细胞的组分,然后将细胞在体外培养扩增0、7d、14d,扩增方案采用含10%自体血清的高糖DMEM培养基体系中和无血清的高糖DMEM培养基体系中加入不同浓度的促肝细胞生长素(HGPF)、促血小板生长素(TPO)和白细胞介素3(IL-3),最后用流式细胞计数法测定扩增细胞中CD117阳性细胞和CD184阳性细胞的数量变化。结果含10%自体血清的高糖DMEM培养基体系中加入HGPF40μg/ml、TPO50ng/ml、IL-310ng/ml组的扩增效果最好,扩增7d的CD117阳性细胞数量和CD184阳性细胞数量分别增加6.55倍和6.20倍,扩增14d的CD117阳性细胞数量和CD184阳性细胞数量分别增加11.62倍和20.57倍。结论含10%自体血清的高糖DMEM培养基体系中加入HGPF40μg/ml、TPO50ng/ml、IL-310ng/ml是体外扩增骨髓源性肝干细胞的可行方案。
袁杰廖彩仙秦安成廖欣鑫黄勇平龚祖元廖晖
关键词:骨髓肝干细胞CD117体外扩增促肝细胞生长素白细胞介素3
miR-126/miR-126*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预后的相关性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研究miR-126/miR-126*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探讨其表达与相关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方法用RT-QPCR方法检测74例肝细胞癌手术切除的癌组织与相应的非癌组织中miR-126/miR-126*的表达,分析其表达与相关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 miR-126/miR-126*在癌组织中表达水平显著低于相对应的非癌组织;miR-126/miR-126*在肝癌中的表达呈正相关关系;复发组癌组织中miR-126/miR-126*的表达显著低于未复发组癌组织;miR-126/miR-126*高表达组无瘤生存时间显著优于低表达组。结论 miR-126/miR-126*的的低表达可能是影响肝细胞癌转移并导致患者不良预后的一个重要因素。
何华黄毓杨定华梁博林梁李佳璐廖晖郭柏棠
关键词:MIR-126肝细胞癌荧光定量PCR
岩藻糖在正常人肝细胞、低转移人肝癌细胞和高转移人肝癌细胞表面的含量变化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比较正常人肝细胞、低转移人肝癌细胞及高转移人肝癌细胞表面岩藻糖的含量差异。方法利用能与岩藻糖特异性结合的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荆豆凝集素(FITC-UEA),与正常人肝细胞、低转移人肝癌细胞及高转移人肝癌细胞悬液充分结合,而后用流式细胞仪定量检测细胞表面的荧光强度,据此评定正常人肝细胞、低转移人肝癌细胞和高转移人肝癌细胞表面岩藻糖的含量。结果正常人肝细胞表面的荧光强度低于低转移人肝癌细胞和高转移人肝癌细胞(P<0.05),高转移人肝癌细胞表面的荧光强度高于低转移人肝癌细胞(P<0.05)。结论细胞表面的岩藻糖含量变化与细胞癌变及癌变细胞的转移潜能有关。细胞癌变后,细胞表面的岩藻糖含量增加,并且癌变细胞的转移潜能越高,其表面岩藻糖含量也越高。
廖晖廖彩仙王宇龚祖元胡育海
关键词:肝细胞肝癌细胞岩藻糖荆豆凝集素
TPX2在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研究Xklp2靶蛋白(TPX2)在肝细胞癌患者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荧光定量PCR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肝细胞癌患者癌组织及非癌组织中TPX2的表达水平,分析癌组织中TPX2的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TPX2mRNA在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应的非癌组织(30/50)(P〈0.05);TPX2蛋白质在癌组织中的阳性率显著高于非癌组织(56.0%与16.0%,P〈0.05)。TPX2mRNA和蛋白质的表达水平与肿瘤发生转移、复发以及复发时间相关(P〈0.05)。结论TPX2高表达可能是肝细胞癌患者术后发生转移、复发的危险因素;TPX2可能是评价肝细胞癌预后的1个潜在生物学指标。
