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徐何

作品数:11 被引量:6H指数:1
供职机构:济南市中心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济南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9篇细胞
  • 6篇内皮
  • 6篇内皮细胞
  • 5篇单核
  • 5篇单核细胞
  • 5篇核细胞
  • 3篇淋巴
  • 3篇淋巴细胞
  • 3篇抗原
  • 2篇阳性
  • 2篇异体
  • 2篇同种异体
  • 2篇排斥
  • 2篇排斥反应
  • 2篇细胞产生
  • 2篇分子
  • 2篇CD4阳性T...
  • 1篇单核细胞活化
  • 1篇蛋白
  • 1篇多克隆

机构

  • 11篇济南市中心医...
  • 1篇苍山县人民医...

作者

  • 11篇徐何
  • 10篇王璞
  • 8篇刘子栋
  • 8篇王小平
  • 5篇朱彬
  • 4篇高庆贞
  • 4篇方玉松
  • 3篇汪运山
  • 3篇王少梅
  • 3篇朱良明
  • 2篇吴春玲
  • 2篇靖永胜
  • 2篇王丽
  • 1篇姚小美
  • 1篇朱斌
  • 1篇郭秀卿
  • 1篇姬凌飞
  • 1篇孙佩
  • 1篇张瑞斌
  • 1篇王琪

传媒

  • 7篇中华器官移植...
  • 1篇临床肾脏病杂...
  • 1篇山东大学学报...
  • 1篇中华移植杂志...

