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国学

作品数:25 被引量:58H指数:4
供职机构: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湛江市科技计划项目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2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寻常型
  • 5篇天疱疮
  • 4篇寻常型天疱疮
  • 4篇疗效
  • 4篇坏死
  • 3篇丹参
  • 3篇毒性
  • 3篇中毒性表皮坏...
  • 3篇中毒性表皮坏...
  • 3篇松解症
  • 3篇痤疮
  • 3篇细胞
  • 3篇IGG亚型
  • 3篇表皮
  • 3篇表皮坏死松解...
  • 2篇蛋白
  • 2篇血清
  • 2篇氧化氮
  • 2篇一氧化氮
  • 2篇印迹

机构

  • 25篇广东医学院附...
  • 3篇中山市陈星海...
  • 2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广东医学院
  • 1篇广东医科大学

作者

  • 25篇张国学
  • 12篇吴志华
  • 10篇樊翌明
  • 8篇黎兆军
  • 7篇陈嵘祎
  • 6篇王俊秀
  • 6篇李顺凡
  • 6篇李定
  • 5篇王丹
  • 3篇史建强
  • 3篇陈蕾
  • 2篇陈宏翔
  • 2篇高涛
  • 2篇林映萍
  • 2篇黄文明
  • 2篇陈秋霞
  • 1篇陈嵘讳
  • 1篇吴国凤
  • 1篇杨艳平
  • 1篇陈红清

传媒

  • 7篇广东医学院学...
  • 3篇中国热带医学
  • 2篇中华皮肤科杂...
  • 2篇中国麻风皮肤...
  • 2篇岭南皮肤性病...
  • 1篇临床皮肤科杂...
  • 1篇中国皮肤性病...
  • 1篇宁夏医学杂志
  • 1篇广东药学院学...
  • 1篇中国中西医结...
  • 1篇中国医师进修...

