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央申 作品数:71 被引量:1,527 H指数:21 供职机构: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地球环境计算工程研究所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天文地球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环境科学与工程 电子电信 更多>>
济阳盆地中生代构造特征与油气 被引量:116 1998年 济阳盆地中生代构造主要包括:印支期NW向压性构造(褶皱及逆断层)、消亡的NW向负反转半地垒及半地堑、燕山期ENE向压性构造(褶皱或逆断层)、SN向地垒。印支期NW向压性构造是华北板块同扬子板块的聚敛运动的产物,而NW向负反转地垒和地堑、ENE向压性构造及SN向地垒导源于郯庐断裂的左旋剪切作用,新生代郯庐断裂右旋剪切运动导致上述构造消亡并成为隐伏构造。中生代隐伏构造为济阳盆地深层勘探提供了潜山圈闭(NW向褶皱、逆冲构造、半地垒,ENE向褶皱或逆冲构造,SN向地垒)、早第三纪披覆背斜圈闭和岩性圈闭。 宗国洪 施央申 王秉海 王捷关键词:印支运动 油气藏 中生代 泥盆纪—三叠纪华南扩张域 被引量:3 1993年 提出了扩张域和扩张域构造的概念及其分类。认为华南晚古生代一三叠纪大地构造的最主要特征是处于扩张域的控制下并形成了一系列的扩张域构造。这种构造主要有峨眉山张裂玄武岩高原、湘东裂谷系和湘南古地幔柱、闽西南一粤东海西印支裂谷系、滇黔桂裂各系和中晚泥盆世华南裂沟一裂谷系等。 金鹤生 施央申 郭令智关键词:泥盆纪 三叠纪 一种断层预测方法及其在正演平衡剖面制作中的辅助作用 被引量:1 1993年 本文在Davison地层线长度平衡反演法的基础上,引入单剪角概念,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地层线长度平衡反演法,对拉伸和挤压构造的理论模型以及川西北中坝构造的计算表明,改进的反演法具良好的实用性。同时,本文将反演法应用于平衡剖面的正演制作过程中,并对正演模型的反演单剪角的选取进行了数字试验。 陈伟 卢华复 施央申 何玉春关键词:反演 正演 平衡剖面 断层 安徽洪镇2M_1型多硅白云母的发现及其意义 被引量:1 1995年 The muscovite in Hongzhen, Anhui Province, is identified as 2M1-phengite by x-ray diffraction and electron microprobe. Its structure, composition and paragenetic minerals imply medium pressure metamorphism. 张开均 黄钟瑾 施央申 张根娣 常文明 季明耀关键词:多硅白云母 变质岩系 白云母 藏东江达构造带形成演化与成矿 被引量:5 2008年 江达构造带源自洋—陆作用的岛弧体制,从晚三叠世以前起经历了陆—陆碰撞焊合、陆内裂谷、陆内造山等多种构造体制的转换,随着印度—欧亚板块的大规模、全面碰撞,陆内裂谷夭折,进入新生代碰撞造山的新阶段。江达构造带在其经历三种体制下都有成矿作用发生,构成三个各具特色的成矿体系。三个成矿体系在同一构造带中历史地叠合,有机组合成一个多元复合的成矿系统,主要的成矿作用发生在陆内裂谷期。 周慧文 钟康惠 唐菊兴 舒良树 刘肇昌 施央申 赵昌新 杨红英关键词:江达构造带 构造体制转换 藏东 塔北隆起北部中新生界张扭性断裂系统特征 被引量:55 2001年 晚第三纪塔北隆起北部地区有规律地发育一套与区域挤压构造应力场不协调的中新生界张扭性断裂系统 ,且控制了中新生界 ,特别是白垩第三系油气聚集与分布。通过塔北隆起北部地区地震资料解释 ,结合区域地质资料 ,研究了这一特殊断裂系统的主要构造特征、成因机制以及对油聚集的控制作用 。 魏国齐 贾承造 施央申 卢华复 李亚红关键词:中新生界 油气聚集 苏北溱潼凹陷的应力演化模拟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被引量:10 1996年 构造应力演化研究是盆地模拟的重要环节,各期次构造应力分布情况决定了油气的运移方向。本文以溱潼凹陷地质演化的运动学研究为基础,合理地建立构造应力演化研究的初始模型和边界条件,运用非线性理论和塑性流动理论,以中部剖面ST365为例,模拟了各期次应力σ_x、σ_y和τ_(xy)的演化特征和图解,并对其油气地质意义进行了初步探讨。 施泽进 彭大钧 施央申 张渝昌关键词:溱潼凹陷 构造应力 数学模型 油气运移 新疆北天山晚古生代蛇绿混杂岩带的变形研究 被引量:2 1996年 运用有限应变测量、磁组构和岩石组构等方法,对北天山存在着的一条晚古生代蛇绿混杂岩带进行了详细的构造变形研究。各种方法的研究结果互相吻合,与野外实际地质现象也相一致。混杂岩带属压扁变形,压缩量51%,应变强度0.83.3个主应变轴的平均产状分别是X=126°∠44°,Y=257°∠33°,Z=8°∠25°。文中最后讨论了该混杂岩带的形成机制、时代、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 崔可锐 施央申 洪建明关键词:北天山 蛇绿混杂岩带 有限应变测量 盐源—丽江构造带是新生代陆内造山带 被引量:28 2004年 盐源-丽江构造带处于扬子大陆与青藏特提斯的结合部,其造山时代的确定,不仅对正确认识该区的构造性质与发展历史及指导矿产勘查有重要意义,而且有助于判定印度-欧亚板块碰撞事件对欧亚板块内部影响的广度和深度。通过系列构造-成矿测年,结合地层、构造、岩浆活动、成矿作用的综合研究,证实盐源-丽江构造带是新生代陆内造山带,而不是印支造山带。其造山作用主要发生于中-晚始新世之交的喜马拉雅期,与欧亚-印度板块碰撞触发的扬子大陆岩石圈向青藏特提斯岩石圈俯冲有关,表现为地壳多层次拆离、剪切和沉积盖层的滑脱、褶皱和推覆,属陆内造山,系印度-欧亚板块碰撞事件的一种远程效应。 钟康惠 刘肇昌 施央申 李凡友 舒良树关键词:构造带 新生代 陆内造山带 矿产勘查 澜沧江断裂带的新生代走滑运动学特点 被引量:27 2004年 通过对澜沧江断裂带北、中、南段新生代构造形迹的运动学解析,结合前人工作,论证了澜沧江断裂在新生代早期(古新世—中始新世末)、中期(晚始新世—渐新世末)、晚期(中新世—第四纪)的走滑运动序列为:中、南段,右行→左行→右行;北段,左行→左行→右行。研究表明,澜沧江断裂带早期主要表现为中、南段的右行逆冲和北段的左行逆冲,与同期发生的昌都—思茅地体颈缩事件相对应,其地球动力学背景与太平洋板块向西推挤作用以及扬子—华南板块与印度板块发生的强烈东西向碰撞挤压有关;中期,整个断裂发生左行逆冲,其地球动力学背景与南海盆地的扩张作用及其扬子—华南板块相对于印度板块北移所致的左行扭动相适应;晚期,整个断裂右行走滑,与太平洋构造域的南海盆地扩张终止,昌都—思茅地体整体向南东逃逸相适应。 钟康惠 刘肇昌 舒良树 李凡友 施央申关键词:新生代 构造形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