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曹循

作品数:24 被引量:53H指数:6
供职机构:西北大学历史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政治法律军事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1篇期刊文章
  • 3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1篇历史地理
  • 5篇政治法律
  • 2篇军事
  • 1篇文化科学
  • 1篇文学

主题

  • 17篇明代
  • 7篇武官
  • 4篇兵制
  • 3篇述论
  • 2篇人事
  • 2篇世袭
  • 2篇卫所
  • 2篇武职
  • 2篇锦衣
  • 2篇锦衣卫
  • 2篇将官
  • 1篇待遇
  • 1篇道德
  • 1篇道德教化
  • 1篇德教
  • 1篇督抚
  • 1篇学术
  • 1篇演进
  • 1篇政治
  • 1篇政治制度

机构

  • 17篇西北大学
  • 5篇南开大学
  • 2篇兰州大学

作者

  • 24篇曹循
  • 1篇倪彬

传媒

  • 5篇历史档案
  • 3篇史学月刊
  • 2篇中国史研究
  • 2篇历史研究
  • 2篇云南社会科学
  • 1篇史学集刊
  • 1篇故宫博物院院...
  • 1篇西北大学学报...
  • 1篇西北师大学报...
  • 1篇南开学报(哲...
  • 1篇古代文明
  • 1篇历史教学(下...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23
  • 3篇2021
  • 1篇2019
  • 2篇2018
  • 2篇2016
  • 3篇2014
  • 2篇2012
  • 4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 2篇2008
2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朱元璋崛起的轨迹——明朝建立前朱元璋集团的人事与制度
明朝建国前朱元璋集团内部人事与制度的形成与演变,与朱元璋由小卒到皇帝的崛起有直接的关系。早期朱元璋军事集团内部存在三大矛盾:朱元璋与诸将同起草莽、诸将存在三大派系、诸将视部曲为私兵,因此朱元璋必须借助龙凤政权以号令全军。...
曹循
关键词:明朝人事管理政治制度
文献传递
明前期的江南卫所与赋役征调被引量:3
2016年
明朝在江南地区设置密集的卫所,不但改变了汉唐宋屯兵北重南轻的格局,而且超过了元代江南镇戍的规模。明前期的江南卫所承担着为其他地区提供兵源、生产与转运军国之需的任务,是明朝充分利用江南人力、物力资源的有力工具,也是全民当差户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十万卫所军实质上是为国家耕种供役的农奴。军役的大规模强制签发,军屯落后的生产关系,与唐宋变革以来江南社会发展潮流背道而驰。明前期卫所的密集设置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江南原有的社会结构。
曹循
关键词:明前期卫所屯田漕运
明代锦衣卫官制与职权新探被引量:3
2021年
以官制完备为标志,锦衣卫的职权在成化年间基本发展成熟。缉捕谳狱及城市管理是锦衣卫堂官的首要职掌,侍卫皇帝则居次要地位。北镇抚司官专理诏狱,北镇抚司狱与锦衣卫狱是两所不同的监狱。锦衣卫处理的案件以京师地区一般犯罪居多。堂官、镇抚司官主要由兵部推选,嘉靖中叶以后,文化与司法考试是选官必经之途,从而使文臣子孙掌握卫务,锦衣卫趋于文职化。堂官、镇抚司官职掌、排序及其人选要求显示,明中后期锦衣卫的性质更接近于治安司法机构。锦衣卫官制与职权演化的过程,是明中后期文治道路的典型个案。
曹循
关键词:明代锦衣卫
