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肿瘤
  • 2篇鼻咽
  • 2篇鼻咽癌
  • 1篇蛋白
  • 1篇蛋白质
  • 1篇蛋白质类
  • 1篇多形
  • 1篇多形性
  • 1篇血管
  • 1篇血管内皮
  • 1篇血管内皮生长...
  • 1篇血管内皮生长...
  • 1篇咽肿瘤
  • 1篇叶状
  • 1篇影像
  • 1篇乳腺
  • 1篇乳腺肿
  • 1篇乳腺肿瘤
  • 1篇周期
  • 1篇周期蛋白

机构

  • 2篇贵州医科大学
  • 1篇贵阳医学院
  • 1篇贵阳医学院附...

作者

  • 4篇徐恒天
  • 2篇何常
  • 2篇钟愉
  • 2篇李珀
  • 1篇李珀
  • 1篇李珀
  • 1篇薄莉
  • 1篇陆钦丽
  • 1篇段庆红
  • 1篇温磊
  • 1篇焦俊
  • 1篇谢家婧
  • 1篇徐澍
  • 1篇袁刚

传媒

  • 1篇实用肿瘤杂志
  • 1篇临床放射学杂...
  • 1篇贵阳医学院学...
  • 1篇贵州医药

年份

  • 2篇2016
  • 1篇2009
  • 1篇2008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鼻咽癌中EB病毒LMP1基因的序列变异发生机制探讨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检测贵州省鼻咽癌中EB病毒LMP1基因N-和C-末端区序列变异的热点,并探讨其产生的机制。方法收集贵州省贵阳医学院有明确病理诊断的鼻咽癌患者鼻咽新鲜活检标本30例。采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EB病毒LMP1基因N-和C-末端区,用Xho I对N-末端区扩增产物进行酶切分析,从中选取2例患者N-末端区的扩增产物进行序列分析。同时检测C-末端区扩增产物30 bp缺失的情况。结果30例鼻咽癌组织EB病毒LMP1基因C-末端区存在两种基因型:缺失型(即30 bp缺失)和野生型,其中病例组有40%的突变率,对照组有10%的突变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在本次研究中的30例鼻咽癌及随机收集贵阳医学院体格检查健康成人30例的外周血(EDTA抗凝)2 mL作对照组中EB病毒LMP1基因N-末端区都发生了突变,都存在原有酶切位点的缺失。结论鼻咽癌中EB病毒LMP1基因突变在鼻咽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的作用。
李珀何常徐恒天钟愉
关键词:鼻咽肿瘤
p21^(WAF1)、ETS-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蛋白在鼻咽癌组织中的表达及鼻咽癌内微淋巴管、微血管密度的临床病理意义被引量:5
2008年
目的探讨细胞周期调控蛋白(p21WAF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及ETS-1蛋白在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NPC)组织中的表达并以D2-40、CD34作标记测定微淋巴管密度(microlymphaticdensity,MLD)、微血管密度(microvessal density,MVD),探讨它们之间的相关性及与鼻咽癌淋巴管及血管转移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EnVision二步法及双标免疫组化染色,检测30例经治疗后生存时间<5年的鼻咽非角化性癌(non-keratinizing carcinoma,NKC),50例生存时间≥5年的NKC及对照组20例鼻咽黏膜慢性炎症组织(NP)内p21WAF1、VEGF-C、ETS-1蛋白及MLD、MVD的表达水平。结果(1)p21WAF1在NKC生存期<5年组、生存期≥5年组和NP组中的阳性表达率依次递增,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VEGF-C、ETS-1蛋白表达及MLD、MVD在以上三组间的阳性表达率依次递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本组NKC病例中p21WAF1和VEGF-C经相关分析发现呈正相关关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在80例鼻咽癌中VEGF-C与MLD、ETS-1与MVD呈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检测鼻咽癌内p21WAF1、VEGF-C、MLD、ETS-1及MVD可以作为预测NPC转移及判断预后的重要指标。
李珀何常徐恒天钟愉
关键词:细胞周期蛋白质类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乳腺多形性浸润性小叶癌1例被引量:1
2016年
乳腺癌是女性常见恶性肿瘤之一。乳腺浸润性小叶癌由于发病率低,报道较少[1]。现报道乳腺多形性浸润性小叶癌患者1例。1病例资料患者,女性,61岁,因"发现左乳肿块20 d"入院,既往有梅毒感染史。查体:左乳2点钟方向距乳晕3 cm处扪及2.5 cm×2.0 cm肿块,质中,无压痛,边界清,表面光滑,活动度差,其余腺体及右乳腺未发现异常,乳头未见溢液。
李珀徐恒天谢家婧薄莉陆钦丽徐澍
关键词:乳腺肿瘤
Nora病的影像与病理对照分析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探讨Nora病的影像、病理学特征及鉴别诊断,以期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及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5例Nora病的影像学表现并复习相关文献。由影像科医师及病理科医师共同阅片,将影像学与病理学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5例Nora病均因发现局限性包块就诊,X线及CT均表现为骨旁斑片状欠均匀高密度影,边界清楚,病变与附着骨间骨髓腔不相连续,3例病变基底部存在低密度间隙。1例病变表面于MRI上见"软骨帽"样长T2信号。镜下表现为5例病变由分化成熟的软骨、骨和纤维组织3种成分无序排列,软骨形成帽状结构及掺杂在其他两种成分中,部分软骨细胞表现轻度异型性,骨基质蓝染表现为特征性的"蓝骨"。结论有助于Nora病的影像诊断指标为:(1)骨旁不规则结节灶;(2)病变直径多<30 mm;(3)X线及CT上病灶表现为欠均匀高密度结节;(4)X线及CT上病灶与附着骨间低密度间隙;(5)MRI上病变表面"软骨帽"样长T2信号。最终确诊仍需病理组织学检查。
徐恒天焦俊段庆红李珀袁刚温磊
关键词:X线磁共振成像病理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