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海军
- 作品数:38 被引量:288H指数:9
-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重大科学工程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理学生物学文化科学更多>>
- 岩石密度和超高压岩石折返速率被引量:9
- 2005年
- 在常温常压条件下对中国大陆科学钻CCSD主孔100-3000米岩心样品进行了密度测量,建立了密度连续剖面,并界定了不同超高压岩石的密度值。通过对比高温高压物性实验资料,岩石密度随着退变程度增强而降低,榴辉岩密度变化序列为3.52g/cm3→3.49g/cm3→3.07g/cm3→2.93g/cm3。超高压长英质岩石密度变化序列为3.00g/cm→2.80g/cm3→2.65g/cm3。上述实验资料是讨论不同折返阶段岩石所受浮力的基础,为研究折返速率大小提供了基本参数。本文通过折返板块运动平衡时,上浮力与粘滞力平衡这一关系式,定量研究了大陆俯冲板块的折返速率,认为密度差产生上浮力从而引起折返,温度对板块折返速率的影响最为显著;密度差大小、折返角度、折返板块大小对折返速率也有直接的影响。定量模拟分析表明,在温度高于850℃时,板块的折返速率可以超过100mm/a;当温度降至700℃时,折返速率则低于1.5mm/a。作者认为在折返早期,温度较高,板块快速折返至60-70km榴辉岩相深度;随着传导散热,温度降低,板块以较慢的速率折返至中下地壳。折返速率的估算表明,浮力是板块折返第一阶段(从>100km深部折返至<40km的中下地壳)的主要驱动力。
- 杨建平金振民欧新功徐海军
- 关键词:超高压岩石折返机制
-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CCSD)主孔地区岩石圈热结构被引量:22
- 2005年
- 岩石圈热结构是指地球内部热量在壳幔的配分比例、温度以及热导率和生热率等热学参数在岩石圈中的分布特征。岩石圈的热结构直接影响着岩石的物理性质和流变学性质,同时还控制了化学反应的类型和速度,从而制约着岩石圈的发展和演化。本文在前人CCSD主孔岩石主、微量元素研究基础上,利用Rybach生热率公式计算了钻孔岩石的放射性生热率,并结合岩石热导率的测定研究了CCSD主孔100-2000m岩石的热结构和主孔榴辉岩在不同退变质程度下生热率、热导率的变化:钻孔中岩石的平均生热率为0.95μWm-3,平均热导率为2.96mWm-1K-1。,其中片麻岩生热率高迭1.01-1.7μWm-3,热导率为2.76-2.96mWm-1K-1;基性超基性岩石生热率最低(<0.21μWm-3),热导率则高达3.20mWm-1K-1以上;新鲜榴辉岩生热率、热导率居中,分剐为0.16-0.44μWm-3和3.31-3.85mWm-1K-1。钻孔中榴辉岩生热率、热导率变化主要受岩性控制:从新鲜榴辉岩到完全退变榴辉岩,热导率总体上降低,但从强退变榴辉岩到完全退变榴辉岩,岩石热导率升高;而在此过程中岩石生热率总体上升高,仅当从中等退变质榴辉岩退变为强退变质榴辉岩时,岩石生热率出现降低趋势。在综合研究的基础上预测CCSD主孔5000m深度处温度为139℃,温度范围为131-151℃。根据区域深部地球物理探测成果对CCSD主孔地区岩石圈热结构进行了研究:上地壳底部温度为256℃,中地壳底部温度为492℃,Moho面温度为683℃,岩石圈底部温度为1185℃,来自地幔的热流为44.1mWm-2,对地表热流的贡献率为58%。研究结果表明,由岩石物理方法获得的CCSD主孔地区岩石圈地温曲线与石榴石-二辉橄榄岩包体推断的中国东部地温曲线十分吻合。
- 吴耀金振民欧新功徐海军王璐
- 关键词:超高压岩石生热率岩石圈热结构中国大陆科学钻探
- 退变质榴辉岩中角闪石的组构特征被引量:5
- 2008年