年份

  • 1篇2015
  • 2篇2014
  • 4篇2011
  • 4篇2010
  • 4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6
  • 2篇2004
  • 3篇2003
  • 1篇2002
2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非激素疗法治疗大疱性表皮坏死松解型药疹6例临床分析被引量:4
2006年
目的:总结非激素方法治疗大疱性表皮坏死松解型药疹(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TEN)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用非激素方法治疗的TEN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6例TEN患者转型后给予充分补液,补充足量血浆、白蛋白或丙种球蛋白等非激素治疗,均获治愈,平均住院时间26.8d。在转型为TEN前使用激素时有2例出现糖尿病,经停用激素及短期应用胰岛素,血糖很快降至正常。非激素治疗后期有3例出现感染,经按药敏调整抗生素后症状得到控制。结论:采用充分输液,补足量血浆和白蛋白的非激素方法治疗TEN是可行的。
李定陈嵘祎张国学黎兆军王丹李顺凡樊翌明
关键词:药疹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
寻常型天疱疮患者血清、唾液Dsg1、3抗体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了解血清和唾液抗Dsg1、Dsg3抗体在寻常型天疱疮(pemphigus vulgaris,PV)诊断中的敏感性及病情、疾病分型与其抗体水平的关系。方法用ELISA法检测36例经组织病理及直接免疫荧光确诊的PV患者和15例健康对照者的血清和唾液样本Dsg1和Dsg3抗体,分析其检验结果与其病情和疾病分型的关系。结果血清抗Dsg3和Dsg1的敏感性分别为91.7%和77.8%,唾液抗Dsg3和Dsg1的敏感性分别为86.1%和69.4%;黏膜损害(包括仅黏膜损害和皮肤黏膜损害)的严重性与血清抗Dsg3抗体(r=0.388,P=0.01)及唾液抗Dsg1抗体正相关(r=0.528,P<0.01);皮肤损害的严重性仅与血清抗Dsg1抗体(指数值)正相关(r=0.427,P<0.01)。结论 ELISA法检测唾液Dsg可用于PV的诊断,唾液Dsg1抗体与黏膜损害的严重性呈正相关。
张国学王俊秀樊翌明吴志华
关键词:寻常型天疱疮唾液血清
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患者皮疹疱液和血清中sIL-2R、IL-1α的检测与意义
2003年
目的 :探讨T淋巴细胞在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 (TEN)早期角质形成细胞坏死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ELISA方法检测 9例TEN、5例Ⅱ度烧伤患者疱液和血清中可溶性IL 2受体 (sIL 2R)、IL 1α水平。结果 :TEN患者疱液中sIL 2R水平显著高于烧伤患者 (P <0 .0 0 1)及TEN患者血清 (P <0 .0 0 1) ,而烧伤患者疱液中IL 1α水平显著高于TEN患者(P <0 .0 5 )及烧伤患者血清 (P <0 .0 5 )。结论 :TEN患者疱液中高水平sIL 2R可能与局部免疫介导的细胞毒反应下调有关 。
张国学黎兆军王丹樊翌明李顺凡吴志华
关键词: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皮疹疱液血清SIL-2RIL-1Α
对称性肢端角化病皮损中脂肪酸结合蛋白5及二氢硫辛酰胺脱氢酶表达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探讨脂肪酸结合蛋白5(FABP5)及二氢硫辛酰胺脱氢酶(DLD)在对称性肢端角化病中的表达和意义。方法收集9例对称性肢端角化病患者腕部皮损及其周围皮肤活检标本,9例健康人腕部皮肤为对照,用逆转录 PCR(RT-PCR)及免疫组化法检测 FABP5及 DLD 表达水平。结果 RT-PCR 显示,FABP5 mRNA 及 DLD mRNA 表达在对称性肢端角化病患者腕部皮损、皮损周围皮肤、健康人腕部皮肤3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免疫组化显示,对称性肢端角化病皮损中 FABP5阳性染色范围和强度增加,角质层、颗粒层、棘层均有强染色;而皮损周围皮肤中角质层、颗粒层及棘层弱阳性染色,健康对照皮肤中仅有棘层和基底层弱阳性染色。对称性肢端角化病皮损中 DLD 表达减少,仅在角质层和少数病例棘层表达;皮损周围及健康人皮肤表皮全层均有 DLD 阳性染色,胞核、胞质均呈深棕色。结论对称性肢端角化病皮损中 FABP5高表达可能参与角质形成细胞异常分化过程,而 DLD 表达下调提示存在能量代谢失衡。
杨珮珮彭晶于作忠施歌黎兆军张国学樊翌明
关键词:角化病脂肪酸结合蛋白质类
寻常型天疱疮患者及一级亲属抗体IgG亚型检测
2010年