年份

  • 1篇2011
  • 2篇2010
  • 2篇2009
  • 4篇2008
  • 2篇2007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低温缺氧条件下血管内皮细胞的基因表达及与单核细胞间的相互作用被引量:5
2007年
目的探讨在低温缺氧条件下血管内皮细胞RNA转录变化以及血管内皮细胞和单核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在再灌注损伤早期过程中的意义。方法将人主动脉内皮细胞经过90min低温缺氧处理后培养4 h和8 h,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评估相关基因的RNA转录变化;通过细胞粘附实验来检查纯化的单核细胞、CD4^+T淋巴细胞与内皮细胞早期粘附水平;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单核细胞吞噬内皮细胞膜的情况。结果经低温缺氧处理的血管内皮细胞上调一系列的炎性细胞介素、共刺激分子以及内皮细胞素和内皮细胞素转换酶-1(ECE-1)、粘附因子等RNA转录水平,而对CD54的表达上调有限。CD4^+T淋巴细胞与正常内皮细胞和经低温缺氧处理的内皮细胞呈低水平的早期粘附,而单核细胞则表现出与血管内皮细胞呈高水平的早期粘附,且对低温缺氧处理的内皮细胞的早期粘附水平明显增加。单核细胞在和血管内皮细胞的早期相互作用过程中可吞噬内皮细胞膜,但对经低温缺氧处理的内皮细胞膜的吞噬作用并没有增加;CD4^+T淋巴细胞不具备吞噬内皮细胞膜的功能。结论血管内皮细胞经低温缺氧处理后上调多种炎性介素、共刺激分子、粘附因子等相关的RNA转录;单核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在缺血再灌注损伤早期起始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王小平刘子栋朱彬靖永胜王璞王少梅徐何
关键词:内皮细胞单核细胞缺氧
新一代多克隆抗体抑制异种细胞免疫反应的研究
2009年
目的研究新一代兔抗人免疫细胞多克隆抗体(newRALG)对异种细胞免疫反应的抑制作用。方法应用活化的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致敏新西兰兔后获得newRALG。将PKH-26标记的猪血管内皮细胞(PEC)和正常人单个核细胞(PBMC)建立混合培养体系,培养液中分别加入newRALG、正常兔IgG、Thymoglobulin和Scavenger受体(SR)阻断剂PolyG,培养后收集PBMC,然后分别加入异硫氰基荧光素(FITC)标记的鼠抗人CD14、CD40、CD80、CD86和HLA-DR单克隆抗体。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单核细胞对PEC膜的吞噬作用;通过淋巴细胞与PEC的混合培养体系,加入newRALG,以观察淋巴细胞的增殖反应和newRALG对增殖反应的阻断作用。结果PBMC与PKH-26标记的PEC共培养后,PBMC中的CD86^+单核细胞表达PKH-26,进一步研究发现PKH-26阳性的CD86^+单核细胞不但表达CD14、CD86和HLA-DR,同时上调共刺激分子CD40和CD80的表达水平。正常兔IgG(作为阴性对照)对单核细胞吞噬PEC膜无阻断作用,Thymoglobulin具有较低的阻断效果,newRALG与PolyG相似,均具有较高的阻断作用。正常未经刺激的人淋巴细胞不具备增殖能力,经灭活的PEC刺激后,人淋巴细胞具有高水平的免疫增殖反应。正常兔IgG不能阻断PEC对人淋巴细胞的免疫增殖反应;Thymoglobulin的抑制作用随浓度的降低而增强;高浓度的newRALG不能抑制人淋巴细胞的免疫增殖反应,但低浓度的newRALG则显示出强大地抑制人淋巴细胞免疫增殖反应的作用。结论单核细胞在异种免疫反应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newRALG可有效抑制单核细胞的吞噬功能和淋巴细胞的免疫增殖反应,从而有效的抑制异种移植排斥反应。
朱良明方玉松刘子栋王璞郭秀卿汪运山徐何
关键词:抗体内皮细胞单核细胞
同种异体单核细胞活化血管内皮细胞产生IP-10、I-TAC的体外研究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研究单核细胞对异体血管内皮细胞(VEC)的活化作用以及产生干扰素诱导蛋白10(IP-10)、干扰素诱导的T细胞α型趋化因子(I-TAC)的效果。方法人外周血中分离单核细胞,酶消化法分离人主动脉内皮细胞,建立单核细胞与VEC共培养系统。用流式细胞仪(FACS)检测VEC表面粘附分子CD54、CD62E表达的情况,用RT-PCR检测VEC内I-TAC和IP-10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 RT-PCR检测结果表明,VEC与同种异体单核细胞共培养24h后,细胞内IP-10和I-TACmRNA表达水平显著增加(P<0.05),且在48、72h的表达维持在较高的水平。FACS检测结果表明,正常培养的VEC少量表达CD54分子,不表达CD62E分子。与同种异体单核细胞共培养24h后,VEC表面CD62E和CD54的表达水平明显上调(P<0.05)。结论在同种异体单核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免疫反应中,单核细胞能活化血管内皮细胞,使内皮细胞表达IP-10、I-TAC等趋化因子和CD54、CD62E等粘附分子,参与对移植器官的排斥反应。
高庆贞王璞王琪姚小美王丽李进王小平徐何
关键词:单核细胞粘附分子
