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彭亚

作品数:44 被引量:198H指数:9
供职机构: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常州市科技计划项目常州市社会发展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6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8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7篇动脉瘤
  • 16篇颅内
  • 15篇血管
  • 9篇动脉
  • 9篇颅内动脉
  • 7篇急性
  • 6篇颅内动脉瘤
  • 5篇血管成像
  • 5篇取栓
  • 5篇脑动脉
  • 5篇脑动脉瘤
  • 5篇介入
  • 5篇颈动脉
  • 5篇颈动脉瘤
  • 5篇宽颈动脉瘤
  • 4篇导管
  • 4篇中动脉
  • 4篇手术
  • 4篇16层螺旋
  • 4篇大脑

机构

  • 31篇苏州大学附属...
  • 15篇苏州大学
  • 4篇江苏省人民医...
  • 1篇中南大学
  • 1篇常州市第一人...
  • 1篇苏州工业园区...
  • 1篇常州市武进第...

作者

  • 42篇彭亚
  • 22篇宣井岗
  • 19篇杨伊林
  • 14篇王穗暖
  • 9篇邵耐远
  • 9篇夏锡伟
  • 8篇邢伟
  • 8篇陈文华
  • 8篇朱旭成
  • 7篇邱建国
  • 5篇邵华明
  • 5篇陈荣华
  • 4篇陈荣华
  • 4篇周强
  • 4篇王杰
  • 4篇王强
  • 4篇曹洁
  • 3篇俞胜男
  • 3篇张敏
  • 3篇陈荣华