目的观察寻常型天疱疮(pemphigus vulgaris,PV)患者和一级亲属血清中PV自身抗体(PV-IgG)亚型及其与桥粒芯糖蛋白(desmoglein,Dsg)反应性,探讨PV-IgG检测的临床意义和PV的发病机制。方法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ndirect immunofluorescence,IIF)检测27例PV患者、40例一级亲属和20例正常对照者血清PV-IgG,并用免疫印迹法(Westernblot,WB)检测PV-IgG亚型及其与Dsg1、Dsg3反应性。结果PV患者的PV-IgG阳性率和平均抗体滴度明显高于其一级亲属者(P<0.001),活动期患者的PV-IgG阳性率和平均抗体滴度也明显高于缓解期(P<0.01);PV患者中PV-IgG阳性率(92.9%)明显高于一级亲属(17.5%)和正常对照组(0%)(P<0.0001,0.001),PV患者中Dsg3反应性IgG4水平明显高于一级亲属(P<0.01),且其在活动期病例中水平也明显高于缓解期(P<0.05)。结论本病的发生与PV-IgG水平有关;Dsg3是PV的主要自身抗原;IgG4是PV的主要致病抗体。
张国学王俊秀樊翌明吴志华
关键词:寻常型天疱疮桥粒芯糖蛋白IGG间接免疫荧光法免疫印迹法
红皮病92例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2
2011年
红皮病又称剥脱性皮炎,指累及体表面积大于90%的任何炎性皮肤病。国内外文献报道红皮病的病因(发生率)有较大差异。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估广东粤西地区红皮病的统计学资料、病因、临床特征及组织病理学结果并与国内外资料进行比较。
张国学王俊秀李定李顺凡吴志华
关键词:红皮病病理分析剥脱性皮炎炎性皮肤病组织病理学体表面积
细胞凋亡与寻常型天疱疮关系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14年
寻常型天疱疮(Pemphigus vulgaris,PV)是一种自身免疫性大疱病,以松弛的薄壁大疱、棘层松解、表皮细胞间免疫反应物沉积以及血清中存在针对桥粒成分的自身抗体为特征。近几年来,对于寻常型天疱疮发病机制的研究一直是临床或者基础研究的热点,PV中自身抗体主要通过何种途径诱导细胞凋亡、各凋亡信号转导通路间如何相互调控等问题迄今尚未完全阐明,现就细胞凋亡在寻常型天疱疮发病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肖雯茜张国学
关键词:细胞凋亡寻常型天疱疮信号通路
结节性痒疹患者血清中食物不耐受sIgG、IgG亚型和TNF-α水平测定被引量:7
2008年
目的探讨食物不耐受sIgG(FI-sIgG)和TNF-α在结节性痒疹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应用ELISA和散射比浊法分别检测34例结节性痒疹患者和20例正常人血清中FI-sIgG、TNF-α、总IgG和IgG亚型水平。结果结节性痒疹组血清中FI-sIgG阳性率和TNF-α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结节性痒疹组血清中IgG1、IgG4水平明显升高,而IgG2水平明显降低(P<0.05)。结论食物不耐受导致TNF-α上调可能参与结节性痒疹的发病。
陈嵘祎廖家林映萍张国学陈宏翔
关键词:结节性痒疹食物不耐受IGG
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学疗法与高频电灼治疗跖疣的疗效比较被引量:5
2008年
目的观察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学疗法(5-ALA-PDT)与高频电灼治疗跖疣的疗效差异。方法60例确诊为跖疣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5-ALA-PDT组32例采用5-ALA-PDT治疗,高频电灼组28例采用高频电灼治疗。观察两组疗效和副作用。随访3个月,观察两组的复发情况。结果5-ALA-PDT组痊愈12例,显效13例,有效5例,无效2例;高频电灼组痊愈5例,显效11例,有效8例,无效4例,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c=4.0805,P<0.05);5-ALA-PDT组副作用的发生率为53.1%,明显低于高频电灼组的87.5%(P<0.05);随访3个月,5-ALA-PDT组的复发率为6.3%(2/32例),明显低于高频电灼组的28.6%(8/28例)(P<0.05)。结论5-ALA-PDT治疗跖疣的疗效明显优于高频电灼法,是一种疗效好、无明显痛苦、无瘢痕形成、复发率低的治疗跖疣的新疗法。
陈嵘祎陈宏翔吴志洪李娟许莉张国学
关键词: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学疗法电灼跖疣
中性粒细胞淋球菌感染模型的建立
2009年
目的研究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及一氧化氮(NO)在中性粒细胞淋球菌感染模型中的表达。方法分离正常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在10%胎牛血清DMEM培养液上培养3 h,A组加入空白培养基,B组加入淋球菌菌液,随后在0、3、8、12 h分别以实时定量荧光PCR测定iNOS mRNA表达,用镉还原法检测NO浓度。结果B组中iNOSmRNA表达和NO水平均较A组升高(P<0.01),NO浓度在8 h达到高峰。结论中性粒细胞淋球菌感染模型可成功模拟该菌体内微氧感染环境,可用于研究淋球菌致病机制。
陈嵘祎陈蕾张国学樊翌明吴志华
关键词:淋球菌中性粒细胞一氧化氮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