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曹振轶

作品数:17 被引量:88H指数:6
供职机构: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水利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2篇科技成果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2篇天文地球
  • 4篇水利工程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3篇泥沙
  • 3篇陆架
  • 3篇长江口
  • 2篇地貌
  • 2篇东海陆架
  • 2篇多波束
  • 2篇多波束测深
  • 2篇悬沙
  • 2篇数学模型
  • 2篇数值模拟
  • 2篇舟山海域
  • 2篇挟沙力
  • 2篇海域
  • 2篇测深
  • 2篇值模拟
  • 1篇地波
  • 1篇地波雷达
  • 1篇地形
  • 1篇地形地貌
  • 1篇东海外陆架

机构

  • 14篇国家海洋局第...
  • 7篇浙江大学
  • 4篇华东师范大学
  • 3篇自然资源部第...
  • 2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三峡大学
  • 1篇浙江省水利河...
  • 1篇南方海洋科学...

作者

  • 17篇曹振轶
  • 6篇管卫兵
  • 5篇吴自银
  • 4篇郑玉龙
  • 4篇尚继宏
  • 3篇王小波
  • 3篇张金辉
  • 3篇陈琪
  • 3篇鲍敏
  • 2篇李守军
  • 2篇金翔龙
  • 2篇李嵩
  • 2篇熊明宽
  • 2篇王惠群
  • 2篇姚才华
  • 2篇李家彪
  • 2篇胡克林
  • 2篇吴水根
  • 2篇杨昀
  • 1篇陈建裕

