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代军

作品数:27 被引量:136H指数:7
供职机构:黑龙江省农垦总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引进国际先进农业科技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6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5篇大豆
  • 7篇性状
  • 6篇大豆品种
  • 5篇选育
  • 4篇蛋白质
  • 4篇农艺
  • 4篇农艺性
  • 4篇农艺性状
  • 4篇大豆新品种
  • 3篇栽培
  • 3篇抗灰斑病
  • 3篇灰斑
  • 3篇灰斑病
  • 3篇高油
  • 3篇高油大豆
  • 3篇斑病
  • 2篇蛋白
  • 2篇蛋白质含量
  • 2篇药效
  • 2篇药效试验

机构

  • 26篇黑龙江省农垦...
  • 2篇黑龙江省农垦...
  • 1篇东北农业大学
  • 1篇黑龙江省八五...
  • 1篇黑龙江省八五...

作者

  • 26篇张代军
  • 21篇周顺启
  • 21篇于凤瑶
  • 13篇辛秀君
  • 11篇邱红梅
  • 7篇辛秀珺
  • 6篇栾怀海
  • 6篇胡国华
  • 3篇刘运华
  • 1篇王志文
  • 1篇刘春燕
  • 1篇陈庆山
  • 1篇瓮庆俭
  • 1篇王家麟
  • 1篇单彩云
  • 1篇单大鹏
  • 1篇陈山
  • 1篇勇建康
  • 1篇战光华
  • 1篇王晶

传媒

  • 6篇大豆科学
  • 4篇现代化农业
  • 3篇大豆通报
  • 3篇辽宁农业科学
  • 2篇农业现代化研...
  • 2篇中国种业
  • 1篇黑龙江科技信...
  • 1篇黑龙江农业科...
  • 1篇浙江农业科学
  • 1篇草业科学
  • 1篇作物学报
  • 1篇大豆科技