-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CCSD)主孔的超高压榴辉岩在折返过程中普遍受到角闪岩相退变质作用改造,最终转变为斜长角闪岩。角闪石是超高压榴辉岩退变质过程的产物,在光学显微镜下没有明显的脆性破裂变形,也不显示任何指示晶体塑性变形的晶粒内部显微构造,例如不均匀消光、变形叶理、亚颗粒边界和凸出褶皱等。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测量结果显示,角闪石具有明显的结晶学优选方位(CPO),为A型组构:[100]轴极点形成垂直线理大圆环,最大极密对应轴垂直面理;[001]轴极点形成平行面理的大圆环,最大极密对应轴向近平行线理。结合光学显微特征观察,本文认为退变质榴辉岩中的角闪石CPO主要受其显著的长柱状和针状结晶习性控制,其形成机制为差异应力条件下的溶解-沉淀定向生长,可能伴随有早期的角闪石微晶的刚性旋转变形。
- 徐海军张素新金振民
- 关键词:角闪石组构CPO榴辉岩CCSD
-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主孔100~2000m岩心自然伽马测量及其地质意义被引量:4
- 2005年
-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使用石油大学研制的岩心地面伽马测量仪对主孔2000m岩心进行了连续测量,并记录峰、谷的伽马值及其对应的岩性、构造和矿化等特征。通过系统测量,建立了主孔2000m自然伽马值剖面,发现榴辉岩具有较低的伽马值,并从榴辉岩→角闪岩→花岗片麻岩,伽马值逐渐增大。伽马值与变质岩的岩性具有明显的对应关系。并从放射性元素U、Th和K含量的角度来看岩石中放射性元素的变化规律,探讨这些元素变化的成因,指出变质基(中)性岩原岩反映的岩浆岩成因,不同于变质泥质沉积岩;岩石高Th/U比值与岩石曾经经历了近地表环境有关。主孔深变质岩自然伽马测量的系统研究对主孔岩心深度归位、探讨岩石成因和区域岩石圈热状态和大地构造演化具有重要的作用。
- 陈世忠杨经绥张泽明刘福来李天福邱海峻牛一雄王文先徐海军
- 关键词: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变质岩岩心样品
- K_2SO_4晶体枝状形貌及结晶学模型
- 2014年
- 生长了具有枝状形貌的K2SO4晶体。基于单偏光显微镜下的形貌观察和背散射电子衍射分析,测定了枝晶的生长方向,建立了K2SO4晶体枝状形貌的结晶学模型。研究表明,K2SO4晶体的生长方向为[111]方向和[1—1—1]方向,且两者夹角为114.4°;发育的晶面为(11—0)面,是由[111]晶向和[1—1—1]晶向组成的晶面。K2SO4枝晶具有两种生长模型,当其作为单枝生长时,一个<111>方向的枝体连续发育做主枝,另一个<111>方向的枝体不连续发育作为侧枝;当其多枝同时生长时,<111>方向既可作为一个主枝,又可以作为其它主枝的一个侧枝。两种模型均指示出了K2SO4枝晶生长的不对称性。该研究揭示了结晶学方向在枝晶形成过程中的控制作用。
- 张扬赵珊茸邱志惠徐畅徐海军
- 关键词:K2SO4
- 四川盆地侏罗纪至早白垩世沉积旋回与构造隆升的关系被引量:53
- 2001年
- 为弄清四川盆地在侏罗至白垩纪的演化及古气候特征 ,对该时期的沉积相及生物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 .研究证明 ,侏罗纪至白垩纪四川盆地周边山系的构造活动可分为两个旋回 .早、中侏罗世为第一个旋回 ,晚侏罗至早白垩世为第二个旋回 .每个旋回的早期多以湖相泥页岩、砂岩夹介壳灰岩的广泛发育为特征 ,沉积物颗粒细、厚度较小 ,反映出相对稳定的构造背景 .晚期则以大套杂色的河流相砂泥岩、巨厚的河流相及洪冲积相砂泥岩、砂砾岩及砾岩的出现为特征 ,且厚度巨大 ,反映出盆地周边山系强烈的构造隆升 .从沉积物及生物特征上分析 ,第一个旋回期间 ,四川盆地处在一个温暖湿润的环境之下 ,而从第二个旋回开始 ,总体则以潮湿。
