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戴卫东

作品数:17 被引量:119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0篇切除
  • 8篇肝癌
  • 6篇肿瘤
  • 6篇肝切除
  • 4篇切除术
  • 4篇细胞
  • 3篇巨块型
  • 3篇块型
  • 3篇肝切除术
  • 3篇肝细胞
  • 3篇肝肿瘤
  • 2篇胆管
  • 2篇胆管癌
  • 2篇血流
  • 2篇血流阻断
  • 2篇预后
  • 2篇切除术治疗
  • 2篇阻断
  • 2篇细胞瘤
  • 2篇疗法

机构

  • 17篇中南大学湘雅...

作者

  • 17篇戴卫东
  • 11篇胡继雄
  • 11篇苗雄鹰
  • 10篇钟德玝
  • 5篇王群伟
  • 3篇文宇
  • 3篇刘春
  • 2篇刘威
  • 2篇华颂文
  • 2篇周钧
  • 2篇张斌
  • 1篇易石坚
  • 1篇黄生福
  • 1篇何招才
  • 1篇徐迅迪
  • 1篇刘国利
  • 1篇熊力
  • 1篇舒波
  • 1篇杨波
  • 1篇刘翔峰

传媒

  • 6篇中国普通外科...
  • 3篇中南大学学报...
  • 2篇中华肝胆外科...
  • 2篇中国实用外科...
  • 2篇中国现代手术...
  • 1篇细胞与分子免...
  • 1篇中华肿瘤防治...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4
  • 2篇2011
  • 1篇2010
  • 3篇2009
  • 2篇2008
  • 3篇2007
  • 1篇2005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单纯全尾状叶切除术治疗巨块型肝癌(直径≥10 cm)的疗效被引量:1
2018年
目的:探讨尾状叶巨块型肝癌(直径≥10 cm)行单纯全尾状叶切除手术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11年12月27例单纯全尾状叶切除的巨块型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7例患者均顺利手术,无死亡病例,平均手术时间288 min,平均出血量2 260 mL,44%的患者出现了术后并发症,经积极处理均顺利出院。术后1,3,5年的总生存率分别是80.2%,52.1%,27.1%。结论:尾状叶巨块型肝癌行单纯全尾状叶切除安全有效。
杨波刘春胡继雄戴卫东宋泽兵
关键词:肝尾状叶巨块型肝癌
绕肝提拉法在前正中入路单独肝尾叶肿瘤全切除中的应用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探讨绕肝提拉法在前正中入路进行单独肝尾叶肿瘤全切除中的技巧和效果。方法:收集17例肝尾叶肿瘤患者,其中原发性肝细胞型肝癌13例,胆管细胞型肝癌3例和结肠癌术后肝尾叶转移1例,采用绕肝提拉法的前正中入路行单独肝尾叶肿瘤全切除。结果:17例患者均成功实施绕肝提拉法经前正中入路进行全肝尾叶切除术,手术时间166~427(211.5±20.1)min,术中失血372~1 208(472.7±83.6)mL,无手术死亡。全组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6.5%,52.9%和23.5%。结论:绕肝提拉法适用于前正中入路进行单独肝尾叶肿瘤切除。
刘翔峰苗雄鹰钟德玝戴卫东胡继雄刘国利
关键词:肝肿瘤绕肝提拉法
肝蒂联合右肝静脉阻断在巨块型肝癌切除中的应用被引量:7
2007年
目的评估肝蒂联合右肝静脉阻断在巨块型肝癌切除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对2003年2月至2006年8月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肝胆外科收治的138例位于右半肝及中央型的巨大肝癌行肝蒂联合右肝静脉阻断,观察肝脏血流阻断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肝功能的变化及术后并发症。结果135例在肝外游离出右肝静脉并加以阻断,3例以小的心耳钳沿腔静脉方向纵行夹住右肝静脉阻断出肝血流。所有病例右侧均顺利阻断肝蒂。肝脏血流阻断时间平均为(18±6)min,手术时间平均为(180±45)min,术中出血400~1200mL,56例术中未输血。术后无一例发生肝功能衰竭。术后膈下感染2例,胆漏4例,经引流自愈。结论在巨块型肝癌切除中,肝蒂联合右肝静脉阻断技术可以有效地减少术中出血,降低术后肝功能衰竭的发生率。
