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梅姐 作品数:70 被引量:182 H指数:7 供职机构: 广东省中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基金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 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文化科学 更多>>
373例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证候与客观指标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通过对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探索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的证候特征与客观指标的相关性,为探索乙肝肝硬化失偿期的证侯规律提供有力的证据.方法:运用回顾性研究,对373例2002年10月-2010年4月在广东... 池晓玲 施梅姐 萧焕明关键词:乙肝肝硬化 中医证候特征 乙肝肝硬化的中医证治规律探讨 目的: 通过对广东省中医院住院的乙肝肝硬化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探索乙肝肝硬化的中医证候特征、证候演变规律及中医辨证治疗规律,为制定及优化乙肝肝硬化的临床诊疗方案提供参考。 方法: 通过临床流行病学、DME方法,运用... 施梅姐关键词:乙肝肝硬化 中医证候 证治规律 文献传递 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HBeAg转换的预测因素分析 被引量:2 2019年 目的:探讨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144周HBeAg血清学转换的预测因素。方法:以2010年8月至2012年11月HBeAg阳性CHB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50例患者接受恩替卡韦治疗,50例患者接受替比夫定治疗。治疗后12、24、48、96周检测ALT、乙肝两对半及HBV DNA定量。运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HBsAg、HBeAg、HBV DNA等相关因素对HBeAg转换的预测作用。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HBeAg血清学转换的患者与HBeAg未转换患者在年龄、基线HBV DNA、12周和24周HBeAg及其下降值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而在性别、HBsAg、HBV DNA的下降值等方面无显著差异。其中年龄越小、基线HBV DNA水平越低、12周和24周HBeAg水平越低及其下降值越大的患者在144周越容易发生HBeA的转换。多因素分析发现年龄与24周HBeAg水平是预测144周HBeAg转换的独立相关因素。由年龄与24周HBeAg值构建的无创模型预测144周HBeAg血清学转换的曲线下面积为0.832(P<0.001),敏感度为67%,特异度为89%。结论:HBeAg阳性的CHB患者应用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后,患者年龄及24周HBeAg可作为HBV DNA转阴后预测144周HBeAg血清转换的良好指标,但HBsAg定量的检测并不能预测HBeAg血清学转换。 施梅姐 萧焕明 谢玉宝 黎胜 池晓玲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 核苷酸类似物 池晓玲教授从“和”论治肝病失眠经验 被引量:4 2019年 池晓玲教授为广东省名中医,全国第6批名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师从中国著名的中医大家提卓云、樊正伦、王文远、张瑞祥等先生,具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修养,擅长多维立体系列疗法治疗肝病。池晓玲教授临床诊治近40年,具有丰富的中医理论造诣和临证经验,特别在肝病失眠的诊治方面独具特色,笔者有幸随师侍诊,体会深刻,故将其治疗经验总结如下。 陈沿任 欧金龙 池晓玲 施梅姐 萧焕明关键词:调和肝脾 运用黄芪治疗岭南地区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经验 2023年 基于岭南地区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的病证特点,探讨运用黄芪治疗岭南地区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经验。认为脾虚阳弱、湿浊内蕴为发病之源,病初之期当用黄芪健脾暖土以伏虚火,升清温表以制湿浊,常用15~30 g,用药需递进施补,可伍太子参、白术、茯苓、防风等共奏培土制湿之效;气血郁滞,痰湿蕴热为病进之机,当取黄芪实脾荣肝、通阳行滞之性,常用30~60 g,斡旋气机流行,通和中焦阳气,同时配伍柴胡、白芍、郁金等温凉共济;顽浊痼脂瘀结于肝,为病著之期,可夹湿、痰、热诸邪,黄芪需用至60~90 g,以活血消脂,扶正祛邪,并配合山楂、决明子、路路通、泽泻等消脂降浊药。遣方时当根据不同季节特点配伍他药,调黄芪之升降,以顺应四时之性。 陈智恒 高博文 张朝臻 施梅姐 施梅姐 谢玉宝 萧焕明艾灸床治疗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患者的随访观察 被引量:5 2018年 目的:评价艾灸床治疗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患者的疗效。方法:对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43例肝硬化脾功能亢进住院患者进行分组,治疗组患者23例经艾灸床治疗,对照组患者20例经升血细胞药物治疗。对两组患者进行后期随访,随访指标主要为外周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红细胞、血小板计数及血红蛋白,对比分析停药后的后期效果。结果:对照组患者治疗3天白细胞上升至超出基线范围,治疗前后分别对比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血小板计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2周及以后,对照组患者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血小板下降,治疗组患者白细胞、血小板仍可稳定在高于基线水平,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对照组患者在停药2周后三系细胞普遍恢复至基线水平,甚至个别较治疗前下降。