传媒

  • 8篇海洋学研究
  • 2篇海洋学报
  • 2篇泥沙研究
  • 1篇中国科学(D...
  • 1篇系统仿真学报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0
  • 3篇2009
  • 1篇2006
  • 3篇2002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HLA的深海采矿环境仿真系统原型设计与实现
2010年
大洋深海蕴藏着资源丰富、种类繁多的矿产资源。其中多金属结核矿产以其高价值和储量丰富的特点,成为首要勘探和开采的对象。但是深海海底动态、复杂且具有危险性的海洋环境,制约着深海采矿技术的发展。应用仿真技术模拟深海复杂环境,及其与采矿设备的交互,成为深海采矿技术发展的一种途径。采用HLA仿真体系构架,在收集和整理我国深海开辟区的区域地形及海洋环境数据的基础上,综合已有的多金属结核勘探资料,仿真多金属结核采矿过程中采矿车和海底环境的交互作用,完成深海采矿环境仿真系统原型的开发。应用环境地学仿真技术,建立深海海底数字地形模型、海底底质软泥的承压和剪切力模型、深海近底层流模型、采矿车的动力学和运动学模型。通过消息发布与订购、时间管理、联邦管理和可视化输出,模拟仿真深海环境对采矿作业的影响。仿真系统原型由六个联邦成员组成,通过计算联邦成员之间的交互作用,分析大洋深海海底环境因素对采矿作业的影响。
康林冲陈建裕陈宁华陈林开应晓航曹振轶张金辉郑玉龙朱乾坤
关键词:深海采矿环境仿真HLA
东海陆架沙脊分布及其形成演化被引量:17
2010年
融合多波束测深等多种数据资料,对东海陆架线状沙脊进行了识别、分区和分类研究,建立了沙脊脊线分布图谱.东海陆架沙脊走向呈正态分布,155°方位角是正态分布的中心点,125°,130°,140°和180°为沙脊走向峰值点.沙脊空间分布表现为中间密集、南北两端稀疏、向东分散分叉、向西密集交汇的特征.根据沙脊走向和空间上的组合关系将沙脊群划分为7个分区,识别并划分了类河口湾沙脊和开阔陆架沙脊.冰期-间冰期旋回所导致的海平面大幅升降是陆架沙脊广泛发育的主因,古长江输送到陆架的丰富沉积物为沙脊形成提供了物源,海底负地形对沙脊走向起到约束作用.基于沙脊空间分布特征、海平面变化和古潮流场的研究结果,将东海陆架沙脊演化分为4大阶段,分别对应14.5kaBP前、12~14,11.5~9.5和9kaBP后.
吴自银金翔龙曹振轶李家彪郑玉龙尚继宏
关键词:东海陆架多波束测深
浙江沿岸春季上升流的数值研究被引量:6
2014年
采用三维斜压非线性数值模式ROMS(Regional Ocean Modeling System),在浙江沿岸特殊地形的基础上综合考虑风场、台湾暖流、潮流以及长江径流等可变因子,对春季浙江沿岸上升流进行了数值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浙江沿岸春季存在上升流,且上升流以带状分布在浙江近岸海域,在渔山列岛附近(28.40°N,122.00°E)以及舟山群岛附近(30.70°N,122.60°-123.00°E)存在2个上升流中心。风、台湾暖流和潮动力是影响浙江沿岸春季上升流的重要因子,其中风和台湾暖流对浙江沿岸整条上升流带均有影响;潮动力仅对28.60°N纬度线以北至舟山群岛附近的上升流以及2个上升流中心的强度存在影响;长江径流对2个上升流中心、舟山群岛及长江口附近的上升流有一定影响。通过对浙江沿岸海域流场的分析可以发现,舟山群岛附近底层各等深线上水体向岸运动的速度比周围海域的大,跨越底层各等深线向上涌升的趋势更明显,间接反映了舟山群岛附近的上升流强度相对较强。对于舟山群岛附近的上升流而言,30m深度以浅的海域,科氏力、水平平流作用与垂直粘性力是上升流形成的主要动力,30m深度以深的海域,上升流形成的主要动力为科氏力与压强梯度力,此时水平平流作用和垂直粘性力对上升流的影响较弱。
倪婷婷管卫兵曹振轶陈琪
关键词:上升流
DX15区块海底地形地貌勘测与研究
吴自银吴水根张金辉李守军尚继宏吴振利王小波曹振轶姚才华熊明宽
1、自2004年9月29日至2005年8月2日执行了东海908-01-DX15区块的多波束及单波束勘测任务。调查区面积约为2404km2。已按合同任务书要求完成了该区块的海底地形地貌勘测任务。  2、区块勘测所使用的仪器...
关键词:
关键词:地形地貌波束
东海外陆架线状沙脊群精细结构及其成因机制研究
吴自银曹振轶李守军尚继宏吴水根张金辉姚才华熊明宽陶春晖王小波
1.课题来源:本研究课题属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基础理论研究课题。2.目的意义:最新多波束测深资料所揭示的广泛分布于东海外陆架的线状沙脊群,不仅是潮控陆架较普遍的一种地质现象,也是东海古环境演化中极重要的一环。通过该课...
关键词:
关键词:外陆架
海底沙脊地貌的研究现状及进展被引量:14
2006年