传媒

  • 5篇中国脑血管病...
  • 4篇临床神经外科...
  • 3篇中华实验外科...
  • 2篇中华神经外科...
  • 2篇中华医学杂志
  • 2篇江苏医药
  • 2篇中华神经外科...
  • 2篇中国现代医药...
  • 1篇中国医学影像...
  • 1篇介入放射学杂...
  • 1篇肠外与肠内营...
  • 1篇临床放射学杂...
  • 1篇中国临床神经...
  • 1篇医学影像学杂...
  • 1篇中国临床康复
  • 1篇苏州大学学报...
  • 1篇中华神经医学...
  • 1篇中国CT和M...
  • 1篇中国实用护理...
  • 1篇现代生物医学...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8
  • 3篇2016
  • 4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10
  • 6篇2009
  • 4篇2008
  • 1篇2007
  • 2篇2006
  • 5篇2005
  • 1篇2004
  • 1篇2003
4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CTA与DSA诊断脑动脉瘤的对比研究被引量:9
2008年
随着CT的推广应用,CTA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本文将16层CTA与DSA和外科手术对比,研究其与DSA相比在诊断脑动脉瘤方面的优缺点。
陈文华王杰邢伟彭亚邱建国李蓓孙益芳俞胜男宣井岗吴小凤许金梅
关键词:DSA诊断脑动脉瘤CTA手术对比
Solitaire AB支架取栓术治疗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八例被引量:16
2011年
目的探讨采用SolitaireAB支架机械中取栓术治疗急性大脑中动脉(MCA)闭塞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1月—2011年4月苏州大学附属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采用Solitaire AB支架,机械取栓术治疗的发病时间为4~7 h的急性MCA闭塞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例因术中造影显示M2段中的一分支动脉显影不佳,使用尿激酶20万U。结果①8例均获取栓成功,造影显示MCA再通;从微导管进入导引导管到血管重新开通时间为(25±5)min。其中使用尿激酶的1例患者术后有左侧颞、顶叶梗死,其余7例术后MRI或CT灌注虽显示病侧有小梗死灶,但患者功能恢复良好,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和脑出血。术后1周,美国吲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为4.7±1.2,与术前的14.9±0.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83,P<0.01)。②5例患者出院后1个月采用CT 血管成像(CTA)和 CT灌注随访,CTA显示取栓侧MCA均通畅,CT灌注显示2例的取栓侧血流量仍较正常侧差,3例的取栓侧血流量和正常侧相比,基本恢复正常。③出院后1~3个月随访改良Rankin评分,其中0分为4例,1分为2例,2分为2例。结论 Solitaire AB支架取栓技术缩短了闭塞血管的升通时间,提高了开通率,减少甚至不用溶栓药物;而且治疗急性MCA闭塞是安全、有效的。
彭亚宣井岗陈荣华朱旭成杨伊林
关键词:颅内血栓形成大脑中动脉血栓切除术SOLITAIRE
水解可脱弹簧圈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被引量:1
2004年
目的 总结水解可脱弹簧圈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初步经验。方法  8例动脉瘤采用TRU FILLDCS、5例动脉瘤采用TRUFILLDCSOrbit水解弹簧圈进行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结果  11例动脉瘤达到致密填塞 ,2例大部填塞 ,载瘤动脉通畅 ,患者均恢复良好。结论 水解弹簧圈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有效方法 ,但需长期随访。
彭亚宣井岗杨伊林王穗暖
关键词:脑动脉瘤介入治疗
320排容积CT血管成像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准确性被引量:9
2015年
目的 评价320排容积CT血管成像(V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准确性.方法 收集2011年2月至2014年10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疑诊颅内动脉瘤患者462例,行320排V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 462例患者中,通过3D-DSA确诊颅内动脉瘤患者313例,共发现381个颅内动脉瘤.非减影VCTA漏诊10个颅内动脉瘤,误诊1个动脉瘤;动脉瘤漏诊的主要原因是颅骨的遮挡;非减影VCTA诊断最大径<3 mm的颅内动脉瘤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91.7%、99.3%和96.8%.减影VCTA漏诊2个动脉瘤,误诊1个动脉瘤;减影VCTA诊断最大径<3 mm的颅内动脉瘤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97.2%、99.3%和98.6%.对于诊断颅内动脉瘤的统计结果,非减影VCTA与减影VCTA之间、非减影VCTA与3D-DSA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减影VCTA与3D-DSA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20排减影VCTA在最大径<3 mm的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方面准确性较高,可以作为颅内动脉瘤诊断的首选影像学检查.320排非减影VCTA对于靠近颅骨的颅内动脉瘤相对容易漏诊.
陈文华邢伟何忠明彭亚王祁
关键词:血管造影术数字减影
双微导管技术在颅内宽颈动脉瘤血管内治疗中的应用被引量:15
2009年
血管内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一直是个难点。球囊和支架重塑瘤颈技术使以往单纯采用三维弹簧圈无法填塞的宽颈动脉瘤获得致密填塞,但这些操作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和并发症。而且对于一些动脉分叉部的宽颈动脉瘤和瘤体上有分支血管发出的动脉瘤,有时即使辅助球囊和支架,也很难达到完全栓塞。相比之下,双微导管技术更具有优势。
彭亚宣井岗杨伊林王穗暖夏锡伟陈荣华
关键词:放射学介入性血管内治疗
血管内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研究
2023年
目的探讨血管内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分析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本院卒中中心收治的69例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并接受血管内治疗的患者的临床资料。临床资料包括患者既往史、术前mRS评分、血管狭窄情况等。所有患者均行血管内成形术,比较分析各量表评分情况、狭窄部位(颈内动脉狭窄、大脑中动脉M1、大脑中动脉M2、基底动脉等)的数量、狭窄程度、术后狭窄恢复情况及术后3个月随访情况等。结果69例患者均成功进行血管内形成术,术前患者的mRS评分中位数为1、NIHSS平均分为1,术后患者的mRS评分中位数为0、NIHSS平均分为0;术后64例患者达到了TICI3级;34例患者颅内血管狭窄恢复至原血管直径的100%;随访3个月后,69例临床随访患者中,3例出现死亡、2例出现症状性出血、5例出现脑梗死、3例出现穿支事件。结论血管内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但仍需进一步降低并发症。
刘国伟曹洁杨伯骁马忠帅金鹏黄嘉明彭亚
关键词:血管内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安全性有效性
TRH兴奋试验在急性颅脑外伤中的意义
目的 研究TRH兴奋试验后PRL和TSH的改变在急性颅脑外伤中的意义。 方法 对2001年1月~6月收治的28例男性急性颅脑外伤患者入院后立即静推500ugTRH,应用微粒子化学发光酶免疫...
彭亚
关键词:颅脑外伤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文献传递
脑血管内治疗常见并发症的处理
2006年
目的探讨血管内治疗过程中/后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处理方法。方法应用血管内治疗技术,对85例脑血管疾病进行治疗时/后,出现的并发症处理综合分析。结果12例有并发症的患者,9例完全康复,轻残1例,死亡2例。结论选择合适的手术治疗时机;熟练掌握基本技能、导管技术和术中/后的应急处理方案,是避免或减少并发症和危害的关键。
孔云龙宣井岗彭亚
关键词:并发症脑血管
低温治疗大鼠创伤性脑损伤对脑水肿及IL-1β的影响被引量:11
2007年
目的研究低温治疗大鼠创伤性脑损伤后对脑水含量、Na+含量及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的影响,以探讨低温的治疗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采用Feeney打击模型,分别进行全身低温、全脑低温或局灶低温治疗,治疗结束后检测伤灶脑组织含水量、Na+含量、IL-1β含量、IL-1β蛋白表达及IL-1βmRNA表达。结果局灶低温组及全身低温组在脑水含量、Na+含量、IL-1β含量、IL-1β蛋白表达、IL-1βmRNA表达方面低于脑外伤模型组(P<0.05),且局灶低温组低于全身低温组(P<0.05);而全脑低温组在上述方面高于脑外伤模型组(P<0.05)。结论局灶低温及全身低温治疗能明显减轻脑水肿,且局灶低温效果更佳;全脑低温治疗加重脑水肿;其机制之一可能是通过抑制或促进炎性因子IL-1β表达而起作用。
屈洪涛刘运生杨伊林王穗暖宣井冈肖亚飞朱荣兴彭亚杨常春王强
关键词:创伤性脑损伤脑水肿白细胞介素-1Β
土贝母苷甲经miR-21/PDCD4途径诱导胶质瘤U251细胞凋亡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研究土贝母苷甲(TBMS I)对胶质瘤U251细胞的抗肿瘤作用以及探究土贝母苷甲对miR-21及其靶基因PDCD4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U251细胞在体外进行培养,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检测不同浓度的土贝母苷甲对细胞增殖的影响;Hoechst33258染色观察细胞核形态的变化;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miR-21和PDCD4基因的表达情况;Western blot检测PDCD4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土贝母苷甲能够显著抑制U251细胞的增殖,其抑制作用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Hoechst33258染色观察到土贝母苷甲处理组细胞的细胞核形态表现出典型的凋亡特征。PCR结果显示:随着土贝母苷甲浓度增加,miR-21的表达逐渐降低(P<0.05),PDCD4基因表达显著增加(P<0.05)。Western blot结果提示:与阴性对照组相比,15、30μg/mL土贝母苷甲显著上调了PDCD4蛋白的表达(P<0.05)。结论:土贝母苷甲能够显著抑制人胶质瘤U251细胞的增殖并诱导细胞发生凋亡,其机制可能与下调miR-21的表达和上调PDCD4的表达有关。
贾耿夏锡伟支枫彭亚邵耐远王强王穗暖杨伊林
关键词:土贝母苷甲胶质瘤凋亡MIR-21PDCD4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