治疗组患者在治疗后2周三系细胞较治疗前升高,治疗前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艾灸床用于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患者的辅助治疗,能使三系细胞稳步上升并长期稳定在高于基线范围,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范井月 曹敏玲 池晓玲 蒋俊民 施梅姐 邓燕妹 彭佩关键词:脾功能亢进 肝硬化 自身免疫性肝炎中医医案诊治规律数据挖掘 被引量:13 2017年 目的通过分析当代中医诊治自身免疫性肝炎的医案初步探讨其临床诊治规律。方法分别检索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维普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广州中医药大学名医数据库1990年1月至2016年2月期间的中医或中西医结合诊治自身免疫性肝炎的医案,提取医案详细信息包括中医证型、中医病位证素、中医病性证素、使用药物,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频数分析、聚类分析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同时运用复杂网络分析绘制核心药物网络图。结果共纳入医案80则,涉及中医证型13个,出现频次前3位的证型分别为瘀血阻络(29)、湿热内蕴(24)、肝郁脾虚(17);涉及中医病性证素13种,出现频次前3位的证素分别为血瘀(33)、湿(32)、热(31)。医案中涉及中药方剂28种,出现频次前3位的方剂分别为茵陈蒿汤(22)、柴胡疏肝散(7)、逍遥散(5)、小柴胡汤(5)、一贯煎(5);共使用中药169味,平均每则医案使用药物14.6味,出现频次前5位的药物分别为茵陈(45)、甘草(42)、赤芍(37)、柴胡(34)、白术(31)。使用频次>3的药味有84味,聚类分析可分为9类;复杂网络分析得到不伴有黄疸的自身免疫性肝炎的治疗核心药物为柴胡、白术、白芍、茯苓、甘草、当归、黄芪,伴有黄疸的自身免疫性肝炎的治疗核心药物为茵陈、大黄、赤芍、黄芩。结论自身免疫性肝炎常见瘀血阻络证、湿热内蕴证,其病性以血瘀、湿、热多见,治疗药物以补虚、清热、利水渗湿、活血化瘀药为主。 黎胜 施梅姐 萧焕明 谢玉宝 池晓玲关键词:自身免疫性肝炎 中医医案 数据挖掘 中药灌肠退黄方对重度黄疸患者退黄作用的影响 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60例重度黄疸患者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内科综合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常规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退黄方保留灌肠。观察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临床症状积分、实验室检查指标等。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为80%,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患者临床症状积分较治疗前均明显减低,且治疗组治疗后的症状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ALT、TBil、TBA(总胆汁酸)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0.01),PA(前白蛋白)、PTA(凝血酶原活动度)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P<0.01)。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的TBil、TBA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氨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而对照组患者的血氨水平无明显变化。结论:中药灌肠退黄方联合内科常规综合治疗重度黄疸患者可显著降低总胆红素水平,促进总胆汁酸及血氨的排泄。 施梅姐 蒋俊民 蔡高术 田广俊 谢玉宝 萧焕明 赵朋涛 陈惠军 池晓玲关键词:凉血活血法 重度黄疸 茵陈蒿汤的剂量考证与历代剂量变化规律 目的:对古籍中治疗黄疸的名方"茵陈蒿汤"进行剂量考证,为茵陈蒿汤的现代临床应用提供剂量参考依据.
方法:以《中华医典》为数据源,以"茵陈蒿汤"、"茵陈"、"茵陈蒿"、"疸""黄疸"、"黄瘅"、"谷疸"、"酒疸"... 池晓玲 魏泽辉 施梅姐 萧焕明关键词:茵陈蒿汤 量效关系 受控衰减参数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理学分度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探讨受控衰减参数(controlled attenuation parameters,CAP)对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病理学分度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2-01/2015-03在广东省中医院肝病科行肝组织学检查诊断为NAFLD的14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使用Fibroscan对所有患者进行CAP值测定,分析CAP值与肝脂肪含量、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生化学指标等的相关性.应用受试者工作(receiver operating curve,ROC)曲线分析判定CAP对NAFLD病理学分度的诊断价值.结果:共入组146例NAFLD患者,其中单纯N A F L D患者58例,N A F L D合并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88例.肝病理学分度为肝脂肪变及轻、中、重度脂肪肝的患者分别为49例、52例、25例、20例.C A P值随着脂肪肝病理学分度的加重而增大,组间两两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均P<0.05).C A P值的相关性分析发现C A P值与BMI(r=0.54,P<0.05)、肝脂肪变程度(r=0.848,P<0.05)呈正相关,而与谷丙转氨酶(alanine transaminase,ALT)、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transaminase,AST)、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三酰甘油(triacylglycerol,TG)、肝脏炎症及纤维化程度等无明显相关.以CAP判断肝细胞脂变、轻、中、重度脂肪肝绘制ROC曲线,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18、0.917和0.789,最佳临界值分别为252.50、281.50、326.50 d B/m.结论:受控衰减参数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理学分度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刘燕燕 施梅姐 萧焕明 池晓玲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