综述了国内外海底沙脊地貌的研究成果、技术方法以及东中国海沙脊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弓京港辐射沙脊群成因的研究依然是国内沙脊研究的焦点;东海中北部陆架沙脊地貌形成时期(海进与海退期)、沉积类型(现代、残留及潮流沉积)、沉积动力及沉积模式等研究尚存在较多争议;古潮流场的研究尚未得到足够重视。最新多波束探测数据显示,东海中南部外陆架60 m以深海域广泛分布线状沙脊群,其规模较前人预测的更大、范围更广,与长江口外喇叭状地形区中的沙脊地貌在空间分布特征和发展趋势上均存在差异。未来若能在利用多波束探测数据的基础上,对单道地震剖面、柱状样品以及钻孔等获取的多种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将更有利于对沙脊地貌的精细结构、时空展布规律以及成因机制和演化模式的研究。
吴自银曹振轶王小波郑玉龙
关键词:东中国海
丰水期珠江口黏性泥沙输运的三维数值模拟被引量:6
2013年
珠江口的黏性泥沙输运对区域海洋工程和河口海洋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利用SELFE模型,针对珠江河口海域建立了一个采用非结构三角形网格的三维斜压水动力模型,可耦合模拟海流、潮流及风海流水动力环境,并在此基础上开发了包括底床模块的黏性泥沙输运模型。模拟结果与实测值验证较好,再现了丰水期珠江河口的泥沙输运特征以及最大浑浊带的变化和分布特点。研究表明,丰水期珠江口悬沙质量浓度西侧大于东侧,泥沙主要来自河口上游。河口浅滩上会形成最大浑浊带,最大质量浓度可达0.5g/L。珠江口最大浑浊带的形成主要受潮动力、重力环流及泥沙再悬浮和沉积过程影响,其中泥沙再悬浮和沉积过程对中滩的最大浑浊带影响显著,而重力环流作用对西滩的最大浑浊带影响显著。
朱泽南王惠群管卫兵曹振轶
关键词:珠江口泥沙输运最大浑浊带三维数值模拟
舟山海域风暴潮特征及数值模拟研究被引量:3
2015年
选择20个对舟山海域有较大影响的历史台风案例,开展定海站实测潮位数据的分析与归纳,总结得出20个台风中风暴潮过程增水最大值为5612号台风的207.1cm,风暴潮高潮位最大值为9711号台风的283.7cm。同时,在三维斜压水动力模型SELFE的基础上加入台风气压场和风场模块,建立了一个采用非结构三角形网格的天文潮-风暴潮耦合模型,模拟表明定海站的斜压效应较为明显,非线性耦合作用相对较弱,但两潮耦合风暴潮增水结果仍优于风暴潮单因子增水结果,与实际增水更为接近。在此基础上,以一定间隔在5612号台风原路径南北两侧各设计了2条平行路径,分别模拟两潮耦合风暴潮增水,结果表明5612号台风参数沿其原路径偏南1个最大风速半径距离的S1路径运动时可模拟得到定海站可能最大风暴潮增水为243.9cm。最后,在S1路径下模拟可能最大风暴潮增水分别遭遇天文高、中、低潮位时的风暴潮高潮位,结果表明天文潮高潮时可得到可能最大风暴潮高潮位约为400cm,天文中潮时次之,而天文低潮时风暴潮高潮位最低。
杨昀王惠群管卫兵曹振轶陈琪
关键词:风暴潮斜压
大亚湾和大鹏湾两个相邻海湾潮波浅水变形的异同分析被引量:2
2020年
利用实测资料分析重构了大亚湾和大鹏湾潮汐水位"双峰"现象,确定了浅水分潮的异常增长是潮位"双峰"现象的主要成因,其中四分之一日分潮和六分之一日分潮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SCHISM模型构建大亚湾和大鹏湾附近海域高分辨率水动力模型,模拟结果表明近岸海域,在大亚湾以东,潮汐类型为不规则全日潮,以西为不规则半日潮,在两个海湾内均为不规则半日潮;研究海域的潮流均表现为不规则半日潮流。四分之一日分潮和六分之一日分潮在大亚湾和大鹏湾的不同变形过程是造成两个相邻海湾水文差异的直接原因。通过构建不同底摩擦强度、消除水底地形以及改变海湾水深的数值实验研究表明,分潮传播方向与水深变浅方向是否一致,是导致两个海湾潮波浅水变形不同的根本原因。
李嵩李嵩管卫兵何天祺曹振轶
关键词:SCHISM
象山港牛鼻山水道潮流场的高频地波雷达观测与分析
2021年
作为LORCE计划中构建高频地波雷达观测网的试点,面向象山港牛鼻山水道,在六横岛郭巨山和白马礁各设置了1台OSMAR-S50高频地波雷达。在2台雷达合成表面流场有效区域的中间地带,利用Valeport旋桨式海流仪和ADCP定点开展了周日连续观测,以验证高频地波雷达合成表面流场的精度。对比定点流场和高频地波雷达对应数据发现,两者变化相关性较好,高频地波雷达在该点获得的流场有较高精度。借助SCHISM建立的区域模型结果,检验了高频地波雷达数据大面上的可用性。比较发现,观测和模拟值在大的趋势上是一致的:牛鼻山水道为规则半日潮流海域,M_(2)是主要分潮,分潮M_(2)和K_(1)以往复流为主;涨潮时外海海水先通过牛鼻山水道流向象山港内,一段时间后再流向佛渡水道;落潮时象山港内海水率先经牛鼻山水道流出至外海,随后佛渡水道海水再逐渐流入牛鼻山水道。
何天祺管卫兵曹振轶曹振轶李嵩鲍敏
关键词:高频地波雷达
共2页<12>
聚类工具0