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蓬原

作品数:14 被引量:246H指数:7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华南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广州市科技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0篇食管
  • 8篇食管癌
  • 7篇细胞
  • 4篇体外
  • 3篇杀伤
  • 3篇杀伤作用
  • 3篇食管癌细胞
  • 3篇食管癌细胞株
  • 3篇体外杀伤
  • 3篇体外杀伤作用
  • 3篇细胞株
  • 3篇小细胞
  • 3篇内镜
  • 3篇癌细胞
  • 3篇癌细胞株
  • 3篇癌组织
  • 3篇超声
  • 3篇超声内镜
  • 2篇预后
  • 2篇术前

机构

  • 14篇中山大学

作者

  • 14篇张蓬原
  • 11篇戎铁华
  • 7篇朱志华
  • 7篇张兰军
  • 6篇龙浩
  • 6篇赵进明
  • 5篇傅剑华
  • 5篇李小东
  • 4篇李宝江
  • 4篇张仕义
  • 4篇胡祎
  • 4篇苏晓东
  • 4篇徐国良
  • 4篇温浙盛
  • 3篇吴秋良
  • 3篇杨弘
  • 2篇马国伟
  • 2篇曾灿光
  • 2篇邓勇军
  • 2篇王军业

传媒

  • 8篇癌症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年份

  • 1篇2007
  • 5篇2006
  • 6篇2005
  • 2篇2004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树突细胞-食管癌融合细胞体外诱导特异性抗食管癌免疫反应被引量:6
2007年
背景与目的:树突细胞(dendritic cells,DC)是人体专职的抗原呈递细胞,以DC为基础的DC/肿瘤细胞融合疫苗可以有效地诱导特异性抗肿瘤免疫应答。本研究旨在探讨成熟的DC与人食管癌细胞株EC109细胞融合疫苗体外诱导特异性抗食管癌细胞的免疫反应。方法:从健康志愿者外周血中分离出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在重组人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macrophage-colony-stimulating factor,rhGM-CSF)和白介素(interleukin-4,IL-4)作用下体外诱导DC,采用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PEG)融合法使DC与EC109细胞融合制备DC/EC109细胞融合疫苗,四甲基偶氮唑盐(MTT)实验检测融合疫苗刺激T淋巴细胞增殖的活性,乳酸脱氢酶(LDH)实验检测融合疫苗活化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ytotoxic T lymphocyte,CTL)在体外特异性杀伤EC109细胞的活性,并与对人胃癌细胞株SGC7901及人乳腺癌细胞株MCF7的杀伤作用进行比较。结果:DC与EC109细胞的融合效率最高达到22.25%。DC/EC109细胞融合疫苗能有效地刺激T淋巴细胞的增殖反应,其刺激T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显著高于DC或EC109细胞(P<0.05)。DC/EC109细胞融合疫苗活化的CTL对EC109细胞具有特异性的杀伤作用,对EC109细胞的杀伤作用显著强于对SGC7901细胞及MCF7细胞的杀伤作用(P<0.05)。结论:DC/EC109细胞融合疫苗能有效诱导抗EC109细胞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邓勇军夏建川周军王其京张蓬原张兰军戎铁华
关键词:树突细胞融合疫苗抗肿瘤免疫
Ki67、P53、VEGF和C-erbB-2在乳腺癌组织中表达的相关性研究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151
2004年