明代两京武学的会举被引量:3
2018年
明朝特设会举制科,考取两京武学官生选充京军要职,以拱卫明皇室。会举首行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10年一次,逢丁年举行,嘉靖以后为6年一次,逢巳、亥年举行。会举考试的范围仅限于系籍两京武学的功臣后裔、官贵子弟,竞争不足,规制不严,成为特权阶层出任军职的捷径。尽管会举为武官世袭制度引入了考试选拔的要素,但其对明代军政的影响总体上是负面的。
曹循
关键词:明代
明代武官制度研究
曹循
文献传递网络资源链接
明代武职纳级述论被引量:3
2011年
明代军民、武官通过捐纳升除武职,称为“纳级”,始行于正统四年。明中期以后,朝廷为弥补财政匮乏而频繁开纳,又出现了加纳世袭、纳赀免比试、募兵升级等形式,所需财物数量则随武官地位的下降而减少。嘉靖中叶以前,纳级主要得虚衔,对武官铨选影响较小。明后期,纳级已是武官四大来源之一,朝廷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任用纳级武官规范,对铨选产生较大影响。纳级对打破资格,招徕无缘世职或难中武举的豪杰之士有积极作用,但整个官僚系统的腐败使纳级所能发挥的积极作用非常有限,实际上加剧了军队的腐败和铨选制度的败坏。
曹循
关键词:明代武职捐纳
明代卫所军政官述论被引量:13
2012年
明朝于宣德八年正式设立卫所军政官,主要负责管理卫所军士及判署文案,以解决卫所冗员众多、武官职责不明、素质良莠不齐造成的管理混乱、军政败坏的问题。军政官定期由巡按等考选任命,改变了洪武、永乐以来武官世袭任职的旧制,到明后期基本实现了卫所武官隔卫、隔所调用,不再官其本籍。明中后期武职袭替所袭乃出身而非职位。军政官的设立与考选,是明朝在卫所官制与官员选任两个层面对洪武旧制的改造。
曹循
关键词:明代卫所
明代武举与武官选任新探被引量:11
2021年
明代武举由正统年间考试选拔京营、镇戍将领的政策发展而来,是军制与武官制度演变的产物。武举会试、乡试俱开设于天顺八年,最初以荐举的名义推行,成化末年始有武举之名。因将领选任资格和职业户计制的限制,武举长期只能发挥从卫所武官中选拔将领的作用。嘉靖中叶以后选将资格放宽,户籍限制也被突破,武举方成为军民进身为将的重要阶梯。明后期的武举在录取规模与任用规格两方面达到了中国古代武举制度发展的顶峰。武举依赖政策保障,在出身主导的低级将领选除中超过了世职,但在功绩主导的中高级将领升迁中仍逊于世职。明季过度重视武举,任用大批缺乏练兵作战经验的人员为将,是军事失败的重要因素。
曹循
关键词:明代
明代名色武官考论被引量:4
2021年
明朝实行武官世袭制和军民分籍制,既导致一般兵士升职困难,又限制了非军籍百姓成为武官,武官阶层因而逐渐固化,营兵军职也为世袭武官所垄断。嘉靖后期,为应对"南倭北虏",明廷始授权督抚等委任军民布衣,授以名色千总、名色把总等名目领兵,是为名色武官。名色武官成为百姓投军入仕、提高社会身份的重要途径,给明朝军事体制注入了诸多积极因素,为"倭乱"的平定和万历前期军力的重振提供了重要支撑。明后期,名色武官日趋冗滥,引发种种乱象,冲击了传统等级秩序和国家对于军队的控驭,明廷因而限制名色武官的任用,产生了较大的消极影响。这类军职后为清朝沿用并加以改造,是为绿营外委官。
曹循
关键词:明代社会流动
太监曹吉祥事迹发微
2024年
曹吉祥本名吉祥,终身未正式冠以曹姓,其原籍永平府滦州长春社,该地于明初安置有许多蒙古等族百姓。吉祥以军功发迹,成为首位提督京营太监,其麾下长期蓄有一批蒙古等族达官军。吉祥家族贪财嗜利,并为达官军谋求利益,其侄曹钦因不法事遭到揭发,从而率达官军武力反抗。吉祥及其家族具有半蒙半汉的文化特征,不排除其原本是蒙古人。明朝对曹钦兵变的妥善处置,显示了“华夷一家”的统治理念,在明代民族交融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曹循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