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徐小红

作品数:43 被引量:271H指数:13
供职机构:陕西省气象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公益研究专项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0篇期刊文章
  • 12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41篇天文地球
  • 2篇农业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14篇卫星反演
  • 14篇反演
  • 12篇降水
  • 8篇气候
  • 8篇反演分析
  • 7篇增雨
  • 7篇人工增雨
  • 7篇微物理
  • 6篇气候变化
  • 6篇气溶胶
  • 6篇微物理特征
  • 5篇云微物理
  • 5篇云微物理特征
  • 5篇云物理
  • 5篇气温
  • 5篇层状云
  • 4篇地形
  • 4篇地形云
  • 4篇卫星
  • 4篇夏季

机构

  • 43篇陕西省气象局
  • 11篇陕西省人工影...
  • 2篇山东省气象局
  • 1篇成都信息工程...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海南省气象科...
  • 1篇汉中市气象台

作者

  • 43篇徐小红
  • 31篇余兴
  • 24篇戴进
  • 14篇刘贵华
  • 8篇朱延年
  • 8篇岳治国
  • 4篇李兆元
  • 3篇张宏平
  • 2篇董自鹏
  • 2篇栗珂
  • 2篇杨文峰
  • 1篇赵奎锋
  • 1篇孙伟
  • 1篇陈建文
  • 1篇朱梅
  • 1篇杜川利
  • 1篇杜继稳
  • 1篇李庆宝
  • 1篇左爱文
  • 1篇彭艳