背景与目的:细胞增殖抗原标记物(Ki67)为细胞增殖的一个重要生物学指标。本研究旨在探讨Ki67、P53、VEGF和C-erbB-2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方法: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151例乳腺癌组织中Ki67和其他生物学指标的表达,并与临床病理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Ki67在乳腺癌组织中的阳性率为74.8%(113/151)。Ki67表达与乳腺癌临床分期有关(P<0.05),而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状况无显著性相关(P>0.05);Ki67表达与P53、C-erbB-2表达呈正相关(P<0.05),而与VEGF表达无显著性相关;Ki67和VEGF的共表达与肿瘤大小和临床分期有关(P<0.05)。结论:Ki67阳性表达可作为评价乳腺癌发生、发展的生物学指标,联合VEGF检测更有助于乳腺癌临床分期的判断。
李宝江朱志华王军业侯景辉赵进明张蓬原姚广裕王曦龙浩杨名添戎铁
关键词:KI67乳腺癌组织VEGFC-ERBB-2临床病理因素
STI-571对食管癌细胞株体外杀伤作用及机制的研究
背景与目的对食管癌的治疗而言,远处转移已成为左右中晚期食管癌预后的主要因素之一。而预防和治疗肿瘤全身转移,化疗是目前唯一确切有效的方法。但目前缺乏一种行之有效的化疗药物和方案,本试验的目的就是检测靶向治疗新药ST1571...
张蓬原李宝江苏晓东温浙盛赵进明张兰军龙浩戎铁华
关键词:食管癌杀伤作用靶向治疗
文献传递
STI-571对食管癌细胞株体外杀伤作用机制的研究
食管癌是世界第九大恶性肿瘤,在全球死因中排名第六。我国是食管癌的高发国家,也是食管癌死亡率最高的国家,全世界每年约有30万人死于食管癌,其中一半是中国人。 对食管癌的治疗而言,一直以来都主张以手术治疗为主综合治...
张蓬原
关键词:食管癌食管癌细胞株流式细胞术蛋白印迹法分子靶向治疗
文献传递
STI571对食管癌细胞株CE-48T和CE-81T的体外杀伤作用
2006年
背景与目的:酪氨酸激酶是细胞增殖和分化的介导者,有研究显示,其在食管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的促进作用。STI571为血小板衍生的生长因子受体β(platelet-derivedgrowthfactorreceptorβ,PDGFR-β)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食管癌组织中可高表达PDGFR-β。本实验的目的就是检测靶向治疗新药STI571对食管癌细胞株的体外杀伤作用。方法:使用Westernblot分析检测两种细胞株CE-48T和CE-81T中PDGFR-α和PDGFR-β的表达,然后应用MTT法测出STI571对两种细胞的IC50值,以AnnexinV/PI染色检测细胞凋亡情况,再用Westernblot检测STI571处理前后p-PDGFR-β的表达。结果:CE-48T细胞表达PDGFR-β而不表达PDGFR-α;而CE-81T细胞既不表达PDGFR-β,也不表达PDGFR-α。STI571对PDGFR-β阳性的CE-48T细胞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其平均IC50值为(8.32±1.50)μmol/L,而对PDGFR-β阴性的CE-81T细胞的抑制作用较弱,其平均IC50值为(41.02±7.64)μmol/L。AnnexinV/PI染色检测表明以STI571以10μmol/L作用CE-48T细胞12h,细胞凋亡率为(52.43±5.30)%,增加作用时间和药物浓度不能增加凋亡率。使用STI571处理CE-48T细胞后,p-PDGFR-β的表达受到抑制,而对CE-81T细胞没有影响。结论:STI571可诱导PDGFR-β表达阳性食管癌细胞凋亡,在体外有明显的杀伤作用,p-PDGFR-β可能是STI571的主要作用靶点。
张蓬原李宝江苏晓东温浙盛赵进明张兰军龙浩戎铁华
关键词:STI571ANNEXIN
超声内镜和CT在食管癌术前T、N分期的诊断价值
目的食管癌手术前分期是选择合理手术适应症的关键。本文通过将食管癌术前超声内镜(EUS)和CT检查结果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研究,以探讨EUS和CT对食管癌术前分期的临床价值。方法于2002年7月至2004年1月对51例食...
胡祎戎铁华傅剑华徐国良李小东张蓬原杨弘朱志华张仕义
关键词:食管癌超声内镜CT检查
文献传递
改良人工食管结构预防新生食管狭窄被引量:11
2006年