戴卫东胡继雄钟德玝苗雄鹰
关键词:肝蒂肝切除肝血流阻断
高选择性区域血流阻断技术治疗复杂性肝癌被引量:2
2007年
目的:评估高选择性区域血流阻断技术在复杂性肝癌切除中的意义。方法:在68例复杂性肝癌切除中,先结扎、切断第三肝门所有的肝短血管,再分别在第一、二肝门处游离出患侧肝蒂及主肝静脉并阻断。观察术中出血量、术后肝功能的变化及术后并发症。结果:68例中65例在肝外游离出主肝静脉并加以阻断,3例以小的心耳钳沿腔静脉方向纵行夹住主肝静脉阻断出肝血流,并常规行患侧肝蒂间歇性阻断。术中出血400~1200(600±200)mL,有26例(65%)没有输血。术后无1例发生肝功能衰竭。术后膈下感染2例,胆漏2例,经引流自愈。结论:在复杂性肝癌切除中,肝脏高选择性区域血流阻断技术可有效减少术中出血,降低术后肝功能衰竭发生率。
戴卫东胡继雄钟德玝苗雄鹰王群伟
关键词:主肝静脉肝蒂肝切除肝血流阻断
不可切除的肝门部胆管癌的治疗进展被引量:1
2022年
肝门部胆管癌(hCCA)是位于二级肝管与胆囊管开口之间的胆管上皮起源的恶性肿瘤,又称为Klatskin瘤。手术是hCCA唯一潜在的治愈性方法。切缘性质是行切除手术的患者获得长期生存最关键的因素,而作为胆管癌最常见的亚型,hCCA的病理学类型多为低-中分化腺癌,侵袭能力强,恶性程度高,早期症状不明显且无有效的检出手段,所以多数患者在诊断时已处于疾病晚期,丧失手术指征。虽然新辅助放化疗联合原位肝移植已经被证实是部分局部晚期不可切除的hCCA的有效治疗方式,但纳入标准严格,肝源短缺,部分患者在等待肝源的期间肿瘤进展,失去移植条件,因此该治疗方式无法成为大多数患者的治疗方案。传统的放化疗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了不可切除hCCA患者的生存时间,但其治疗效果始终有限。有研究表明新辅助放化疗能够将部分不可切除的hCCA降期为可切除,提高R0切除率,但相关数据较少且陈旧,缺乏可信度。随着科技的进步,包括立体定向放疗、三维适行放疗、放射粒子植入等在内的新型放疗技术和光动力疗法的出现,hCCA的局部治疗进入了更加精准的时代。近年来,随着基因检测的发展和对肿瘤微环境的深入研究,在分子生物学层面抑制肿瘤进展是各种实体肿瘤研究的热门方向,针对不同靶点的靶向药物、免疫检查点抑制剂(PD1/PD-L1抗体、CTLA4抗体)层出不穷,并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展,为不可切除的hCCA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但就目前的研究来看,靶向治疗、免疫治疗虽然在肝内胆管癌的治疗中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绩,但是在hCCA治疗中的表现仍令人不满意。不可切除的hCCA的单一治疗效果较差,多种治疗方式联合治疗是当前研究的重点。本文主要综述不可切除的hCCA的治疗进展及新辅助治疗在实现R0切除方面的可行性,旨在为此类患者的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
李豪李发钊张瑞之陈自然戴卫东
关键词:肿瘤治疗方案肿瘤辅助疗法
原发性肝癌中STAT1,STAT2与hMLH1,hMSH2的表达关系被引量:6
2005年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中STAT1,STAT2与hMLH1,hMSH2的表达关系及意义。方法 利用SABC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 3 7例原发性肝癌及癌旁组织标本中的STAT1,STAT2,hMLH1,hMSH2蛋白的表达。结果 HCC组织中STAT1,STAT2 ( 2. 3 0±1. 8 1, 2. 4 9±2. 1 3 )和hMSH1,hMSH2 ( 2. 2 4±1. 7 7, 1. 6 5±1. 7 0 )蛋白阳性率和阳性信号显著低于癌旁肝组织 ( 3. 7 3±0. 9 9, 3. 6 2±1. 8 5, 3. 3 8±1. 3 2, 3. 30±1. 3 7 ) (P < 0. 0 5 ); 4种蛋白活性在癌组织的分化程度中高分化阳性表达 ( 4. 1 5±2. 4 5, 4. 35±2. 4 5, 3. 5 2±1. 7 3, 4. 3 9±1. 5 0 )显著高于低分化者 ( 1. 8 0±2. 2 0, 2. 0 3±2. 1 4,1. 78±1. 6 2, 1. 5 8±1. 8 4 ) (P< 0. 0 5 ),癌旁组织中STAT1与hMSH2,STAT2与hMLH1,hMSH2表达呈正相关 (P< 0. 0 5, P< 0. 0 1 )。结论 STAT1,STAT2和hMLH1,hMSH2均可能在细胞早期的恶性转化中起重要作用。