传媒

  • 11篇陕西气象
  • 6篇高原气象
  • 3篇气象学报
  • 2篇气候与环境研...
  • 2篇2007年中...
  • 1篇科学通报
  • 1篇气象
  • 1篇大气科学
  • 1篇自然科学进展
  • 1篇气象科技
  • 1篇热带气象学报
  • 1篇灾害学
  • 1篇大气科学学报
  • 1篇第十四届全国...
  • 1篇中国气象学会...
  • 1篇中国气象学会...
  • 1篇第33届中国...
  • 1篇中国气象学会...
  • 1篇2011年全...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1
  • 1篇2018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3篇2012
  • 4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 6篇2007
  • 2篇2006
  • 3篇2005
  • 4篇2004
  • 3篇2001
  • 1篇1999
  • 6篇1998
  • 1篇1997
4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一次暴雨过程的云物理卫星反演分析
利用引进的Rosenfeld卫星微物理反演软件和分析方法,反演了云顶粒子有效半径,采用多信息组合的RGB彩色显示方法,直观而清晰地呈现了陕北2006年7月2日暴雨过程的云物理特征,分析了暴雨云团的发展过程;根据亮温与有效...
戴进余兴刘贵华徐小红
关键词:暴雨云物理过程卫星反演
文献传递
一次飑线过程的卫星反演分析
利用NoAA卫星多光谱资料,结合FY-2c红外云图和雷达观测资料,分析了2006年4月28日发生在山东省的一次飑线天气过程。通过多信息组合的RGB彩色显示方法,分析了云顶的微物理特征。根据云顶亮温与粒子有效半径(T-r)...
徐小红余兴刘贵华戴进杨晓霞
关键词:飑线过程卫星反演雷达回波云物理强对流云
文献传递
气溶胶对中国中纬度夏季低层风速的影响被引量:3
2021年
利用中国中纬度133个气象站夏季14:00(北京时)气候观测资料和2002-2018年MODIS夏季气溶胶光学厚度AOD(Aerosol Optical Depth)资料,把气候资料按气溶胶变化的转折年分为两个时间序列(建站至2011年,建站至2018年),通过对两个时间序列各站夏季风速、温度、海平面气压年变率和AOD的分布对比分析,研究了气溶胶对低层风速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青藏高原(下称高原)地区夏季AOD较小,秦巴山区和平原地区AOD较大,2002-2011年AOD呈逐年增大趋势,而2002-2018年变为减小趋势,反映出我国2012年后环境治理成效。(2)2011年以前,高原和秦巴山区西部夏季以增温为主,而秦巴山区东部和内陆平原以降温为主,114°E附近降温最明显;与建站至2018年时间序列对比,在AOD减小的同时,降温和增压幅度都有所减小,反映出温度和气压变化对气溶胶的响应关系。(3)夏季风速普遍呈减小趋势,内陆平原减小幅度最大,年变率为-0.06~-0.02 m·s^(-1)。结合气溶胶分析发现,风速年变率与AOD分布呈反位相关系。通过两个时间序列的对比,随AOD均值下降,对应风速减小程度有所缓解,反映了风速对气溶胶变化的敏感性。
徐小红余兴朱延年戴进董自鹏
关键词:气溶胶风速气候变化
气溶胶对秦岭山脉地形云降水的影响被引量:14
2009年
以华山站为影响站,其周围华阴、渭南、西安为对比站,通过对影响站与对比站降水之比—地形强化因子(R_o)的变化趋势以及R_o与能见度变化关系的分析,研究了气溶胶对秦岭地形云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有观测以来R_o逐年递减,1980年后R_o递减更快,减幅达20%;R_o的减小趋势与能见度递减、气溶胶递增相吻合,说明气溶胶的增加抑制了地形云降水;华山1980年后的年平均雨量比1980年前减少了15%,达132mm,而平原地区的减少量不超过3%(16mm)。分析气溶胶抑制地形云降水的物理过程发现,R_o的递减主要是减少了中小雨(日雨量小于30mm)的天数,而对大于30mm的降水影响较小,说明气溶胶对浅薄的生命期较短的地形云降水的抑制作用更明显;在以动力强迫抬升为主的春秋季,气溶胶对地形云降水的抑制作用明显强于平原地区,1980—2004年间降水减少了20%~30%;在热力作用下,气溶胶对地形云降水的抑制作用与平原地区相当。
徐小红余兴戴进
关键词:气溶胶
强对流风暴中同质冻结增温的直接探空观测
2011年
通过两个强对流风暴个例,利用探空资料辅以卫星反演方法,揭示了强对流风暴中同质冻结增温这一事实。探空观测到在强风暴中同质冻结潜热释放造成该层内的空气增温达5℃以上,风暴中强上升气流使云滴没有足够的时间长大,云水向雨水转化和云的晶化会被推到更高的高度,在到达同质冻结高度之前,异质核化过程没有太多的时间消耗大量云水,多数云滴被带到同质冻结高度以上时迅速冻结,造成潜热的集中释放,使周围的空气增温。NOAA卫星观测到的云顶的大量由同质冻结形成的小冰粒子以及过顶现象,进一步证实了同质冻结潜热增温。当探空仪靠近风暴、对流层顶又距同质冻结高度层较近时,同质冻结增温作用有可能被探空仪观测到。
徐小红余兴戴进刘贵华朱延年岳治国
关键词:潜热释放增温强对流风暴探空卫星反演
利用卫星分析对流云成冰能力与繁生机制及气溶胶影响被引量:3
2015年