梁博黄毓何华李嘉璐廖晖刘新城郭柏棠杨定华
关键词:肝细胞复发肿瘤转移
肝细胞癌细胞膜表面唾液酸含量的变化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观察肝细胞癌细胞膜表面唾液酸含量的变化。方法肝细胞癌组织和肝硬化肝组织从手术病人的切除标本中获取,共28例。首先采用胶原酶消化法,将癌组织和肝硬化肝组织制备成癌细胞悬液和肝细胞悬液。随后将细胞加入含荧光标记的朝鲜槐凝集素(FITC-MAL)或黑接榾凝集素(FITC-SNA)的缓冲液中孵育1h,使其充分与细胞膜表面糖链末端的α2,3-唾液酸(α2,3-SA)或α2,6-唾液酸(α2,6-SA)结合。最后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的荧光强度,并据此评定细胞膜表面α2,3或α2,6-唾液酸的含量。结果 FITC-MAL孵育组和FITC-SNA孵育组的癌细胞表面荧光强度均显著大于肝细胞表面的荧光强度。结论肝硬化组织肝细胞发生癌变后,细胞膜表面α2,3和α2,6-唾液酸含量均显著增加。
龚祖元廖彩仙王宇廖欣鑫秦安成黄勇平廖晖
关键词:肝细胞癌肝硬化唾液酸
MTHFD2在肝细胞癌中表达的初步观察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 观察亚甲基四氢叶酸脱氢酶2 (MTHFD2)在肝细胞癌(HCC)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荧光定量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HCC患者癌及非癌组织中MTHFD2的表达情况,并分析MTHFD2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 HCC癌组织中的MTHFD2 mRNA水平高于其对应的非癌组织(31/47),31例患者癌组织的MTHFD2 mRNA水平高于其对应的非癌组织,高表达率约为66%(P<0.05);MTHFD2蛋白在HCC癌组织中的表达(69.5%)明显高于非癌组织(33.9%)(P<0.05);癌组织中MTHFD2高表达与肿瘤转移、复发等临床病理参数相关(P<0.05),且MTHFD2高表达的患者术后无瘤生存期较低表达组明显缩短(P<0.05).结论 HCC癌组织中MTHFD2高表达与HCC转移、复发有密切关系,有可能成为一个新的预测HCC患者预后的生物标志物.
刘新城黄毓廖晖郭柏棠姜成龙区活辉杨定华
关键词:肝细胞复发肿瘤转移
TPO+HGF+IL-3方案对人骨髓源性肝干细胞各亚群体外扩增的促进作用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体外观察血小板生成素(TPO)+促肝细胞生长素(HGF)+白细胞介素-3(IL-3)方案对人骨髓源性肝干细胞(BMDLSC)各亚型的增长促进作用。方法实验组为添加有TPO 50 ng/mL、HGF 40μg/mL、IL-3 10 ng/mL的高糖DMEM培养基体系,对照组则不含TPO+HGF+IL-3,分别在第1、7、14天,计算细胞总数,并采用流式细胞技术分别测算表达CD90、CD105、CD117、CD184、CD326的人BMDLSC各亚群的数量变化。结果实验组表达CD90、CD105、CD117、CD184、CD326的人BMDLSC各亚群的扩增倍数在第7天分别为(4.94±0.07)、(4.89±0.06)、(6.70±1.75)、(5.72±0.32)、(5.03±0.05)倍,第14天数量增长倍数为(7.60±0.11)、(7.76±0.16)、(11.70±3.06)、(21.38±1.13)、(8.12±0.13)。结论此方案对人BMDLSC各亚型的体外扩增有明显的促进效果,其中以CD184亚群的扩增效果最为明显。
胡育海廖彩仙廖晖黎冠宏袁杰王宇
关键词:亚群扩增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