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盈
- 作品数:6 被引量:52H指数:4
-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农业部园艺作物生物学与种质创制重点实验室项目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 土壤含水量对凤丹幼苗根颈加粗和生理特性影响被引量:3
- 2008年
- 在盆栽条件下研究了土壤相对含水量(SRWC)对凤丹幼苗根颈加粗和部分生理特性的影响。试验共设5个水分水平(土壤相对含水量分别为100%(CK)、75%-80%、65%-70%、55%-60%、45%-50%,处理时间为20d。结果表明:与CK相比,适度的水分胁迫(土壤相对含水量为75%~80%)下,凤丹幼苗的叶面积、主根长显著增大,根颈粗增大了17.95%,脯氨酸含量增加近一倍,根系活力增大了12.57%,MDA含量减少了27.91%。说明适度的水分胁迫有利于凤丹生长发育及根颈加粗。除此之外,随着土壤相对含水量的降低,凤丹幼苗的主根长、根颈粗、叶面积、地上部及地下部干鲜重等指标呈下降趋势;叶绿素、可溶性糖含量下降,叶片游离脯氨酸和丙二醛含量上升。
- 张琪张秀新徐迎春张盈赵玉昆
- 关键词:土壤相对含水量根颈生理特性
- 牡丹花粉活力测定方法的研究被引量:11
- 2008年
- 根据不同牡丹种与品种的生物学特性,选择适宜的花粉采集时期并快速准确测定花粉萌发率,筛选花粉活力的最佳测定方法,保证育种过程中提供活力旺盛的父本花粉,为牡丹育种的成功打下基础。对3个野生牡丹种和3个栽培牡丹品种花粉萌发特性进行了对比,筛选适宜浓度的硼酸蔗糖培养液,确定适宜的花粉采集时期和花粉培养时间。野生牡丹和栽培牡丹花粉培养适宜的液体培养基均为50mg/kg硼酸+10%蔗糖;3个野生牡丹种绽口期采集的花粉萌发率最高达90%,适宜统计的培养时间为8h,3个栽培牡丹品种以花朵初开期花粉萌发率最高,达70% ̄75%,适宜统计的培养时间为16h。野生牡丹和栽培牡丹花粉适宜的培养液一致,但花粉适宜的采集时期、培养时间有一定差异。
- 韩丽张秀新王新建张付春张盈
- 关键词:花粉
- 滇牡丹种群与生态环境现状的调查研究被引量:10
- 2009年
- 为了更好地了解滇牡丹的种群与生态环境现状,选择了6个滇牡丹天然分布区,对滇牡丹的生态环境、生长情况及群落结构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滇牡丹生态环境复杂,6个样地内有关滇牡丹的分布格局、人为干扰程度、滇牡丹的数量与年龄结构及覆盖程度均有较大差异;18个样方内共发现69种植物,分属于31科45属,科属的组成比较分散;适度的人为干扰有利于滇牡丹的生长与繁殖,但严重的人为干扰会使滇牡丹的一些天然种群消失。
- 张盈徐迎春张秀新薛璟祺张琪
- 关键词:滇牡丹种群生态环境
- 几种生长延缓剂对微型盆栽牡丹促成栽培的影响被引量:4
- 2008年
- 以牡丹品种‘冠群芳’为试材,分别在促成栽培的萌动期、小风铃期、撒飘期采用多效唑(PP333)、丁酰肼(B9)、正丁醇和TIBA等4种植物生长延缓剂进行处理,研究其对牡丹生长及开花的影响。结果表明:3个时期比较,小风铃期施用生长延缓剂矮化效果优于混合芽萌动期,而撒飘期施用则易发生药害。4种延缓剂相比,正丁醇效果比PP333和B9好,尤其是25mg/kg正丁醇处理,花期提前2d,成花率高达100%,成花质量最好,花径达17.2cm,新枝、叶、叶柄的生长也受到明显抑制;施用TIBA对植株影响显著,但易发生药害。
- 张付春张秀新王合理韩丽张盈
- 关键词:生长延缓剂多效唑丁酰肼正丁醇
- 四个催花牡丹品种复壮栽培后光合特性比较被引量:6
- 2013年
- 为探明催花牡丹复壮栽培后植株生长状况,采用Li-6400光合作用分析仪对盆栽的4个常见春节催花牡丹品种催花复壮后的光合特性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春季自然花期,4个牡丹品种净光合速率(Pn)日变化呈单峰曲线,峰值出现在11:00左右,峰值最高的银红巧对比峰值最低的紫二乔高出44.39%;4个品种引起Pn降低的原因不完全相同,乌龙捧盛和百园红霞Pn降低的主要原因是气孔因素,紫二乔和银红巧对Pn降低则是气孔因素和非气孔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4个品种的光饱和点(LSP)、光补偿点(LCP)、表观量子效率(AQY)品种间差异显著,紫二乔表观量子效率(AQY)为0.020 3,显著低于其他3个品种,能更好地利用弱光。
- 石颜通张秀新薛璟祺张盈
- 关键词:复壮栽培光合特性
- 滇牡丹天然居群的遗传多样性分析被引量:20
- 2015年
- 以云南中部及西北部的6个滇牡丹(Paeonia delavayi)天然居群为研究对象,进行株高、新枝长等9个表型性状的表型多样性分析和ISSR分析。结果表明:9个表型性状变异幅度为0.9%-39.8%,平均值达到了18.9%;居群间生殖器官的变异较大,居群内营养器官更容易产生变异。利用居群间欧式距离进行聚类分析,6个居群聚为4个类群,没有与实际地理位置相吻合,说明表型特征的性状与地理距离的相关性不大。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利用筛选得到的10条引物,在取自6个自然居群、180个个体中,检测到56个多态位点。在居群水平上,多态位点百分率(PPB)为60.2%,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和Shannon's信息指数(I)分别为0.281和0.414。在物种水平上,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和Shannon's信息指数(I)分别为0.409和0.596。居群间的遗传分化系数(Gst)达0.319。结果显示,表型性状在居群间和居群内均存在广泛变异。滇牡丹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居群间遗传分化较大,滇牡丹并不濒危。
- 任秀霞张盈薛璟祺朱富勇石丰瑞王顺利张秀新
- 关键词:滇牡丹居群居群遗传结构遗传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