为了进一步了解复杂的对流云冰相过程和气溶胶的成冰作用,利用多源卫星反演得到深厚对流云晶化温度(Tg)和-5℃有效半径(re-5),结合气溶胶分类和光学厚度,通过中国及周边141个个例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污染气溶胶与沙尘具有相当成冰能力,当re-5<12μm时,随气溶胶光学厚度的增加Tg变暖,成冰能力增强;(2)当re-5≥12μm时,气溶胶使滴径减小,减弱冰晶繁生作用,从而降低云成冰能力;(3)对洁净海洋对流云而言,冰晶繁生机制为主要成冰机制,而大陆性对流云繁生作用仅占20%。
朱延年余兴徐小红刘贵华戴进
关键词:对流云气溶胶卫星反演
过冷层状云AgI播云效应区的NOAA卫星反演分析与数值模拟被引量:3
2007年
2000年3月14日14时15分至15时49分,在陕西省境内实施了1次AgI飞机人工增雨作业,15时35分NOAA-14卫星接收到播云后的云图资料显示:在云顶形成了1条长301 km、平均宽9 km、最大宽度14 km的云迹线.卫星资料分析表明播云云迹为冰晶化的云沟,云沟内暖外冷,有增温效应,是播云所致.通过催化剂输送扩散的数值模拟证实了每段云沟都与每段催化剂的输送扩散一一对应,是播云效应在云顶的直观反映,云沟区为播云效应区.虽然卫星能够提供小时尺度、百公里范围播云效应的状况,但只能给出云顶这一个剖面的状况,文中利用数值模拟再现了播云效应区的时空分布及演变,分析播云效应区特征.数值模拟显示:120 min内,播云效应区的面积、体积、宽度、厚度随时间为先增后减的单峰型,90 min达到极大,极大值分别为3639 km2,3413.4 km2,9.19 km,0.94 km,120 min内的平均值分别为2303 km2,1973.0 km3, 6.87 km,0.78 km;考虑到NOAA资料的局限性和云及其微物理过程的复杂性,真正的播云效应区的面体也许更大、宽度更宽、厚度更厚、存在时间更长.
余兴徐小红戴进
关键词:过冷层状云NOAA卫星数值模拟
不同催化剂、核化率、播撒速率的数值试验
2004年
以 2 0 0 0 - 0 3 - 1 4的飞机增雨为例 ,设计不同催化剂、播撒率、核化率的播撒试验方案 ,通过数值试验 ,结合个例 ,对比分析表明 :播撒率不变 ,增大核化率 ,投影面积、影响时段增加 ;核化率不变 ,播撒率越大 ,投影面积越大。对于 An- 2 6飞机 Ag I发生器 ,播撒率为 80 0 g/h,核化率在 1 0 1 3及以下时 ,投影面积较小 ,不利于增雨 ;核化率为 1 0 1 4时 ,投影面积的极值为 5 3 2 5 km2 ,影响时段为 1 2 0 min以上 ,1 2 0 min以内面积的平均值为 3 2 45 km2 ,有利于增雨。对于 Y- 1 2飞机 Ag I发生器 ,播撒率为 60 0 g/h,核化率在 5× 1 0 1 3及以下时 ,不利于增雨 ;核化率为 1 0 1 4时 ,面积极值为 45 90 km2 ,影响时段在 1 2 0 min以上 ,1 2 0 min以内面积的平均值为 2 90 5 km2 ,利于增雨。对于液态二氧化碳 ,核化率为 1 0 1 2 ,播撒率达到 1 2 g/s以上时 。
徐小红余兴
关键词:投影面积
6·23龙卷FY-2G卫星云微物理特征分析被引量:11
2018年
利用FY-2G静止卫星资料,采用多光谱综合分析方法,对2016年6月23日江苏盐城特大龙卷强对流灾害天气进行分析,重点分析强对流云微物理特征和识别强对流的卫星信号,并与雷达、TRMM卫星观测资料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静止卫星RGB合成图能够可视化、便捷显示云微物理特征与发展趋势,对流云2区云团是产生龙卷的主云团,云系移动缓慢、位置基本保持不变是本次龙卷的特点,致使龙卷始终维持在盐城。(2)归纳出龙卷强对流云微物理特征和卫星信号为云顶高、云顶温度(T_(top))达到-80℃,存在过顶现象;云顶粒子有效半径(Re_(top))小、以小冰粒子为主,云砧结构明显,上部存在云粒子有效半径(Re)随温度(T)递减带;晶化温度(T_g)冷,达到同质冻结温度,对应有效半径(Re_g)小。08:00(北京时) FY-2G已探测到1、2、4区云团具有强对流发展潜势,通过卫星跟踪云团强弱变化,及时发现灾害性强对流天气发生云团,加强对该云团监测,提前预警强对流灾害性天气发生,为静止卫星应用于强对流天气监测预警提供新途径。
徐小红余兴朱延年刘贵华戴进
关键词:龙卷云微物理特征
一次暴雨过程中云微物理特征的卫星反演分析被引量:22
2010年
利用卫星反演技术和云微物理分析方法,以陕北2006年7月2日发生的暴雨过程为例,反演了云顶粒子有效半径(R_e)、云顶温度(T)等云物理特征参数,通过卫星不同时次对暴雨云团的探测资料,分析了暴雨发展过程。暴雨云团表现为多单体特征,发展旺盛期对流单体的数量明显增加、云团尺度大幅增加。根据暴雨云系中的对流云、层云、过冷水云、低云(未被高云遮挡住)4种类型,分别选择了9个代表区,用于分析这次暴雨过程中不同类型云的物理特征和垂直结构。结果表明:此次暴雨云团由多种高度的云组成,低云高度较低,温度较高,云顶在0—-10℃;层云高度略高,T为-10—-20℃,R_e为10—20μm,并含有连片分布的过冷水云(R_e为10μm左右);高度最高的云为对流云,镶嵌在系统性层云中或在其上发展,T最低达到-80℃左右。从云底至0℃层存在一个较厚的凝结增长带,R_e为5—10μm;0—-10℃层存在一个碰并增长带,R_e从13—15μm增长到20—25μm,但其厚度小于凝结增长带;T<-10℃层以上存在一个深厚的冰相增长带,表明在对流云团的发展成熟期,冰相增长过程为优势云物理过程。随着云的逐渐发展,混合相增长带由厚变薄,冰化增长带增厚,晶化温度升高、高度降低,表明在对流云团发展到成熟的过程中,冰化增长带在下传,云中冰化增长过程向下传递明显。
戴进余兴刘贵华徐小红岳治国
关键词:暴雨云微物理特征卫星反演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