单核细胞诱导同种异体血管内皮细胞产生干扰素诱导T细胞α型趋化因子的作用机制
2011年
目的研究外周血单核细胞与同种异体血管内皮细胞(VEC)反应产生干扰素诱导蛋白10(IP-10)和干扰素诱导的T细胞α型趋化因子(I-TAC)生成的机制。方法单独培养的VEC培养液中加入外源性TNF,用Multiplex技术检测上清液中IP-10、I-TAC浓度的变化;外周血单核细胞与同种异体VEC单独培养或共培养,检测上清液中趋化因子以及TNF浓度的变化;单核细胞和VEC共培养液中加入抗TNF抗体或核因子(NF)-κB通路阻断剂BAY11-7082干预免疫反应,观察对趋化因子生成的影响。应用实时PCR技术检测单核细胞与VEC共培养前后细胞内TNF、IP-10、I-TAC基因表达的变化。结果外源性TNF可刺激VEC产生IP-10、I-TAC;单核细胞、VEC单独培养只产生微量的IP-10、I-TAC,共培养24、48、72h后上清液中TNF以及IP-10、I-TAC浓度逐渐升高,细胞内TNF、IP-10、I-TACmRNA表达水平也显著增加;加入抗TNF抗体或BAY11-7082能消除单核细胞和VEC共培养导致的趋化因子生成。结论在同种异体单核细胞与VEC免疫反应中,单核细胞活化后产生TNF,再通过NF-κB信号通路刺激VEC产生IP-10、I-TAC等趋化因子,应用TNF抗体以及NF-κB信号通路阻断剂能减少IP-10、I-TAC等趋化因子的生成。
高庆贞朱彬姬凌飞王小平任万军徐何
关键词:趋化因子排斥反应
T淋巴细胞共刺激分子调节单核细胞与内皮细胞相互作用中CD80表达的研究
2008年
目的研究CD4+T淋巴细胞在调节单核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相互作用中CD80的表达水平及其意义。方法建立单核细胞-血管内皮细胞(EC)共培养和单核细胞-CD4+T淋巴细胞-EC共培养体系,于培养72h时收集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FACS)检测CD80在CD14+单核细胞表面的表达;通过实时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CD80基因转录的表达变化。建立含有或不含抗CD86、CD28和CD154单克隆抗体的单核白细胞(PBMC)-EC混合培养体系,通过FACS检测CD14+单核细胞表面CD80的表达,采用混合淋巴细胞-EC反应(MLER)来研究CD154和CD28封闭在抑制淋巴细胞对同种异体EC增殖中的作用。结果经FACS分析确定,无论是活化还是未活化的EC膜均缺乏CDS0、CD86和CD14的表达。RT-PCR表明在缺乏CD4+T淋巴细胞时,经同种EC刺激的单核细胞可上调CD80基因转录水平的表达,但这些CD14+单核细胞膜表面CDS0的表达并未上调,当CD4+T淋巴细胞加入到共培养中时,CD80的表达上调。用抗CD28和抗CD86抗体封闭CD28和CD86并不能阻止CD14+单核细胞表面CD80表达的上调。此外,阻断CD154也不能下调CDS0的高表达。MLER证明淋巴细胞对EC的增殖反应可部分的被抗CD28和抗CD154抗体所阻断;阻断CD80可抑制经EC刺激的单核细胞诱导T淋巴细胞增殖反应。结论在缺乏T淋巴细胞的条件下,经同种EC刺激的单核细胞可在基因转录水平上调CD80,而不是在其细胞膜表面的表达。当T淋巴细胞存在时,经EC刺激的CD14+单核细胞可在其膜表面上调CD80的表达。CD14+单核细胞膜表面CDS0表达的上调并不能被CD154和CD28封闭所阻止,显示其上调是通过CD154和CD86非依赖性通道。
王璞刘子栋吴春玲朱斌王小平徐何
关键词:内皮细胞单核细胞抗原
人单核细胞共刺激分子在异种免疫反应中的表达及其作用机制
2008年
目的揭示人单核细胞共刺激分子在异种免疫反应中的表达及其作用机制。方法从猪的主动脉分离血管内皮细胞(PEC)并培养扩增;从人单个核细胞(PBMC)中纯化CD4^+T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建立PEC和人PBMC混合培养体系,培养后收集细胞,然后加入荧光标记的单克隆抗体,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CD14^+单核细胞表面共刺激分子表达情况。为了检测淋巴细胞增殖反应以及阻断共刺激分子对PEC免疫反应的作用,在PEC和人PBMC混合培养体系中分别加入抗CD154、CDS0和CD86单克隆抗体,在培养的最后24h加入同位素,于培养结束后收集细胞并经同位素计数仪进行检测。纯化的单核细胞经PEC刺激后与CD4-T淋巴细胞共培养来研究这些单核细胞诱导CD4-T淋巴细胞的增殖以及阻断共刺激分子的作用。结果PEC和人PBMC混合培养后可检测到PBMC对异种PEC的高度免疫增殖反应;流式细胞术检测到PBMC中的CD14^+单核细胞表面无CD40和CDS0的表达,但表达CD86,经PEC刺激后,CD14^+单核细胞膜表面显著上调CD40和CD80蛋白分子的表达,CD86表达上调。与未经刺激的单核细胞相比较,经PEC刺激后的单核细胞和CD4^+T淋巴细胞共培养后可诱导CD4^+T淋巴细胞明显增殖,抗人CD154、CD80、CD86单克隆抗体可以阻断CD4^+T淋巴细胞对PEC的增殖反应。结论人CD14^+单核细胞在异种免疫反应过程的间接抗原提呈和共刺激信号传导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上调其共刺激分子的表达与CD4^+T淋巴细胞共刺激分子CD154和CD28相互作用形成第二信号,并诱导CD4-T淋巴细胞对PEC的增殖反应;阻断共刺激分子可抑制异种细胞免疫反应。
方玉松刘子栋朱良明王璞汪运山徐何
关键词:单核细胞CD4阳性T淋巴细胞内皮细胞异种
胰肾联合移植的基础和临床研究