周钧钟德玝华颂文戴卫东易石坚
关键词:错配修复蛋白
肝癌并门静脉癌栓的外科治疗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探讨术中连续门静脉灌注化疗治疗原发性肝癌并门静脉癌栓的治疗效果。方法将38例肝癌并门静脉癌栓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9例和对照组19例,治疗组术中实施连续门静脉灌注化疗+肝癌切除+癌栓取除术,对照组术中仅行肝癌切除+癌栓取除术。术后两组均行门静脉和/或肝动脉置管化疗。结果A组与B组术后7d和30d的AFP阴性率间明显高于B组(P>0.05),A组1,3年复发率显著低于B组(P<0.05),1,3年生存率明显高于B组(P<0.05)。结论术中连续门静脉灌注化疗+肝癌切除+癌栓取出术+术后门静脉和/或肝动脉置管化疗是治疗肝癌伴门静脉癌栓的一种效果较满意的方法。
周钧钟德玝戴卫东华颂文
关键词:癌栓门静脉化学疗法局部灌注
胰岛细胞瘤的诊断和治疗:附33例报告被引量:10
2009年
目的探讨胰岛细胞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33例胰岛细胞瘤的临床资料。结果诊断采用CT,MRI,SAOG,术前B超,IRI/G和术中B超(IOUS),敏感性分别为64.71%,50%,42.86%,15.38%,94.74%和100%。术前确诊率54.55%,手术探查的阳性率为90.91%;治疗采用肿瘤局部摘除术24例,远段胰腺切除术9例。治愈率为90.91%,并发症发生率33.33%,病死率3.03%。结论术中触诊联合IOUS基本上可定位诊断;根据胰岛细胞瘤的大小、部位、数目采取适宜的手术方式是获得良好疗效的关键。
张斌钟德玝王群伟苗雄鹰戴卫东
少见Allen’s A混合细胞型肝癌一例
2011年
患者男.59岁。闪反复有上腹疼痛j0年,加重2周入院。患者10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上腹间歇性隐痛,近2周加重,无畏寒发热.无恶心呕吐等不适。既往有慢性乙肝病史10余年.未予系统治疗。体检:全身皮肤巩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未扪及肿大,心肺听诊无异常。全腹未扪及明品包块.右上腹轻压痛.肝脾肋下未及。辅助检查:CAl9—9、(、A125、cA242均轻度升高,甲胎蛋白(AFP)(-),
陈立健苗雄鹰胡继雄戴卫东
关键词:上腹疼痛浅表淋巴结CA242恶心呕吐畏寒发热乙肝病史
JAK/STAT信号通路与肝细胞性肝癌的肿瘤进展和预后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43
2010年
目的:探讨JAK/STAT信号通路在肝细胞性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196例肝细胞性肝癌组织标本,以正常肝脏组织标本20例作为对照,应用SABC免疫组化方法检测JAK-1蛋白和STAT-3蛋白的表达,分析二者与肝细胞性肝癌的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及预后的关系。结果:JAK-1蛋白和STAT-3蛋白在肝细胞性肝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均高于正常肝脏组织(P=0.02,0.01);肝细胞性肝癌中JAK-1蛋白和STAT-3蛋白的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有无肝硬化均无显著相关;包膜不完整(P=0.01,0.008)、出现门静脉癌栓(P=0.02)、分化未成熟(P=0.01,0.009)、临床III~IV期(P=0.02,0.008)的肝细胞性肝癌组织中JAK-1蛋白和STAT-3蛋白的表达明显高于有完整包膜、未出现门静脉癌栓、分化较成熟及临床I~II期的组织。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表明JAK-1蛋白和STAT-3蛋白均为影响肝细胞性肝癌预后的危险因素。结论:JAK/STAT信号通路的过度活化在肝细胞性肝癌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可以作为评价肝细胞性肝癌恶性程度及预后的重要生物学指标。
张斌钟德玝王群伟苗雄鹰戴卫东刘春潘凯华
关键词:JAK/STAT信号通路预后肝细胞性肝癌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