- 王永标徐海军
- 关键词:沉积旋回古气候构造隆升侏罗纪早白垩世四川盆地
- 香花石双晶(孪晶)结构的背散射电子衍射研究
- 2012年
- 香花石(Ca3Li2[BeSiO4]3F2,I213)是1958年在中国发现的第一个新矿物,它在地球上产出非常稀少.近年来对香花石的研究报道也很少.本文对复杂的香花石晶体形态进行了测量,并借助背散射电子衍射(electron backscattered diffraction,EBSD)技术发现了香花石的双晶结构,双晶关系的分析是基于极图进行的.香花石的双晶律是双晶面{110}.这种双晶律与以前用结晶学理论分析推测出的香花石双晶律完全相同,本文的散射电子衍射实验研究证实了以前对香花石双晶律的分析结论.这种香花石的双晶结构自1958年香花石被发现以来从未报道过.
- 赵珊茸徐海军王勤燕卢练徐畅
- 关键词:香花石晶体形貌晶体对称双晶背散射电子衍射
- 岩石组构学研究的最新技术——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被引量:56
- 2007年
- 岩石组构分析是构造地质学研究的一项基础工作,对理解许多地质过程非常关键。岩石组构学的理论研究和测试技术手段都有很大发展,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最近十几年来,装备在扫描电镜上的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新技术日臻成熟,已经成为地球科学和材料科学组构分析的强有力手段。作为革命性的新技术,EBSD的量化显微构造数据在地质学研究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例如相鉴定、变形机制、位错滑移系、结晶学优选方位(CPO)和变质过程研究等。本文介绍了池际尚教授在开拓我国岩石组构学教学和科学研究以及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贡献,同时阐述了EBSD的仪器组成、基本原理和应用范围及其与费氏台、X射线衍射、中子衍射和透射电镜优缺点的对比,并展示了该方法在大别—苏鲁超高压榴辉岩组构分析中的应用。
- 徐海军金淑燕郑伯让
- 关键词:组构EBSDCPO绿辉石
- 利用超高压变质岩的P波速度估算地下岩石的热导率被引量:7
- 2006年
- 岩石热导率是了解地球内部热传导过程的重要参数之一,但热导率的测量在室内和野外都比较复杂.如何利用容易获得的岩石物理参数(如超声波速度)来估算岩石的热导率就显得非常重要.通过对中国大陆科学钻探(CCSD)主孔655件样品热导率和超声波速度的相关分析,把样品分为新鲜榴辉岩、退变质榴辉岩、副片麻岩和正片麻岩4类,并分别建立了利用岩石P波速度估算热导率的计算方程.回归计算表明,榴辉岩热导率和P波速度之间的相关性较大,相关系数在0.7左右,片麻岩显示的相关系数比较小,在0.4~0.5之间.鉴于样本数量较大,这种结果足以表明热导率和P波速度之间可以用给定的线性关系来表达.为了检验获得的方程,在CCSD主孔中选取典型的岩性单元,利用测得的P波速度估算相应的热导率,结果显示估算值和实测热导率平均值非常接近,表明利用P波估算岩石热导率的方程是可行和实用的,为本区和相似地区大地热流和热结构计算提供了热导率的计算方法和依据,因而具有重要的岩石物理学和地球物理意义。
- 欧新功金振民夏斌徐海军金淑燕
- 关键词:热导率地震波速度超高压变质岩
- 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南迦巴瓦峰地区石榴角闪岩的岩石组构与磁组构研究
- 李文静徐海军章军锋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