刘子栋王小平高庆贞朱彬王璞王丽孙佩张瑞斌徐何
糖尿病是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多发疾病。胰肾联合移植是当前治疗糖尿病合并终末期肾脏病的一种手段。但SPKT的数量上远远落后于其他大器官移植,主要在于手术的复杂程度、胰腺的排斥反应、外科并发症、免疫抑制并发症等情况。基于上述考...
关键词:
关键词:胰肾联合移植骨髓细胞输注糖尿病
RATG对CD4^+细胞和CD8^+细胞共刺激分子基因表达和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
2008年
目的探讨兔抗人胸腺细胞多克隆抗体(RATG)在体外对CD4^+细胞和CD8^+细胞共刺激分子基因表达和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方法从正常成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分离和纯化CD4^+细胞和CD8^+细胞,加入RATG,37℃下培养,分别于24、48和72h收集培养上清液和细胞,以不处理的细胞为正常对照,正常兔1g处理的细胞作为阴性对照。采用实时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培养细胞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TLA4)、CD154、Foxp3、OX40、γ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2(IL-2)、IL-10和IL-2受体(CD25)的基因表达水平,应用Multiplex检测技术测定培养上清液中IFN-γ、IL-2、IL4和IL-10的水平。结果与正常CD4^+细胞比较,加入RATG的CD4^+细胞培养24h,其CTLA-4、CD154、Foxp3、OX40、IFN-γ、IL-2、IL-10和CD25基因转录表达均上调,阴性对照CD4^+细胞则无这些基因转录表达的上调。处理48h后,CD4^+细胞的CD154和IL-2的基因转录表达呈现下调现象,而CTLA4、Foxp3、OX40、IFN-γ、IL-10和CD25的基因转录水平均较24h时明显降低。处理72h后,CD4^+细胞的CTLA4、Foxp3、OX40和CD25的基因转录表达再次呈现高水平,CD154和IFN-γ的基因转录表达上调表达不明显,而IL-2和IL-10的基因转录表达则呈现明显的下调。RATG处理的CD4^+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的IFN-γ、IL-2、IL-4和IL-10浓度显著增加,以处理24h的水平最高,而阴性对照者未测出。与正常CD8^+细胞相比较,加入RATG处理的CD8^+细胞培养24h,其CTLA4、Foxp3、OX40、IFN-γ、IL-2、IL-10和CD25的基因转录表达呈现明显上调,而CD154基因转录表达稍有下调。RATG处理48h,CD8^+细胞的CTLA4、Foxp3、OX40、IFN-γ和CD25基因转录表达仍维持在高水平,CD154基因转录表达仅仅呈现低水平的上调,IL-10基因转录表达水平显著下降,而IL-2的基因转录表达则明显下调。处理72h,CD8^+细胞�
王小平刘子栋方玉松王璞朱良明汪运山徐何
关键词:抗淋巴细胞血清CD4阳性T淋巴细胞CD8阳性T淋巴细胞基因表达
兔抗人胸腺细胞球蛋白对活化免疫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表面抗原阻断效应的研究
2010年
活化T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EC)在同种移植排斥反应的启动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黏附分子和共刺激分子不仅在急性排斥反应的启动阶段,而且在免疫应答的效应阶段也发挥重要作用。
王小平方玉松王璞贠萍徐何
关键词:活化T淋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细胞表面抗原急性排斥反应
去抗原血管移植建立血液透析血管通路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
2007年
目的探讨甲醛处理尸体股动脉应用于血液透析(HD)血管通路的临床效果。方法双向琼脂扩散沉淀反应(DADPR)测定甲醛处理后血管的抗原性。46例71次血管移植术前未行组织配型,未使用免疫抑制剂;观察移植血管排异反应、血流量、通畅率和并发症。普通光镜和免疫组织化学观察血管保存效果和血管内膜增生情况。结果DADPR反复3次均无沉淀线。术后1月移植血管平均血流量(702±293)ml/min,其1、2、3年的初始和二次通畅率分别是(74.6%±6.5%)/(90.4%±5.5%)、(53.7%±7.2%)/(73.5%±7.2%)、(42.3%±7.2%)/(62.5%±9.2%)。术后6月、24月光镜显示移植血管各层结构完整。增生内膜最表层CD34、vWf阳性染色,表层下增生内膜为actin阳性表达的平滑肌细胞,弹力纤维结构完整;移植血管术后不同阶段发生血栓形成27例次(38%)、血管瘤2例、穿刺部位感染1例,无排异反应发生。结论甲醛处理血管可有效去除血管的抗原性,血流量和通畅率满意,并发症少;增生的血管内膜表达actin抗原,最表层有CD34、vWf阳性表达。该方法处理血管可应用于临床血管移植。
刘子栋朱彬王小平靖永胜王璞王少梅徐何
关键词:血管移植物血液透析通畅率内膜增生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