目的观察改良人工食管结构对术后新生食管狭窄的影响,为完善人工食管设计提供实验数据。方法采用犬食管缺损模型,实验组(n=10)植入复合结构管,术后新生食管狭窄者置入食管支架。对照组(n=30)植入单一结构管,术后新生食管狭窄者行扩张治疗,治疗失败后行支架置入。结果实验组人工食管平均脱管时间为19·10d,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9·07d(t=15·6,P=0·000)。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无人工食管脱管后梗阻发生。两组术后新生食管狭窄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复合结构管可缩短脱管持续时间而安全脱管。
张兰军戎铁华徐国良苏晓东智发朝郭晓明张蓬原
关键词:人工食管术后狭窄食管支架生物材料
原发性食管小细胞癌预后因素分析
目的分析本院在1968-2003年间收治的、可随访的30例食管小细胞癌病人,综合其他文献报道,试图从中找出对PSCCE的预后的影响因素,从而确立一种可行的标准的治疗模式。方法病人共30例,其中男20例,女10例,男女之比...
张蓬原邓勇军张兰军龙浩戎铁华
文献传递
Ⅰ~Ⅱ期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VEGF的表达和微血管密度与预后的关系被引量:13
2005年
背景与目的TNM分期系统广泛应用于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lungcancer,NSCLC)患者的预后预测,但是由于同一分期内患者的生存期大不相同,应寻找更好的生物学预后指标。肿瘤新生血管的形成与肿瘤的进展及复发转移密切相关,但目前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和肿瘤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density,MVD)两种生物学指标与Ⅰ~Ⅱ期NSCLC预后的关系尚有较大争议。本研究检测了214例Ⅰ~Ⅱ期NSCLC组织中VEGF的表达和CD34标记的MVD的状况,探讨它们与Ⅰ~Ⅱ期NSCLC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组织芯片技术和免疫组化法检测214例根治术后且术前未接受过放化疗等抗癌治疗的早期NSCLC患者(ⅠA期20例,ⅠB期137例,ⅡB期57例)组织中VEGF的表达和CD34标记的MVD的状况。结果VEGF的表达与性别、年龄、血型、病理类型、TNM分期无相关性(P>0.05)。MVD与年龄、病理类型相关(P<0.05);与性别、血型、TNM分期无关(P>0.05)。VEGF低表达组中和高表达组中CD34标记的MVD平均值分别为65.8±5.2和67.5±2.5;VEGF的表达与MVD无相关性(P>0.05)。MVD低值组与高值组总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60.0%和34.5%。单因素分析发现MVD值高的患者生存期较短(P=0.013)。进一步的Cox比例风险模型多因素分析也证明MVD(P=0.000)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CD34标记的MVD值高者的预后可能不良。
朱志华戎铁华曾灿光吴秋良马芸黄晓平李宝江张蓬原赵进明胡祎张仕义余辉马国伟张兰军温浙盛傅剑华龙浩
关键词:血管密度组织芯片预后
“新生食管”再生过程的组织学观察被引量:18
2006年
背景与目的:在器官及组织重建过程中,由于植入材料的组织相容性及材料界面不同可诱发不同的愈合结果。本研究通过观察新型生物材料人工食管植入后诱导机体修复、再生“新生食管”的生理过程,从而探讨“新生食管”的愈合机制。方法:以病理大切片技术及特殊染色法对术后1、3、6、12、24个月的实验犬“新生食管”标本进行组织学研究,观察其组织结构的动态变化、食管重塑及其组织结构再生的过程。结果:人工食管植入后早期可替代食管缺损,术后1个月左右人工食管完全脱落;诱导的“新生食管”于术后3~6个月完成粘膜爬覆,12个月左右出现粘膜下肌层、神经纤维、粘液腺、毛细血管等结构的再生,并完成纤维结缔组织层的重塑;“新生食管”术后3~6个月新生管腔狭窄较明显,12个月后狭窄缓解。结论:新型生物材料人工食管通过早期替代并诱导纤维结缔组织沉积、裹覆而形成“新生食管”;“新生食管”经过1年左右粘膜上皮爬覆、肉芽组织增生、血管、组织结构形成等过程而再生出可完成食物正常通过的再生食管;“新生食管”的狭窄与疤痕过度增生及收缩有关。
张兰军戎铁华吴秋良苏晓东龙浩赵进明张蓬原李小东
关键词:人工食管大切片再生修复组织学特殊染色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