年份

  • 1篇2020
  • 2篇2012
  • 7篇2010
  • 5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5
  • 2篇2004
  • 4篇2003
  • 2篇2002
  • 1篇1999
2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不同株行距下大豆性状的因子分析被引量:11
2010年
研究不同株行距配置对大豆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为大豆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以合丰45、红丰11为试材,设计了9个不同的群体分布进行田间试验,用统计及因子分析法对14个性状分析。结果表明:(1)株行距配置对有效分枝影响最大(其变异系数62%),其次是结荚高度、单株粒数、单株粒重、有效节数、节间长度。(2)单株粒重与单株粒数呈极显著正相关,株高同节间长、有效分枝等性状呈极显著正相关,同有效节数、主茎节数呈极显著的负相关。(3)提取3个公因子:生长性状因子、产量性状因子、含水量因子,累计贡献率93.59%。因子综合得分表明,合丰45的综合得分均高于红丰11在9个行株距配置下。(4)合丰45获得高产的田间最佳株行距配置是:垄上行距12 cm×株距14 cm。
于凤瑶辛秀君周顺启张代军邱红梅
关键词:大豆株行距配置综合得分
黑龙江省东部垦区1980~2008年主栽大豆品种农艺性状演化趋势被引量:2
2009年
为了探究黑龙江省东部垦区主栽大豆品种的农艺性状的演化趋势,选用了1980~2004年黑龙江省审定推广的12个大豆品种为材料,分析其农艺性状的差异,并计算各性状的遗传参数。结果表明:高产型品种的产量增幅最大,近期比中期增产17.2%,比早期增产23%;高蛋白品种次之,增产7.2%。高产、高蛋白品种近期的单株荚数、单株粒数比中期均有显著增加,同时高产品种的单株粒重也有显著增加;在高油品种中只有单株荚数近期比中期有显著增加。近期育成的大豆品种的株高比中期降低,主茎节数显著增加。高油型品种近期比早期脂肪含量显著提高0.82%,蛋白质含量显著降低1%;高蛋白品种近期比中期脂肪含量显著降低0.71%。从各性状的遗传变异系数和改良潜力看,单株粒重、单株荚数、单株粒数、主茎节数改良潜力较大,而株高、百粒重、蛋白质、脂肪的改良潜力较小。
于凤瑶辛秀君张代军周顺启邱红梅
关键词:农艺性状
群体分布与大豆农艺性状关系的研究被引量:9
2010年
研究了大豆(Clycine max)群体分布与其生长农艺性状的关系,为构建合理的群体分布提供理论依据。2009年以合丰45、红丰11为材料,设计6个不同的群体分布进行田间试验,采用LSD法比较分析群体分布对农艺性状的影响,计算了单位面积茎数的补偿效应,分析了产量变化趋势及其与农艺性状和群体分布的关系,并对农艺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1)群体分布显著影响农艺性状,株距较行距对农艺性状的影响更显著,无品种株型差异。2)株距减小产生的单位面积茎数补偿效应值随行距增大呈二次抛物线变化趋势;行距增大产生的2组单位面积茎数补偿效应值随株距增大变化趋势不一致,且单位面积茎数补偿效应值存在株型差异。3)群体分布显著影响产量,获得产量极值的群体分布存在品种差异;产量与茎粗、行距显著正相关。4)本研究分析得到2个主成分生长性状因子、产量性状因子,其中,生长性状因子具有较强的品种特异性,群体分布对2因子的影响不同。
于凤瑶辛秀君张代军周顺启邱红梅
关键词:大豆农艺性状
大豆红丰12的选育及栽培要点
2004年
“红丰 12”是高产、高脂肪中熟品种 ,生育日数平均 12 0d ,需活动积温 2 3 5 1 1℃。主茎结荚为主 ,三四粒荚粒多 ,节间短 ,结荚密 ,株高 75cm左右 ,秆强抗倒伏 ,适宜垄作及密植栽培。
张代军栾怀海瓮庆俭胡国华
关键词:大豆选育栽培种子播种方式病虫防治
大豆籽粒干物质、脂肪和蛋白质的动态积累规律研究被引量:12
2009年
大豆籽粒干物质积累是产量构成因子之一,脂肪和蛋白质的含量是大豆的品质指标,因此对大豆籽粒干物质及品质性状积累规律进行研究是必要的。本研究利用不同基因型大豆品种从物质运输和物质转化角度对不同节位籽粒干物质、脂肪、蛋白质的动态积累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籽粒干物质动态积累呈"S"型曲线变化,无基因型差异;籽粒干物质的积累是源库流互作的过程,由于库竞争的存在,致使干物质积累量存在节位差异;(2)脂肪含量的增加呈先快后慢、最后趋于缓慢的S型曲线,蛋白质的积累大致呈W型曲线变化,二者积累关键期在生殖后期;(3)脂肪和蛋白质积累在生殖后期呈显著负相关,从能量角度分析二者存在相互转化。
于凤瑶辛秀君张代军周顺启邱红梅
关键词:大豆籽粒干物质脂肪蛋白质
黑龙江省近二十年来育成大豆品种品质性状变化分析被引量:11
2010年
对1988—2007年间黑龙江省育成的201个大豆品种的品质与产量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各地区育成品种蛋白质和脂肪含量在不同时期均有差异,脂肪含量总体呈上升趋势,蛋白质含量总体呈略微下降趋势。大豆品种脂肪、蛋白含量有着不同的地理分布,其中松哈平原地区蛋白质含量最高,脂肪含量较低,产量较高;东部三江低湿平原脂肪含量最高,蛋白含量较低,产量最高。松哈平原、东部三江低湿平原、北部高寒区大豆品质与产量的综合改良潜力较其它地区大。
辛秀君于凤瑶张代军邱红梅周顺启
关键词:大豆
抗灰斑病大豆新品种北豆30的选育与利用
2009年
张代军于凤瑶周顺启辛秀珺邱红梅栾怀海胡国华
关键词:抗灰斑病选育大豆农科所
高油大豆品种蛋白质和油份积累规律的研究被引量:10
2005年
以3个高油大豆品种(绥农14、红丰9、东农47)为试验材料,在2002年与2003年不同年份间探讨高油大豆品种蛋白质和脂肪积累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高油大豆品种在不同年份间,脂肪含量的相对排序保持不变。在不利脂肪形成的年份,蛋白质形成呈上升的趋势;在有利脂肪形成的年份,蛋白质含量积累呈现了凹型的曲线分布,而种子成熟后的蛋白质含量要小于大豆开花后50天时形成的蛋白质含量。脂肪的积累,在不利脂肪形成的年份,各品种由于其遗传特点变化较大,在大豆开花后70天是形成一个平衡的趋势与下降的趋势;在有利脂肪形成的年份,高油品种呈现了相同趋势的脂肪积累过程,都由开始的低,逐步上升,达到一个最高值以后,保持基本稳定。
张代军周顺启栾怀海于凤瑶辛秀君胡国华
关键词:大豆蛋白质油份
大豆抗疫霉根腐病的蛋白组研究被引量:5
2009年
利用双向电泳及MALDI-TOF-MS技术分析绥农10号真叶接种疫霉菌1号生理小种后的蛋白质组变化。在抗病品种绥农10号叶片中共获得19个差异表达蛋白点,其中有12个上调表达,6个下调表达,1个特异表达(仅在接种后出现)。利用生物质谱分析8个上调表达点、1个下调表达点和1个特异表达点,最终鉴定得到8个有注释功能的蛋白,根据功能可分为4类,第1类为参与新陈代谢的蛋白,包括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的大亚基及前体、琥珀酰-辅酶A;第2类为参与信号传导的蛋白,包括激酶受体类蛋白、氧化还原酶和半胱氨酸氧化还原酶;第3类为参与细胞内物质运输的蛋白,包括衣壳蛋白的zeta-3亚基;第4类为转录因子,是参与茉莉酸介导的F-box蛋白。这些蛋白可为进一步研究大豆抗病机制奠定基础。
邱红梅刘春燕张代军辛秀君王家麟王晶单彩云单大鹏胡国华陈庆山
关键词:大豆疫霉根腐病MALDI-TOF-MS
大豆田土壤耕作方式对土壤处理除草剂防效的影响被引量:1
2003年
周顺启张代军于凤瑶栾怀海胡国华
关键词:大豆土壤处理除草剂药效试验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