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利春

作品数:11 被引量:109H指数:5
供职机构: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哲学宗教语言文字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0篇政治法律
  • 2篇哲学宗教
  • 1篇语言文字
  • 1篇文学

主题

  • 5篇法律
  • 4篇利益衡量论
  • 4篇民法
  • 3篇法学
  • 2篇知识
  • 2篇日本民法
  • 2篇司法
  • 2篇司法独立
  • 2篇法官
  • 2篇法学家
  • 2篇方法论
  • 1篇虚假
  • 1篇虚假繁荣
  • 1篇许霆案
  • 1篇学术
  • 1篇学术研究
  • 1篇缘何
  • 1篇职业共同体
  • 1篇认识论
  • 1篇容忍

机构

  • 10篇山东大学
  • 1篇北京理工大学

作者

  • 11篇张利春
  • 1篇齐延平
  • 1篇夏晨旭

传媒

  • 2篇法制与社会发...
  • 1篇云南大学学报...
  • 1篇苏州大学学报...
  • 1篇山东社会科学
  • 1篇比较法研究
  • 1篇法商研究
  • 1篇山东警察学院...
  • 1篇法律方法

年份

  • 2篇2010
  • 2篇2009
  • 3篇2008
  • 1篇2006
  • 2篇2005
  • 1篇2003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现代法律思维时间面向的转换被引量:5
2008年
由亚里士多德最先提出的过去面向,是法律思维的核心特征。在近代,它是西方文明迅速发展的重要保障。但在现代,它却日渐面临危机。近代法律思维过于面向过去的不足、现代社会状况之"法化"与"非-法化"的推进、人类命运之事实一元与价值多元的交错,使法律思维在现代逐渐从单纯地面向过去,转变为了既要面向过去,又要面向现在,还要面向未来的全时间面向。
张利春
关键词:法律思维
法律缘何需要解释——一个本体论的解答被引量:1
2005年
对法律缘何需要解释的诠释,目前学界普遍采用一种主客观分离的方法论视角,这产生了许多无法解决的问题。从存在主义认识论的角度,对法律缘何需要解释作一个本体论的解答,能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
张利春
关键词:本体论法律存在主义方法论认识论
日本民法中的利益衡量论被引量:11
2008年
日本民法中的利益衡量论,除了我们熟知的加藤一郎的利益衡量论以外,还有星野英一所倡导的利益考量论。两者虽有某些相同的理念与思维进路,并且在这个意义上,它们通常被人们通称为利益衡量论而加以讨论。但是,两者在具体操作上却有很大的不同。一般说来,前者是一种如何解决纠纷的民法解释理论(广义的民法解释论);后者是一种如何解释法律的民法解释论(狭义的民法解释论)。
张利春
关键词:利益衡量论
法律价值失落的现代性原因分析——以纳粹时期的法官为中心
2005年
法的价值是法学理论与法律实践中至为重要的问题,它关乎法学理论的基本立场和法律实践的目标确定,因而也会影响整个法学和法治的发展。法学理论与法律实践在价值层次上的高低直接制约着法学理论和法律实践的层次;法学理论与法律实践上的许多重大差异与分歧,往往都是由法的价值观分歧所导致。认识法的价值是法学理论提升自己认知层次的必须,也是法律实践提升自己精神意义的必须。对于法的价值研究,中国已经起步,但是法的价值理论建构尚未形成,法学理论的价值底蕴并不深厚,法的实践总是在狭隘的技术层面徘徊,这些都严重地影响了中国法治的发展。为此,我们邀请了国内对法的价值颇有研究的法学理论专家,对法的价值问题进行一次相对集中的讨论,以期能引起法学界和法律界的关注,通过法的价值研究最终来推进中国法学理论和法律实践的发展。
齐延平张利春
关键词:法律价值法官司法独立
利益衡量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被引量:6
2010年
伴随着加藤一郎的《民法的解释与利益衡量》被译介到中国,利益衡量成了我国法学研究中频频出现的词汇,大量与之相关的知识产品被产出。然而,在这虚假繁荣的背后,却是学界对这一理论因第一手资料的欠缺所导致的对何为利益衡量论、如何进行利益衡量等基本问题的大量误解。
夏晨旭张利春
关键词:学术研究虚假繁荣
日本民法中的利益衡量论研究
本文之所以以“日本民法中的利益衡量论”为题,乃是基于如下的考虑:中国欠缺对民法解释论的研究,而作为日本战后民法解释论最高点的利益衡量论,除了能为我们直接提供一种可供学习的民法解释的理论以外,其产生过程本身,也能为我们提供...
张利春
关键词:日本民法利益衡量论法官
欢愉还是悲哀——评法学家对许霆案的评论
2009年
从无期徒刑到有期徒刑5年,处罚金两万元,许霆的命运实现了不可思议地逆转。在这个过程中,以贺卫方为代表的法学家们的作用不容忽视,但这种貌似的欢愉实则是中国法治的悲哀,因为法学家们群体性地在一个错误的时间,用一种错误的方式,对许霆案做出了错误的判断,不仅严重影响了法官的独立断案,而且,还让国人原本就十分脆弱的法律信仰遭受重创。但这一切又不能完全归罪于法学家,他们在我国法律职业共同体中的尴尬地位,中国法学教育的"法盲"式培养机制,是造成这一悲哀的根源所在。
张利春
关键词:法学家许霆案司法独立法盲
日本公害侵权中的“容忍限度论”述评——兼论对我国民法学研究的启示被引量:29
2010年
"容忍限度论"是日本学者运用利益衡量理论解决新产生公害问题的产物。其核心在于通过对受害者所遭受侵害的性质、程度以及加害行为的公共性、回避可能性等因素进行综合的利益衡量,得出终局的违法性判断。"环境权论"者对此提出了猛烈的批评。"容忍限度论"者在回击这些批评的同时修正、深化了自己的理论,从而有了很大发展,最终发展成日本学界和实务界的通说。从"容忍限度论"的产生、发展来看,中国民法学研究必须实现从立法论向解释论的转变。就2009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而言,学界讨论侵权责任问题的方式应及时从立法论转向解释论;在坚持解释论的立场时应采用全面考量各种救济机制的综合视角以及综合衡量各种利益的利益衡量方法。
张利春
关键词:立法论解释论
法学家的方法论研究对法律实务家的影响--以日本的经验为视角被引量:3
2009年
张利春
关键词:法律实务法学家方法论研究法律职业共同体法律知识法律方法论
关于利益衡量的两种知识——兼行比较德国、日本的民法解释学被引量:58
2006年
德国的利益法学派所主张的作为补充法律漏洞方法的利益衡量和日本民法者所提出的利益衡量论有着很大的不同,属于两种不同的知识,但在我国却被不加区分地使用着。我国目前正展开对法学方法论的引入与讨论,究竟应该选择德国还是日本的进路,需要我们认真对待。
张利春
关键词:利益衡量论知识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